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精选

2021-04-18 00:0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精选

  《青春咖啡馆》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一):无

  “我素来相信,某些地方就像磁铁一样,假如你在附近行走,就会被吸引过去。这种吸引的方式你不会察觉,甚至都没有料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只需要一个上坡的街道,一条洒满阳光的人行道或者一条隐没在阴影中的人行道,就足够了。或者一场瓢泼大雨突如其来。这些因素都能把你带到那里,带到那个你必然会不知不觉停下来的明确的地点。”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二):买《遥远的救世主》赠送的书

  

白送的书不看直接扔掉有点浪费,草草的看完了!

对这个作者不是很了解,只是看到了书皮上的诺贝尔文学奖,硬着头皮看完的!

———以下内容只是为了凑足字数————

对这个作者不是很了解,只是看到了书皮上的诺贝尔文学奖,硬着头皮看完的!

对这个作者不是很了解,只是看到了书皮上的诺贝尔文学奖,硬着头皮看完的!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三):青春,无疾而终

  有关青春的往事正在支离破碎,一点一点随风而逝。想要抓取的细节粉末是如此微不足道。在时间的长河里,相聚的记忆被压缩得渺小而不堪,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哪些是经过润饰的,哪些是被他人提点后窜改的,渐渐无法辨识。

  好几次,我们捅破了最后一道心底的防线,几乎相伴同路而行,最终旁的一些琐碎事物又让我们分心,形同陌路。原来如青春咖啡馆,谁也无法在谁心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反之,我们选择了属于各自的叛逃之旅。

  我想应该从每个人的角度去叙述,最后拼凑而成的也不过是模糊的轮廓,真实想说出的话都没有说出,只有那些熟悉的地名还可以证明我们曾经与之共同相关过,只是,如果城市,学校,生活的街区都面目全非了会怎么样?我们便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四):无脚鸟——《青春咖啡馆》

  倘若梳理情节,在如今看来,确实是旧式,不过是讲述以迷茫的少女露姬为代表,在孔岱咖啡馆中汇聚的一群人逃离,寻找和迷失的故事,但莫迪亚诺的文字就像一首带着丰富隐喻和意象的长诗,蕴藉不尽。

  在书最后的译后记,译者已经表述得很好,但转述《子夜书社》某些观点,从音频到文字也未尝不可。

  描写的地点是巴黎,但是他同露姬一样富有代表性,那些妄图逃离灯红酒绿的城中人,向往璀璨灯光的城外人,迷茫的大学生,看似事业有成的作家……他们像一群无脚鸟歇在了某个驿站,却眷恋途中安稳的生活或失却勇气,再也飞不起来。莫迪亚诺仿佛在背后发出一声轻婉的叹息,袅袅从字里逸出。

  露姬幼时从家中逃离,婚后从丈夫身边逃离,甚至,由生逃到死,或许她只是作了一次起飞的准备……

  (书评乃是听过子夜书社后有感而发)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五):每年夏天,一本莫利亚诺

  似乎到了夏天就是读莫利亚诺的时候。这本是图书馆借来的 。

  还是莫利亚诺追寻的调子,在巴黎的街道咖啡馆游荡。一个个寻常面目的青年,男人在寻找,女人惊鸿一瞥,留在别人的记忆中,然后从别人口中拼凑出故事个另一个模样。那个侦探那个大学生都是在咖啡馆里记得露姬的人,这不是她的真名,她手里拿着书。每个人不知道别人的来处,每个人看到故事的一面。听着她自己讲述的故事好像是另外一个人。

  莫利亚诺一贯的迷思追寻,每个人都在追寻,记忆里的惊鸿一瞥。

  连着三个夏天读莫利亚诺了。莫利亚诺的轻盈和优雅适合夏天的懒散。书并不厚,故事也不复杂,这本应该是他后期的组拼,行文简洁。跟着他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走走逛逛。

  他写了许多书,我读过五种。还有许多可以让我在今后的夏天继续。因为我读的第一本莫利亚诺是在夏天,总觉得夏天适合度莫利亚诺。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六):有些失去确实是生命的残缺

