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尘之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浮尘之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1 03:17: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尘之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浮尘之上》是一本由季江勇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尘之上》读后感(一):我心目中的文学名著

  作为那个年代的过来人,读完季江勇老师的《浮尘之上》。感触良多,其中最大感受有两点:一是内容真切,二是语言活泼流畅甚至不乏幽默感!不愧为教育界的瑰奇之作!正如曹文轩老师所言“直踩中国教育的痛点”。余光中大师年近九旬,不要说大师的文学成就,仅其人生阅历而言,可以说是阅人无数,大师给晚辈江勇老师的评价独到而又中肯:也许可以说是《儒林外史》的当代版!

  《浮尘之上》读后感(二):读《浮尘之上》有感

  昨天晚上加上今天早晨一口气看完了季老师的《浮尘之上》,强烈推荐,写的太好了!文中从主角方成冰,一个来自农村考进省城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季开始写起。文中应该是两条线,一是通过方成冰的工作经历勾勒出九十年代初面对高考的教育现状和各种官场众态;另一条线是方成冰的情感线,从学校的初恋许可可到姚天香,再到农村姑娘的秦玉,折射出不同性格与出身人的不同选择,结局是相对圆满(婚姻),却又无奈的(现行教育状态)。写的真的太好了!

  《浮尘之上》读后感(三):一部厚重的生命之书

  季老师十年磨一剑,四年草创又四年雕琢,终成佳作!拜读几个章节,不知为何,竟想起韩寒的《三重门》来;但《浮尘之上》的文气之盛,韩寒的《三重门》远远不能与之相比,《浮尘之上》的内涵更能显示出生命之重。余光中先生认为《浮尘之上》是《儒林外史》的当代版,我以为还不足以能够表达这部书的独特之处。《儒林外史》是“无我”之冷眼看世界,描绘出儒林丑态;而《浮尘之上》是“有我”之体察世界,好似“经历过一番梦幻”,大有此种生活没有经历过便不知其中之深邃之感,正是一部绝妙的教师心灵史。“燕城"也许是谐音,“时间已是公元一九九五年,再过两年,方成冰就到了他的而立之年”,或藏其真,而结尾马相伯的一句话是振聋发聩之声,空谷久荡,何止让主人公“眼神缥缈而悠远”,给所有人一种意味隽永之感!好书!深得《约翰克里斯多夫》三昧,作者喜爱此书,此书也是我深爱之书,曾丰富过我的心灵世界。《浮尘之上》是我理想中的生命之书,这两年,令我感动的,除了李佩甫的《生命册》,就是这部《浮尘之上》,一部能让人找到生命之感的好书!大赞!

  《浮尘之上》读后感(四):浮尘之上

  书读的有点慢,我就生活在方成冰、万世仁、贾旺才们一心想留下来的燕城地区,所以书中的地名大多熟悉。但对农村学校的情况不甚了解,看了书还是受到冲击。书中两个内容我感触较多。 一是农村教师的清贫,当然情况可能是10年前,现在的待遇应该好了,但至少曾经有过这么清苦。就是这种条件下,老师们还是能够尽心尽力,安心工作,培养了一批一批的学子。 二是我们教育的方向问题,到底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提高素质。我们是要考试机器,还是要全面素质高的人。这个问题,可能到现在也没解决好。现在的家教培训机构是多如牛毛,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上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学校和家庭如何来培养孩子,大多还是在老路上走着,只重视高考的几门课,平时生活都围绕这几门课,缺少道德和性格的教育。 最近网上有报道,山东胶州市一中高考生常升今年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但在陕西师大没招满的情况下,常升竟然没有收到录取通知,后来才得知,志愿被室友兼挚友郭某篡改,郭某的分数比他略低相反还被录取了。郭某的行为就是没有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红线,用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种丧失底线的行为跟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不足是有直接关系的。 最后再说说书中反映的另一面,官官相护。这只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已。 全书内容刻画非常写实,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生活。

  《浮尘之上》读后感(五):余光中、曹文轩、周梅森点赞《浮尘之上》

  余光中:

  季江勇先生的长篇小说《浮尘之上》以生动的叙事和活泼的语言勾勒出九十年代初中国教育界的沉沦与提升,也许可以说是《儒林外史》的当代版。社会转型了之后,官场乃呈现上下徇私,左右逢源的腐败与贪婪。其中主角方成冰到小说的结尾终于为爱情而结婚,并为学问升任为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正式教师,其实是季先生对社会乐观的希望。

  曹文轩:

  颠覆传统的师生形象,直踩中国教育的痛点。

  阅读《浮尘之上》是一次精神上的历险,书中描述的很多场面令你惊叹,错愕,惶恐和愤懑。你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教师和学生完全不是从前小说中的脸谱化人物,而是更抵达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作者眼中的教育是一场巨大而深重的民族灾难,可怕的是,当下国人却无视这种灾难而趋之若鹜。

  周梅森:

  难得在今天有这样一部以教育为背景的厚重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积淀;难得在当下有这样一部以师生为题材的洪篇巨制,让我们再次领略青春岁月中的赤橙黄绿。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折射着中国大社会的纷纭和是非;校园里的各色人物展示着人生的艰辛与美丽,也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和丑陋。作者在精彩的故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让文字呈现出斑斓的气象。

  《浮尘之上》读后感(六):为赶路的人干杯!

