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寄居者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寄居者读后感精选

2021-04-22 16:57: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寄居者读后感精选

  《寄居者》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寄居者》读后感(一):寄居者

  不那么的严歌苓 阅读中数次怀疑 故事主要情节是女主和A男一见钟情 但苦于A男出身问题 无法和她在时局动荡的上海前往美帝 于是在船舶上女主结识B男 因为她要下一盘棋 利用两者较为相似的长相特别是B男持有的美帝护照 让A男以B男身份和她双宿双飞前往美帝 但在大时代小人物众多遭遇经历中 她意识到A男非她所属 于是在两人登船之际离开 A男最终以B男之身份于美帝落脚 女主回归B男 B男后发迹 但两人终以友达收尾而未结合

  《寄居者》读后感(二):随意讲读后感

  嗯,说点想说的。 地点在上海,又是战争时代,多乱啊,到处都在上演传奇,只这两点就抓住了我。 最是喜欢严的语言,因真实而直击人心,所用的譬喻又带一点痞气,有种无所不可玩笑的意味,仿佛给抹灰了的生活重重打上阴影,使它鲜明起来。 苦难是一条线索。讲述苦难的多,讲述民族苦难的少,将两个民族的苦难细细数来还加以对比的,就更少。犹太人和中国人,一个千年流浪,一个故土难离,流浪的没有故乡始终寄居,恋乡的为势所迫寄人篱下。 蜕变是第二条线索。战争时代高产两种人,英雄和懦夫。彼得褪去最初的人情味,屯米牟利为了自己牺牲起他人毫不犹豫。杰克布成长为英雄,四面楚歌也不放弃。世海想要救国却担不得责任,成为有点可笑的符号。说到底还是民族,只有杰克布拿中国人当人看。 玫不过是杰克布传记中短短几行字和一个M,却在真实生活中演绎了一段丰满的传奇,剖开时代,看到的厚度是生命。

  《寄居者》读后感(三):寄居者

  故事主要发生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的上海,当时上海被各国划分成租界,日本人肆意横行,处处是血腥屠杀和饥饿疾病,用严歌苓的话说,她写的上海和张爱玲的上海有很大区别,这是一个脏、臭、乱的上海。故事的主线是爱情故事,但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读起来一点浪漫也感觉不到,我想这也是作者的目的。虽然严歌苓的作品大多都是描写苦难日子里人们的生活,如《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金陵十三钗》等,但是这个故事由于同时描写了中国人和犹太人被欺压迫害甚至屠杀的相似命运而更显得厚重。有些宣传语把这本书讲成中国的《乱世佳人》、中国的《辛德勒名单》或中国的《卡萨布兰卡》,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她的作品个性非常突出,书写东西方结合的故事和人物是她最拿手也是她区别其他作家的特征,反正她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读完查资料才发现,这本书将被改编成电影于2020年上映,非常期待。

  《寄居者》读后感(四):关于May与彼得和杰克布的关系

  刚开始我们总是会倾心于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 他们表现的正是自己缺少却又需要的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可能人类总是不知满足 只要是自己没有的 人生就会有遗憾 可越到后来 我们无法掩饰 其实他们就是一面镜子 原原本本呈现了我们的样子 越来越清晰 人与人的不一致就这么血淋淋的彰显出来 你再怎么填补躲避还是没法把世俗当高尚 难道高尚就真的高尚吗 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彼得从成为难民开始就注定与之前的优越生活再也没关系 不管再怎么佯装体面 苍白的脸色已经暴露了他只是个寄居者 所以最后索性和千千万万个在战争里讨生活的人一样 抛弃了曾经的高尚 杰克布油嘴滑舌 是个十足的投机者 可是这并不妨碍他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投入时代的洪流 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去对抗 而May呢 作为初代移民 祖父曾像牲畜一样被美国人用水管冲刷着身体 理由是肮脏 明明在自己的国家 却是最低等的公民 她在两个男人之间摇摆不定 可最后为什么会倾向于杰克布 我想他们都是漂泊不定的人 都被世俗推着走 从来没有拥有过高尚 也没有假装过高尚

  《寄居者》读后感(五):随波逐流的命运,坚定不移的灵魂

  上海是座特别的城市,从清末到民国,从建国到今天,留下无数寄居者的脚印和气息。

  一九四二年的上海,各地的寄居者们在混乱无序的社会里摸爬滚打,在肮脏腐臭的街巷河道里寻找生机。战争的硝烟无法掩盖它的缤纷繁华,正如它的缤纷繁华也无法藏匿其中的丑恶血腥。

