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界面交互》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无界面交互》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9 02:5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界面交互》的读后感大全

  《无界面交互》是一本由[美]Golden Krishna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界面交互》读后感(一):真正解决问题,屏幕并非必需

  被《无界面交互》的书名误导,误当成了语音交互的书购买,到手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书中提出的理念确实是目前设计师应该反思的,文笔也比较幽默。只是干货不多,大部分篇幅反复用数据和故事说明同一件事情。不过书中部分案例值得参考,整理如下:

  《无界面交互》读后感(二):反技术成瘾症的基础思想

  “它致力于追求无界面解决方案的最佳结果——不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或者导致上瘾,而且符合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悄悄地、优雅地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将技术融入生活,而非用技术将我们的注意力从重要事项上移开。”

  手机应用已经存在大量的“反生活”设计,拼命的吸取使用者的时间并沾沾自喜,美其名曰“用户粘性”,街上全是站着走着坐着看手机屏幕的人。张小龙在去年的微信开发者大会上说希望微信“用完即走”的设计思想至少在价值观上是符合NoUI追求的价值目标的。

  总之,《The Best Interface is No Interface》值得一看,虽然从一篇文章扩写成一本书,水分有点多。

  《无界面交互》读后感(三):“我们应该将技术融入生活,而非用技术来将我们的注意力从重要事项上移开”

  先总结一下本书的观感:有趣,意外,有想法。

  本着想要学习一下如何能做好界面交互而开始阅读此书。开始阅读之前习惯性的先随手翻阅了一遍,然后出现一句话竟然占了全书12p的情况,“有趣”这是心里的第一想法,“但怕不是要水了吧”。

  但是提前盖章这事当然不靠谱,所以就开始正式细读起来。结果就是,这书真是意外的有趣。印象最深的两章就是《分心》和《裤兜里的应用》,《分心》这一章的设计真是很大胆,在全文中加入非常小的字来分散你的注意力,看吧,即便字已经非常的迷你了,你仍是分心去阅读了它。而《裤兜里的应用》就是我起先认为水了那章,整整12p写了这句话“掏出手机用一会儿界面,再把它放回口袋或钱包里”,想想,这不就是我们的日常么!

  界面的出现有些时候会占据我们很长时间的视线,让本该有效做事的时间变得无效。

  这本书的理念很简单“无界面就是最好的界面”,说简单也不简单,作者并不是想完全颠覆有界面这回事,而是在阐述,在很多场景下,无界面能解决很多用户体验的问题,而各种繁琐的界面反而增加了用户体验的成本。正如标题摘录的这句话“我们应该将技术融入生活,而非用技术来将我们的注意力从重要事项上移开”。

  所有的界面交互不应该是为了做而做,而是为了体验的价值,用户的舒适。好的交互,应该是让用户感到舒适轻松,而不是压力和焦虑。

  《无界面交互》读后感(四):思维炸裂,新世界展开

  无界面交互可以说是很好的为我打开了设计思路的大门,很多豆瓣低分我完全看不懂,你们是不是根本就没读书就来评价?无界面交互给我们目前的互联网产品好好的上了一课,可以说是真正的做到了把用户体验回归到最本质的体验上,基于这个逻辑,真的可以展望未来的互联网产品的新景象,我是非常惊喜和期待的。

  文中讲到的几个基于屏幕的例子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我们不需要拿着app刷牙,不需要每次开车花16步app操作才能打开车门;我们朋友到家里做客,我们完全可以打开电子感应门锁的权限给朋友,让他可以轻松的开门;我们拿着东西开车门只需要轻轻踢一下保险杠就可以打开车门。这才是ux带给人们的真正效率的提高。传感器感受到我们的数据,app感应手机我们的体征数据,大数据信息为我们量身定做,基于这样的突破界面的思路,可以说为我们真正的打开了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且这些东西也正在发生着:指纹解锁的普及、共享单车这种产品结合的app,智能手环,大数据检索量身定做的音乐和购物信息。这些东西都在发生而且朝着本书的思路发生,这已经足够说明这本书的魅力了。

  我看到书评说说得不够仔细,???这还要怎么仔细?书出版在14年。我们现在才拿到的译本,就已经表示14年就有这样的思路已经非常超前了。书评有的说这不是让我们退回去了吗?我的乖乖,朋友人的需求几千年都没变过,不是科技产品越先进越好。而是用户体验越能满足人的需求才越好,今天我们可以拿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你有没有发现大家都盯着手机,居然连天都不会聊了?有没有发现有的人近在咫尺却处在不一样的世界?有没有发现我们其实一步步地被电子产品吞噬,对于自己的基本需求,比如社交需求视而不见?我们真的想要的是对着屏幕的面对面交流吗?现在的趋势就是我们社交能力的严重削弱,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因为不完善的界面交互和不到位的用户体验给现代人带来的影响。回到本书的那句话:我们发明的系统应该为我们所用。

