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摘抄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是一本由肯特·基尔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一):你敢不读吗?
据科学家研究的数据表明,大约3%的人具有强烈的精神变态的倾向。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认清精神变态者,远离他们——万一狭路相逢,一定要读准变态者的心理,把握逃生机会。OMG,好像真的会遇上一样,反正技多不压身!武艺什么的只能斗过流氓地痞,要对付冷静变态的连环杀手,掌握心理战术更重要!更重要!更重要!这本书基于强大的数据库,有美国最高戒备监狱里的连环杀手和犯罪心理学家的访谈——这比罪犯和警察的案情描述要精彩多了哦,可以掀开连环杀手的秘密、或者怪癖,还有连环杀手们的脑扫描资料——他们的大脑果然和正常人不一样……所以,你敢不读吗?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二):一本不错的悬疑教科书
我是第一次接触此类书籍,之前仅仅是以为外表疯癫的人就是精神病患者,更没听说过什么精神病态者。本书详细介绍了关于精神病态者的研究,深入地解释其来龙去脉。
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病态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往往会在外表流露出疯癫状,而后者的外表大都与常人无异。倘若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敢笃定,在你对面如果坐着的是一个精神病态者,你绝对不会发现什么异常,甚至还会觉得和他很聊得来。
作者先是解释了这些病状,接着向我们展示评估表格,并且举例说明如何打分。看得出本书作者肯特基尔对于精神病态者研究的热衷,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一个个课题。他工作的地方正是研究的最佳场所——监狱。如果没有对这个专业的激情,他绝不会一个人深入虎穴的,当然,最终换来的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
肯特不仅仅解释有关的问题,他还在其他方面深入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果。和同行业的众多专家都有交际,他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有很多研究如果没有巧合的帮助,他就不会成功。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日记一样,也像是一本小说,真的让人看的时候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他没有刻意丑化那些囚犯,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普通人来做实验,并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他也说,最后都离不开那所监狱了,因为他的那些重大发现与他如今的成功都离不开那个地方。
文中举的例子都很形象,很符合经典病患特征。如果不是他们犯了错,可能隐藏在内心的病魔日后会将他们变成连环杀人狂。这里面的“惊悚里奇”最吸引我,进入监狱的第一天就在操场上裸奔,其实外人看了是不解的,但是作者通过与他的对话了解到,其实是为了示威,并且也觉得里奇言之有理。也是因为有了这位奇葩实验对象,他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发现,对于医疗诊断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人们可能觉得,精神病态者都是后天受到什么刺激之后才会变成这样的。其实不然,有很多人天生就是个精神病态者,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能轻易分辨出来。这也出现了很多麻烦,如果通知患者实情,那么他们可能会蒙羞,或者使家长离他们远去更加恶化病情。如果不说呢?总之这是一类很复杂的病,医治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但是我觉得,我们只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总是会有帮助的。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三):【拾光书屋(书评)】—— 解析精神病态
每个人的人格、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路过我“身边”的小伙伴其中有不少都有过自残的行为,有的甚至失足做过一些错事,这种病态的行为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最关键的还是其背后的成长环境,我始终坚信人不存在天生恶、一贯恶、绝对恶,这类人只会出现在漫画与童话中。精神病态(psychopathy)人格主体的协调问题与人格组成的不平衡,又称病态人格与反社会人格。这本书主要介绍犯罪者的心理,解析他们的犯罪过程及其原因。
