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学的邀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文学的邀约》读后感精选

2021-04-18 03:5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学的邀约》读后感精选

  《文学的邀约》是一本由格非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的邀约》精选点评:

  ●读了很久。标注、学习。格非老师说文学是一场邀约,盛宴之前一个邀请的姿态,阅读,写作,那些闪闪发光值得追赶的。我想在盛宴里跳舞,很多声音拍拍头说别了,我不,我就要,我就要进去跳舞。

  ●已购。似乎不少作家都能一手写小说,另一手出文论,这样,小说创作者又以小说阅读者的身份来评论小说。格非这本里有一股圈内人行话的气质,不是太喜欢,但不影响其内容。写中国古典小说的时候比分析西方小说好,后半本又比前半本好。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却是其引《左传》中的一段事:鲁庄公32年,传说中有神降临于虢国的莘地,周惠王遂请内史过解释其吉凶,内史回答说:国之将兴,神明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

  ●饱含文人情怀与真知灼见的文学评论。仅对文学式微的现状稍作悲叹,便转向现代文学弊病的理性反思,探讨读者作者的关系与叙事技巧的部分尤为精彩,旁征博引多有洞见,且毫不枯燥晦涩,几乎一口气读完,获益匪浅。

  ●「正因为时光和命运之流转,未来不至于彻底绝望;正因为现实世界有一个终点,所有的悲剧的褶皱终将被熨平。」 看得太拖沓了这本…… 至少于我而言,不少地方都颇有拨开云雾之感。

  ●补标、循循善诱

  ●比他的小说好看

  ●毫不晦涩的文论,所以对于我这种垃圾来说就很可以击节赞叹相见恨晚了。导言厉害,可以和伊格尔顿那本二十世纪文论英国文学的起源部分相参照。现代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对传统文学的颠倒这一点可能是目前为止对我最大的醒悟。中国古典的例子举得都好,以至用西方文论阐释也不觉得牵强附会。(然后重复错综叙事那部分特别爱看,脑补了无头骑士异闻,可能是分段错综叙事玩得最好看的番w @2019-10-07 19:26:00

  ●一本深度的文学探讨,论述之广、之深,令人掩卷恍如隔世。虽然以阅读的角度出发,却更称得上一本详尽的写作指南。

  ●通过举例来介绍文学理论,比较中外文学的差异。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想习得作者的想法与写法,即该如何分析一个问题然后拆解为更具体的问题,再分而治之,进一步论证。

  ●通过西方现代文论重新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同时以后者反观前者实现其在地化与意蕴在新语境下的延伸乃至裂变再生,在此意义上本书远不止是一本适合汉语母语读者的基础读本。面对文学风格流派、创作观念与技法的浩荡更迭,在通过具体情境的分析总结之外,格非仍强烈地向我们表明其对于任何文学倾向的粗暴二元对立的反对,认为每一种倾向都不能仅仅归因于单纯的修辞学,尽管它们在当面对具体情境时所采取的叙事策略上的确存在不同层面的高下之分,但它们必然根源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精神状况和意识形态,因此作者的每一次文学尝试即是一次向读者和世界发出的邀约,其策略或倾向的合法性将由赴约之人评判。第三章的时空之论将普鲁斯特的非自主回忆、重现的时间与中国古人的思古情结、内在超越的时间作比,以轻巧之姿跨越历史、地域和文化的藩篱,着实动人。

  《文学的邀约》读后感(一):那些帮你大开脑洞的书

  嗯,没错,我知道我今天应该开始写论文了,我知道我最近还有两篇论文需要写,我知道我现在选择写这个书评是因为我不想写论文。

  我害怕读理论,倒不是怕读不懂,而是我真的记不住,记不住也就算了,我还不会用。我导经常质疑我的努力:“你天天坐在图书馆里,怎么没见你论文反映出你看的书啊?”这个问题我选择不回答,因为答案会很伤人。最近倒是读了不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意义的书,它们当然不能代替理论书籍,但是读到之后,真的觉得惊艳无比。

