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读后感精选

2021-04-20 00:4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读后感精选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是一本由阿诺德·汤因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精选点评:

  ●本书应该是我这几年来读的最艰难的一本了,很多章节反复求证和思索才能理解,但确实不负大师之名。从历史的视角,在文明的框架下,系统描绘了人类宗教的起源、演进、分化与衰退(?)。 痛苦是人生的本质,是生物设法使自己成为宇宙中心的本质冲动与对其他造物及所有生物生活、动作、留存于其中的绝对存在的本质依赖之间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上下求索于宗教也因此似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然而谁也无法真正描述或者证实绝对实在(抑或是绝对的安慰)的存在,到头来依然可能是一场空。唯有爱一直持续,可惜谁也说不清楚到底爱是什么…

  ●可以作为简明宗教史,思想挺清晰,但单薄

  ●历史有文学性,宗教有人文性,而汤因比底下的宗教史又是一种充满哲学意味的著作。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是把他当做历史书来看的,但是后来才发现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单纯从这本书来看。美中不足就是需要先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看过之后,才能更深入的看懂这本书。书中大量引用《历史研究》中的论证结论。

  ●在深入研究人类宗教史和对比现存高级宗教之后,汤因比在去世前表示:一个全能而又慈爱的造物主(神)的概念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最终没有跌入不可证明的信仰行为之中,但唯独对爱俯首帖耳,在这个意义上,牺牲自己的基督也好,有情众生的菩萨也好,《道德经》里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道也好,都是这种爱的表现形式,照亮世上所有求索的灵魂。

  ●晦涩,但是仍然能学到一些表面的知识

  ●生命的发展过程依附于宗教和信仰,也是思维逻辑归于人心人性的弱点的探索,从权利的诞生开始就可以去寻找虚无缥缈的神和主,这也进一步发展了宗教影响历史进程,或者被历史左右的拐杖。

  ●难以言表,需要反复阅读

  ●飞机上费劲看了两小时,有些晦涩,长句子很拗口,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书是本好书,值得多看几遍。

  ●哲学味太重,得慢慢品,先过一篇

  ●对我而言有些晦涩,中途放弃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读后感(一):落在全能的神的手里,实在可怕。

  能为新版做第一个书评很荣幸!

  汤因比先生认为落在全能的神的手里和彻底摆脱宗教束缚的人类自由理性都是没有出路的。那么出路在哪里?所有生命体生来以自我为宇宙中心的倾向与非生命的复杂环境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如何通过高级宗教信仰得以调和?宗教历史中东西方各文明区块中的人类是如何跌跌撞撞的发展信仰体系?各个宗教文明之间如何碰撞、对话、吸收的?如何从原始全能宗教到高级宗教完成蜕变的?作者做了非常深刻细致入微的辨析。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读后感(二):历史学家版本的康德三大批判的感觉

  第一部分:汤因比凭借他对人类文明的大认识,写出了人类文明精神追求的进步过程,条分缕析将崇拜分成对自然、对人和宗教的崇拜,并将主要宗教进行了归类,知识性的内容,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了宗教的起源、功能和特点。

  第二部分:以基督教为话引子,梳理了基督教精神在17世纪以来在科学的挑战下的衰落,但是指出了我们最终仍然需要宗教指引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附录也是后记,从自己出发,说出了自己对理想宗教的要求和憧憬。

  我觉得这就是一部历史学家视角的康德三大批判。从分析人的高级精神需求的产生和性质,到它存在的必然意义,再到追求一个怎样的至美。

  历史学家相比哲学家,其举例与说理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理解,相比康德,他也能站在更后面的知识高度上(假使爱因斯坦不能,那么达尔文的学说也注定要为宗教和哲学添加一个巨大的新的问题了),把问题说得更加简单明了。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读后感(三):翻译的锅

  

翻译的太差了,感觉我还要给中文断句,所以读起来极端拗口,有的从逻辑上还有不顺畅的地方。

不知道是翻译太谨慎了,都不知道如何处理长句中的长修饰句,一个中心词的形容词长长地就堆上了。

作者的视角很独特,虽然他开篇就浓墨重彩地强调历史学家的观点。我并不认为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能达到汤因比的水平,更多的只是就历史论历史。

汤因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于一种终极意义的发掘,所以,当我读完汤因比这本书,再回头去读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的时候,发现技术的本质不过是【战无不胜的技术专家的偶像化】这章的最有力的论证而已。

当布莱恩阿瑟试图分析解答‘技术的哲学问题’,试图建立‘关于技术的理论框架’的时候,其实也是西方‘技术’宗教达到顶峰,即将走向衰落的时候。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读后感(四):关于宗教与历史

