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话变多
因大哥的去世,年迈的父亲不得不离开他熟悉的小山村,来到城市,住在我妹妹的家里。陌生的地方,几乎与外面隔绝的环境,让他焦躁不安。只能抽空去陪陪他说说话的我的到来,就成了他的最盼。
父亲年已九十,一向身体健康。虽有些耳聋,但眼不花。八十四五岁前,话语不多,但思维清晰,表达也很清楚。忆起几十年经历的大情小事,很少有差错,仿佛就如昨日才经历的一般。但这几年,我明显感觉到,他不仅话多了起来(只要我来看他,他几乎就说个不停),而且思维也开始乱了。所说的那些事,年代弄串了的情况越来越多。幸好我以前多次听他说过这些事,而且我也是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若是第一次听他说,我估计是越听越糊涂的。但就是这样,只要我来,他就会再说,甚至连词句都差不多,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那个不断说“我就知道……”的祥林嫂。每次从他跟前离开时我就在想,或许除我之外,他说些什么没人能懂,也没人真正有听下去的耐心。——其实,他很想把他的人生经验、把他知道的告诉给子孙,但这个年龄段的人的话,又怎能真的让人听进去呢?
由此,我又想到了我的岳父。岳父六十多岁时中风,抢救过来后几乎不能走动。开始几年,岳母未去世,他的情况还好些,老两口彼此的交流,让他的孤独感还不明显。岳母去世后,照顾他的舅兄每天也得忙于生计,少有工夫坐下来听他“说古”,他只能独自默坐在藤椅里发呆。每个周末我带妻女去陪他聊天就成了他的“大事”。到达时,我常常惊奇地发现,他总是准备好了好多零食或其他什么玩具,每次都有。时间一长我才明白,喜欢孩子之外,让她尽量少缠着我要回去、多与我说说话,可能是主要原因。说些什么呢?除了听我给他讲古今故事,就是他说自己从小到现在的人生经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真人真事……你若听进去的话,不夸张地说,那就是他生活的小镇那一段的活生生的历史。我读过小镇的《区志》,也熟悉这儿的历史,我发现他讲的比我从那些书上看到的要生动得多,具体得多,也有人情味得多。他曾不止一次地有过要我帮他记录、整理的意思,我知道,他那是想把这些留下来教育后代。可我知道,这代沟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嘴上含糊答应着,却总是以工作太忙作为借口,迟迟没有行动。终于在多次无效后,他不再说这事了。但我发现,他又有了让孙辈帮他完成这事的想法。可惜直到他去世,这个愿望我们都没帮他实现。不仅仅是没时间,更重要的是——连我也觉得意义不大。
再后来,接触的人多了,发现,上了岁数的人,多数都喜欢回忆往事,都喜欢要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代。不记得哪位名人说的,人一旦经常地喜欢回忆往事,说明他真的老了。人老了,闲下来了,容易孤独,渴望交流,估计还有潜意识里的“传承”的意念,这让他们的话多起来了,又难以说清,听的人就不耐烦了。这应该也是老人们越发孤独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已过五十,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念头。有时我想,与其将来有这个愿望又难以说清时再说,不如趁自己如今自己思维清晰又有零星时间时说出来,去了执念,或许就少了焦虑,让自己的老年少给儿孙们添麻烦,这就是我动手写这些的原因。说真的,以如今这个时代发展的速度,消弭代沟难以做到,那么,如实地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及体验,或许能给下一辈人作了解的第一手资料,这还现实些呢。毕竟,“传承”在华夏这块土地上还是很被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