  在教室读完《浮尘之上》,合上书,书里的男男女女终于尘埃落定,各自归去。

  从云端回到人间,面对教室中一张张生动的面庞、一个个鲜活的青春、一个个青翠欲滴的饱满的生命,我激动得想要大哭。不得不说《浮尘之上》是沉重的,倍感沉重的同时又不得不大呼“痛快”!文中虽然不乏笑点,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但是如同黑色幽默,笑点背后直击现实的痛点,荒诞不羁的情节依然潜藏在当下的教育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方成冰的洒脱豁达令人欣慰的同时又难免令人心碎。

  季江勇老师的书道出了很多年轻教师的迷茫。他笔下的师生其实就在你我身边。

  方成冰最后去了大学教书,和心爱的姑娘也终成眷属,真好!他有才华,有思想,有个性,有勇气,有傲骨,有浪漫的情思,他值得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方成冰的独特不仅在于优雅的面对了重重围追堵截,更在于他活出了自己的样子。他的身上不仅肩负着众多年轻老师的希望,大概也承载了季江勇老师的教育理想。他的华丽谢幕为沉重的情节带来一线希望,为枯寂的教育环境吹来一丝春意。尽管,这也许是季老师为万千年轻教师许下的一个童话般的愿望,但是我依然愿意相信,依然愿意对素质教育持有信心和希望。即使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也始终相信,这曙光终将会一点点照进现实。

  方成冰的一往无前和一意孤行有着宗教献祭般的虔诚,将自己的青春、个性连同教育理念一同放在了现实的祭台上。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下,方成冰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杯水车薪,但是这种与世界为敌的举动却又何其悲壮!

  我要为方成冰这样日夜兼行的赶路者干杯!我相信《浮尘之上》会是一丛篝火,她是温柔的火焰,也是熊熊大火,她会照亮黑色的夜,她会温暖每一个等待温暖的心,也会点燃所有等待点燃的情。

  《浮尘之上》读后感(七):不要对基础教育失望……

  #X阅读笔记#

  分两次看完《浮尘之上》,这是一本揭露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现状的小说,跟我目前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点不点。作者是南京一所知名高中的的语文同行。可以看出来他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以及个人的一点教育理想。

  故事写主人公方成冰从毕业到高中带了三年语文课,两年班主任的这么一件事儿。方可谓在现实中头破血流。一起进校的几人,他的学历最高,才华最现,坚持搞“树仁教育”,但是混得最差,没有在学校当上领导,也没有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更没有挣到钱。我想这也是作者内心的苦闷。

  但是他的苦闷更多的是一个文人的苦闷吧?现实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小小的学校,什么样的人都有。像方成冰这样的人当下也有,只不过没那么迂腐。作者对高中教育的揭露可谓毫不留情,尺度挺大,他对学校的领导干部有很大意见。我看得时候就想,他们学校校长看了脸会不会绿了……[允悲]

  季江勇老师给方成冰的结局是去大学当老师,这是不是一种逃避,和对基础教育的绝望呢?同时参加工作的几人,每个人都经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了人生目的,有的人挣钱了,有的人升官了……

  其中最真实的人物是袁得水,他不可谓不努力不吃苦,为了前途大业,他费尽心机,放下身段,不择手段搞成绩,厚颜无耻拉关系,利用婚姻为跳板,很快翻身,去了市里地税局当了官。这样的人生故事,又何尝陌生!

  当然,现实中这两类人都是极端,更多的人是立足方成冰和袁得水之间的妥协者,

  在情感上,方成冰倒是很有魅力,他陆续遇到三个赏识自己的红颜知己,但是最终和大学时的初恋重逢,这个处理不得不说,有点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显得不那么切实际。更多婚姻的结合是袁得水和姚天香式,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点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女主人公许可可也是白富美啊,而且还是欣赏自己,只认方的白富美,我想如果安排方和小百灵在一起,我会更喜欢这本书吧!