  首先是王德威先生的《被压抑的现代性》 ,主要是被人家绮丽的文白夹杂的文风所吸引。其次,这是陈晓明先生的《众妙之门》,陈先生从细微之处入手,一点点的抽丝剥茧引人入胜,明明是分析作品的理论文章,却硬生生的有了一点侦探小说的味道。举例来说便是他论马原,从《虚构》中的一把枪入手,挖出了马原《虚构》的文学谱系,为人人都忽略的那句“重复虚构”找到了答案。我最近真在研究马原,叙述圈套、元小说啥的看腻味了,陡然看到陈先生的文章只觉得思路清奇,不落俗套。他所写的关于白先勇和铁凝的文章也很不错,特别是描述白先勇先生所用的“没落”一词让我眼前一亮。以前读白先勇的时候就觉得他的文章似乎笼罩上了一层水汽和灰汽,美则美矣,无端的透着悲,那悲却又无法定性,是历史之感、是人世变换、是世事无常,可又觉得不全对,陈先生说的好是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挣扎。陈先生的文字也美,倒不是文白夹杂的美,而是透着一些理性逻辑的繁花似锦的美,透着一份中国当代学者的审慎,似乎有些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

  再就是格非所写的《文学的邀约》了,这本书是在前两本之后,刚读时候有些落差,主要是语言上。前两本书都是那样复杂、精妙的语言,到了格非这个似乎都是朴素、简单的语言,读着少了美感。读着读着我发现错了,这本书一看就是小说家自己写的,因为有了创作的经历才知道那些小说中的机巧。以前也读过格非的《雪隐鹭鸶》,在那本书里他专注于《金瓶梅》的情节,《文学的邀约》谈的主要是叙事方面的问题,观点晓畅明白,亮点是作者解读文学作品。《作者之音》、《意图及修正》这两个小章节对我启发颇多,有些观点用入了论文中。

  最后就是《小说稗类》了,作者是台湾的作家,作品我读的甚少,读这本小书算我第一次接触他。第一感觉就是幽默、有趣,为小说洗尽了铅华,实在是很有趣的一部小书。记得他说起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中只因为一个“很是舒服”便露了马脚,同是写家具张爱玲便从容、冷冽了很多。具体逻辑在这里不谈,只觉得看到这个论述之后佩服的五体投地,想问问作家脑子是怎么长的。

  同时看了几本书,间隔时间短,好比较,因此自己也衍生出了更多的想法。

  《文学的邀约》读后感(二):格非是个搞理论的。

  格非既是一个小说家也是一个文学理论家,文论集中大量哲学、现代后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涉猎是当代许多国内作者所不及的,这也正契合他小说中始终无法消散的浓郁知识分子气息,但他并不是纯粹的理论翻译家,文字浅明易懂,阅读感顺畅,全书不少出自作者本人对文学理论的疑思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学境况的的文化解读。总结起来就是序言中倡导的走出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观念的禁锢,走出资本-民族-国家三位一体圆环的循环。

  第一章就现代文学话语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性观念,譬如经验遮蔽了体验,因而意义失去,文学成为一种话语权的操控,所以现代叙事中的情节取代了传统文学中的事件。另外重新为读者翻阅了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的历史,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事物的意义总是被语言所固定,所以,要创造事物的特别感觉,创造它的“视觉”,而非它的识别。于是格非指出当下文艺作品甚至学者对陌生化的误读与误用。陌生化不等于事物的变异,而是要让事物的本来面目得以呈现,本质是对意义的解放,是“强调”,而非“颠覆”。

  第二章简略地溯本求源了“作者”定义在中西自古以来的变化并探讨作者在今天的意义。从《金瓶梅》与《水浒传》千丝万缕的联系,到福柯对作者权威性的探讨,再到今日所谓“作者已死”这句话的解读,最终就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提出了“文学的邀约”的理论,文学如同一场邀约,读者参与并乐在其中,才是一场盛宴。(但这似乎更是作者的邀约?而非文学的邀约)这个观点与学者孙绍谊在其专著中提出的房屋出租设想很像,他将作品比作属于作者的房子,读者虽不能占有,却可以出租,并且留下自己的装饰痕迹。这一章中存在作者多处深陷理论而发出的困惑之声,过去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与现在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作者与语言与传统的关系;工业革命后个人产权意识的与日俱增所带来的现代版权问题;“文学已死”究竟是不是解放文学的呼声......最后他给了这些时代难题一个颇为悲观却又抚慰人心的答案:文学本就是失败者的事业。(诸多困惑也正是他小说中人物悲剧的写照。)

