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生死局》读后感1000字
《古玩生死局》是一本由施昊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一):罪不在器 而在人心
欲望驱使我们开拓认知边界,同时也驱使我们挑战价值观的底线。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二):古玩密谋背后的真与假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收古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古玩收藏迅速升温,并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经济价值,成为百姓的新宠。在古玩收藏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真假”二字。“真假”问题表面是收藏的焦点,实则是人性对利益的追逐。据说,中国收藏品市场95%是赝品,而且愈演愈烈。围绕古玩的“真假”,很多艺术作品对其进行了加工,从平面媒体到电视节目,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收藏类栏目遍地开花。此外,还有很多素材被写成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收到良好的反响。这充分说明当今社会对古玩收藏的极大热情。
在关于古玩的小说作品中,施昊的《古玩生死局》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古玩悬疑作品,其中纠缠了家族情仇、跨国走私、文物造假、黑恶势力、古玩黑幕以及警方查案等等元素,以精妙的构思和精彩的设局,通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充分展现了面对古玩的人心种种,从而得出了“罪不在器,而在人心”的结论。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三):作者本人的反思
我是作者本人,谢谢各位的评价,简单说两句。
故事在人设上确实有模仿亲王古董局中局,因为我很喜欢局中局一书,出版社找我写这个选题时我就很感兴趣。当然不敢和局中局比,应该算一个死忠粉看了局中局后以一种想写同人但又想写自己故事的心情写的,当然我也希望尽量写得不那么类似局中局,免得班门弄斧。
就故事和文笔而言,应该是还能更好的,精修的话故事和文笔能再进一步,但交稿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所以目前这本书的水平,是我的真实水平,不够好,读者们多包涵,但自认为还是个可以一看的故事。
关键是结局,确实如大家所说,不好,至少减一星。这个我后来自己也意识到了(我指在出版前),但排版送审不能改了,所以只能这样。主要不好在于把胡闹捧上天了,什么都是他设局的。其实最初是想写个叙诡模式的故事,结果用力过猛了。这个结局确实很糟糕,我自己都很不喜欢,再次抱歉。
然后里面有些小伏笔,其实是给续集用的,故事很大,1只算是冰山一角吧,但因为种种原因,暂时不会出版续集了(还有两本)。之后这本书有幸会拍电视剧,到时候可能会一套三本一起出版,希望到时候能写得更好。
最后,才疏学浅,只能博君一笑,谢谢买了这本书的人。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四):匹夫无罪,怀壁其罪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这一句话随着“古玩热”也火了起来,哪怕是一群人坐一起喝个茶,没出三句话总会扯到古董文玩上去,本来是古物的东西反而冲到了潮流的最前端。我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但没研究过,启蒙教材无非是马未都在百家讲坛的节目。随着古玩热的兴起,大量有关的小说、电影和电视剧冲进了人们的视野。这本《古玩生死局》也恰恰集合了当下的热点,古玩市场、黑市交易、深夜寻宝等等元素组合,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无论是古董还是盗墓类的小说,为了避免一些硬伤,总是会架空一部分时间与空间。读起来天马行空,让人大呼过瘾,但难免会少一点真实感,读着读着变成了玄幻小说。而本书的故事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上,无论是大报恩寺的琉璃塔、地宫,还是太平天国将领的争斗,都是确有其事。“金陵三杰”三大家族的恩怨情仇,又为整个故事铺垫了一个看似真实的古玩江湖。真假虚实相互交错,正如全书线索的真假佛灯一样,玄之又玄。