  因为这本书从结局能看到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妥协。

  《浮尘之上》读后感(八):挣扎着的灵魂

  挣扎,这个词本身蕴含了过于丰富而又沉重的涵义,用来描述我读了季江勇先生的长篇小说《浮尘之上》的感受倒是非常确切的。

  就主人公方成冰而言,挣扎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史。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情感历程,无不在挣扎之中。从职业来说,一个曾经自命为天之骄子的省城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顷刻间沦落为社会底层贫穷屈辱的农村教师,这期间的煎熬痛苦和挣扎,非亲历者是难以体会和叙说的。这里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挣扎,更有精神人格和现实世界的剧烈冲突。此其一。其二,即使安贫乐道,已经向生活妥协,但最基本的正常的教育理想与残酷的教育现实之间,仍然有不可调和的冲突,这种挣扎可能更能摧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和最卑微的自尊。其三,是发现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主体的任何支持和呼应,相反,自己就像唐吉柯德那样和风车作战,但更可怕的是,唐吉柯德只要面对一座风车,而他却要面对一面无所不在而又无法确知的风车之城。其中的挣扎,自然带有宿命和荒诞的色彩。

  这种挣扎,在感情历程中也无所不在。方成冰与许可可的爱情,是典型的校园爱情故事。才情超迈心雄万丈的乡村男孩,浪漫多情美丽温婉的城市少女,永远是爱情故事的主角,若构成悲剧性的结局,自然是落入俗套,因而作者在小说结尾安排了戏剧性的转圜结局,这恐怕只是作者的美好心愿。这其中的挣扎写得也是百转千回,哀怨缠绵。其实,这种挣扎,越尖锐越无解越好,因为借此我们可以更加形象而深刻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的真实的社会状况,理解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的构建缘由。至于方成冰和姚天香的爱情,则是另一种挣扎。那不是因社会地位的差距引起的爱情悲剧,而是生活理想的差异造成的气质差异。我以为他们之间本来是可以相互适应的,但彼此的不妥协使他们的爱情无疾而终。这才是真正的悲剧。至于方成冰和秦玉的爱情,的确是一部乡村浪漫曲,也是真正令人动心的爱情之歌,可是,方成冰自己一手毁灭了田园诗般的爱情,这其中的挣扎,写出了他的庸俗和自私,也使他的形象多了层次感,变得更加丰满。

  要理解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师,这是一部很好的导引式作品。和许多描写教师的作品不同,这部小说恐怕会让很多读者感到惊讶和痛心,这是因为作者把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各色人等作了全方位的展现,而且不讳饰、不回避、不退让,让我们直面这些艰难历程中的伤口和腐肉,在痛苦的审视和深刻的思索中,感受艺术带来的冲击和审美。在造物面前,我们都不是旁观者,都是受难者,因而,我们在阅读之余,对作者塑造的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欣赏的同时,也会感到自身的刺痛,倘能如此,也就够了。

  《浮尘之上》读后感(九):方成冰:一块拒绝溶化的冰-----读《浮尘之上》有感 维扬客

  读完季江勇先生的长篇小说《浮尘之上》,既为作者勇于解剖中国教育痼疾的沉思而点赞,又为主人公方成冰坚持教育理想的执着而慨叹。

  方成冰凭着自身的努力,从乡村考进省城师范大学,实属不易。四年本科毕业后为了爱情,欲留在燕城和许可可长相厮守也无可厚非,他为此东挪西借凑银子挖地三尺找关系,结果遇到的不是贪官就是骗子,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后,不得不带着失望的心情,回到家乡芦淀中学做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芦淀中学虽为弹丸之地,却是明枪暗箭、江湖侠义、争风吃醋、流言蜚语纷繁汇集之地。面对高考,崇拜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方成冰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力主素质教育,他希望孩子们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人,而不是只做挣分的机器。

  然而,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芦淀中学容不下这根“有思想的芦苇”,上至校长,下至班长,都将其视为“异类”,因为他所教的班级平均分总比同事袁得水低几分。袁得水与方成冰一起走进芦淀中学,但他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依靠分数迅速上位,情场官场,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即便如此,被校长秘书姚天香嘲讽为“扶不上墙”的方成冰,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推行素质教育,他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对方成冰素质教育不满而转班的孔胜男,因为成绩一落千丈而割腕;学校引以为豪的高考状元张一生,留学美国竟沦为投毒谋害同事的杀人凶手。这样的结局安排虽不无夸张,但体现了作者对应试教育后遗症的痛心疾首。令人欣慰的是,方成冰在班级苦心经营的素质教育给了他暖心的回报:潘淘然等同学一起剃光头发去探病,为的是不让生白血病的同学尴尬;班上同学自发到窑场帮方成冰集体搬砖;耿杰高考作文得了满分。这一切都让方成冰颇为感动。但学校要的是高考成绩和学科排名,新来的校长和原来的蒋校长一样酷爱各种数据,自感前途不妙的方成冰主动请辞去偏远的村办初中任教。

