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沉没读后感摘抄
《日本沉没》是一本由[日] 小松左京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沉没》读后感(一):想象与现实不符
挺多科学理论部分 看得云里雾里
但是里面写的很多对日本文化 日本国民的评价 还是挺有趣的 可以和我国现在相对比
另外就是 有些散乱…主角小野寺全本没啥戏份 玲子死的也太突然 书的简介还说周围几个国家有啥态度 可整本书大部分都在写日本国内的态度
总的来说 三颗星 在Kindle上陆陆续续花了两三天时间看完的
《日本沉没》读后感(二):经典之作
作者的知识面真的广,小说前部分就像一篇篇科学评述报告,有各种非常专业的词汇和科学原理来解释日本即将沉没这个现象,看得我懵了很多地方直接跳过。中间部分除了对灾害损失的描写,还有涉及许多日本政治的东西,应该说作者写的好的地方就是他对大灾变过后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很敏锐的预测,各国政府的态度和行动也很贴切,使这部科幻小说显得更真实,不像凭空臆造的。除了政府高层,其中也展现了许多平民百姓那种悲惨绝望的心理,战后一代饱受饥饿备尝艰辛终于创造了财富,然而一年之后就全部淹没,除了大集团大财阀,每个人今后都要过上难民的生活,实在令人心酸。
最后以一个黑暗悲惨的小岛传说作为结局,寓意不错。
《日本沉没》读后感(三):白白浪费一个好的idea
本来是一个很好的idea,但是被作者写成了枯燥的地理课本。大量篇幅写各种技术细节,极力展示自己的学术知识很渊博,明显地在掉书袋,要么就是骗稿费。各种专家反复进行学术讨论,一个人的发言居然占了好几页,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昏昏欲睡,只能是大段跳过。除去这些极为冗长乏味的学术讨论,整本书的情节少的可怜。从最开始就知道结尾,就是日本要沉没了,坚持看到最后,就是。。毫无悬念地沉没了。关于小野寺这个所谓的主角,形象极为单薄无力,基本没有任何作用。把他从整个故事里抽去,不会有任何影响,日本依旧这样沉没了。还有强行加入的他跟玲子之间的感情故事,也是生硬地形同嚼蜡。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会被吹得这么高。作者可能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但绝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小说的灵魂最终还是情节,只有构思精巧的情节才能吸引到读者。
《日本沉没》读后感(四):日本人自己的警钟
因为这本书写作的时间是七几年,读来还是有点时代感的,不过对比当时的中国,不难理解作者从书中表现出来的自豪感。书里提到的电脑,胶片录像机,电视直播虽然听起来已老旧过时,但依然代表着日本当时的经济科学水平。当时日本在已经基本抚平二战战败影响并且获得经济腾飞的情况下,这本书的出版或许是为了遏制一部分日本人的开始自大放飞的狂妄的情绪。
当然这也和日本的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在地震带上的岛国,日本人可以说已经习惯大大小小的地震,或者说适应,但日本的沉没,未必有人敢去想象。作者的成功也是于此。
书中很大的篇幅讲述地球物理知识及地震活动相关知识及景象,提到了很多地名,很多标志性的地点,对于日本人或者到过日本的人或许读来很有影响,但是对这些没有概念的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有些冗长。当然不是在批评作者,也许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日本以外的读者。结合日本地图
《日本沉没》读后感(五):这是一本政府危机处理工作守则
很厚的一本书,日文版分为了两本。作者在本书中集中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地震学和技术方面的各类知识,大胆预测当日本沉没时,日本的各个层面的个体,如公司职员,陪酒女,大学和民间研究者,政府官员,首相和隐形财阀可能做出的行为。作者对日本沉没导致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也就进行了预测。虽然本书完成于1973年,但这些预测,即便今天看来仍然颇有价值。本书虽然以小说形式出版并获奖,但小说情节的部分并不突出。本书更可以被看做日本沉没政府危机处理工作守则一样的存在。这是一本深刻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可以完成的作品,而且还建立在作者极其深厚的学术基础上。小说的结局非常具有日本人的色彩:1.部分人(以老年男性为主)选择了留着正在下沉的日本,与日本共生死;2.成功离开日本的人们担负了重建这个民族的责任(即便违背伦理)。小说淡化了男主角的存在,书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一般科幻小说,即便在开头和结尾都以男主角来完成。这可能也是作者为了淡化末世来临时的个人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关注更多人,才能更为清晰的反应每个人面对危机时的选择。作者对于日本,日本人的特点或者说民族性进行了深刻分析与反思。与美国人写的菊与刀相比,日本人自己的分析可能更为准确。
