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魏晋风度》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魏晋风度》读后感(一):纸质的百家讲坛
看这本书,本是想了解一下魏晋历史,再不济也是魏晋人物史,但是这本书完全就是一本纸质的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延续了他一贯的解说历史的方式,书籍的跳跃性很强,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时间线和人物线,但是好在简单易读,坏也在简单易读,魏晋历史磅薄复杂,简单易懂就只能意味着了解有限。
所以建议就是如果只是看个有趣,看个新鲜,大致了解,那么可以选择此书,但是若是想了解更多,了解系统,那么请移步更专业的书籍。
《魏晋风度》读后感(二):风流背后是心酸
这是黑暗的年代,也是自由的年代;
这是丑陋的时代,也是美丽的时代;
这是文化的断代,也是文化的重生。
浅显的文字与沉重的历史,矛盾的魏晋也有理可寻。适合如我一样的历史白痴补充常识。魏晋风流的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心酸。
这是黑暗的年代,也是自由的年代;
这是丑陋的时代,也是美丽的时代;
这是文化的断代,也是文化的重生。
浅显的文字与沉重的历史,矛盾的魏晋也有理可寻。适合如我一样的历史白痴补充常识。魏晋风流的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心酸。
《魏晋风度》读后感(三):魏晋之风
“魏晋风度”一词最早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晋人尚韵,在我们印象里总是轻裘缓带,不鞋而屐。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这个时期,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晋书》、《资治通鉴》以及《世说新语》是当今史学界认为最能展示魏晋风貌的三本著作,其中的《世说新语》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风度的最好画像。《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的名人轶事,一个又一个的魏晋名士洒脱率性,跃然纸上,也正是因为他们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追逐,让我们得以了解中国历史上最为特别的一个阶级——士大夫。士阶层学习了各种技能,可参与政治可指挥作战可研学文化,但是当时的士人未能得志,大多都只能寄情山水之间。
《魏晋风度》读后感(四):魏晋风度
人都是要生病的,文明也一样。而且严格来说,没有哪种文明能够一成不变地长久维持良好状态,正如没有谁能万寿无疆永远健康。相反,任何文明一旦成熟,就会开始糜烂,从成熟走向烂熟,从鼎盛走向衰亡。这时,命运和选择就只有两种:要么一病不起,要么浴火重生。 幸运的是,我们民族选择了后者。 实际上中华文明能够三千七百年不中断,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第一代文明,就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大动荡实现大整合。这就像一个人病后产生了抗体,获得了免疫力,甚至新的生命,未必不是好事。 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次大动荡。 之前则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动荡的结果,是产生了第一帝国(秦汉)和汉文明。魏晋南北朝动荡的结果,则是产生了第二帝国(隋唐)和唐文明。 独尊的思想和思想的独尊,岂非可以不要? …… 因为事实证明,此前帝国的文治和武功都已走到尽头,再无生命活力。否则区区一个董卓,又岂能让好端端的大汉王朝土崩瓦解? 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所有这些加起来,也许便是魏晋风度。 节选自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这本书写的一般,没有体系,缺乏深度,很多都是故事的罗列。当然,魏晋有关的故事是自带光芒,易中天的文笔也很流畅,因此读来轻松愉快,同时温习了过往的阅读印象。不过,我觉得易中天有几点还是把握比较准确的。儒学崩溃,玄学兴起,佛教外来,转型过程中人的精神世界是空虚而矛盾的。晋朝倡导忠孝节义,但是所做所为却是八王之乱,兄弟相残,提倡忠君爱国,却谋权篡位,其间杀伐征战更是残忍非常,无道义可言。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虚无感。