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代英雄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当代英雄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6 04:3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代英雄的读后感大全

  《当代英雄》是一本由[俄] 莱蒙托夫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英雄》精选点评:

  ●超越时代的小说作品。在前现代社会(以及任何一个社会)土崩瓦解时,选择软弱无聊的归属、或是忠于自我的虚无,都是个致命问题。喜爱毕巧林。

  ●有错字。我这本还多给了四面

  ●最喜欢书中这一段,医生:早晚有一天我会在一个美丽的清晨死去 毕巧林:我比你相信的东西要多一些,我还相信一件事,那就是,我是在一个糟透了的傍晚不幸出生的

  ●《当代英雄》是19世纪俄国作家萊蒙托夫的代表作,作品一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各派的政治力量对它褒贬分明,毁誉参半, 触及到了时代的本质问题!

  ●太真实了

  ●我不明白为何主流观点把毕巧林、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一类人称为“多余人”。如果他们是“多余人”的话,那么世上一切真诚地面对自己、苦苦思索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却苦苦得不到答案的人,都是“多余人”;而其他人,就是那些世故圆滑、精明虚伪、根本没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存疑的人,就比“多余人”更多余了。也罢,世人还是喜欢用纯粹的世俗道德价值观来评价一个人,即使这个人是小说中虚拟的人物,因为这样的评判最省事、对自己也最有利。在我来看,我认为毕巧林虽然算不上值得我效仿的榜样,但是他的强大、他的真诚,却值得我为他保留内心对他最大的敬意。莱蒙托夫称毕巧林为“当代英雄”,绝不是反讽。

  ●无法评价毕巧林的人格,这是唯一超越道德评价,或者女性角度,来真心喜欢的一个主人公

  ●在莱蒙托夫的时代,“当代英雄”或许太过超前,被认为是一种讽刺,但假若时间推移到今天,毕巧林的确是某种意义上的英雄主义者

  ●多余的人,倒是恰如其分。根本不知道他活着到底有什么趣味,虚伪到极点的爱情,与高贵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莱蒙托夫没有英年早逝估计可以写出我放在我书架上第一排的杰作。

  《当代英雄》读后感(一):为什么作为一个女性感觉被冒犯了

  书中对女性的描写,好像女性被视作玩物,女性的价值只在她的容貌,好像女性都很肤浅,需要男生有计划性的挑逗。作者文笔很好,想象力丰富。但是这本书我真的喜欢不起来。

  另外让人想起了《人间失格》任何事情都令主人公乏味,如果你乏味,自己去乏味好了,为什么要搭上别人的感情,甚至性命。

  我只希望所有好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碰到这种男人。

  《当代英雄》读后感(二):蒙莱托夫 当代英雄

  看完回忆,一头雾水的感觉,抓不到中心思想,小说始终我相信有一种情感或主旨是作者最强烈想表达的~

  这种故事发展穿插链接的方式很高明~通过一个外人在旅途中见闻开始掀开剧幕,再一步步到主人公身上~有种电影上盖里奇昆汀控盘的感觉~

  那这本作者想表达什么?“细枝末节”的思想有共鸣,但找不到作者主要想发达什么~

  谁能解答一下呢?

  《当代英雄》读后感(三):死亡是一项保险

  毕巧林跟人决斗时,为什么觉得赢不了就死掉也无所谓呢?这并不是因为某种庸俗的"荣誉心",而是如果他以败者的身份带着遗憾活下来了,那么很可能会对这种充满遗憾的生活逐渐适应,并渐渐消磨斗志,失去本性,甚至在日后美化耻辱的记忆,彻底变成一个"成熟"了的废人。铭记遗憾,铭记失败是非常困难的,它首先要求你对未来的自己不变成妥协的废物有着足够的信心。然而他对于未来的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实际上,任何认真审视生活的人,都难以轻易地预料到自己的未来。说到最后,如果不能完好地维持自尊,还不如一死了之,免得将来可能过着一种把践踏自己当成习惯的生活。

  《当代英雄》读后感(四):人生的意义

  我记得在北京上研究生时,遇到一些从山东、河南考来的同学,因为一篇读书报告,便与我探讨起人生的理想、意义之类。虽然我学的专业的确与此有关,但第一次有人与我谈起这些,不免惊慌。

  似乎东部沿海的孩子始终沉浸在小资情调中,考学职场吃喝玩乐男欢女爱都很在行,而北方孩子就有天生的宏大叙事心态(一个偏见勿拍)所以当那些同学见我无甚兴趣时,便悻悻而去。

  此后十余年间,离专业越来越远,自然离这些话题也越来越远。人生的意义?过好日子也就罢了,偶尔举目四望,世道人心更是江河日下,即使有一丝真诚,也立刻跳脱出来问自己:这是自主意识么?莫不是big brother/商家的操弄?

  《当代英雄》读后感(五):环形结构和人物描写

  读书会一周的讨论题目,刚好那周比较忙,起早贪黑在周五中午把它读完了。难免不细致。

  给我读下去动力的主要是“环形结构”,要通篇读完才能看到环在哪啊,于是读完了。

  故事还是挺吸引人的,第一篇是一个故事。后面是一系列故事。最后有个作者的分析,就把毕巧林所做的一系列事儿合理化了。

  他是个了解女性的人,知道自己的语言行为会给对方带来什么影响,可以预测对方会给出什么回应,因此在关系中常常主动。但是却也不能完全把控自己,得到的觉得不称心如意,得不到的却挂在心上。

  最终以决斗而死。

  仿佛再说作者自己27岁生命的终结。

  “他的诗比他的小说好,甚至比普希金的诗也好。这两个人都是决斗而死,不然可能留下更多量,更多样化的作品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