《日本沉没》读后感(六):★★★★☆
2018.6已读第5:《日本沉没》
★★★★☆
还有十个月,大厦将倾。
还剩十个月,国之不存。
只剩十个月,颠沛流离。
当一切已经注定,「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就是本书最令人期待的部分。
终于读到日本三大科幻小说家最后一位,小松左京。《日本沉没》的科幻部分不是飞向外太空,也不是在时空间穿梭,而是到深处去,到海底到岩缝中去。在阅读的时候,通过丰厚地理学知识的补充,加之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氛围添上,会觉得这是一部出色的纪实文学。而小松正是在这个架构下完成这一部出色的作品,让末日到来,再深入人性。
科技人员的认知,从最微小个体到思索战后生活。政府人员的看法,高屋建瓴给出国民撤退方案,无论做什么都扛下历史的罪。还有小人物还有老人家,自愿入一场「楢山节考」,只想和列岛这一条巨龙共存亡。
救援以前的行文节奏快,像2016版《新哥斯拉》快速推进,在无所挽救的地步直面生活。
救援以后的行文人情浓,真正将日本国民性开始发挥,充沛而饱满的悲歌,在恋人间在亲眷间在老少相隔几十年的岁月间迸发,凄婉又动容。
如果从整体架构,这是「硬科幻」无疑,但是说人文反思,又深刻得一塌糊涂。
《日本沉没》读后感(七):书评
读完这部小说间隔四年,读这部书前两百多页是在2018年,然而过了这么久,来来回回终于读完后三百多页了。 五百多页读下来对我这种伪科幻迷来说真的非常冗长无聊,但还是非常粗糙地读下来了,还是因为喜欢科幻,可是我啃不下来里面超长的科幻设定描述,像是再看纪录片,一点也不像小说,里面的人物非常工具化,情节就是从头至尾没有太大创新。这可能是我看一部分科幻小说留下来的一些感觉:科幻小说的核心在于设定,作者要花大篇幅建构他的想象世界观和科幻概念,人物因此相当沦为扁平,不像普通小说人物和其他要素是平级的,科幻小说里的人物更多像工具人,受整个科幻核心的摆弄,即用即有,到处挪用。因此这样的科幻作品特别像一部真实记录的纪录片,而不像小说,或许可以说偏向纪实文学,不一样的在于科幻是想象纪实。刘慈欣的《三体》也可能是因为这样,书中的人物像极了工具,甚至为了满足科幻设定而变得狗血。曾经读过一部《血音乐》,全篇写一个智能细胞的出现,如何逐步改变人类世界,让全人类混合变成了一个超级大肉团。创意好到没话说,但故事发展是真的无聊,主人公像极了一个摄像头。还是应该把这类相当硬核的科幻当纪录片看,还是不能以普通小说方式得到人物和情节的需求,当然有些人物失败,情节还是超绝的,比如《三体》。科幻里也有很通俗的像海因莱因,他就是用科幻外壳讲通俗故事,在故事与科幻设定高度结合的,还是看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他们的一些作品甚至写出哲学高度,当然菲利普迪克在这方面也是不能忽视的。 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总得来说就是如上所述,其强大的科幻设定描述硬到相当于地质学学术著作,但确实让作品冗长无聊。书中日本沉没的整个过程大篇幅集中于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的灾难的忠实描写记录,然后就是围绕科学家、技术员,写他们如何发现日本沉没的事实并采取行动,再然后就是围绕日本政府写政府官员的所做所为,写日本周围的国际局势。少有人性炸裂的情节,没有情节冲突,也没有正义的救世英雄,更没有泰坦尼克的绝恋。不得不小松围绕政府措施来写的部分,像极了一部科幻版的《菊与刀》,也算是在某日情景下揭示日本国民性,其中表达的政治观点还是相有意思,时至今日,也是对日本人非常有警醒作用,然而面对选择愚昧的芸芸大众依然无可奈何。还有一点,小松在科幻作品里写色情还是很有一手,这点非常日本,虽然放在科幻小说里显得多余,但也说不定赶得上《挪威的森林》。
《日本沉没》读后感(八):日本沉没前的浮世绘
日本沉没前的浮世绘
《日本沉没》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的代表作,醒目的标题已经彰显出关键的情节,小说开篇就预示着空前灾难的降临,东京缺水,酷热异常,热病与死亡现象频发,而特别引人恐慌的是南方一个无名小岛无缘无故的沉没,接着还有一系列的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这一切预告日本诸岛行将沉没,将永远长眠于深海。在末日来临之时,日本国内自然一片骚动,人人自危,民族存亡悬于一线,危急之秋,愈显人情与人性。