  即使是持怀疑论的历史学家也对宗教保持谦卑的尊重,因为他们看到了宗教在每一个时代、每一块土地,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不幸的人、受难者、孤儿和老人来说,宗教给予他们超自然的慰藉,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把这种慰藉看得比任何物质的援助更为珍贵。并且广泛扩展了慈善的范围与组织,宗教让社会最底层的人有了存在的意义与尊严。

  起初,宗教似乎与道德并无任何联系。“最初是恐惧创造了神”—恐惧那些隐藏在大地、河流、海洋、树木、风和天空中的力量。宗教通过祭祀、供奉、咒语以及祈祷,成为抚慰以及崇拜这些力量的手段。只有当牧师利用这些恐惧和仪式来支持道德与法律时,宗教才成为维持或者对抗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力量。宗教告诉人们,当地的道德与法律都是神祇授意的。出于感激,尘世的君主都会与祭司分享王国的领土与税收。一些持反对观点的人们质疑宗教对道德的提升,认为即使在宗教最繁荣的时代,淫乱、猥亵、贪婪、欺诈与暴力普遍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宗教的伦理规范、牧师僧侣的劝解、圣人的以身作则,以及宁静统一的宗教仪式来维护人心,因战争、疾病、经济萧条导致的混乱会更加严重。

  宗教得以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勾起了人们的幻想、希望和情感。它的神话慰藉穷人的生活,并照亮他们的希望。即使随着理性主义、怀疑主义、民族主义、科技革命、世俗教育与文学的发展,教会逐渐失去了知识阶层的依附,但由于它对社会秩序与道德塑造的重要作用,使得政府往往寄希望于宗教来消解社会的不满。正如威尔·杜兰特最后所论述的,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前的历史中,还找不到一个显著的例子表明,在没有宗教的帮助下,一个社会的道德生活也能成功维持。即使现代政府脱离了教会,但是他们仍然需要宗教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给予的帮助。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读后感(五):张广智:汤因比史学的当代意义在哪里?

  阿诺德·汤因比 ( 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 -1975) ,生当西方社会的盛世,维多利亚 时代的雍容华贵,哈布斯堡王朝的轻歌曼舞, 交相辉映,风光一时。他的孩提时代就是在这 样的时代氛围中度过的。但随之而来的 “一 战”与 “二战”,时代动荡,社会剧变。

  他在史无前例的 20 世纪大变革中,足足生活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以其之行与思,著书立说,为后 世留下了丰硕的史学遗产。尽管学界对他的史 学成果褒贬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无愧为 现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 12 卷本的皇皇巨著 《历史研究》( A Study of History) ,为 其奠定了 20 世纪西方史学界大师级的历史地位。

  检点现代西方史学东传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1 - 3 卷) 在 1934 年出版,两年后就 有中国学者作了介绍。以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为 代表的文化形态学派,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 年代里,在中国找到了知音,并对战国策派学人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 “以苏联为师”的时代风尚下,汤因比被戴 上了西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思想的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中国新时期以来,在 “拨乱反正”的形势下,汤因比史学予以 “重评”,对 其史学贡献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和深入的探讨。 近来,随着 《汤因比著作集》的发行,在学界又掀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 “汤因比热”。 汤因比谢世已 40 多年矣,今天我们重读他的著作,有什么意义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 要到汤因比那里去寻找。他在晚年时,写完了 他的压轴之作 《人类与大地母亲》 ( Mankind and Mother Earth: A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World) ,其最后一章的章名为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好了,答案就在这里,我们重温其 书,结合当下的时代与社会,回顾反思,为的 是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这也正应和了克罗齐的著名命题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以下,就我所思,谈一下汤因比史学的当代意义到底在哪里?

  首先,汤因比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汤因比的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其旨在于它的现实意义,史学的经世致用之功能, 也在于此。小文不容展开,试举一例: 20 世纪 20 年代初,青年汤因比在巴尔干半岛考察,而对满目疮痍的景象,他陷入了对西方文明前途 的沉思,在他晚年与池田大作、厄本等人的对 话中,以及在他迟暮之年的著作中,更陷入了 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沉思,他从反思西方文明未 来的出路到反思人类文明的前途,真正称得上是一位具有 “最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历史学家。说到当下,每每我晨起,看望窗外,阴霾笼罩着城市上空,甚至连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都成了一种奢望时,当读到他在 《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最后的话 : “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 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 ……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真是不胜感叹。环顾全球,考察现在,气候变化、环 境污染、人口膨胀、贫富分化、恐怖袭击等, 也许可以缀合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缩影,试问: 今日之世界,何去何从? 这不正是今日全人类 难以索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吗? 如此说来,今天 重读先贤遗言,于现实,还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有着振聋发聩的重大意义。