同时失去了礼教的束缚,个人可以追求真实、自由、完美,因此魏晋风度得以光彩夺目,照耀千古。但看来追求真实的魏晋,也同时弥漫着虚伪。或者准确地说,魏晋的时代特征就是充满矛盾: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再者,时代的悖谬必定造成心理的扭曲,魏晋士族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何况没有个体的独立,就没有人格的独立;没有人格的独立,就没有意志的自由。结果,便只有无穷无尽的纠结和烦恼。因为他们独立了,却弄不清站在哪里;他们自由了,却不知路在何方。 但历史有时候充满了悖论,正是有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才有了秦汉帝国的雄伟壮阔恢弘气势,汉文化得以形成并自成一体;同样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无序,才迎来了隋唐帝国的包容大度,浴火重生。腐朽也意味着自新。
《魏晋风度》读后感(六):通俗之作
这本书写的一般,没有体系,缺乏深度,很多都是故事的罗列。当然,魏晋有关的故事是自带光芒,易中天的文笔也很流畅,因此读来轻松愉快,同时温习了过往的阅读印象。不过,我觉得易中天有几点还是把握比较准确的。儒学崩溃,玄学兴起,佛教外来,转型过程中人的精神世界是空虚而矛盾的。晋朝倡导忠孝节义,但是所做所为却是八王之乱,兄弟相残,提倡忠君爱国,却谋权篡位,其间杀伐征战更是残忍非常,无道义可言。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虚无感。同时失去了礼教的束缚,个人可以追求真实、自由、完美,因此魏晋风度得以光彩夺目,照耀千古。但看来追求真实的魏晋,也同时弥漫着虚伪。或者准确地说,魏晋的时代特征就是充满矛盾: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再者,时代的悖谬必定造成心理的扭曲,魏晋士族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何况没有个体的独立,就没有人格的独立;没有人格的独立,就没有意志的自由。结果,便只有无穷无尽的纠结和烦恼。因为他们独立了,却弄不清站在哪里;他们自由了,却不知路在何方。 但历史有时候充满了悖论,正是有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才有了秦汉帝国的雄伟壮阔恢弘气势,汉文化得以形成并自成一体;同样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无序,才迎来了隋唐帝国的包容大度,浴火重生。腐朽也意味着自新。
《魏晋风度》读后感(七):读《魏晋风度》小记
这本书写的一般,没有体系,缺乏深度,很多都是故事的罗列。当然,魏晋有关的故事是自带光芒,易中天的文笔也很流畅,因此读来轻松愉快,同时温习了过往的阅读印象。不过,我觉得易中天有几点还是把握比较准确的。儒学崩溃,玄学兴起,佛教外来,转型过程中人的精神世界是空虚而矛盾的。晋朝倡导忠孝节义,但是所做所为却是八王之乱,兄弟相残,提倡忠君爱国,却谋权篡位,其间杀伐征战更是残忍非常,无道义可言。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虚无感。同时失去了礼教的束缚,个人可以追求真实、自由、完美,因此魏晋风度得以光彩夺目,照耀千古。
看来追求真实的魏晋,也同时弥漫着虚伪。或者准确地说,魏晋的时代特征就是充满矛盾: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再者,时代的悖谬必定造成心理的扭曲,魏晋士族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何况没有个体的独立,就没有人格的独立;没有人格的独立,就没有意志的自由。结果,便只有无穷无尽的纠结和烦恼。因为他们独立了,却弄不清站在哪里;他们自由了,却不知路在何方。
但历史有时候充满了悖论,正是有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才有了秦汉帝国的雄伟壮阔恢弘气势,汉文化得以形成并自成一体;同样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无序,才迎来了隋唐帝国的包容大度,浴火重生。腐朽也意味着自新。
《魏晋风度》读后感(八):此风度非彼风度