  “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愁绪从那么多戏谑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 读完莫迪亚诺的第二本书,2018第12本书 《青春咖啡馆》 整体感觉,没有那么强的触动,已经能捕捉到作者想表达什么了,但无法跟时代的情感有共鸣。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有一批年轻人,深受情境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追求自我,挥霍青春,毫无节制的生活,享受和游戏人生,他们认为工作和学习都是束缚人的。 这本书的故事正是发生在那时,孔岱咖啡馆是这批年轻人的聚集地之一,突然有一天这家咖啡馆闯入一个耀眼的女子,她美丽与众不同,但与大家若即若离,她好像在逃离着什么? 通过四个叙述者,讲诉她短暂神秘的一生 单亲家庭,妈妈抚养她长大,但是妈妈工作是晚上,常留她一人独自面对黑暗和孤独,而且妈妈觉得她太像自己了,对这个女孩未来不抱期望,这个小女孩是被宿命和孤独双重压迫,从小就不断地逃离家庭,去外面寻找,寻找幸福,寻找自由,寻找未知的东西。 长大之后结婚,又发现丈夫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她又开始逃离,直到遇到了情人罗兰,两个人就要一起私奔的时候,她因为吸食毒品产生了幻觉,幻觉中最后一次逃离,只可惜是窗外。 作者这本书贯穿的哲学思考。 您找到自己的幸福了吗? 人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吗? 人终其一生能得到什么? 幸福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我们彼此只是生命的过客。 青春的迷失,多年前回想自己的一生,或许也是一片虚无。 你的人生是坚硬线还是柔软线,还是逃逸线?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青春的一个追忆,也同时也在探寻同时代人的记忆 触动我的是罗兰的回忆 "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有了一个缺憾,一个空白。它带给我并不只是空虚的感觉,而是我的目光不能承受。那个空白整个地用它那强烈的辐射光刺得我睁不开眼睛。这种局面将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人生的尽头"。 我想起自己去世的朋友,确实是生命的残缺。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七):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

  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迪亚诺的书。《青春咖啡馆》获“是镶嵌在莫迪亚诺无与伦比丰碑式的全部作品上的一颗璀璨的钻石”。在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汇聚一批以文学、艺术为精神食粮的年轻人;有一个绰号露姬的女子引人注目,她经历不详,又光芒四射;大学生严重那群各色各异的客人中,她最神秘;她是逃避什么吗?她是否在咖啡馆再次“受洗”?私家侦探盖世里受露姬丈夫委托,寻找她;他了解到她的身世,“未成年流浪”,思考她为何逃离,最后选择不再追逐,不再探索她的秘密;露姬本人讲述经历,在街头游荡的乐趣,和“我每次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我都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情人罗兰则深情地回忆两人的爱情。

  小说并不长,但是非常细腻、优美,好像听着莫迪亚诺深情款款地回忆60年代的巴黎往事,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如书前引用的居伊·德波的话:“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段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行文间似乎也带上了新浪潮电影的律动,仿佛随笔下人物漫步巴黎街头,在愁绪中摸索。

  在迷茫中摸索,融进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就是莫迪亚诺对消逝的巴黎的探索,“我写作,只是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巴黎,这不是怀旧,因为我一点也不怀念从前的经历。”人物慢慢消融在城市之中,渐渐成为城市的背景,主角是其实巴黎,四个叙述者都是作者的化身,都在寻找巴黎的脉搏。

  神秘的露姬,也让我想起本雅明的那句“(城市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最后一瞥之恋。”(尽管《巴黎,19世纪的首都》看的很糊涂);她好像代表了青葱岁月中的彷徨、迷惘;她探索幸福、自由的生活,却最终陷入虚无和困惑,以至于她不再追寻,真正成为“不存在的雅克琳娜”好像在说,寻觅最终还是会陷入迷茫。