  期待有一天会到来:让我像整天盯着大屏手机的老爷爷一样。看不懂这个世界。

  《无界面交互》读后感(五):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 长久以来我们思维是基于屏幕的。

  2. 现在可怕的趋势是:当我们需要交互时,扔一个界面上去。

  3. 现在的很多设计,目的不在于为用户解决核心问题,而是为了留住用户,制造“令人上瘾的体验”,偏离了UX简洁优雅地解决用户问题初衷。

  4. 基于这种令人容易分心的设计,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潜移默化的被改变。(想想你解决未读消息未读邮件时的快感)

  5. 核心观点1:没有界面就是最好的界面(我的补充:前提是可以自动化解决用户输入的问题)。

  6. 核心观点2:机器应该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我们为机器服务(回想你用洗衣机等电器时,面对的多重选择困难)。

  7. 核心观点3:个性化现在被广泛的用于吸引你点击广告(以此来吸金),旦它更可以被用于帮助用户主动发现问题。

  8. 隐私:冗长隐私条款就是个笑话。但如果将采集喜好的过程暴露给用户可以获得充分的信任感。

  9.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less is more适用于本可以less的情况下而不是任何时候。

  这本书引起了我非常多的思考,我非常感谢这样发人深省的好书(就是写得有点长)。

  《无界面交互》读后感(六):看书打卡

  易读性上满分。易读到让人质疑它的可靠性。不过考虑到全书只是宣传一个理念就不苛求了。

  反讽之类的写法很棒。生动形象。

  这本书的观念从根本上讲是这个:

  它致力于追求无界面解决方案的最佳结果——不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或者导致上瘾,而且符合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悄悄地、优雅地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将技术融入生活,而非用技术来将我们的注意力从重要事项上移开。

  理念上属于基于图形界面泛滥使用这一事实的ux角度的修正优化。

  针对的问题是

  挣脱了基于屏幕的思维的束缚,并以绝妙的用户体验为目标。同时,它也更强调以人为本。我们已经有太多繁琐且低效的解决方案了,我们应该追求卓越。

  也就是说拿手机打开app这样的操作在日常活动中是多此一举的,在很多场合可以被蓝牙传感器等之类的技术替代。例如汽车进入小区可以用蓝牙卡感应不必刷卡,同理还有汽车钥匙和门。用户图形界面可以作为后台的详细服务站点,但产品的日常使用中界面是不必出现的。

  实际操作层面

  1贴合使用流程,勿多此一举。

  2用人的语言而非机器语言交流,解决人的问题而非机器的问题。洗牛仔裤那个例子不错。

  3适应个体情况包括自动化(主动)和个性化(每个人)。例子有随手记的几种用户模式选择。医院病床警报系统。

  个性化隐私问题的解决方案

  1 那什么协议不如几条确认来得有安全感。eg是否跟踪邮箱中行程信息。是否允许调用...

  2阅后即焚 不常用的使用过的数据清零。

  

一看到书名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恰好是现在好奇的内容:未来交互设计到底是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难道真一直做手机app之类的各种用户图形界面吗? 手机app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刚开始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对appstore充满好奇,日历都要下五六个比较分析完了都舍不得删,觉得手机的存在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全世界都以很低的成本联系在了一起,仿佛做什么都需要有一个app来提升体验步入未来。但后来渐渐失去了好奇心,发现app那么多,会用到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个。就算把很值得用的app放在主页面,把微信之流藏在子菜单也无法改变什么。再加上共享单车,airbnb这种现象级的服务改变世界的例子的出现,app这样的存在若没有一整套服务跟上不足以作为最佳解决方案,至少现在不足以了。ap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其实一看appstore设计精良的app其实也没有那么多。 但是服务体系设计作为学科还太弱小,还不如交互来得实用。毕竟算法掌握未来,用户体验设计算法