  第三章开始结合叙事学,主要探讨文学的时空问题。当科学代替宗教,天堂所允诺的“新时间”成为了科学、革命、社会意识的机巧的延宕,身处巨变年代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试图承担个人无力承担的重负——虚无。而另一边,面对生死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将物理的线性时间改造为“道德时间”,以“幽明”替代“始终”,将个体对时间终结的恐惧转化为哀伤的审美对象。另外引入一些叙事学概念: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纯叙事与模仿、讲述与显示、经线与纬线、省略与停顿,而由这些话语背后依旧是二元对立的逻辑,源于社会变化而产生的意识形态焦虑。(有意思的是,虽然是探讨时间与空间的一章,但所述几乎只涉及时间。文学中的叙事场景概念更多是建立在时间意义上的,这与其他艺术门类明显不同。文学恐怕是所有艺术中最彻底的时间艺术吧)

  第四章语法与修辞是最纯文学的一章,着重叙事学梳理与文学解读,通过拆解经典名著为读者指出叙事焦点、叙事人称、人物话语、方言在文学中的历史流变与具体效用。看完这一章才意识到自己过去读书是多么粗糙,甚至可以说是白读了。这一章不仅是指导读者如何读书的,对于入门的写作者也极具实用价值。

  总的来说,不仅是一本对初涉文学的读者的实用指引,也是格非本人小说的一本侧影,清傲且困苦。

  《文学的邀约》读后感(三):格非在邀约,你能否赴宴

  格非2019年新作《月落荒寺》,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林宜生与楚云的交往,从相遇、消失到再遇,很多细节语焉不详,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格非谈创作感受时提到:要让小说回归神秘。

  回归神秘,是作者的意图。而作者营造的神秘,能否由读者抽丝剥茧般揭示,则要看具体到每一位读者的着眼点和理解力。这就要说到格非这本2010年创作、2016年再版的《文学的邀约》。格非称:“我更倾向于将文学视为一种邀约,一种召唤和暗示,只有当读者欣然赴会,并从中发现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时,这种邀约才会成为一场宴席。”作者与读者互动,共赴文学的邀约,是格非秉持的创作理念。

  这是一本有关文学创作的理论著作。格非说:“文学虽为失败者的事业,然物有独至,小道可观。”在本书的导言《现代文学的终结中》,格非谈到,由大众化传媒所主导的“讲经”和国学热,从表面上看似乎意味着一种对传统的回归,但他以市场占有率为旨归,以出版利润为目标的操作方式,以及耸人听闻的传播模式,都深深地依附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甚至构成了对这种经济关系的前所未有的滥用——他不仅构成了对传统知识的曲解,同时也是对所谓传统的扭曲和讽刺。面对“文学已死”的说法,他喊出了“文学不会死亡,正在死去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文学的邀约》分为四章:经验与想象、作者及其意图、时间与空间、语言与修辞。第一章的第一小节,由白居易的《花非花》起首,第四章最后一节,以《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复调》收尾,在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广泛的比较分析中,阐述文学创作的规律。由于对作品以及作者的熟知,丰富材料的信手拈来,司马迁、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施耐庵、曹雪芹、鲁迅、沈从文、废名、张爱玲、托尔斯泰、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莎士比亚、纳博科夫、福楼拜、马尔克斯、霍桑、叶芝、艾略特,这些强大的作者加上他们的著作,丰富并活泼了格非的写作,令这本理论著作读起来并不枯燥,在提高鉴赏水平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轻松的阅读之旅。

  2019年的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应物兄》说国学困境,《北上》进行大运河寻根,《牵风记》浪漫地反映战争,另两部没看,但一看书名就知道大概的创作方向。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风格,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紧贴社会的现实主义创作,正成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主流。而这种回归,也反映出中国当代作家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由最初的迷茫到不懈的探索,再到勇敢回归的心路历程。

  这里牵出的问题是,文学,特别是小说,如何在社会发展中产生实在的意义,或者说找到自己的定位。固然,文学创作是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容得下各种风格和流派,但真正影响社会并泽及长远的,还得是那些有内容有思想的硬核作品,哗众取宠或热闹一时,但如同烟花,瞬间就会消散。用评论家格非的话说就是:“追求特殊性的经验本身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我们的经验如何在语言的上下文语境中和复杂的文化系统中得到确认,留下印记并产生特定的意义,这才是当代写作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