  “perdu在这里不是消失的意思,这里没有怀旧层面的意义。当青春……我不愿意用‘毁灭’这个词,用‘挥霍’更准确一些。我是在居伊•德波的作品中发现这句话的,另外兰波的诗‘虚度的青春’也给了我启发……’’他的青春忧愁与甜蜜就这么在笔下流动。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八):那些极其细锁的事哟

  有一段时间,走在路上总是捡到奇怪的东西:

  树下歪歪扭扭的小螃蟹,是新鲜柔软的红软陶

  浅水洼里一根二胡的弦弓

  写满笔记的单词表

  记了4、50个手机号码的破旧笔记本,名字是小何、小陈、两个小王、小革、油店老板、司令、发发、小周……笔记本被丢弃在路旁,有些清洗不掉的灰尘颗粒,就用一个文件袋装了起来,放在柜子边上。其实留着并没有意义。是突然想到,生活中我们即便留着一个人最重要的属性之—电话号码,不是也常没有意义。

  这不是书评。也没有很酣畅的阅读经历,甚至有些云里雾里。是读完两本莫迪亚诺之后,有一处深深喜欢,喜欢他认真地罗列名字(人的名字、商店的名字、街道的名字……)

  然后就回想从前街道上都有哪些店?那时街道还没有名字。想不起来,我们会直接说文具店、五金店……会记得商贸中心的名字“中心商场”,觉得它很高,很宏伟,其实也就两、三层楼的样子。

  再回想如今天天路过的路,嗯,记得住街道的名字,但除了连锁的商店,其他店的名字几乎不曾留意。依旧是叫文具店、五金店、买菜的地方、买鱼的地方、洗鞋子的地方……

  这记忆薄的,经不起三五年时间。

  嗯,现在常去买菜地方在后面一条街,叫灵山路,那里有一排小店,今天把店名从东往西都记了下来:

  小李绿色蔬菜店

  象王洗衣店

  创坚门窗.阳光房

  苏北草猪肉

  石塘生鲜

今天宣布开学的日子了,剩下的时间好好珍惜呀。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九):逃离,永恒?

  全文虽然通过四个视角——矿业大学学生、情报部调查人、露姬以及罗兰——但是所要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故事,那便是雅克林娜·德朗克(即露姬)的一生,通过旁观者的讲述将整个人物的线索理清。

  整篇文章所要讲述的一个核心观点便是逃离,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是雅克林娜逃离丈夫的时候,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她说,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P39)对她来说只有逃离时候的她才是真正的自己,“我每次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我都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只有在逃跑的时候,我才真的是我自己。”(P82)这或许为最后露姬的结局做了铺垫,为何她会选择自杀?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选择再一次逃离?终成为一个伏笔,需要我们的解读:我想这次是真正逃离吧。

  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内容便是所谓的“永恒轮回”,露姬为何要会与人断绝往来,正是与这个思想有关。当时她第一次从家中跑出来之后被带回去,“我所有的一切又从头开始了,就好像跟那些人的聚会只是一个借口,就好像是有人派了罗兰过来,把我悄悄地带回我的老家。”(P57)她选择逃离不正是害怕这轮回。而罗兰一生当中也无法摆脱这永恒轮回,“您永远也摆脱不了您那永恒轮回的顽念。”(P117)与露姬一同走在同样的街上时,这是罗兰第一次感受到这就是永恒轮回,同样的“时值正午”。

  人生需要很多的“固定点”,就像孔岱里保龄所说,“必须在大都市的漩涡中心寻找一些固定点。”(P9)这些固定点能够让我们在熙熙攘攘的社会当中找到片刻安宁的场所,能够停下脚步,又如克里希大道上的书店,“不止是一个避风港那么简单,它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阶段。”(P80)就是这样一个个固定点将我们的生活片段链接,将各个方面的人相互链接,现在的社会少了一点驻足之地,似乎停下来休息已经是一种倒退,一种败北。

  文中的开头,有这样的描述,“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P1)而耶稣说过,“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死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那么终究这扇门将露姬引到何方?“地狱的边缘”?地狱的边缘是属于天堂还是地狱,或者说应该称为“中间地带”,而这中间地带在罗兰的描述中也非常之多,“中间地带”正是躲避的场所,露姬、罗兰都属于那一批人,这些人不正是不羁之徒、自由之人,我想是这样的。

