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电影中的僵尸文化》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3 02:40: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的读后感大全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是一本由[美] 肖恩·麦金托什 / [美] 马克·莱弗里特 编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一):僵尸片蕴含的流行文化及人类与僵尸的关系

  2016年,韩国僵尸片《釜山行》火爆了整个朋友圈。在电影中,僵尸咬噬人类,将他者变异成同类并迅速蔓延开来。有意思的是,电影之外,也有类似的“传染”景观,对这部影片,大众口口相传,由此引发了罕见的观影热潮。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二):被吓到也许是一件好事?| 海地僵尸信仰是如何进入全球流行文化的

  1982年,哈佛大学教授韦德•戴维斯跑到中美洲的加勒比岛国海地,跟当地一个职业创造僵尸的巫师——当地叫做“波哥”的人提出请求:希望这位“波哥”送他一个可以带回美国的僵尸。随后,这位“波哥”骄傲地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陶土罐,并且声称这就是僵尸。戴维斯解释说他想要一个行尸走肉般的物理僵尸时,“波哥”感到十分惊讶。他问戴维斯,你随身携带一个僵尸怎么过安检啊?再说了,我送你的这个“僵尸”可比你说的那种由死人复活而来的物理僵尸更厉害,更有力量!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三):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起错了名字,后来我发现是我无知

  最近看了这本《电影中的僵尸文化》,先说说为什么会挑这本书来读。对于一个宅男来说,大部分假期时间就是在家玩游戏,看电影,看连续剧。而僵尸这个生物,或者说这个东西,又都频频出现在这三个方面。

  我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一提到僵尸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和《僵尸先生》,虽然后者我是没看过,但前者我可是看了好几遍的。那时候有个疑问,这片子里的僵尸不是吸血鬼吗?跟一般人印象中穿着清朝官服,走起路来举着手臂一蹦一蹦的形象好像差的有点多。尤其是况天佑啊、将臣啊,这类一二代僵尸们,打扮的那叫一个时髦,抽烟喝酒烫头(我说的不是于谦),甚至还跑去当警察。OMG你是在逗我吗?好吧,抛开人物设定,整个连续剧还是相当好看的。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四):我们即僵尸,僵尸即我们

  在世界各国的神话作品或传说中,都有不死生物的存在,作为恐惧的代名词,世代相传。从宽泛的角度来看,大多都可以归类为僵尸序列。僵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心灵僵尸和行尸走肉。心灵僵尸是没有身体的灵魂,而“行尸走肉”的僵尸则是没有灵魂的身体。在亚洲国家,大多是鬼魂之类的传说,是虚拟的、存在于意念之中,但偶尔也有“林正英”类的僵尸出没,也是取法于西方艺术手法。当代社会,我们所谈到的僵尸基本都是指“行尸走肉”类型的僵尸。他们普遍的特征在于:不死、欲望、暴力、行动缓慢,等等。僵尸电影自1932年肯尼斯•韦伯执导的舞台剧作品《僵尸》开始,便在舞台和大银幕之上大放异彩次序至今。肖恩•麦金托什(Shawn McIntosh)联合多位学者撰写的《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对僵尸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解读,通过审视、分析僵尸所代表的控制与奴役、力量与弱点、自我与他人,以及集体与个人身份之间独一无二的平衡行为,为更好地理解为何我们格外享受恐怖类型电影,以及如何感知自己和流行文化的某一方面提供了一扇窗户。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五):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僵尸

  有僵尸角色的电影很多,涉及到僵尸元素的更多,但是僵尸不是类型电影,本书以文化的角度来讨论电影中的“僵尸”元素。此书并非一位学者的成果,这是汇编类书籍,每人一篇。可能是考虑到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阔,首先要考察“僵尸”在电影中出现的外因,一方面,僵尸文化有着自身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僵尸文化的来源涉及到民俗传说。所以安排本书开篇两章的主题为:《僵尸的进化:不停归来的怪物》与《民俗传说与僵尸电影》。

  论及到电影的来源之后,进入到具体的有关僵尸电影的阐述之中,更为深层地讨论僵尸文化蕴含的深意。如论述僵尸血腥喜剧,从《活死人黎明》到《僵尸肖恩》的食人狂欢。又说道意大利的僵尸电影:生命、爱、死亡及鲜血。

  下面还有关于《僵尸电影中的启示录空间》;《没有器官的僵尸:性别、肉体与分裂》;《吞食性别与类型:罗梅罗僵尸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校正》;《惊变28天》中的混血与后人类焦虑;《死去仍不得安息:精神摇滚乐中的性、毒品、摇滚乐与不死族》等。

  除此,还从游戏中的僵尸形象展开论述,如:《游戏空间的僵尸:基于僵尸视频游戏中的形式、语境与意义》;最后一篇是:《“现在我感觉被僵尸化了”:在线扮演僵尸;四万年的恐惧,活死人如何热舞》。