  这座被疾病与死亡笼罩的城市里,还要忍受日本入侵者的糟践。但这并不妨碍爱情之花的盛开,哪怕再腐烂恶浊的环境,爱情依然绽放着纯粹的光华。正如主人公May那样,身处黑暗的乱世,却憧憬光明的未来。

  May的爱情看似并不曲折,实则费尽心机,她在两个犹太男人之间见风使舵,左右斡旋,虽然免不了“自我厌恶”,但她对爱情本身那种热烈、执着、冒险的态度却能打动人心。无论世道如何艰险,她依然保有善良的灵魂。在故事的最后,May面临两个选择,虽在读者意料之中,却仍让人心中一颤。

  对于每个灵魂的刻画,严歌苓一如既往地苛刻挑剔,她让那些自私、奸诈、贪婪、暴戾的本性露骨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浑身上下散发着庸俗而真实的气息。这也是我非常喜欢作者的主要原因。

  《寄居者》读后感(六):架空历史的爱情,还是大背景下的小爱情?

  我一直在严歌苓的小说《寄居者》中寻找历史意义与人的生存困境,但是我发现这种寻找是多么的徒劳,严极力想要构建的历史,主人公们作为寄居者的虚无与漂泊感,在小说的开始,女主人公与他父亲的矛盾中,还有那个关于祖父去美国的历史记忆中就可以看出严歌苓想要呈现与建构的野心,只可惜这种野心在最后变成了一个女孩与两个男人的罗曼蒂克史,这其中的家国、民族都幻化成了很小的一个背景,我曾思考张爱玲的小说中历史的宏大叙事也只是一个小背景,因何严的作品却流于通俗呢?原因也许在于张爱玲的底色是悲凉的,她的笔触是略带冷嘲的,而严不同,她希望建构那个年代,但可惜的是她对主人公的塑造本意在于塑造作为寄居者因为漂泊与被视为异类而产生的那种玩世不恭,但呈现在作品中的却是一个略带任性却不失可爱的少女,她的确可以赢得读者的喜爱,但人物身上因为寄居者形象而应存在的某种悲剧感却消失殆尽,我这样说不是在表明寄居者就一定要有某种悲剧感,而是觉得这个人物应该有的那份由于寄居者而产生的家国历史感,在这个人物身上我没有看到。再者,开头的叙事是整个文本奠定的悲剧基调在草率的结尾中令我感到怅然若失。女主人公的叙述中,我一再看到的是她对于自己曾经将一个男人带到中国,从而成就了这个男人的伟大,对此她洋洋得意,但是对于这个男人的成功她扮演什么角色呢?

  《寄居者》读后感(七):飘?

  女主May和男主杰克布让我联想到飘中的斯嘉丽和白瑞德。女主都是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以为自己爱的是一个,其实她的内心是爱另一个。杰克布像白瑞德一样幽默聪明 玩世不恭却又心怀正义。就像白瑞德看透了斯嘉丽华丽外表下拜金的灵魂一样,杰克布也看透了May高雅外表下伪装的粗俗和轻浮,只是不知道May一心想利用他的美国护照,不知道May一直以为自己深爱的是彼得。

  May的小后妈凯瑟琳不愧是过来人,对这一女二男的关系分析的清清楚楚。杰克布是能为May在混乱的上海打拼出一片天地的可靠的人。在我看来彼得对May的爱没有杰克布那么深,他的付出更少,索取的更多。

  May一直以为彼得在她面前是完全透明的,干净的,然鹅彼得性格中很多肮脏龌龊一面她并没有看到,或者说是强迫自己不去看。她以为她对杰克布了解不够深,其实她能感觉到杰克布内心的正义与坚强。最后在船上,May询问彼得是不是没有救那个受伤的清洁工,彼得表现的非常紧张,我猜可能他没有救反而害了吧,也可能彼得怕May知道了他肮脏的一面之后会抛弃他。果然。证实完之后最后一刻May下了船,她终于认识到自己和杰克布才是灵魂伴侣啊。

  之前读过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很喜欢她的书。喜欢书里写的民国时期的风情,小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有时候还有一些市井小民的幽默感。

  《寄居者》读后感(八):我心安处是故乡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纳粹追杀下的犹太人,日寇铁蹄下的中国人,战乱年代逃亡于世界各个角落。中国旧上海的画面徐徐展开,伴随着年轻貌美多情肆意的钢琴女郎阿may的各种zuo。

  尽管从小父母就逼着孩子考试满分,当体育冠军,拿钢琴比赛名次都是为了留一手,甚至留好几手。当不成律师医生,至少可以教钢琴。然而成批成批被杀死的人中多少化学家金融家戏剧家都已经不知道了。

  对于从来没有国土的人来说,哪里算是太远了?