作者肯特.基特是一个非盈利机构的首席科学家,新墨西哥大学的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法学教授,年轻时肯特.基特跟随精神病态学之父学习,为了研究病态心理,在美国最高戒备监狱中独自与监狱中的罪犯进行交流,接触过连环杀手、性侵罪犯、抢劫犯等各类重度暴力罪犯,这里我很佩服作者,我想作者是准备好随时抱头或者跑路的,与带有奇异色彩的天才一书不同的是,作者以更理性、更专业与学术的角度进行解析精神病态、反社会人格。
精神病态人群,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不会自责,能说会道地认为自己是错的,情感缺乏,没有同理心,在观念上认为犯罪并不是犯罪,且并没有什么犯罪动机,只是想做,在他们的世界中,以自我为中心点,三观与常人有强大的不同,受本我的欲望驱使,缺乏超我道德的束缚!缺少道德的对自我的束缚,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跑,伤及他人,但在他们的背后,也有许多的相识点:缺乏家庭的指导、不负责任的父母、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格孤僻、童年受过虐待,多种元素的构成,主体的话,还是在于父母的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会一直影响着孩子(个人建议,在观看犯罪心理的同时,也要涉猎发展心理)。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后经过扫描提出以下假说:精神病态者与边缘系统的灰色物质有关,灰质控制着精神病态者的情绪与冲动性,之后经过深入研究证实此假设,精神病态者的大脑不同于常人,同时发现青少年的大脑与成年病态者的相似,这是个有趣到悲剧的事实。这一理论的证实,给各界一个辩论的平台。
书中融入暴力、犯罪等元素,从科学的角度探究各类精神病态者的灵魂,以访谈的方式展开,扣以学术的解说,内容浅显易懂,权威的理论研究,给众人一个不一样的犯罪心理世界!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四):解开人类大脑和基因的谜团
文: 薇薇爱阅读
几年前就看见过类似的电视报道, 在对罪犯的大脑进行扫描的时候, 罪犯的大脑灰质有一些部分是与常人不同的, 那么难道真的有的人是天生的罪犯吗? 这是大脑的结构导致的他们的犯罪吗? 精神病态者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为此作者来到了最高戒备监狱, 在这个监狱里每4个犯人就有一个精神病态者。 而据说,全球的精神病态者的数量超过了两千九百万,并且每47秒就有一个精神病态者诞生。 这些精神病态者杀害的人比9.11恐怖袭击中死亡的人还多, 关在青少年鉴于的每个青少年, 没见的监禁成本是514000美元。 而在美国由于犯罪造成的损失高达32000亿美金,高于全部医疗费用的支出。
那么,可以通过治疗的方式使这些精神病态者减少犯罪的可能性吗?
数据统计在美国约有50万的成年男性为精神病态者。
而一些类型的群体疗法可能会导致精神病态者在出狱后犯下新的罪行的可能性比根本不治疗更高。
人的大脑是个非常精密的人体部位,任何的差异都会导致性格或者行为的差异。 比较有名的一个例子是之前一个性格温和态度良好的铁路工人, 在大脑受到伤害恢复之后变得性格暴躁,容易激动。 人脑的不同部位不可否认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作者作为一个研究者来到了这座最高戒备监狱,并且在跟监狱工作人员的沟通中了解了一些犯人的事情,并且面对面的跟这些犯人进行沟通, 通过他们的对话以及对这些犯人的档案的翻阅, 从中找到测试出他们行为的分数, 以及对话过程中脑电波扫描的反馈数据。 他们当中有暴力罪犯, 有连环抢劫案作案者, 多数人在测试以及大脑扫描反馈出大脑区域不同程度的受损, 而正是这些导致的他们的这些行为。
那么回到了书封面的那句, 我没有犯罪而是基因造成的。
之前看那个电视纪录片的时候就觉得很害怕, 那岂不是出生就天生是坏人呢? 他们没有道德观念, 不会觉得愧疚。 天性使然,而犯罪过程中也丝毫没有觉得这样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 愧疚心理也没有在他们的思维里得到体现。
这并不想小说里面的情节, 虽然人物引用了化名, 但是事件却真实存在。一系列的数据, 最终也解答了人们的疑惑。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五):受困的灵魂—— 道德缺失与犯罪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是世界顶级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写的一本神经学、心理学、犯罪学的科学著作, 作者肯特.基尔23岁时为了对精神病态进行研究,在美国最高戒备监狱独自与监狱中最暴戾的罪犯进行深入交谈,接触过连环杀手、性侵罪犯、抢劫犯等各类重度暴力罪犯。这些罪犯很多都是精神病态者,他们道德缺失——说谎成癖、缺乏同情心和负罪感、自大浮夸、操控他人……因为具有人格障碍甚至可能是“悖德狂”。
肯特.基尔用移动式fMRI检查了数百位精神病态犯人的大脑,发现与非精神病态者对不道德场景进行判断时会用到杏仁核不同,精神病态者无法激活属于旁边缘区域的这部分大脑,这造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决策受损。也就是说,精神病态者可能并不会认为杀人、性侵幼女、抢劫银行等暴力犯罪是不道德的,正如图书封面语所说:“不是我杀的人,是我的大脑和基因”!