  《无界面交互》读后感(七):懒惰思考

  这本书让我这个简历上写的通过界面赋予产品意义的人pia pia打脸并有了全新的思考。

  书的写作风格幽默又有些讽刺。通过大量的案例来指出现在的某些自以为很好的解决了用户问题的产品的不合理和可以继续优化的地方。案例很有趣,甚至读着读着就会笑出声。

  「扔一个界面上去」

  现在移动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使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习惯的通过界面来解决问题。在中国如果不带手机出去走一天支付,乘车,吃饭点餐等最日常的场景都需要界面来完成我们的需要,如果不随身携带手机就会变得很不方便。可能是因为界面已经渗透到生活中使我们陷进了界面里,在使用那些把问题复杂化的产品中,人们对产品带来的麻烦也逐渐麻木。

  在我前一阵开始进行系统的读书时,我发现我已经深深陷在点击-观看这种操作模式中。看几行字就习惯性的打开手机刷刷微博看看微信有没有人找。在互联网对商业盈利的竞争中,各个公司想法设法推出新功能,数据算法让人们对自家产品上瘾,为了他们的「用户粘度」「日活度」。让这些年轻人不断在后悔和真香来回徘徊,这个时候用户体验这一说在商业价值上就显得地位低了一些。如何抛去我们的固有思维,用其他方式也能有很好的用户体验去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呢。

  「最好的界面就是没有界面」

  贴近日常生活流程,而不是一味依靠屏幕。

  作者说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平均一天要解锁150次手机屏幕,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掏出手机,解决问题,放回手机。在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多出来很多的操作步骤。

  书中举了一个打开公寓大门的案例。整个流程其实用户的真正目的就:打开门。用户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走到门前,打开大门。但是解锁APP的出现把这一流程拆解出了12个步骤。

  这12个步骤哪些是多余的?我们是否可以让用户不操作直接就能打开大门?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解决方式?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并且优化的。

  「做电脑的主人而非仆人」

  在使用软件的时候,我们经常被软件的小红点提示,红色的错误提示文字弄的心烦气躁。系统提示我们出了错,但是不帮助我们解决。有的时候在专业领域的系统下,专业用语的错误提示让我们不知道去怎么处理,只好去麻烦别人或者百度一下。我们不应该为电脑服务,我们所发明的系统应为我们所用。

  电脑可以通过图像监控,传感器等配置主动的获取有效信息来解决用户的问题,而不是让用户去输入表单下拉列表,而电脑就等着用户送上数据吞下去默默的消化数据。

  「适应个体情况」

  未来的产品要通过主动式计算来迎合使用它的主人,为主人服务。产品要保持敏感力和观察力,在主人习惯或者口味发生改变的时候,能过调节自己来适应主人的新习惯。学着去适应每个人不同的需求。

  「隐私」

  信息时代下的产物,通过一个信息衍生出另一个信息。在使用的过程中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信任也是未来要解决产品和用户关系的一点。

  「自动化」

  在优化用户体验中,产品会在特殊时刻帮助用户决策。比如汽车中的安全气囊。如果安全气囊在某一个是事故中没有弹出而对用户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用户就会对这一发明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在帮助用户决策的时候,如何处理错误决策,降低错误决策风险,提高容错度也是需要考虑的方向。

  ummary: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思维改变是不是什么都是扔出一个界面去解决问题。要多维的角度思考。利用当代科技手段来解决用户的问题,从自然的生活流程出发,而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专门开发出一系列的流程去让用户一步步解决;如何减少甚至不需要人们参与处理流程直接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这些才是真正的用户体验。

  当下流行的解决方式不一定是最优的方案,所以把当下的技术利用起来,提供多种方案多维的解决问题吧。期待裤兜里的手机那一天。

  《无界面交互》读后感(八):去「屏/平面」思考

  

无处不在的界面应用

我们对数字界面的疯狂,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从而减少创意火花,原创性思考也随之减少。

  任何公司都想基于屏幕去做新的创意,导致将很多简单的工作流程,因为界面的介入,反倒复杂化了。「屏幕」成了一种时尚,不追便落伍。这种可怕的概念导致了应用的泛滥,进而催生了用户习惯:手机不离手,隔几分钟便要看看手机,生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各大碎片信息的获取都是通过屏幕各种应用获得,而各大应用为了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也是“百花齐放“。这些应用,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反射着白晃晃的光,将我们的意识,分割成了亿万碎片,我们的注意力被严重分散,被各种带有噱头的信息牵着走,开始焦虑,恐慌,越来越不会思考。人们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下再次进化了,只不过是趋于原始了。