  进言之,读汤因比的史学著作,让我们沿 着历史的轨迹,重温过去,面对现实,思考未 来,从而鼓舞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前行。为此, 我们应该感谢这位被人们称之为 “智者”的历史学家———汤因比。

  其次,汤因比史学具有丰厚的借鉴意义。 汤因比史学的借鉴意义与上述的现实意义 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借鉴意义,还能谈什么现实意义; 没有现实意义,所谓借鉴意义也流于 一句虚言。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读汤因比的史学著作,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20 世纪以来,西方史学处在变革的潮流中,汤因比是这一潮流中的弄潮儿,在 1936 年斯宾格勒逝世后,他更以 “洪荒之力”,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史学发起了挑战,为新史学呐喊,他的 “文明同时代论” “各个文明价值等同论” “文明之间可以进行比较论”等新见, 震撼了当时西方史坛,他为攻破传统史学营垒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于现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功莫大焉! 汤因比处于西方史学变革潮流中所发出的 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多多。还是略 举一个范例吧。在庞杂的汤因比史学的辞汇里, “挑战与应战”一词组应当是格外引人注目, 并已成了坊间的流行语。在他看来,文明起源于 “挑战与应战”,人类对于各种挑战,做出 创造性应战,当在文明起源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他说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于对黄河流域困难自然 条件的应战,此说当为可取。文明的起源是这样,文明的发展与建设也是这样。从内部说, 在某个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传统与革新这两者之间的挑战与应战,在这过程中, 社会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从外部说,在某个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也始终存在着域外文明与本 土文明之间的挑战与应战,从中也使后者跨出 了前进的步伐,近百年来的中华文明史有力地 打上了这样的印记,当代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 进言之,他的文明史研究范式,也将为我们的 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最后,汤因比史学具有榜样性的示范意义。 这里主要对历史学家自身而言,作为一位 现代西方的卓越史家,汤因比不无史才。不过, 他是以思辨型史家登上史坛的,这充分显示在 他的 《历史研究》一书中。他继承德国历史哲 学家斯宾格勒的学说,在前人基础上,力求创 新,以便用 “英国的经验主义”来填补 “德国 先验方法”。然汤因比在此书中的述史体例,与 其前辈是一致的,都是属于思辨类型的作品, 但汤氏的研究却更出色。是的,在 20 世纪的西 方历史学家中,用哲人的睿智与眼力,从宏观 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广泛探索的,无 人能望其项背。在他的笔下,世界各个地区文 明兴衰的图景,既纷繁杂沓、广阔无垠,又自成一说。他学识渊博,视野开阔,他的史学思 想包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概言之,汤氏的史学思想用 “博大精深”来形容庶几可矣。 汤氏以思辨型史家扬名天下。

  在 《历史研究》中,他从历史哲学层次上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宏观世界历史的进程,然而这种理论探索还不能代替叙事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身,为此,他 没有止步,从不满足。令人感叹的是,在汤因比晚年,完成了一部 70 多万字的 《人类与大地母亲》,时为1973 年,两年后他就过世了。 《人类与大地母亲》与 《历史研究》一样,其共同点都是从宏观的视野来考察与研究人类历史,但叙事体例明显不同,《人类与大地母亲》是按年代先后顺序写作的编年体通史之作,从人类形成迄 于1973 年,行文具有长篇叙事型的史诗风格, 具有引人入胜的史学魅力。这部通史,与我们一 般常见的世界通史也有不同,它的政治编年史极其简略,全书旨趣是落墨在以人类与生存环境为中心来展开论述的。汤因比以此走完了从思辨型 走向叙事型的史学路径,充分显示出其兼具两种 史学风格的良史形象,这于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当具有示范性和榜样性,遑论前述汤氏的经世、益智等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放开眼界,从世界史学发展史来探 讨、评估汤因比史学的贡献: 从史学思想上看, 汤因比从思考西方文明的前途与出路到思考整 个人类文明的前途与出路; 从编纂史才看,汤因比从思辨型之作走向叙事性之作,且互为补 充,合二而一,又皆成气候。试问有哪一位能做到呢? 似乎还没有其他人选可与汤因比媲美。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入口处 刻着这句箴言。为此,请读汤因比的著作吧! 哪怕是浏览一下也好,也是有益于 “认识你自 己”的,不是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