可能看到这,很多人会展开一场道德与正义的辩论,甚至会疑惑,是不是可以依据作者的观点,判断精神病态者因为先天的道德缺失,导致道德决策受损,使得很多犯罪行为并非完全出于他们的本意,这一点应该减轻他们的罪行。在最后一章“连环杀手的揭秘”中,连环杀手布莱恩.杜根在法庭的审判中,最初被判处死刑,因为尽管羸弱的脑组织会导致精神病态者的情感缺失和冲动,但并不会严重到让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由于2011年3月,伊利诺伊州废除了死刑,杜根最终被转为不可假释的终身监禁。
全书融入了暴力、犯罪等元素,却从科学的角度探究了各类变态罪犯的灵魂,作者没有试图从学术的角度为罪犯因道德缺失而犯的罪行开脱,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罪犯的大脑和思维,提供一条预防犯罪的有效路径。真实的案例,一手的访谈资料,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流畅的文笔,使得本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黑色却不显压抑的简洁封面,配上黄色的腰封,在吸人眼球的同时,具有极强的代入感,使人很快便沉浸在第一章紧凑、有趣的情节中。
正如腰封的宣传语所说,这确实是一本“不是小说,却更摄人心魄”的值得一读的科学著作!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六):47/s 就诞生一个精神病态者
不知道是美剧看太多还是本身自己就是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就够重,就特别喜欢看这类型和这种题材的书。不管是《沉默的羔羊》里食人魔汉尼拔博士,还是《嗜血法医》里以分尸杀人为乐趣的法医德克斯特·摩根。科学家研究表明,这一类的人都属于是精神病态者。而精神病态者会有些什么样的表现呢?说谎成性、缺乏同情心和负罪感、从来不觉得良心不安、自大浮夸、喜欢操控别人;但是为什么这些精神病态者会要这样子做呢?他们的这一系列的行为是因为无道德感还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或是基因造成的?
在书的封面写着一句吸引我看这本书的话,那就是“不是我杀的人,是我的大脑和基因!”全书用了11章节来解释分析了精神病态者的脑电图,核磁共振成像,还有一些具体的事例。因为我不是专业学心理也不是能解释的清楚脑电图的人,那我还是说几个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事例吧。
受困的灵魂
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全世界的精神病态者超过两千九百万人。”学者说,当今社会人群中,符合精神病态标准的比例低于1%,换算过来就是150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是精神病态者,但是在监狱里,精神病态者的比例就远高于社会中,这正是因为精神病态者容易犯罪。研究也表明了全世界的犯人中有15%至35%是符合精神病态的标准的。精神病与精神病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精神病是心智错乱,而精神病态常常是和反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却又不是同一个概念,反社会和精神病态又是完全不同的。
连环杀手揭秘
开篇的第一句话是“FBI估计约有50个连环杀手在美国活动。”
连环杀手应该是大家最关心也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个类别了。作者在访问他们得到的科学数据就是一些连环杀手杀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病情发作,许多的连环杀手不但是精神病态者还是虐待狂,虐待狂是一种性欲障碍,有虐待狂的人是要通过对他人施加痛苦引起性欲,有时候还会导致他人死亡的。
自测题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七):精神病态的科学
精神病态通常用于描述在心理、人际和精神心理等方面异常与他人的一类人。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和骇人的新闻报道中,常见精神病态者,精神病态与成人犯罪、惯犯和暴力犯罪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都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焦点。
精神病态的形成有复杂的生物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学习因素的交叉影响。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肯特基尔在精神病态的科学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实地访谈和科学研究实验,包括建造世界上第一台移动式功能磁共振扫描仪,揭示精神病态者大脑的运动和病变,为预测和治疗这种疾病指明方向。
精神病与精神病态有着本质区别,早期的精神病学家们都认为,精神病态是素质性的,是先天的精神生理缺陷所致。现代精神病学创立者菲利普皮奈尔第一个描述了没有心理或智力毛病的精神病态者,并将之与精神病患者区分开来。
肯特基尔在本书中对精神病态者行为的描述为,口若悬河,能说会道,夸大自我价值,寻求刺激,病理性说话,欺诈无内疚感,冷酷,性乱行为等。精神病态者的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确与普通人有差别,碍于样本的数量问题,数据结果还需要继续完善。格顿描述的精神病态犯罪的模式为,缺乏正常的伦理和道德感受,按他们自己的标准生活,他们倾向于使用冷血的工具性的威胁和暴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无视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权力。