小松左京用文学化的笔调把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直观化、形象化,让我们看到了一组充满了躁动不安、纷乱无常的大自然的暴怒图景,阅读时都能感受到那可怕的巨大的倾斜、扭曲和震颤。而在这些让人惶恐不安、心惊肉跳的自然暴虐的背后,是人类社会的动荡和危机。政府开始作假,暗地里不断购买黄金、土地和转移企业,一些嗅觉敏锐的财阀根据局势的变幻而蠢蠢欲动,在自然呼啸后的废墟上兴风作浪,钢铁、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暴涨,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一日十价,黑心的人还在大发灾难财,却不知海底深处将是所有人的命魂归处。
在天灾面前,人类是渺小无力的,由人类组成的国家和政府也是没用的,故事中日本各个党派的政客们显然各怀鬼胎,因为对沉没问题处理不当,会带来难以预估的政治风险,从而影响今后的政治前途。可惜,政治上的玩弄权术在灾难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而与此同时,其他各国的态度也是暧昧不明,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对拯救日本又有多少帮助。尽管后来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乎全体人类的生死存亡的集体问题时,“救救日本”才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读来让人深感悲伤和遗憾。
而以田所博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闪光和人类的希望。这位地质学博士终身未娶,选择了地球作为他的爱人,他走遍了日本列岛,对各类异样的自然活动详加调查,得出了一个日本沉没的可怕结论。为了使国民能早日了解真相,他冒着泄露国家机密被逮捕的风险,向大众媒体传递了这一关键消息。末日来临,他决心与日本岛一同沉没,悲情而壮烈。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情节肯定是虚构的,但虚构小说所依靠的想象、灵感、感情却不是凭空捏造,无节制发挥,而是在把握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加工、提炼和补充后的结果。小说描绘毁天灭地的灾难,是生活中未必实有却在情理之中且极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为了配合这一毁灭性的地质灾祸,作者以雄伟的大自然做背景,以精确的科学知识为依据,一时陆地、海洋、天空、人间,场面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还有灾难肆虐下的形形色色人性的展出,都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沉思和遐想。
《日本沉没》读后感(九):变幻与永恒
在所有的科幻小说中,《日本沉没》无疑以其宏伟而大胆的设想占有最独特的位置,本应在亿万年间变幻的地质变迁,却突然降临在日本国民面前,每个人都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
作为日本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小松左京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亦有高明的文字手段,将日本即将沉没这件四个字即能说清,却又洋洋万言不足以道明的事讲述得张弛有度异常精彩,从书中的章节即能看得清情节的变幻推进,从日本海沟令人咂舌的变化开始,再拉回到人类社会中的东京,藉由众人眼中的惊讶绝望无助为我们一层层揭示出一个早在脑海中萦绕却又极度恐惧的事实:日本即将沉没,并且依次展现了这一事件对于科技、政治、地理、国民性、国家方面的地震般地影响,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生动的日本社会浮世绘。所有这些人类社会中被制造出的制度知识人性,都与地理大变迁站在对立的两面,并且不断冲突碰撞,而其中描写最精彩的无疑是人性,身处日本列岛众人的绝望挣扎,身为政治家的无奈逐流,甚至是其他国家人们对于日本沉没表面怜悯实则庆幸的情感,都被作者表达得入木三分。
