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摘抄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是一部由Barbara Leibovitz执导,米凯亚·巴瑞辛尼科夫 / Graydon Carter / 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一):看到了她的眼泪
看她从一个小姑娘开始
在自己的镜头里
一路走来
直至现在的状态
看到她提到桑格拉
动容的容颜
一行清泪就那样直流
看到她镜头里的桑塔格
看到她们的爱情
我不相信两个女人的爱
可以弥足持久
但我相信
她们俩的爱...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二):热炽的热爱
他们做着自己发梦都想做的事情
事实上[热爱]这个词如此沉重
爱着艺术 爱着那些事情 是如此单纯 单纯得就像总有那么一些人
吸毒 做爱 赌博 就像染上了然后一发不可收 失去正常生活也在所不辞
深深地感受它 爱它 沉迷它 然后忽略其他 牺牲不再是牺牲
只是无关痛痒的丢去 然后继续壮丽地沉沦下去
于是有了日以继夜 有了勇往直前的无限精力
疼痛而沉迷
他们说 要一直画 一直拍 一直做 一直到死.
如此真诚的示爱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三):《安妮莱柏维兹的浮华视界》
伟大艺术家的纪录片从来都是一种从属,很难达到《毕加索的秘密Mystère Picasso, Le (1956)》这样的再创作。当然这样的纪录片也是需要的,她试图带给我们走进主人公世界。
Annie Leibovitz的人生际遇比起她个人生活(除了和Susan Sontag的感情)不知精彩多少倍,影片在这方面可谓浓墨重彩,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时势造英雄”。作为文化视觉、符号的重要创作者、记录者,其丰富程度让人目眩神迷。
除此之外,从艺术家本身创作的意念方面的挖掘不多,更多还是惯用的采访形式,可观性不错,但仅此而已。
2009-05-30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四):神话与真情
非常好看。刺激思考。
她以拍杂志封面和名人著称。然而,看过她的战地摄影和她为她所爱或仰望的人拍的照片之后,再看那些封面和名人照,不禁会想:以她的天分,只要认真用心,或许无论拍什么,都可以出奇制胜。
但这绝不意味着张张都能超脱媚俗展现洞察。
两种照片动人的力量也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如果,站在摄影机后面就是她存在的方式,她的意义世界必须透过那个方框和快门形成,那么,她必须持续拍。不仅因为舍此亦无谋生之道,更因为要拍出一张好照片必须一直维持动能耐心等待机会。
至于,让时尚杂志和名人准名人津津乐道趋之若鹜的安妮神话,或许,只能说是这种状态衍生的副产品了。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五):无法成为安妮·莱博维茨
“OK,be famous”
可能她也很清楚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只不过随着环境、空间、人设而改变,所以她只有一种生活,她与外界是相互控制的,没办法把握一切,但天赋和机遇足以支撑她在摄影界中的位置。
前期和后期的风格差别很大,但都挺喜欢的,摄影是视觉的东西,看她的片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留下一种感觉,无法言喻的感觉,可能这种感觉才是最迷人的,你说她可以被替代吗?我也不知道。
不过事在人为,如果没有对摄影的热爱,没有大胆和自信,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能就真的是个美术老师或一个不出名的摄影师就是不可能是现在的她自己吧。
我没什么说的了。
很高兴认识你,安妮。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六):Through a Lens
我们看到,也仅仅是我们看到的。
被拍下来的,其实是留给我们怀疑的。
这确是一种最好的记录手法,却也是最糟糕最恶劣的方法,因为即使所有人都可以不去直视,你也要用一种置身事外却又渴求挖掘它的姿态面对。
那种美和隽永可以刺痛你,串联起所有的感官去拥抱这种单薄的厚度。
虽然现在同她的距离完全无法计量,但仰望和反复地洞察总也可以加速某种并不被看好的契合度。因为这种崇拜,确确实实是缱绻的隐晦的神秘的。所以她不可以是我的偶像,也仅仅可以成为一种指示性的方向。
人物肖像总饱有隐喻和戏剧性,即使后来商业和名人的热度光感和华丽的设计感也无法祛除这种同作家般的创造力。这确是不需要用批判的眼光所评价的。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七):有感
