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慢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快节奏,慢生活》是一本由戴维·M·利维 (David M.Levy)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节奏,慢生活》精选点评:
●感觉是一本简单的时间管理书,但是主要是让你从四个方面关注自己的时间管理,专注、一心多用、断电、技巧上网
●切换分配力+任务专注力+自我观察力→集中注意力
●听到一半的时候才知道听了两次
●书稿对象。提炼逻辑是关键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通过4个练习告诉我们,在快节奏的世界里,要想享受慢生活,最好学会应对快节奏的办法:磨炼好上网手艺,做任何事情都集中注意力,同时一心多用,选好切换时机,时不时地断电感受生活,就是最好的慢生活技巧。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果不能应对将错失多少好机会。了解自己是最关键的。如果你连自己的习惯、喜好、能力都不清楚,很容易觉得茫然、不知所措,就更别说什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了。任何事情都有解决办法,不要一味蛮干。只是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轻易成功,贵在坚持。
●专注于你能做什么,你会更容易发现你如何被他人的行为影响,又如何影响他人,以及如何被工具设计者的决定所塑造。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微小的决定来选择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忽略什么,以及怎样管理伴随着这些决定产生的思想情感、身体动作、姿态和呼吸。每天的工作效率和性格将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刚刚发生的事——基于我做了什么,未知什么,以及我现在对此事有什么感情。
●看开头还以为是反思技术进步,数字化生活对人们大脑的影响与日常生活的毁坏,结果正题一开始,就不知道作者在讲一些什么了,可惜了,还是怀念“浅薄”
●L 之前看了不少提高专注力的书,都是讲怎么怎么约束自己达到一心一意的,这本儿书倒是提了一个不同的proposal。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快节奏,一心多用是避免不了的,怎么样才能一心多用达到提高效率呢,本书给予了解答
●看了一下评价,决定不读了,好像有点儿浪费时间的样子 给个平均的三星吧。 豆瓣这个算是bug吗?一本书怎样才能标为不读呢?
●有些问题在我身上也出现过 看完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 哈哈哈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一):没有体会到新意
听书听完的,感觉有点教条的一本书,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新意,很多东西是旧瓶装新酒,转述别人已有的观念。这是一本教大家提升效率的工具书,将时间节省出来,快是为了更好地慢。 四个有效的练习方法帮助大家提高效率,它们是:集中注意力、一心多用、断电和上网“手艺”。 活在当下,集中注意力处理手上最迫切的首要任务,类似于以前看过的“心流”。 多线程处理多想想淘宝零点剁手清空购物车的壮举,关键在于:1.同时处理多任务;2.每次选择一个任务为主要任务;3.集中注意力处理主要任务;4.把握好切换的时机。但是感觉没有别的老师讲的多个任务切换达到互相休息的效果更清晰易懂。 断电实际是充电,让你保持精力充足,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和注意力,更好地利用时间,最大化地放松(减压)。这本书没有专门讲睡眠和有效休息的书讲的好,比如进行自己擅长的专注活动比简单的玩乐吃喝休息效果好。 至于合理上网,书中给出了磨练的方法,包含3个阶段:准备、行动和结束。但是我认为可操作性太低。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二):《快节奏,慢生活》| 解读
关于作者
戴维·M·利维: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就信息化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教学和研究,同时致力于寻求更慢、更平静、更能让人沉下心来思考的生活模式,并开设相关课程多年。关于本书
《快节奏,慢生活》是一门风行全美的畅销课。华盛顿大学教授利维从10年课堂经验出发,讲述了在快节奏的世界里,有4个方法可以提高效率:集中注意力、一心多用、时不时地断电感受生活、磨练好上网“手艺”。高效处理快节奏的工作才能享受慢生活。
核心观点:人的注意力需要在集中和扩散两种模式间切换,训练好集中注意力、一心多用、断电、上网“手艺”这4个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效率。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三):做时间的朋友
标题盗用了笑来老师的标题,听了他的课,注意力是听到的第一个关键词。
注意力是行动、成果的基石,专注带来高效,高效带来成长。
听这本书,是在开车上班的路上,期间大脑也游离了好几次,有想到自己的工作安排、与友人的过往等等,想了很多,等到单位时,又忘记了许多。或许我该事实书中提到的方法。
市面上类似的方法书汗牛充栋,不过,真理往往是亘古不变且简单明了,简单到我们自己不相信,追求华美的包装。提高自己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做的到却很少,为什么?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因为自己的惰性,因为自己的贪欲,想得到很多,心绪反而变得更加浮躁。
注意力的提高,还是让自己静下心来做一件或者两件事情,坚持做,反复做。
蔡康永: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四):数字时代的正念
观察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了解我们做决定的习惯,以及为什么做出选择。比如沉溺于浏览社交媒体,不能自拔。具备自我察觉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有两种注意力模式:聚焦和开放,人既能专注于眼前的事,又有同时察觉周边情况的能力,后者来源于早期人类面临自然界的危险。
在数字时代,就像以前学习某种技艺一样,应对信息过载也要训练一种应对技术,这听起来好像很可笑,但大部分人在网上的行为恰恰说明需要这种训练。