  说个现象,这段时间看到朋友圈某培训机构也开始运营知识星球,集合了历史上培训出来的优秀的设计学员,以大厂的噱头,各类设计以及非设计知识聚集... 嗯,最后价格不菲。类似于泛滥的屏幕一般,因为知识付费的火爆,滋生了一大批优质亦或非优质的知识圈子。各类知识圈子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把自己打造成「知识大杂烩」的人设。带来的结果最多就是引发更多人的知识焦虑,看的眼花缭乱,注意力被分散,最后个人问题还是没法精准解决。

  有个观点,商业不可耻,追求利益也不可耻,毕竟人要生存,产品要生存,公司要生存。产品依赖用户发展,但是一昧优先发展商业,为了圈住用户,迎合人性弱点打造上瘾的用户界面(产品),让用户沉浸(迷失)在屏幕(产品)里,而忽略用户真正诉求,能预示的结果就是,盈利只是短期的,用户终会发现你不是他要的结果,最后弃你而去。比如上瘾的抖音,一滑就无法自拔,卸载!

  说回来,界面应用养成了用户习惯,用户习惯催生了应用的泛滥。如何停止这种可怕的趋势呢?

三个原则

  书中提出了三个原则。

  原则一:贴合日常生活工作流程,不依赖屏幕

  说到底屏幕的泛滥,源于产品创新方案都试着基于一个“屏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忘记我们的设计应该从用户本体出发,考虑到主要的用户群体的使用场景,在场景之中,不同的用户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痛点。只有去除屏幕思维,才能真正做到设计不冗余,为用户思考。

  这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两个无界面设计的优秀案例。一个是福特汽车公司“自动开启后备箱”的案例,另外一个是马自达汽车公司“为汽车降温”案例。这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优秀的设计是解决问题。优秀的体验设计不在于更好的屏幕,而在于更好的「用户体验」。从用户出发,从用户场景发现用户的痛点和问题,而非基于屏幕思考。

  原则二:做电脑的主人,而非仆人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感官「主动」去识别接收处理信息,机器同样需要收集信息从而进行处理,但是机器却「被动」地收集,需要人类的主动输入到机器,才能进行信息处理。这种方式让人类成为了各种应用的奴隶。我们需要改变机器收集信息的方式,减少甚至去除人在机器收集信息中的主动参与,通过传感器,让机器智能主动收集信息,从而才能真正做到「机器为人所用」。

  原则三:适应个体情况

  通过机器的主动式收集用户信息,根据收集到的不同的用户信息,进行算法推荐,从而实现精准化、主动化服务,而不是让用户每次主动唤醒机器,让机器被动参与到我们的对话中。书中nest恒温器也是基于此而受到大众喜爱。

  其实阅读到这里,大致也理解了作者的无界面交互的想法。作者从我们的生活场景出发,主要通过机器的主动参与,从而减少我们的互动参与。让机器变的更智能,真正把机器自然地嵌入到我们的生活里去,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人,通过传感器等方式,为机器赋予了人类的感官,感受我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个性需求,从而为我们智能解决问题。

  在实现无界面交互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要想真正能够按需按时地提供服务,更先进的无界面系统就需要去学习用户的个人偏好,这涉及到用户隐私问题,这就要消除用户内心恐惧建立信任;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容错问题;我们需要使用传感器和预测系统来实时解决故障等。

总结

  无界面交互,是一个设计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实现优雅的用户体验之路,挣脱基于屏幕思维的束缚。

  技术应当融入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改善我们的生活体验,而非抢夺我们的注意力,沦为技术的奴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应用的泛滥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作为设计,也要站在屏幕之外思考,深入用户中去,察觉他们的需求,用「服务思维」,而不是基于“我可以通过什么功能解决他的需求”即 “屏幕思维”,真正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公司才能留住用户,才能正向发展。

  作为普通用户,说说注意力被分散的问题。在应用的泛滥,信息泛滥的当下,会判断,能独立思考在当下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我们没事就多读读书,对任何信息的接收也试着「去平面」「多维度」思考,而不是一昧全盘接收。不会思考,只能被各种信息牵着走,最后就只能淹没在信息的大海里扑腾了。

  以上。

  《无界面交互》读后感(九):扔个界面上去?

加入科技元素的解决方案 ——扔个界面上去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很多人思考把科技融入到设计中,进而实现“创新”。

  在筹备伦敦奥运会的时候,也将了“科技元素”融入到了街边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上。

  在垃圾桶侧面放了一个显示信息的界面。

  显示的是什么信息呢?

  嗯,天气信息。

  看上去挺不错的,是吗?