如果你想拍出好照片,你就要成为它的一部分。这也说明,做好一项工作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情商,像许多被安妮拍摄的明星所说,她不知不觉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你舒服而不反感。让她拍下最私密最自然也是她最想要的状态。融入进去,注意被忽略的地方,比别人多的视角,完美构图。光线,姿势,神态,你想表达的东西在图片里都缺一不可。从刚刚看时的没有觉得照片多好,到后面的我想把所有的滚石唱片封面杂志都收集来。把所有安妮拍的照片都拿来借鉴。
我给它星数如此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也教会了许多的处事道理。你要让他人配合,你首先要让别人不排斥和接受。纪录片有这个,是因为在几乎每一个和安妮合作过的人,在提起他们的合作的时候,都会说她贴心,让人舒服,使人愿意配合,愿意服从她的创意。工作的成功不仅需要能力的出色,也需要处事和做人的到位,出色。
能把你我都看得到的东西,看出忽略之处,拍出来,形成大片,这个能力真的很可望不可即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八):镜相人生
影片的结尾处,安妮说l don't have two lives,this is one life.我没有双重人生,这是唯一的人生。她的人生由镜相成就,又由镜相记载,在摄影界,她无疑是顶级的人物肖像大师。名人名流,会因被她拍摄而倍感荣耀,任其在镜头前摆布。
从摇滚杂志滚石到主流杂志名利场,最后再到时尚杂志。她的镜头横跨了音乐文化政治时尚多个人文因素,见证了美国代表性的面孔,记录下整个时代。她拍下赤身裸体的列侬与大野洋子深情相拥的照片,5个小时后,列侬被杀害。这张照片最终成为滚石的当期封面,没有多余的文字,只有图像传承于世。她拍下黛米墨尔大着肚子光着身体的写真,成为名利场的封面照,让杂志的销量达到无人可及的顶峰。现今的她可以不计拍摄成本的为时尚杂志拍照,不管是飞机火车还是管弦乐队马戏团,只要她镜头需要,就立即被满足。
她是image (影像)人,爱上的是同样伟大的word(文字)人苏珊,俩人相伴相依互为补充。苏珊用独到的文字视界给予她拍摄的灵感,而她能回报的是用镜相记录下爱人的每一瞬间,直至死亡。谈及苏珊,影片之中,安妮再三落泪。
苏珊死后,她只剩下工作,她的眼睛无时无刻都在取景。如她所言,希望拍摄到死的那一天。那一天的到来,才是镜相人生的终结。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九):with
annie leibovitz,要不是某天吃饭看画报看到访谈,还以为她和桑塔格一样,已是历史人物。在此之前自动忽略很多次,姓难记,名儿和姓组合起来跟潦草的外形不搭,诸如此类。
看纸面上对话,看到还是说话内容,有重点但不完整。还是流动影像能够最直接塑造立体形象,就像很多人说看过《my architect》评价一般,对我来说却似乎胜过所有平面图像文字叠加效果,因为那是活着的康,我从未设想我会看到。
她说想要拍最好的照片的办法就是变成他们中的一分子。这准则对亲爱的卡帕更无须多言,他始终在他们中间,他就是他们。这大概也是我要的答案,我常常觉得我们没有好的人物摄影,这令我们几乎所有的平面媒体和报道失色。印象比较深刻的候登科,他已死,也还是难逃摆拍和侵犯的嫌疑。我想摄影,人物摄影,也是一个协商的过程,
她从进入现场前很久开始调动场面,她和被拍摄者站在相机两侧,她在镜头后面和他们完成协商。
wherever you are, you are being there,
with camera,with you.
also sejima:http://www.flickr.com/photos/nnhoaianh/2567606148/,it's a surprise.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观后感(十):镜头改变人生
其实我是想说,被改变的是ANNIE自己。眼睁睁的看着她,从一清纯小姑娘,变成一嗓音和外形都男人了的彪悍摄影师,再听片子里被采访的人形容ANNIE,说,慢慢变成50岁,突然想起来,oh my god,忘了生孩子。
其实如果真的喜欢摄影这个事业,可以看看ANNIE的纪录片,毕竟看着一个人干《滚石》干《名利场》干的呼风唤雨且干成被所有名人仰望的著名摄影师,是会有点小激动的,那是一个钟爱这份事业切且将此事业做到登峰造极的人。
但奉劝女摄影爱好者离此片远点。否则,那那个一头乱发,一个男人嗓儿的ANNIE就是你老去时候的样子。
里头有很多名人采访,从列侬的日本妻,到克林顿夫人,到乌比哥德堡之类,可见ANNIE来头。
当然,做到这么大牌,也的确会挡不住的出问题,ANNIE拍过滚石,拍过萨拉热窝,此后慢慢靠向名利场的浮华,要风要雨已经不成问题,现场的阵势不亚于电影。ANNIE也说,那些cover,就是为了让杂志卖出去,我最好的照片都在杂志里头。说到名人追捧ANNIE,也是个现状,ANNIE接商业的case,那就接呗,她这么想,至于名人,她也说,OK,Be famous.其实,她大概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所以,她是不是将苏珊桑塔格当成了精神支柱呢?也许。艺术本来就是个纠结的事情。
打完上面的字,转头看到桌子边放的杂志封面,叶锦添。这也是个纠结的人诺。
有时候,呼风唤雨的确会糊住一个人的本心。但谁又能说,一个人的本心,真的会比她呼风唤雨时来的更为至上和伟大呢?
重要的是,她一直都在拍着。她喜欢咔嚓咔嚓的灵动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