本书的练习方法:对自己的某个行为进行记录,记下自己的心理状态,然后回顾并制订自己的改变方案,最后给周围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
本书练习的对象:专注于邮件(或社交媒体、短信),专注的一心多用,断网模式,磨练自己的数字技艺。下面是可能的改变方案:
1. 专注于邮件或其他社交媒体,在一段时间里只处理一种信息,一次性完成。
2. 专注的一心多用,减少切换任务,列出主要的目标并执行。
3. 断网模式,寻找适合的线上、线下生活平衡。
本书并无新鲜理论,保持专注,无论是以前还是数字时代的今天,都是更有效率、更符合人类自身基础的行为方式。
书末尾介绍了正念呼吸和正念冥想的简单训练方法。
《快节奏,慢生活》读后感(五):与电子产品的和解
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两件事:
一 我们可以主动建立与电子产品的关系
二 每个人适合的专注模式不同,一心一意和一心多用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只需要控制好自己的平衡就好
以下是我的个人经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
————————————————
对于电子产品和电子化,我是带着抵触情绪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坚持只用QQ,它基本满足我的各种需求,聊天、邮件、空间(我在空间里坚持写了10多年)。后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眼花缭乱的应用像潮水一样涌来,最初我还是坚持使尽量只使用QQ,因为那些新的应用让我感到陌生,而且很多都具有社交属性,作为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即使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我还是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工作后,被迫开始接受新的应用,刚开始是公司的邮箱、移动应用,后来微信成为日常沟通的中心,慢慢地有些项目又开始使用钉钉,当然也有一些组织还习惯性的用QQ群。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逐个点开每一个应用,看看昨天大家又讨论了些什么,虽然很多群消息跟自己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也很乐意从大家的聊天中了解各项事情的最新进展。
发现不对劲是在今年,由于岗位的调整,跟公司各个部门的协作变多,工作内容也增加了不少,每天不间断的有人通过各种应用找我,特别是微信,两分钟不看就堆满了小红点,那些小红点令我心乱如麻,但我又不得不一个个点开他们,生怕因为错过了哪个耽误事。慢慢地,书中描述的一些“症状”也出现在我身上了。例如,我会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不断去查看邮件,来回切换注意力,也会在某件事做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想起另一件事,然后立马转向另一件事,把当前正在处理的事情抛诸脑后,这样的情况每天会发生很多次。一开始我对这种忙碌的状态很满意,感觉很“充实”,但是在漏回复掉好几条重要信息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出问题了”,那些信息我都点开看过,但当时不知道被什么东西打断就立马遗忘了。
意识到问题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很焦虑,我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足,那么多其他的同事都在各种应用间切换自如,为什么我不可以?但是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再继续之前的状态,只能认怂,开始给自己做减法。
我在几个方面做了调整:
1.固定时间查看邮件和微信。每次想看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如果有要紧的事会有人给你打电话的,既然没有电话那就说明没有紧急的事情。
2.查看邮件和微信时,需要回复的立即回复,不能马上做的,在日程本上记录成待办,一件事做完后查看当前所有待办,按照重要性和紧急度进行处理。
3.减少电脑上同时打开的程序。处理一个事情时,隐藏菜单栏,全屏处理,其他应用全部关闭,直到这个事情处理完。
4.精简手机和电脑上功能重复的应用,并且尽可能购买正版软件。这样做之后,我发现自己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个应用,尽可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5.每天提前1小时到公司,给当天要做的事情列出to do list,并在没人打扰的一个小时内处理比较棘手或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
通过两周实践,我感觉轻松了很多,做事的效率也提升了不少。但心里还是隐隐地感到不安,感觉自己与互联网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为什么大家都看起来很享受信息爆炸的一切,而我却感到很困扰,我觉得是自己获取、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太弱。我一直被这种想法困扰着。
直到那天偶然间看到这本书,说实在的,书的标题并不吸引我,我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本告诉人们要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说教”类书籍,本来准备读个大纲就弃书的,没想到书里讨论的问题跟我的现状十分契合,我看到那些学生们记录感受,简直感同身受,我完全不用实践就能回答出书中很多练习的问题。
这些学生的记录让我意识到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存在类似的问题,这是这个时代具有的普遍性的问题,我所感到的“被绑架”是因为自己忽略了每一次选择,错以为被提醒的就是着急的、需要马上回应的事,结果弄的自己重点全无。
经过前面几个方面的调整,我的状态好了很多,目前对自己现状非常满意。通过手机屏幕使用情况的监控,日常使用手机的时间有很大幅度的减少,这些减少的碎片时间被我主动地“拼凑”成了整块的、适合深度思考的时间。那些没有及时回复的消息,经过实践证明并没有那么紧急,晚几个小时回复并不会耽误什么,真正着急的事一定会电话来找我。
如果你也遇到了与我同样的问题,不妨花一两天时间阅读这本书,尝试找到你自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