  方成冰时而桀骜不驯,时而玩世不恭,时而罗曼蒂克,时而庸俗自私,他是方鸿渐、倪焕之、高加林和堂吉诃德、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人的复杂混合体,在现实面前,经济拮据,爱情多舛,生活过得异常艰难,但是他心中的信念之火始终未灭,而且他从学生身上已经依稀看到了素质教育结出的希望之果,所以在他的理想国里,他依然愿意做一块拒绝溶化的冰。纵观全书,不难看出,作者对方成冰颇为欣赏,最后方成冰不但抱得美人归,还顺利应聘为大学教师。这样的结局安排,是作者对方成冰拒绝随波逐流坚守理想的一种回馈,当然,现实生活不一定如此圆满,正如余光中对本书的评价所说:“其实是季先生对社会乐观的希望。”

  掩卷之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余光中先生早年创作的一首诗《我之固体化》,兹录于下: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硬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作者系苏北某师范学院文学教授)

  《浮尘之上》读后感(十):燃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他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活火,按一定的尺度燃灭”。哲人赫拉克利特这样认为。人,是生命之火;更是欲望之火。燃烧吧!你蒋校长为了一己私利,贪赃枉法,媚上欺下,终被正义审判!燃烧吧!你袁得水为了在官场、考场、情场如鱼得水,欺骗良心、辱没人格,而终悔悟已迟,可惜啊!王光荣燃尽自己的光和热,为后代学习照亮前路,而终化为灰烬,即便是没有情感的草木,也会因此感动而落泪,也会因惋惜而悲叹。唯有方成冰,用生命之火,融化现实的坚冰,在光和热的感召下,穿过迷雾中的死海,摘下彼岸的花。

  “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清脚下的路,你就拆下自己的肋骨当火把点燃照亮前方的路前行”诗人泰戈尔曾如此呼唤。教育,仿佛在黑暗中,摸着石头过河,本来难以界定对错。但是,违背人性的教育,我想即使学生是圣贤,也难以教育成“仁”。如果认为教育就是应试学习与功利的考试成绩,那就请看孔胜男吧,一心争强好胜,为那一个个彩色的气球,成为考场上的“战士”。而终,被自己的幻想障目,被自己的急功近利击垮,以至于割腕寻死,生命之火险些熄灭。这让我不禁想起影片《死亡诗社》中的尼尔,在父母、学校的高压下,天赋被抑制,理性被残害,而终,饮弹自尽。 教育,让孩子只能看见前路,了断他们的后路,而最终被逼上绝路,教育不止于教知识或求功利,而是教人做真人,做有人格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应是社会上最后一片净土,没有等级的玷污,没有金钱的腐蚀。春春朝气与个性的张扬在此热烈燃烧,而教育,就是这乐园中心圣坛上永不熄灭的火种,指引一代代人们奔向黎明。

  “时间,我竟忘了死,因为爱情的火焰在隐约跳动。他将长久的跳动,给我带来了幸福,也带来痛苦。”哲人史铁生如此感慨。爱情,让一位在生死边缘上的人,放下一切疾痛,在寒彻的冬夜翩翩起舞,自古以来,她就是人们最洁白无暇、至高无上的情感,她是生命燃烧的黑色黄金,她是我们的灵魂双腿。但如今,爱情却成了什么?理想的虚幻,现实的灰烬!为了金钱,万世仁不惜追求粮站千金,为了地位,袁得水放弃人格,成为姚家的囚奴,为了欲望,胡昆出卖良心,勾搭花文丽。爱情,仿佛是市场上的商品,只要有钱,你就买得起,揭开她的外表,你的实质怎么如此刺目!爱情,你是火吗?和生命一样,熊熊燃烧的烈火?理性,被戴上功利的眼镜,怎么爱情如此苍白!只有感性和诗,才能让那一轮老月再次当空,只有情感与心魂,才能让那一湾湖水澄澈。一轮老月,一湾静水,一对相拥情侣,他们互相聆听对方心跳,炎凉的事态战不退他们的爱情,他们,用燃烧的生命取暖相依!

  “ 红烛啊,那样红的烛,诗人啊。突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闻一多曾如此慨叹。但是可惜,他面对的是一潭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救出他们的灵魂”方成冰,在燃烧,他的生命在燃烧,他不甘心周遭彻寒树人计划,即使残破但仍是宝玉,即使遭到反对,谁也无法抑制晨曦时的太阳登上云峰,他时黑暗中窥见黎明的眼,晨曦中的第一缕光,诗人呵,谁也无法消退你对光明的向往,谁也无法阻止你奔向爱的步伐。踏碎吧,那金钱的诱惑,击退吧,那地位的阻挠,冲破吧,那世俗的枷锁。即使,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在海边重燃希望。

  清和的晨风吹拂梦的沙滩,他独自一人伫立于海边,一轮旭日,带着磅礴的火焰,在海天交际处燃烧,沙鸥飞鸣,叹息潮涨潮落所埋葬的一个个故事,千道红光刺向他,在梦的彼岸,生命在燃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