读了不少这类型的小说,难免会做一些横向对比。《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两部书,简直就是两座高山难以逾越,明知是各种奇幻冒险,但越读越是信以为真,大概就是这两部书的成功之处。《古玩生死局》中也将到了一些鉴定古董的方法以及古董造假的手段,但作为接受了马未都多年“科普”的“老手”来说,书中的描述略显粗糙,感觉不够真实。
书名为生死局,故事中的“局”也是一环套一环,究竟谁是幕后主使,谁又在为谁卖命,读书的过程中真的是想了又想猜了又猜,随着包袱一点点的打开,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一部悬疑小说能让读者有此感觉,无疑是成功的。但同样还要提出一点不足,在展开“金陵三杰”之间的恩怨以及关乎国家命运的宝藏这个宏大的构架之后,结尾部分略感仓促,所有的谜团几乎都是在最后一章解开,难免有点不够过瘾。个人感觉,如果能够再多点篇幅,增加古董造假的描写以及“金陵三杰”的家族纷争,全书会更加饱满。
无论如何,作为一本“类型”小说,本书的故事讲的很精彩也很引人入胜,喜欢古玩、盗墓、推理故事的读者们,《古玩生死局》值得一看。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五):国家宝藏遗落民间 元老之子继承大统
既然说是“生死局”,就免不了斗智斗勇一番,就像你无意走到一间古堡前,先是毫无防备的敲了敲门,然后没人出来,但是门却开了,你好奇走了进去,可是门突然关上了,于是,你就警惕了,提防着哪儿有机关,这时候,出来了一个人,告诉你他能带你走出去,一方面你觉得这人有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寄托希望在他身上,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让你觉得是不是有阴谋,但是又不得不照着他说的来做,就这样,你走入了他的局,因为你的好奇,因为你有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整个过程还是很刺激的,那种心理上的博弈,不由自主的代入感,如果是对古玩感兴趣的读者,可能更是会翻出家里珍藏已久的宝贝,用着书里各类的方式尝试下,不过这种还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多次实物的对比辨别。
从一开始胡闹向日本人卖玉,然后陆小姐和公安以及苏老先生联手上演了一出好戏,就是一出“国家宝藏遗落民间 元老之子继承大统 古董鉴赏发扬光大”的年度大戏拉开了帷幕,偶尔的心理活动配上低沉的旁白,加上某国的介入,国家的荣誉感也从读者心底里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桩生意,更是民族的名誉。
每一件古董背后,都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即使是仿品,也是来自手艺人的一番心血,只是融入了机关算尽的投机取巧和牟取暴利的圈套后就会加入一些情节了。有些打下伏笔的地方虽然比较明显,但是还是比较合理的,也比较适合放松休闲时阅读,不会带来太大的心理负担。而且对关于考古、历史的细节有大量刻画,增加了生动性和知识感,也将这个故事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对于封面语“罪不在器,而在人心!”这句话更是处处有玄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要被贪念吞噬,勿忘初心便好。
总之,作为一本集古玩常识、推理心理小说,总体还行,虽细节bug不少,但也无伤大雅。毕竟是一桩大案,之前看过一本《古玩笔记》就是侧重古玩本身的故事,就没有这个难度大,自然bug会比较少。这种自创型的故事环环相扣,很多时候为了剧情的发展不得不有一些超出正常认知范围的举动和情感出现,其实也是为了让剧情更饱满一些,只要读者注重情节的发展,不要固执于细节,便可收获丰富的阅读体验。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六):一场由古玩甄别而引发的生死博弈
