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读后感1000字
《免疫》是一本由【美】尤拉·比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免疫》读后感(一):这本书我感觉一般,整本书都很散
这本书我感觉一般,整本书都很散,作者围绕疫苗,免疫这方面,从生活很多小事出发写的碎片式的感想。但因为整本书就是以一个母亲对孩子是否需要接种疫苗的疑问作为出发点的,所以从生活中对孩子担忧的各个方面来分析、看待免疫这件事也是吸引人的一个角度吧。
但单从一个希望获得对免疫方面有更系统性、完整性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有些单薄与零散了。反正不太能满足我的需求。
《免疫》读后感(二):牵着自己跨越界限——《免疫》译者序
雨之屋
《免疫》读后感(三):献给母亲的书
刚好是母亲节前读完了这本书,当时在书店误当作科普读物凑单买回来的一本书,反倒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这是一位母亲为了抉择是否给孩子打疫苗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中上下求索的所见所想所组成的随笔集。引入了神话、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话题,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读的过程中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扶额沉思,合上书后浮现脑海的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一位充满光辉的,理性而博爱的母亲形象。
母爱确其伟大!强推!
《免疫》读后感(四):《免疫》(笔记)
权力是被哲学家称为 “地位性商品” 的东西,意即它的价值不是由个人拥有多少决定,而是由周围的其他人拥有多少决定的。
“特殊权益” 也一样是地位性商品,而健康也是地位性商品的其中一种。
地位性商品的概念:
《平等、优先级以及地位性商品》
常人可能知道教育是地位性商品,但不会想到健康也是。
事实上,某人的健康的确具有竞争性价值。
如果其他条件相当,身康体健的人有更大可能在工作和其他稀缺品的竞争中胜出。
经济成功的父母,更容易养出经济成功的子女,健康因素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健康帮助他们在学校和劳动市场中成功。
健康含有竞争性价值。
在盲者的国度中,独眼龙称王。
《免疫》读后感(五):书评
我从来不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者。这本书一年前就开始看了,中间放下了很久。心里想着无论如何不能让它跨年吧,总算读完了。恰逢2020年的春节赶上“非典”疫情之后又一次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居然还有些应景。 不过很显然,这类调查型科普作品并不容易抓住我的思维;尤其作者的母亲视角,对于我这种未婚未育的单身汉来讲共鸣也所欠缺。 不得不说母爱伟大。很钦佩作者的思考能力,以及为自己的关切深入研究的投入精神。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儿子所不得不面对的未加精研的各类疫苗的深深质疑,是爱驱动下的知其所以然。大概新手妈妈们会更喜欢这本书。当然质疑绝不等同于否定。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接种都并不仅仅关涉到自身,而是关涉到整个社区乃至整个外部世界。伴随着自身思考与探究,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的是——免疫力是公共分享的空间,它是我们共同照料的花园。
《免疫》读后感(六):怀疑的精神才是真正可贵的。
《免疫》这本书还是有点意思的,豆瓣给了8.2的评分。这本书不是教科书,也算不上标准的科普书,因为作者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而写作此书的出发点是因为她生了娃要决定是不是接种疫苗!我觉得在国内应该不是一种纠结的问题吧,国内只有打进口还是国产的困惑,肯定没有打不打的问题。因此还是很佩服国外关于这个疑问精神的,不过这也是整体环境造成的。另外,作者居然将接种疫苗和神话,政治,移民,战争,歧视,还有吸血鬼都联系在了一起,不得不说看似天马行空,但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书中很多地方用了类比手法,虽然数据不多,但通俗易懂。而且重点说的很清楚,疫苗接种是大多数人来保护少数人的措施,而且接种本身的争议一直争论不休,从政治到社会形态都有关联,而且对于个人的身体和社会集体之间的单体和群体之间的困惑等等都纳入了讨论范畴。归结起来,人和病菌其实一样,在大环境里在度上在协调机制上都有相通之处。
《免疫》读后感(七):三分之二年阅读
作者尤拉·比斯在芝加哥任教,她的孩子出生时,正值H1N1禽流感疫情爆发。这本书就是源于一个母亲的单纯担忧:“是否选择接种,并不是我要不要保护我的儿子的问题,而是为了保护他,是不是值得去冒接种疫苗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让我儿子接受疫苗,会不会像忒提斯在冥河浸洗阿喀琉斯一样,虽然出于好心,结果却福祸难辨、风险不明呢?”于是她去调查:要不要接种,要怎样接种,谁可以信任,谁不值得信任,有没有纠错机制,纠错机制有没有起效……她回溯了历史上疫苗的诞生,但并未对疫苗本身过多着墨,而是一直将镜头对着人——疫苗的发明者、接受者、受益人、受害人,以及良心反对者。比斯一再强调,我们的身体界限并不止于皮肤,我们的身体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彼此,她这本书仿佛也暗示着,我们的思维也如同身体一般,是共同管理的花园,我们的头脑也需要达到阀值,来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群体免疫力,来保护那些需要免疫却不具备足够免疫力的个体。
《免疫》读后感(八):为什么比尔盖茨和扎克伯克要推荐一本关于科学的图书呢?