  房子都搬空了。……这里那里还有些漏到毁灭之外的小物什……一所老房子都不肯轻易忘却,不肯轻易另从外人。

  魂归深处是吾乡,我心安处是故乡。那片灰蒙蒙的旧上海有多少痛苦无奈的寄居者

  《寄居者》读后感(九):寄居者的思考

  

害,本来是要开始写进化的论文的了,但是感觉不先写写书评吧,又浑身不对劲。

我今天看完《寄居者》了,大概是从上上个回家的周末,一直拖到今天搬砖突然有空,于是就看完了。

还是非常感慨,不愧是严歌苓。我觉得这本书的开头确实是没有其他几本的开头那么感触我,毕竟我对于那个年代的上海不熟,对于那个年代的犹太人历史更是所知了了,但是开了头,那就看下去吧,毕竟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一贯的牛逼。

单看简介,但看那书页间的句子,可能会对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有很大的阻碍。不可否认,书的故事很简单也很romantic,就是一个女人两个男人的故事,但是读到后半段,就会生出另外一种想法,关于寄居者的了解,犹太人的,中国侨民的...再往下,就是关于杰克布和彼得的。故事人物很妙的设置,莫过于温世海。上海公子哥投身于抗日活动的背景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关于他的笔墨更多的是对于他眼睛的变化,以及他与杰克布和彼得截然相反得关系。

我没有愣是要比较杰克布和彼得的意思,混乱时代下,能活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是人物,只是大家的选择不一样罢了。只是这两个人物太有意思了,已经超出了柏林原型故事的意义了,May的人性和选择只是表象,他们两者的选择确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人格和个性不同,出生环境不同,很难去加以评判。但是就像继母凯瑟琳那一番话,只是看你从哪个方面进行评判和选择而已。

这个人性和时代的描绘,或许就是严歌苓令人着迷的地方。

  《寄居者》读后感(十):她的爱情

  柏林墙的一个展览馆里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跟一个女孩子在东柏林订了婚,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爱着他的未婚妻。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在欧洲见到一个女孩子,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带到东柏林,偷了她的护照,让他的未婚妻假冒那个欧洲女孩,用欧洲女孩的护照过了关。”《寄居者》的故事,也是这样一个为了爱情牺牲爱情的故事。 战争年代的上海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它不仅是中国人的地狱,也将成为犹太人的集中营。迫害犹太人的《终极解决方案》实施在即,而玫爱上了犹太青年彼得。他明眸皓齿,宽肩细腰,带些贵气模样;他是医生,还富有艺术才华,弹得一手好钢琴;更天生是个犹太商人的坯子,做事勤快精细,力求完美。彼得有着犹太人身上所有的优秀特质,他似乎就应该是玫喜欢的人的模样。 迁移和寄居是人类悲惨生存现象之一。彼得是寄居在中国的犹太人,玫同样也是寄居者。她的家人迁移漂泊,祖父在承受了美国大兵屈辱的“洗礼”后在美国寄居下来,只是恰逢那中国的硝烟,美籍的May更安全,她还是可以做一个任性的May, 去执着地追求她定义的爱情。 彼得是心中的白月光,而后来的杰克布她执着地定义为一抹蚊子血。玫在表姐的婚礼上邂逅了杰克布,只是一眼她就确定了她要怎么做,她要把他带回去,换彼得逃出那个是非之地,成全她的爱情。可是,我们定义的爱情,它是否值得呢。为了彼得,为了爱情,玫带着负疚,盘算着如何拿到护照,带着彼得离开是非地。她做脚踏两只船的坏人,在心里坚守着爱情的信念;她带着阴谋和杰克布纠缠,却靠近了真正的爱情。 杰克布为了爱情也因追求来到了上海成为了寄居者,在安逸环境下他玩世不恭、纨绔任性,但其实他从来都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在黑暗残酷的上海,不问国籍,他也始终坚守正义,心甘情愿地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奋斗。而那白月光,其实比起爱人,他更适合的身份却是个精明的商人,枪口之下,仍不妨碍他捞一笔。而那蚊子血,他真实滚烫的灵魂,却值得玫跳下轮船去圆她编织的谎言。 故事以回忆的形式展开,空白了几十年,我期待玫追求到了她自己真正的爱情,希望杰克布守住那寄居者的顽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寄居者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