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元璋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朱元璋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02 15:1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元璋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朱元璋传》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元璋传》精选点评:

  ●挺有意思

  ●和巨婴国有点类似的问题,叙述到后半本嗯状态就有些冗长,但是觉得朱元璋可以从侧面去感知不同群体诸如农民的实用和实事主义,但是矫枉过正,人心不古

  ●个人认为,张宏杰的版本的朱元璋传记要好过吴晗版。吴晗深受马克思史观影响,基本还是阶级视角,有点过时了。这个版本摆脱了传统史观的桎梏,文字也更有可读性。

  ●大明三百年,正是中国与西方一个大幅度后退,一个大踏步前进的擦肩而过的时代。

  ●最后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后与故乡的人的那几段写的很好,雪中送炭最能让人铭记终生……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朱元璋”章节扩充版,张宏杰只是畅销书写手,绝非专业史学家,也毫无学术野心,所有史学高论都来自吴晗黄仁宇,他最大特长就是文笔流畅,可读性上佳,对专制体制和暴君的批判深刻有力,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挖掘饱含深意,朱和毛x极为相似,对中国人的优缺点个性塑造,影响深远

  ●严格来讲,应该是“张宏杰眼中的朱元璋”,涉及朱元璋具体经历的内容不多,结合作者思考的东西更多,也是本书特色。

  ●读完之后,让我想起了我国的一位伟大领袖。。。 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的,只不过内容更加丰富,资料更多了些。

  ●论多于史,典型的借古讽今。至于文中割裂的历史观以及阴阳怪气,应该是河殇派无疑了。

  《朱元璋传》读后感(一):历史

  高三时候学历史,语文(啊哈)老师推荐的书,记得那会买了读了很多历史,大学以后反而不重视了,觉得没有什么用,所以这是重拾历史的第一本书。

  感受就是——历史就是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关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的时候,也别放下历史。

  ————————————————

  《朱元璋传》读后感(二):六百年后,历史仿佛重演

  时隔六百年的两位太祖,彼此一定心有戚戚:一样的分田、移民、修水利;一样一刀切的计划经济;前者有屯堡,后者有生产建设兵团;前者有黄册,后者有户口制度;前者有《大诰》,后者有红宝书;前者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耸人听闻的蓝玉案,孰奈我何?后者也搞出了整风、反右派、反右倾和惨绝人寰的文革,看谁不服?有意思的是,两人又分别是号召广大底层群众反抗自己手下官僚阶级的第一人和第二人。信奉平均主义、迷信军事强力、臻于精密控制、依靠社会动员、重视思想灌输——二十世纪与十四世纪截然不同的话语背后,隐藏的却是绵续千年的传统精神内核。社会主义与其说是十月革命炮响后的西方舶来品,毋宁说是与中国经典政治哲学的选择性亲合。可惜的是,那些自诩人民代言人、自称一心为民求福的政治强者,从长远上看大多事与愿违,有的甚至成了民贼。所以对声称自己代表人民利益的人一定要擦亮眼睛。话说,总设计师也说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那他的继任者岂不是中国人民的孙子?Excited! 诗我就不念了~

  《朱元璋传》读后感(三):对朱的一点点看法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看的这本书,历史描述的部分没有太多的新内容了,亮点在于有很多论的内容。很多人说明朝的开始中国固步自封,而这又始于朱元璋,开所谓历史的倒车,这也与其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密不可分。

  《朱元璋传》读后感(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读本书之前,我对朱元璋的印象主要来自两段诗。一段是民间传唱的花鼓曲:“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另一首诗为朱元璋本人作于大败陈友谅之后:“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是一个实现了阶级跨越的帝王,与刘邦并肩为底层逆袭的双子星。不同的是,我想到刘邦,总会想到萧何丞相之才,韩信大将之风,张良谋士之智,还有刘邦是个不一般的流氓。我想到朱元璋后,很长时间想的都是朱元璋。当然了,这一部分原因是我对历史了解得不够全面。

  《朱元璋传》写的不只是朱元璋。我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朱元璋,也可以看到其他人,比如困窘而死的朱老四,仁厚软弱的朱允炆,颇有乃父风采的成祖朱棣,在朝堂上被打屁股的臣子,在学堂里徘徊迷茫的学生……甚至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很赞成张宏杰先生的一句话:“在现代化的外衣之下,传统中国的内核正如几千年前一样安详地、不动声色地静静旋转。”

  《朱元璋传》读后感(五):骨子里都是农民

  “对于外部世界,农民们的基本反应是排斥、恐惧和不信任。封闭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感觉安全、轻松。他们不爱冒险,只想守着前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地安安稳稳生存下来。”

  这是张宏杰的《朱元璋传》的文字。这本书相对于他的其他作品,个人感觉易读性略差,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顺畅,经常会开小差,所以也没什么读后感可写,只是觉得他上面那段文字说得挺好,很多人从骨子里就是农民,包括我。

  中国的农民是最好糊弄的一个群体,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统治者稍微给点好处就感恩戴德,恨不得替他卖命。同时,农民也是最不思进取的人,只要有饭吃有衣穿、老婆孩子热炕头,天下姓朱姓李不关他的事。但为什么自秦以后,有了那么多农民起义,而且像刘邦、朱元璋这种居然翻身农奴把歌唱,成了皇帝呢?还是统治者不给他们饭吃,活不下去了,成了游民。王学泰对游民有过精彩的论述,虽然我看过基本忘光,但还是大概知道农民和游民的区别。农民小富即安的生活没法实现,变成社会里不被控制的一份子,于是成为不安定的因素,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其实,像职工下岗、职员下海也是这样,或被迫或自愿离开了稳定的生活环境,然后被迫绞尽脑汁去做其他事,农民的性格被抑制,游民的性格被激发,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更会钻营,不再像农民了,只是这样是好是坏就很难说清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