  全文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而这正是莫迪亚诺的写作特色,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已经“消逝”了的时代,已经消失了的巴黎,不只是这一本书,《夜巡》、《一度青春》都是如此。“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她阅读那些淡绿色的册子和‘不存在的路易丝’的传记,并不是要寻找一个行为准则。她只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用剧烈的方式割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也就是为了自由。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十):生之痛苦,来源于无力改变和无法掌控

  雅克林娜梦想读大学,希望自己的妈妈有体面的工作;但现实是她出身单亲家庭,只有初中学历,妈妈在夜总会上班。她当然不是自己愿意出生在单亲家庭的,妈妈在哪里工作也不是她能决定的,出生没得选;她可能努力学习过,但还是没能考上高中。雅克林娜无法掌控人生,所以只能想办法断绝过去、逃避现实,她说断绝使她感到沉醉,她想和自己的记忆决裂,想脱胎换骨。 没人会对自己完全满意的吧,总有些时候会想,如果我出生在另一个家庭,如果我选择了另一种职业,如果当年我这样那样,现在会不会更好? 就像《一代宗师》里宫二苍白病弱的脸,为了掩饰没有血色而涂的殷红的唇,“说人生无悔,那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她想象自己当年没有学武,而是学戏,她在台上唱,叶先生在台下听,会不会是不同的情境。 我们不可能改写自己的过去,也很难一直如愿掌控自己的人生,而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非常痛苦,如同《寒风吹彻》里写的:“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而现实难以掌控,只要走错一步,就有满盘皆输的可能,像《蝴蝶效应》里的设定一样,就算时间倒流,回到过去重来一次,也是差不多的结局。 雅克林娜没办法掌控自己生活,许多人都没法完全按意愿生活,而人们并不会关心你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们只看现成的结果。社会给人贴标签,你的出生,你的学校,你的工作,你的婚姻,你住在哪个地段……社交中人们通过标签来评判你的价值,而不关心你本身,你经历过什么,你思考过什么,你热爱些什么,人很大程度被物化了。所以雅克林娜说只有在逃跑的时候,她才是她自己。我们最自我、最本真的样子反而是留在陌生人眼中的。 朱光潜《谈美》里说“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 当用着“露姬”这个假名,隐去一切过往时,旁观者才能不受干扰,真正注意到雅克林娜本身,发现她的魅力,觉得她光彩夺目,观察到她手指修长,指甲闪亮,上身挺得笔直,动作慢条斯理,很是优雅,注意到她喜欢看什么书,是个怎样的人。而如果你是雅克林娜生活中的熟人,那本着实用的社交态度,她在你心中就只是一个可怜的,单亲家庭出身,只有初中学历,住在“地狱边缘”,婚姻不幸福的黯淡女子了。 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啊,躲在一个假的名字下,用着假的身份,一切不愉快的过去似乎都被改写了,雅克林娜终于可以做自己,而不用被过去所拖累。 然而,她没办法靠着假身份和离家出走永远活在空中楼阁,大部分时间她小心翼翼,熟悉的街区、过去认识的人,很容易就勾起她的回忆,唤起她的恐慌,把她拖回到现实中。她想过很多办法去摆脱这种无力的恐惧,她尝试过吸毒,尝试过培养阅读的兴趣,也尝过友情和爱情的滋味,但这些都只是一时的缓解。哪怕周围再多人,感觉还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自杀,永远不用被黯淡的现实所折磨了。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悲剧结局,死亡远远比活着要容易,所以海明威吞枪,三毛上吊,老舍自沉未名湖,川端康成开了煤气…… 弗罗斯特《雪夜林边驻足》写“树林美丽,深邃幽静;而我有承诺尚待实现,行百里方可沉睡”,这才是更辛苦的状态:死亡就如沉睡般诱人,从此什么也不用担心,可尘世的责任又束缚着人,让人无法就此解脱。 大家都好好品尝这生之痛苦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