如果我粗略地为这本书打分,我会选择五颗星。 但现在,我是一名比较矫情、爱较劲儿的悬疑、推理小说爱好者。所以,我决定给这本书四颗星。 与这本书的邂逅既巧合,又像注定。一周前,当我因工作原因开始接触古董、盗墓类题材的作品时,这本书恰巧走进了我的视野。最近几年我的推理区域已经被东野圭吾、乙一、伊坂幸太郎和道尾秀介所占据,距离上次阅读国产推理已经过去了好长一段时间。因此,方便工作之余,我也突然很想知道,现在国内推理到底攀升到了一个怎样的层级。 先说说我为什么给四星。 认真读完,最大的感受便是,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既然是一场“古玩生死局”,难免广泛涉及各类文物、纵贯宏杂历史。而作者真的在成就这部作品的同时,俨然扮演着半个鉴宝专家,或者一个出色高仿大师的角色。从玉器、铜器、陶瓷,到字画、古籍,无不一一道来其历史渊源及鉴定方法,让像我一样的“古玩盲”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玄机。在严谨扫盲的基础上,还要层层设套、级级推进,更要避免平铺直叙、拼凑罗列式的枯燥——这样的写作方式实在是难上加难。但是作者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妙。整部作品全程剧情紧凑,紧紧围绕着“寻宝”这一大主题,所有的辅线都围绕主题行动,包括胡闹与陆素心的感情线也是点到为止,绝不拖泥带水。“听音辨玉”、“满汉全席”等情节的描写尤为迷人,仿佛揭开了古玩界的神秘面纱,让完全陌生的人也能一睹其真容。 罪不在器,而在人心。这些古物的背后,承载的是人性纷争。每一件重要文物的现世,都可能会引起一场血雨腥风。鉴宝鉴到最后,其实是鉴人心。对于宝物的甄别,也是鉴定者之间的一场赌博。胡闹的先祖及爷爷胡青山,正是因为选对了人,才有了胡闹这块璞玉深埋在南京巷子里。而如今的胡闹,也正是因为参透了“金陵三杰”的纷争,才最终在这场古玩生死局中赢得博弈。 对于中国推理亦或悬疑小说家而言,古玩、盗墓题材的作品是个特别讨巧、且具有本国特色的一个切入点。但凡古董、墓穴都会牵扯到千百年的历史。而一旦回溯过往,便有无数“未解历史之谜”可以去大胆探索。 再说说我为什么没有给五星。 这就算是身为读者的挑剔了吧。读一本好书,感觉没有戳到点,希望能精益求精。这部作品的失误在于,战局铺的太大,反而不好收拢。胡闹在每一个关键点,要不就有新角色相助(比如街巷里卖烟的老奶奶),要不就突然跳出来新技能(比如牢记新华字典的四角号码)。待一切尘埃落定,不曾想这些足以颠覆南京古玩界的事件,竟是胡闹在最开始便布下的局。回顾小说前文,并没有为这一终极谜底埋下铺垫,这样的设定略显仓促,似乎只是为了促成反转一般,让读者强行接受,丝毫没有恍然大悟的畅快淋漓之感。 然而,终归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胡闹”——我矫情得提出了问题,也只不过是希望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达到完美。毕竟,对着既有作品点评的人很多,而真正萌生故事创意的人,却只有作者一个。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七):你懂古玩吗
在关于古玩的小说作品中,施昊的《古玩生死局》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古玩悬疑作品,其中纠缠了家族情仇、跨国走私、文物造假、黑恶势力、古玩黑幕以及警方查案等等元素,以精妙的构思和精彩的设局,通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充分展现了面对古玩的人心种种,从而得出了“罪不在器,而在人心”的结论。
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圈子有圈子的门道。特别对于古玩来说,更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相对于真迹而言,赝品更是对假货古玩的专属名词。十货九假,对于行家来说,很多高仿的作品更是能够以假乱真,无论从材质、外形、尺寸、颜色还是工艺,都能达到高度的一致。前段时间曾经看过南方某地翡翠玉镯造假,其流程与《古玩生死局》中介绍的瓷器做旧极其相似,故事里主人公胡闹就是通过这种手段制造出假冒的慈禧太后佩戴的翡翠玉镯。首先用腐蚀性的强酸在打磨好的石头表面刷一层,将表面的釉“咬”出很多小裂缝,让造假之物显得很旧。