这本书的故事是从一个年轻妈妈的亲身经历开始的,这个开头非常抓人。
当一个新生儿初到这个世界时,为人父母者真的是充满期待且又很焦虑。婴儿将不得不面对种种危险,我们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在孩子这里就更加险恶。同时,为人父母者得帮孩子去做各种重大选择,责任相当重大——其实,这种忧虑也是现代社会中所有人都要面对的。
每天我们吸收到这么多不同的信息,有那么多矛盾的说法,商业和科学也有纠缠不清,我们到底可以相信谁?到底应当如何去接近真实,才能做出不那么让自己遗憾的决定呢。
感觉这书的作者尤拉•比斯真是个强大的人,精神上独立,对任何信息皆有理性质疑的态度,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爱与真正负责的精神。我觉得这书不光是写给家长们看的,它更多是在讲我们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中应当如何思考、如何摆脱偏见——不然意见领袖们也不可能这么推崇了。
突出的印象是,文字非常好,有的地方都像文学作品了。
《免疫》读后感(九):获得免疫力不仅关乎个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在是否给孩子接种疫苗的问题上,她做了很多功课。她研究了各种疫苗的历史和研究历程。她的观点是接种疫苗,使自身获得免疫力不仅对自己,更是对群体有意义的。 这本书是由无数小文章组成的,每一篇都是作者由自己孩子的情况写开去,探讨某一种曾经危及很多人的传染病,因为接种疫苗而逐渐不怎么被人重视的情况。美国人对接种疫苗特别谨慎,总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作者经过很多分析,认为无论处于怎样的社会地位都应该相信已经成熟的疫苗,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免疫负责任。 我还挺认同这个观点的。 不过,读这本书的此刻,新冠病毒疫情似乎有所好转,又似乎并不明朗,据说关于这种新型病毒的疫苗也快研究出来了。但虽然了解免疫的意义,可是说到接种新疫苗,心里还是迟疑的。 但是再到了冬天,流感疫苗还是接种比较好吧,因为这是一种成熟的疫苗。 所以,对于疫苗,人们总是不敢轻易相信的,因为它毕竟也是一种病毒,所以需要考验。
《免疫》读后感(十):《免疫》——一位母亲的思考(未完)
说到阅读《免疫》这本书,不能不说是一次冲动的体验,听过《八分》中一期讲到借种疫苗的节目后就冲动地买下了它。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尤拉.比斯并不是相关问题的专业人士,而这本书也不像我最初认为的那样是一本介绍免疫的科普书。这本书确切的说是作者初为人母而产生的各种思绪的一个记录,其中既有一些焦虑(每个母亲都会有那种对一切未知的,可能伤害自己孩子因素的那种),也有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而正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员和母亲的双重身份,使得比斯的这本书有了非常独特的视角,这也是这本书最让我欣喜的地方。
首先,作为一个母亲,她写出了专属于母亲的那种独特的焦虑,担心水的不纯净,担心食物中的化学添加,甚至担心空气不流通会让孩子在睡眠中窒息…但正是这些看似杞人忧天的担忧,让我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得以一窥父母之心: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给孩子,不想让自己的一丁点儿错误或疏忽影响孩子的未来。这是作者一切思考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