阅读这本文艺理论的书,本身就是一场轻松愉悦的盛宴

  《文学的邀约》读后感(四):此书读者还是少啊

  

对我来说这是本非常好的读物。

既有理论,又有丰富的举例。

格非在书中所用的理论大部分从未听说,所举之例则是隐约听过的大家和经典,也都没读过。直接听他讲述那些理论和作品的高明之处,本身很有乐趣,就像是门外汉在听一个江湖人士绘声绘色讲顶尖高手如何过招。

这书是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手上这本是2016年上海文艺版,2019年第三次印刷,似乎有一定的读者和阅读量。但这一点值得怀疑,从内容上看读者应该不多,我也是偶然兴之所至。读者不多,阅读量不多,关注少,会直接体现在编辑不精上。这本书整体上还可以,但208页是个奇葩。这一页,一段话引了4句诗,每句都有错字!

此外,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每次引用都漏了“近”字。姚斯和耀斯不知是不是一个人不同的译法,这两处怀疑是作者自己的疏漏。

下面是书中涉及作家、评论家和作品大致的罗列,我可以说一本也没读过(漏网之鱼即使有也可以忽略不计,比如非常亲切的黄锦炎译百年孤独是高中时代的乐园之一)。如果都读一遍,至少拿个现代文学批评硕士应该没问题。

书中引用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和书有:

米歇尔·布托

劳伦斯·雷尼:现代主义文化经济

李陀

尼采

海德格尔

福柯:什么是作者

本尼迪克特:想象的共同体

马克思

卢卡契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姚斯

布鲁克斯和沃伦:邪恶的发现-杀人者分析

阿多诺:美学理论、论流行音乐

克尔凯戈尔

废名:冯文炳选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瓦尔特·本雅明:论卡夫卡、普鲁斯特的形象、讲故事的人

罗伯特·耀斯(就是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叶圣陶,俞平伯:暮年上娱

亚当·斯密

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

德赛都

宇文所安:追忆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斯皮瓦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福斯特

鲍德里亚

布努艾尔:我最后的叹息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耿占春:我们为什么要有叙事

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孔子

列宁

加缪:局外人

鲁迅:狂人日记、摩罗诗力说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左传

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

章学诚:文史通义

保罗·蒂里希:生存的勇气

郭箴一:中国小说史

艾柯:悠游小说林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钱穆:中国三百年学术史(原文如此)、中国史学名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唐君毅:我所感之人生问题

弗吉尼亚·沃尔夫:现代小说

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诗学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

冯友兰

索绪尔

雅格布森

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

胡塞尔

安德烈纪德

巴赫金

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芬尼与亚历山大

科波拉:教父二

黑泽明:罗生门

引用的作家和作品有: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布法和白居榭

卡夫卡:城堡、中国长城建造时、美国

莫泊桑

歌德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

艾兹拉·庞德

T.S.艾略特:荒原、传统与个人才能

乔伊斯:尤利西斯、都柏林人、为芬尼根守灵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洛丽塔、微暗的火

白居易:花非花

克里斯蒂

李商隐:夜雨寄北

苏轼

张先

程孟阳

元稹:才调集

刘禹锡

曹雪芹:红楼梦

杜甫

海明威:杀人者、在密执安北部、老人与海、午后之死、白象似的群山

霍桑:韦克菲尔德、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一千零一夜

麦尔维尔:白鲸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荷马史诗

薄伽丘

马拉美

诺曼·梅勒

乔叟: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

梁山伯与祝英台

蒲松龄:聊斋志异

安德烈·纪德:窄门

金瓶梅

水浒传

格萨尔王传

博尔赫斯:两个做梦人的故事、交叉小径的花园、阿根廷作家与传统

周易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爱伦坡

卡尔维诺

亨利·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辛格:傻瓜吉姆佩尔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罗布-格里耶:嫉妒、橡皮、窥视者

阿含经

新约

世说新语

王风·黍离

古诗十九首

张爱玲:倾城之恋

雷蒙德·钱德勒:湖底女人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温庭筠

奥维德:变形记

司马迁:史记

沈从文:柏子

凌蒙初:拍案惊奇

拉什迪:午夜之子

叶芝:当你老了

钱钟书:围城

源氏物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