读罢这个精彩的故事,你会惊觉作者以科幻为底色,实质上想要讲述的却是更加宏大的命题,作者将沧海桑田的变幻压缩在以人类纪年来说非常短暂的区域内,以地球的巨变衬托出人类社会情感的短暂与绵长,笔下写的虽然是日本沉没,但是作者的笔触蔓延至全世界,科学届的弊端与政治的冰冷,地理环境对于国民性深刻的影响,人性的丑恶与人类的罪行,自然的博大与美丽,当然这其中亦不乏人性的美好与牺牲。在所有的矛盾中,似乎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他写出了这个世界中人类创造出的大多数恶,所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渡老人、田所博士、小野寺、中田——却大多不关注名利,厌恶社会的丑恶,一片霁月光风;他在小说中为我们极其真实地描述了日本沉没的整个过程,给了国民毁灭性的打击,却在文末的故事中,表达了日本民族的顽强并给予未来以希望;他一面赞颂日本人民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财富,一方面却又抨击他们的虚伪与虚无。或许在其中浸透的是作者对于人类现有社会制度规则的不满与抨击,一方面以日本的沉没做为一种惩戒,却又期待着不破不立的重生。
虽然谜底一早被揭开,但是看到日本沉没的那一刻依然禁不住感受到震撼,或许抛除掉任何其他元素,做为一个日本人,能够想到并写下“日本沉没”这四个字,本身已经代表一种气魄,一种决绝,一种勇气。而蕴藏其中的是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是短暂与永恒的对立,是变与不变的相互制约,时时心怀末世情节的日本人为我们展现了没有什么是不能沉没的,而又总有一些东西是永不沉没的。
《日本沉没》读后感(十):并不喜欢它,带着恶意
先从小说的角度说说它。
首先,谋篇布局很差。所有的线索人物全都混成一团了。转场叙事的时候,也没有调换视角。
其次,人物没有立起来。主要角色就那么几个,然而居然完全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有足够的鲜明特色,反而都是群像。大段的没什么意思的对话。更可怕的是三四个人对话的时候,都不带写说话人是谁的。可读性实在糟糕。
然后,作为科幻,必须要有科学知识支撑。但是科幻不是论文啊,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作者对地质学、气象学介绍让人看得十分难受。
最后,关键的立意很一般。让人感觉作者不过是想吐槽一下国际局势罢了。各种思考不深刻也不高远,还老是把政治经济合和国关的部分混着写,有些故弄玄虚。颓废灰暗的笔触也许就是时代局限吧。书里的日本完犊子了,书外的作家想象力也有点完犊子。
此外,从社会的角度说说它。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和电影销路好,最重要的原因大概还是噱头足吧。我认为作者之立意低下也正是因为屁股坐歪了。我始终认为,对人类没有悲悯情怀的科幻作者,不是好的科幻作者。囿于国家民族之限,不会有好的科幻作品。不知道高野和明来写这个题材会多么好看呢。
其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出版本书时,曾说“作者利用了日本社会上对日本经济恶性膨胀,气候异变和地震频发的不安心理,宣扬日本面临“沉没”,转移人们对日本资产主义的政治,经济危机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的注意力,乘机鼓吹日本向外发展和移民,走经济扩张到军事扩张的道路。书中还有意歪曲我国的外交政策,恶毒诽谤我国。这部小说的出版,实际是为一小撮军国主义势力向外侵略制造反动舆论。”可谓是一针见血,算得上很有趣的吐槽了。
此书1973年出版,宣传的时候大肆吃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人血馒头。而关东大地震正是日本滑入军国主义的导火索。日本挑起侵华战争也可以算是地震的深远影响了。本书出版后,日本右翼拿“日本陆沉”的家乡题材大肆宣扬,妄图复辟军国主义,其心可诛。
说回地震。1923年地震后,关东大地震发生之后,许多在日朝鲜人被杀害,特别是此时的日本媒体实际煽动了日本警察、民众等对韩国人的大屠杀。
而虐杀朝鲜人的同时,自卫团、警察、军人也趁着屠杀的动乱,持枪械抢劫和杀害聚居于东京大岛町的大量华工(那里是浙江温州华工聚集地)。约有700多名中国人在这次屠杀事件中遇害,史称“东瀛惨案”。
1923年10月,新任中華民国驻日代办对此提出严重抗议,日本人对此先是矢口否认,随即承认这只是误杀。1924年4月24日,日本横滨地方法院对此次事件进行判决:总共赔偿700多名死难者和伤者20万日元,其中1万日元指定给被虐杀的王希天家属。但赔偿始终未有具体执行。随着多次战争爆发,此次“东瀛事件”逐渐被淡忘。
所以你们看,日本这个国家如今只是被缴了械去了势而已。真的有一天日本沉没,他们会像电影里一样束手就擒吗?会到处惶惶然如难民吗?我想不会的。日本如果真的沉没,未必是日本的灾难,倒可能是我们的灾难,我们在日华人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