精神病态者在孩童时期或许有先兆,具有儿童品行障碍,比如对人或动物的攻击、破坏财物、欺诈偷窃、对立违抗规则等。对于精神病态者的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患者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将非适应行的错误行为转换为更具建设性的思维模式,减少反社会行为。
肯特基尔在《精神病态的科学》中,深入最高戒备的监狱与罪犯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与精神病态的灵魂对话,从人体大脑的机理活动来探究精神病态的因素,惊险、刺激又进行了大胆的科学的探索,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八):精神病态者研究
作为一名业余的刑侦爱好者,侦探小说,悬疑推理剧常常看的废寝忘食,一拿起不看个究竟实难放下。在那写脍炙人口的美剧中,警察对于案件嫌疑人的分析,常常会研究其童年时期的经历。行为分析师认为童年时期的创伤,往往会引起嫌疑人的精神障碍,各种应激反应导致其偏执心理的产生。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经常会被描绘成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是偏执狂患者,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经常被笼统的称之为精神病。
初拿到这本《精神病态者的科学》的时候,我以为是研究病理上的精神疾病,类似于推理片中经常会遇到的精神分裂症,其实却不然。
肯特 基尔博士在本书的开篇以自己在最高戒备监狱对于重刑犯的采访牢牢吸引了读者,这些重刑犯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犯下如此残忍的罪行?他们的行为是源于先天还是后天?读者与作者一样十分好奇。
伴随着这份好奇,读者也心生疑虑,到底哪些人被称之为精神病态者呢?肯特 基尔博士指出,“精神病态与精神病完全不同。精神病是心智错乱,它会导致幻觉、妄想和思维反常。”“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严重抑郁等。而这些一般在精神病态者身上一般看不到。”据此,我们经常在影视中所看到的多重人格、抑郁症等罪犯也就并不在作者的研究范围内。
精神病态者的病症往往源自于道德功能的缺失,作者列举了多位精神病态者罪犯的实例,让读者也切实参与到对于精神病态者的判别过程中。作者详细列出了对于精神病态者的进行辨别的黑尔《精神病态量表》是使用方法,带领读者一起评估美国两起暗杀总统罪犯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评估使得读者也开始思考,在内心不禁评估那些表现特征在自己生活的周遭是否体现。
精神病态者们,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缺乏愧疚与忏悔之心,往往无法正常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肯特 基尔博士希望通过MRI脑电波扫描技术来对比分析,正常人与精神病态者的大脑有和不同。他带领自己的团队深入各个高级戒备监狱,与精神病态罪犯谈话,评估他们的精神状态,扫描他们的大脑,分析每个人的脑成像数据。多年的潜心研究,让精神病态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这本书亦可以看做是肯特 基尔博士的研究历程,让我对于作者研究的严谨态度,与专注精神倍感钦佩。
法庭上连环杀手杜根的辩护律师问基尔博士:“为什么选择以研究精神病态为职业?”作者回答:“这样我们就能发展出治疗精神病态的更好的方法,并阻止他们再次犯罪。”就是这样的美好期许让作者将多年的时光奉献给了监狱中的犯人,这份精神着实我对其怀着由衷的敬意。这本书运用大量实例,行文严谨而又平实,可读性非常强,实为不容错过之好书。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九):错的不是我,错的是我的大脑和基因
精神病……态,肯特•基尔的新书展现了精神疾病的另一个分支,他们智力正常,思维逻辑正常,却缺乏情感能力,他们能说会道,善于操纵,对自己放下的罪行却从来没有懊悔心理或内疚感。有人喜欢将他们称作“悖徳狂”,而他们其实是“受困的灵魂”。
事实上,我们见过或听过的精神病态者并不在少数,轰动一时的连环杀手Ted Bundy,“猪场杀手”Robert Pickton,“绿河杀手”里奇韦。精神病态者仿佛充满神秘与魅力,使他们的身影活跃于诸多文学及影视作品,比如霍普金斯仅凭21分钟的出场就为他捧回小金人的角色“cannibal——Hannibal”,比如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看见恶魔》等等,都有他们的影子。那么,精神病态者与普通人到底有无区别?有什么区别?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答案。肯特以特有的美式幽默,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历时多年的研究成果。从自己初入最高监狱与囚犯进行访谈手札开始,,概述了几位颇具个性的囚犯经历;随后作者介绍了精神病态研究发展简史,引出了黑尔(精神病态学之父,也是本作作者的导师)著名的《精神病态量表》,并通过布斯和吉特奥(前者枪杀美国总统林肯,后者枪杀总统加菲尔德)的具体事例,深入明确地指出了精神病态者与普通人的区别。
就在前不久,你在童年时代听过的“杀害穿红衣服女的”的“白银连环杀手”被抓捕归案,而他在审讯中明确表示自己毫无悔意和愧疚。这种道德的缺失是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还是基因所决定?