读完本书,第一个感觉是失望。 魏晋风度和我想象的实在差别颇大,在我的想象中那是一群自由洒脱,清淡高远的人。就如同魏晋常用竹、玉来比喻人,高洁的竹,通透的玉,如果只是取了表象又怎能叫风度呢? 魏晋士族,我看到了一群在乱世中无奈的人。他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嵇康死于非命,如阮籍,也只能听命于司马家的命令,而竹林七贤也大多投奔了各个阵营。 而这种风度,更像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放逐,这群出身士族的人,衣食无忧,身处乱世,失去原有正统思想的束缚,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但这个朝代,又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们想要寻求自由,却又被牢牢禁锢,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却只能用磕药、醉酒、男人女性化来实现。 这是一群病态的士人,这也是一个病态的朝代。 曾经耳闻的“魏晋风度”,可能只是取了其矛盾面中的一个,正如易中天先生在书中所说的, 魏晋的时代特征就是充满矛盾: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 这可能是这个时代加给这群人的特征,想象中追求高洁率真自由,却不得不在这个时代势力庸俗虚伪。书里举了太多这样的例子,可能与他们而言,这也并不是矛盾吧。 不过易中天先生也指出,没有一种文明能够一直发展下去不出问题,与其慢慢腐烂,不如一次性爆发,让问题得到解决。而魏晋就如同一个过渡,以后会有隋唐的盛大来替代。 这些士人不会长存,九品中正制不会长存,这种只求活得漂亮的价值观也不会长存。
《魏晋风度》读后感(九):魏晋风度
一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总体来说,算是历史类的入门级读物,易老师写东西像和人聊天一样,夹叙夹议,文笔又有点像散文,让人读起来觉得有趣又轻松。
这本书主要以时代——人物——精神——风尚——价值观五个方面来切入,在书里可以看到曹魏的衰败无能,司马家的政治动乱和骨肉相残,没错,这是一个乱世。
乱世出英雄,譬如枭雄桓温、叛臣王敦,他们的野心说起来本该是要遗臭万年的人物;再比如说政客王导、宰相谢安,旧时王谢,何等的显赫权贵。
但人们却对桓温和王敦疯狂崇拜,这个时代的审美和评判标准在无声地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追求自由,甚至单纯追求漂亮,所以才有看杀卫玠。但是很明显,这种自由是病态的,伴随着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腐朽味道。
看看阮籍,看看嵇康,哪个不是名士风流?就连司马昱,他不也将皇家树林当成归隐之地吗?但是这个时代的他们真正的自由是奢侈的,到手的独立是畸形的。因为魏晋的特点是士族,易老师在书里每讲一个角度就要分析一次士族的作用,这根本就是一个士族的世道,清高十足的士族——清纯又高贵。
所以我们处于压迫之下的名士们酗酒,嗑药,自由散漫,最终发展成一纸空谈的清谈。但清谈又是哲学和艺术的起源,是乱世下的思想,不去考虑政治,不考虑君王,只关于漂亮而已,所以又衍生了顾恺之。
正如阮籍所言,弥天大网笼罩着世界,没有谁能展翅飞翔。大概只有在五石散发作的醉生梦死之间,人们才能多少感觉到一点自由吧。
《魏晋风度》读后感(十):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2017.3.21)
浅显易懂,风趣幽默。适合我这种没有研究精神的人看的历史书。
看完对魏晋风度的看法不如以前了。至少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书收获:
1、司马炎确实应该惭愧,因为他和他王朝的虚伪。这个靠阴谋诡计和巧取豪夺建立的帝国,可谓集贪婪、奢侈、残忍、狡诈、荒淫于一身,高高举起的却是儒家伦理的道德旗帜。
2、没错,这是一个无望的时代。国土四分五裂,政权频繁更迭,时局瞬息万变,战火连绵不绝,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有安全感,包括那些皇帝在内。
3、很清楚:英和雄是一回事,即卓异突出,只不过植物中最优秀的叫英,动物中最杰出的叫雄。这就像群和众是一回事,只不过动物叫群,人类叫众。
4、东汉更重道德而魏晋更重审美。
5、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在于:前者多少有些理想,后者却只有现实。
6、至少有三种风尚由死于非命的何晏开风气之先,这就是谈玄、嗑药、男人女性化。
7、魏晋的时代特征就是充满矛盾: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
8、以顾恺之和王羲之为代表,不同于前人的观念开始产生,作为纯粹艺术的绘画和书法已是展露头角或呼之欲出。
9、新文化的创建不能指望士族地主阶级,甚至不能单靠汉民族来完成。政治需要新制度,文明需要新生命,民族需要新血液。
10、魏晋的男人虽然女性化,魏晋的女人却相当出色和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