  当你忘记带伞,淋着小雨路过街边的垃圾桶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今天的天气:小雨”。

  嗯,加入科技元素,扔个界面上去。

  前些天我在地铁里看到这样的自动贩卖机。

  嗯,加入科技元素,扔个界面上去。

  现在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的界面,就仿佛我们生活在黑客帝国,到处都是亮闪闪的界面。

  仿佛扔个界面上去,变成了高科技的标配解决方案。

多项选择,你选哪个?

  去年,父母的微波炉坏了说要重新买一个,并且强调,就买那种两个旋钮的机械面板的微波炉。

  大致上长这个样子。

  之前那个坏掉的微波炉功能齐全,价格不菲。

  但是,我父母基本上就用“调节功率”+“时间”两个设置按钮。

  其他的什么都不用。

  类似的例子还出现在我们家的各种家用电器上,比如洗衣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洗衣机的面板越来越复杂了。

  但是我始终搞不清楚,当我想洗小毛巾被外加其他衣服的时候是选择“大件”、“棉麻”还是其他什么。

  于是,我用的基本上总是“混合”和“快洗”。

  感谢设计师,还给我一个“混合”的选择。

选择困难是人类心理的一个基础可观察部分。无数次的事实证明,选择会给人们带来压力和焦虑。————《无界面交互》

  所以,直接给我一个“自动”选择,我会很开心的。

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有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自动打开车门以简化“走向我的车->找汽车钥匙->掏汽车钥匙->对准锁眼->打开车门”的过程?

  曾经有这样一个app是这样设计的:

走向我的车掏出手机解锁手机屏幕找到app打开app连接网络查找汽车选择打开车门

  界面的解决方案,把以前的5步直接扩展到了9步,更复杂了。

  得了吧,我还是用我的钥匙开门吧!

  等等,仔细观察,我们发现除了第一步和最后一步,其他全是和电子及界面相关的步骤。

  其实要做的就是两步:走向我的车->打开车门。

  现在可能你已经知道了,市面上大部分的车都采取了这样的两步的解决方案:

  当你抓住车门把手后,车子会自动发送一个低频无线信号检车钥匙是否在附近,如果在的话,车辆瞬间打开。

  而你,什么都不用做。

  类似的还有打开车辆后备箱的解决方案:

  在后备箱下方装了一个感应装置,当你两只手提满了东西不方便掏钥匙开后备箱的时候,只要用脚踢一下,后备箱就自动打开了。

让科技服务人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的时候人是要去迁就计算机的。

  比如,我要填写一份基本信息表才能获取到某VIP资格。

  比如,我要在各大电商都填写我的地址信息才能购物,而很多时候我完全不知道我是哪个街道的。

  这些都是因为,计算机没有办法自动帮我们获取到这些信息,所以需要我们来手工输入。

  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在想办法去摆脱人为计算机服务的现状。

  橄榄球是一项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对抗性运动。

  有很多的橄榄球运动员因伤,特别是脑部的伤害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CDC做了一套不错的系统,让医疗队通过输入一些现场的参数来判断伤势级别。

  但是,同样的,需要手工输入很多的信息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而有一个设计方案却不这么做,它抛开了界面,采用了传感器,并把传感器设计到一个针织的很轻薄的帽子里。

  运动员在带上头盔之前,把这个帽子戴在里面。

  一旦发生撞击,这个帽子会采集包括强度、位置等各种信息并得出处理建议发送给医疗队。

  类似的设备还出现在篮球运动员的鞋子等装备上。

  其实现在非常流行的大数据和AI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这类用户体验。

  我们不用再反复的输入自己的收获地址,不断的强调自己的性别和邮箱等。

  虽然,可能会有信息泄露的风险。

  这主要看更重要的是什么了。

广义的UX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和UX用户体验设计脱不开关系。

  而翻翻一些知名公司的UX岗位描述,往往都和UI绑在了一起。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扔一个界面上去”会从众多解决方案中“脱颖而出”了。

  而UI与UX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我找了《无界面交互》的一段描述,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区别。

  《无界面交互》提倡一种设计理念“没有界面就是最好的界面”。

它挣脱了基于屏幕的思维的束缚,并以绝妙的用户体验为目标。他更强调以人为本。无界面解决方案的最佳结果——它不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或者导致上瘾,而且符合我们的生活方式,同事还悄悄地、优雅地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将技术融入生活,而非用技术将我们的注意力从重要事项上移开。

  我们在思考解决方案的很多时候,都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式的误区。

  跳出来,后退一步,从业务场景出发来改善用户体验,设计出更好的方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界面!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实践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