作者利用现代科技ERP和fMRI,深入研究了精神病态者的大脑,为现代预测和治疗该疾病指明了新的方向。
本书专业术语诸多,却毫不晦涩难懂,肯特·基尔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介绍了精神病态者大脑的前沿科学。这不是一部小说,更像一本科普。其中更包含着作者大胆坚持的科学探索精神。
普通人群中精神病态者的比例不到1%,但如果你发现周边的人有些不寻常的举动,该如何对他们进行简单评估?遇到具有精神病态者的特质该怎么办?本书绝对值得读者们坐下来细细一看。
最后,引用书中作者的口头禅“监狱从不是一个乏味的地方。“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十):一个坚持到底的人和他带来的成就
精神病态即持久而牢固的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不良。反映出人格总体的不协调或人格组成部分的不平衡。又称病态人格、反社会人格或社会病态人格。这类人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其贻害社会的行为缺乏罪恶感或无所悔恨,不能吸取教训。精神病态大多始于儿童或少年期,早期行为异常。他们在学校表现为行为控制能力差、成绩低下,但是IQ可能会很高;有的外出不归、说谎、酗酒、与家人殴打;有的违反劳动纪律,不能接受批评和建议,经常调换工作;有性乱行为,多次短暂的婚姻关系。
在当今这个年代,数据的魅力更加让人信赖,往往比一些专业的医师做出的客观评价更具说服力,而本书就是介绍作者肯特·基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发现MRI下精神病态者旁边缘系统的脑区异常,通过直观的图像佐证精神病态者不自知的现实,为精神病态者的治疗做出伟大而深远的贡献。
一开始的他只是想成为一名运动员,但是因为受伤与此再无缘,这时他的贵人,他人生中最应该感谢的心理学教授黛布拉·龙博士出现了,她给了他一些建议,让他好好思考未来。就是这样大脑、精神、虎鲸的脑电图等词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老师为他请来了自己认识的这些学科方面的专家,从此他找到了人生的道路。
研究生的时候跟精神病态学领域最杰出的学者黑尔教授做研究,用黑尔精神病态量给监狱里面的犯人做诊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博士的毕业论文让他想到了脑电图和精神病态者之间会不会有关系,因为是给犯人做磁共振而且还不能用一般的仪器,这就使研究之路难上加难。因为很多人对这个项目的关注,最终对25位犯人进行了扫描,并发现了精神病态者旁边缘系统的脑区异常,这个发现也让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
因为客观原因,这个研究再也没有进行下去,庆幸,十年后,约翰·纳什博士找到了他,因为纳什博士相信这个研究的成果将从根本上改变法律。这是个好机会,再次研究自己一直坚持着东西,丰富的经验貌似就是在等这个研究项目,一切就是刚刚好。这次再也不是仅有的25例,移动式MRI让他们对更多的犯人进行了扫描,终于一个伟大的研究出来了。
每一个研究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而很多成果的发表是我们普通大众看不懂的,但是本书作者用自己的平实的语言,亲身经历的实例,描述了一个伟大成果的诞生过程,这是精神病态史上一个伟大的贡献。让我们对精神病人有更深的了解,一本值得读的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