之后,再将其放进加了茶叶、盐、碱、墨、染料以及高锰酸钾的锅里炖。只要掌握好各种物料的配比和用量,就能够使之更像“古董”。更有甚者,还会将假古董埋进土里增加逼真度。在视频中,旁白介绍这种造假的翡翠玉镯只是外观相似,实际上由于采用的石头原料具有放射性,制成后的成品同样也具有强烈的放射性,对人体能够产生极大的危害。由此可见,假货害人不浅。在当前收藏古玩的热潮中,依然有很多人热衷于在古玩市场中“捡漏”,试图通过碰运气的方式让自己迅速积累财富。事实上,古玩市场里何曾有过几件真货?面对人们的投机心理和欲望,古玩市场势必会千方百计予以满足。于是就致使假货泛滥盛行。虽然不排除真货存世,但通过王刚的《鉴宝》栏目,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人花大价钱珍藏的“古董”依然是假货一件。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构思奇妙,层层设局,环环相扣,阳谋之中存在阴谋,阴谋之中又存在阴谋。虽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主人公胡闹虽表现为蝉,但却是捕食黄雀的猎手。这也正是《古玩生死局》的精彩之处。故事的结尾将整个阴谋层层揭穿,但是仍有个别环节解释不足。比如女主角陆素心,她与主人公胡闹之间的关系;她佩戴的血玉与赝品宝藏中骷髅身上的血玉极其相似,他们二者之间是何种关系;故事结尾陆素心与胡闹的情感结果没有交代,等等。再比如齐佳假冒齐家后人的原因、她要找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以及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背后隐藏的真实身份,等等。这些问题,都没能一一解析。所以,整个故事的收尾极其仓促,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不是故事的漏洞,那我们期待精彩续集。
转自喵发财咪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八):低配版古董局中局
最近马亲王跑去上了《晓说》,给即将登上荧幕的《长安十二时辰》打call,说实话,虽然《长安》的卡司比《古董》华丽得多,但我还是更期待《古董局中局》的上映,别的都不论,光是这古董题材就比反恐要吸引我。
心血来潮到书城淘了淘,淘出来一本《古玩生死局》。这本书的作者叫施昊,名不见经传,没查到其它著作,小说是2017年在化工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虽说也是个中央级出版社,但就好像在一理工大学读中文专业一样,总有点边缘化的感觉。
这小说到底好不好看呢?第一章先读起来,看看感觉。
时间:1997年。坐标:南京。人物:胡闹。Hmmm,这名字起的,瞬间想起了《古董局中局》里的许愿。
插个闲话,其实夏雨和我心目中的许愿并不怎么像。我想象中的许愿,是个挺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斯文,老实,甚至有点怂,体型微胖。但内心活动很丰富,脑子转得也还比较快。(这么一想,似乎就是照着马亲王本尊画的画像哈哈哈)而夏雨给我的感觉,聪明外露了点,脾气大了点,体型也瘦了点。不过这是对他过去塑造形象的成见,还是期待他的演绎。
言归正传,接着往下看《古玩》,金陵三杰胡、苏、齐三家,也有点《古董局中局》里五脉的味道。亦正亦邪的齐家小姐,让人想起黄烟烟来。至于胡闹自己,也和许愿一样,有个扑朔迷离的身世,是没落古董世家的仅存血脉。
这样的人设,虽然方便埋下伏笔,解释了主角天赋传承,并为功力提升铺垫了捷径,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套路早被金老爷子玩熟了,实在算不上有新意。
再看架构,胡闹先是造假谋利,而后被卷入国宝琉璃佛灯失窃一案,加上与他家道中落惨遭灭门一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刺激他的道德底线,激发出他骨血里遗传的正义感,层层深入,查清失窃国宝去向的同时,也搞明白自己的身世之谜。
至于立意,古董题材最常见的就是“名为鉴物,实为鉴心”,《古董局中局》也差不多如此,但主旨虽然一致,表达力度却高下立判,还是《古董局中局》更能直击人心。
既然人设和立意都没有亮点,那么只能靠细节来反转突破了。
