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法总论(第二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民法总论(第二版)读后感1000字

2021-04-21 01:5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法总论(第二版)读后感1000字

  《民法总论(第二版)》是一本由朱庆育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5.00,页数:2016-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法总论(第二版)》精选点评:

  ●民法研究表面风光,却难掩内饰粗糙,其中尤以债总为短板。为朱庆育老师为王洪亮老师的债总题名一句。常读常新系列,历时一年,步步维艰。惟愿对法律之热情不因旁边者而冷却。与更优秀之人一起学习。

  ●我还没看完“人法”和“权利”部分,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暂时不看了。相比于普通的教科书,作者自身的观点在本书体现的淋漓尽致。运用深厚的德国法功力对我实证法进行深度剖析。民法总则颁布后,本书很多观点已经体现在该法中,点个赞。反过来说,这本书的不少内容需要修改。作者不仅专业水平高,语言运用也很优美,强烈推荐!其实我是先看了梅迪库斯的民法总论,再看了本书,对德国民法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认为德国民法真的博大精深,值得深入研究。

  ●最近复习再次半囫囵吞枣式的读了一遍。感想有三:一是这本书当之无愧大陆最好的民总教科书。二是德国背景浓厚的同时也没有丢掉对我实证法的解释,而且解释功力之深厚,叹为观止。里面对于民通的很多见解也是一针见血,有些在民总中也已被修改。三是代理这一部分写的不好……

  ●朱老师的民总,好好读,仔细读,不能辜负朱老师的亲笔签名啊,希望大四毕业之时能读懂。

  ●在法学僧中可谓是鼎鼎大名了,理论深厚,值得反复阅读!

  ●考研第八本。

  ●自己行为从而自己负责。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正是私法自治的基本含义。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虽然看不醒,但是不能脱低评分】

  ●上学期智慧老师邀请过朱老师回法大给我们上过一次课,朱老师讲完,掌声经久不息。真的羡慕浙大的学生,朱老师是个大宝贝啊。大美之作。

  ●有幸聆听庆育教授讲座,喜获题签。老师在总论和法解释学领域的水准,大陆貌似无人能出其右。

  ●特别感谢朱庆育教授,这本《民法总论》是我民法的启蒙书,甚至是我法学学习的启蒙书。

  《民法总论(第二版)》读后感(一):民法总论

  随着我国法律条文的不断修改、完善,相关法律书籍本就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本民法总论内容更新,体系更为规范、系统化,许多民法理论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对日常民事实务的处理很有参考价值,能适应不同法律人群的学习、研究。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民法是如此的有趣!不过刚入民法者不建议一开始读,粗略了解民法知识和结构后再读会有更大收获。

  《民法总论(第二版)》读后感(二):期待第三版

  可能是鄙人理解浅薄,亦或思维狭隘,感觉体系上有所疏漏,比如关于民事权利客体,就没有见到。但是瑕不掩瑜,值得一读!朱庆育老师认为教科书应该具有通过实证法而超越实证法的生命力,具备不至于因为制定法修改而沦为废纸的品质,从这个层面看,朱老师可能认为即便新法修改了,此版本仍具有重要价值。由此可能也就意味着,第三版的出版与否,朱老师其实并不会太过在意。

  《民法总论(第二版)》读后感(三):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民法教材之一

  一、学究型民法总论,用功颇深,对于各种概念都有深入考察和辨析,绝非一般教科书所能比肩。

  二、缺乏思想,没有思想的专家就只是专家,成为不了大师,对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趋势,对于人性认识等均缺少灵魂认识。

  三、脱离实践,法学忌讳脱离实践的,可惜作者犯了这忌讳。因为立足实践,需要对功力要求更高。

  四、适合研究之用,不适合学习参考。

  《民法总论(第二版)》读后感(四):民法总论书评

  法学教科书,当然离不开实证法规范。但规范的有效性,并不等同于规范的正当性。本书即是以正当性对现有规范的检视为线索展开。

  对每一制度设置,规范构造,本书能以“事物的本质”之视角进行追问,以究规范之合理的解释与设置。而私法自治的理念,在此检视的过程中,一以贯之。

  本书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规范的解释论与立法论,更是民法的技艺,原理与哲思。

  《民法总论(第二版)》读后感(五):作者不会说人话

  此书作者所认之两个爹: 一曰德意志,因其三句话不离德国,更习得德人之疯狂长句而中文所未见也。 二曰古废物文人,满嘴之乎者也尽是酸腐之气,然其半文半白之水准亦是吾孙子辈也。

  你不会说人话吗? 人家德文有长句,可哪有你这样之乎者也的?我们古人用文言,哪个不是短句为主?

  知道你看了台湾的书,王泽鉴写的有你这样狗屁不通吗?学来的都是最臭的东西,还非要用在一起,真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用来做大清朝教科书正好,百多年前也许还是一位中堂大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