好在《古玩》对细节的描述还是比较生动详实的,足以满足像我这样门外汉的好奇心,比如什么“听音辨玉”,又比如什么“满汉全席”,加上胡闹的人设不但懂鉴定,还会做高仿,这其中门道细细说来,还是挺有意思的。
摘一小段让各位看官先饱饱眼福:
福田看了看她的神情,迫不及待地问:“陆小姐,怎么样?” 陆素心笑了笑:“这翡翠的鉴定方法,通常是一看、二摸、三掂量。” “什么意思?”福田问。 “所谓‘看’,就是看翡翠的翠性、结构和颜色。翡翠又称硬玉,最大的特点就是翠性。简单说,翠性是指翡翠表面能直观看到的矿物解理面的反光,这是翡翠中主要矿物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在肉眼观察下的直观表现形式。结构看的是质地粗细和透光性,而颜色就是看色根,因为如果是造假注色的翡翠通常都会有雾状的色团。” 陆素心说完,冲我笑道:“胡先生,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我笑了笑,没回答。她倒没觉得尴尬,继续说道:“我目前看下来,先不论这个玉镯的真假,至少在品相上它已经近乎完美了,没有任何杂质和裂隙。另外就是,高绿的冰种翡翠本身就难得一见,而这种满绿的更是万中无一的罕见品,光凭这一点,这个玉镯就相当值钱。了” 福田听了后十分高兴,连连点头。盼着能成的老九也笑得跟条狗一样。唯独我心里“咯噔”一下,她那句“不论真假”,到底是不是故意的? “其次是摸,翡翠的预热和散热都很快,因此可以贴在脸上或手背上感觉一下,触感冰凉的是上品,会有粘手感的则是次品。” “那你刚才用手指摸了几圈又是为什么?”福田问。 “所谓‘十玉九纹’,而辨别纹与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指去摸。纹褶是玉石类天然形成的,不会产生任何硌手的感觉,但裂就不同了,即便再小的裂纹,也能感觉得到。” 话虽如此,但实际上这非常考验鉴定者的功力,不是任何人都能摸出来的。陆素心年纪轻轻,就能有这份手感,实在不容小觑。 老九猴急地问:“那还有三掂量呢?” 陆素心却看着我笑道:“若没有胡先生的同意,我可不敢轻易动这件东西,万一磕着碰着我可承担不起啊。” 中国古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是一个巧笑嫣然的美女呢。我只能说:“没事,我相信你的手比那位砸了元青花的朋友要稳得多。” 陆素心嘴角一翘道:“那是自然。”说着,便伸手拿起了手镯,轻轻掂量了两下,那力道和速度都十分专业老到。 “怎么样?”福田问。 我双手抱胸,淡淡地说:“翡翠的密度是3.34克每立方厘米左右,要高于寻常的软玉。像陆小姐这样的行家里手,掂几下就能从翡翠的压手感上判断出极品吧。” 说着我便走到她面前,示意她把手镯交给我。然后我又问小日本:“福田先生,你这儿有没有牢固一点的线?” “线?” “这根行吗?”没等福田反应过来,陆素心说道。只见她把长发往后撩起,然后从白皙细嫩的脖颈上取下了一根细细的红绳,红绳上挂着一块小小的玉片。我没看清那玉片是什么样子的,但从灯光反射的淡雅光滑色泽中判断,肯定是块上好的美玉。 我有点尴尬:“可以是可以,只是……” 还没等我说完,陆素心便爽快地摘下了玉片,把那根红绳递给了我。 我接过来,也不知道是否是错觉,总觉得这根细细的红绳上还带着陆素心的体温。 我把红绳的一头在手镯上打了个结,然后拎起红绳的另一头,玉镯便在红绳的牵引下悬在了半空中,不断地微微摇晃着。 “这是干什么?”福田担忧地问,估计是怕我一不小心就把这件宝贝给摔了。 我没有回答,气沉丹田,稳如泰山,一直等到玉镯不再晃动为止。在此之前,我已经取过了茶几上一个干净的银质咖啡勺。“各位,请仔细听。”说着,我用银勺轻轻地敲了一下玉镯,银玉相击顿时发出了一声脆响,这声脆响大约持续了几秒钟后才慢慢散去。 我收起玉镯,看见三个人的表情不一,就先问老九:“怎么样?听出什么来了吗?”以上就是听音辨玉的一个片段,如果本书凭借这些细节,就这么平稳地结尾,或许还算得上一本不错的小说。可惜到了最终章,也许是作者也意识到自己的剧情落了俗套,于是硬生生地来了好几个大反转,这下不但没把之前挖的坑都填满,还多了许多新的坑出来,让故事以一种莫名其妙、千疮百孔的方式走向结局。
如果结局不是这样仓促终结,而是有交代地留个悬念,之后再拓展成系列,慢慢把坑填满,那还情有可原。若真的是就此收尾,那真的是太差强人意了。
鉴于前面十章的故事还算有趣,权且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长按以下二维码, 点击关注, 淘一淘好看的书或剧, 一个人的时光也可以很有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