  由于这种情况,所以本书的每一篇论文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不成系统。但是本书在目录之前放置了一篇前言,这篇前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了这些看似没有内在关联的论文,然后分别提取了每一位学者所作的文章的论点,其中有一段是为概括,他写道:

  一书集合了来自电影研究、大众文化、视频游戏研究等领域的学者,调查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与话语中僵尸扮演的角色。通过考察根植于民俗传说中的(活)死人描绘是如何“进行”并且进入西方流行文化,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电影直到现在的视频游戏等,我们希望这本论文集能够使读者对公众心理意义上的僵尸获得更深刻的洞见:他们如何代表社会的恐惧,关于他们“进化”的描绘是如何持续反映他者、传染病与死亡的潜在信念的。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六):此“僵尸”非彼“僵尸”

  这本书中的僵尸指的是西方僵尸,并不是人们所熟知的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中面色苍白、穿着清朝制服、一蹦一跳、长着獠牙吸人血的僵尸。香港电影中的僵尸形象主要是受“湘西赶尸”习俗的影响,西方僵尸最初产生于海地的民俗传说中,是巫师一类的人通过做法将活人转变成僵尸,这些被转变成僵尸的人多是触犯了部落禁忌的海地农民,因此这一行为带有惩戒意味。后来,僵尸开始作为一种流行元素大量出现在电影、电视、音乐、游戏中。如电影《弗兰肯斯坦》、《活死人之夜》,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颤栗》、英国的癫狂乐队、苏联的叛逃乐队等推崇的精神摇滚乐,游戏《死亡之屋》、《毁灭战士》,以及知名游戏《生化危机》及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系列。 最初的僵尸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样行动迅速,吸食人血人肉,而是身体憔悴,行动缓慢。而僵尸食人这一设定,则是把僵尸与另一种怪物食尸鬼(ghoul)相混淆的结果,所以才有僵尸食人这一概念,通过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那句“僵尸吃掉了你的脑子”就可见一斑。实际上,僵尸形象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丧尸形象,只是英语中对“僵尸”和“丧尸”不做区分,都用“Zombie”一词表示。因此书中所提及的僵尸有一部分实则是丧尸。僵尸与吸血鬼的不同主要在于二者所指认的身份,僵尸是地位低下的代表,而吸血鬼则是身份高贵的。拿《生化危机》与《暮光之城》两部系列影片做一个对比就显而易见了。 由于腐烂的躯体、凌乱不堪的衣服以及食人需要的形象特征、僵尸这一形象与追求精致、优雅的现代社会心理相悖,僵尸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香港的僵尸片在八九十年代盛极一时,随后却衰落,消失于影坛。而西方影片中的僵尸则在逐渐发展中演变成丧尸,不仅通过主人公消灭丧尸的情节宣扬了正义、团结、勇敢、信仰等主流价值观,还在一定程度上为观众提供了反观人性的素材,因此仍然活跃在银幕上。这应该成为香港影坛反思并复兴本土僵尸片的一个焦点。 或许有一天《植物大战僵尸》也会被翻拍成电影,会有一款依据香港僵尸片中清朝僵尸造型和茅山道士收服僵尸的道具、情节设定而改编的同款游戏出现。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七):陌生又熟悉的僵尸

  对于僵尸的记忆,都来自儿时一部部港产剧——《僵尸道长》《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等等,因而,脑子里总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即僵尸是中国的“土特产”,而问哪家僵尸强,欧美的僵尸当然比不过我们大中华的。

  然而,当我翻读完《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后,便知道僵尸并非在中国“热销”,在欧美电影中,僵尸也是“抢手货”,并一直被再创作、塑造,同时闪耀着其独有的文化魅力。

  1. 僵尸文化的源头

  欧美的僵尸文化独树一帜,与东方的僵尸文化是花开两枝,各表一枝。“僵尸是为数不多的一种源自哥特式、非欧洲传统的怪物,其直接从民俗文化进入流行文化,而没有事先扎根于文学之中”。

  “伏都教医生——被认为是可以创造僵尸的人,大多数海地人都认为黑魔法与创造僵尸只能由被称为'波哥'的邪恶伏都巫师来完成。”而今,伏都教已经受官方承认,已是正式的宗教。

  延展阅读书目:《黑暗通道:海地僵尸的民族植物学》。

  2. 僵尸的类型

  在被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僵尸文化的起源——民俗传说中,提到僵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心灵僵尸,另一类是已经进入流行文化类型中,由死者复生的身体转化的物理僵尸。显而易见,这两类僵尸里,心灵僵尸的战斗力强于物理僵尸。

  区分这两类僵尸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心灵僵尸是没有身体的灵魂,而物理僵尸是没有灵魂的身体。后者让我想起了《行尸走肉》中的僵尸,他们没有主观意识,只有生物本能。

  3. 《白魔鬼》是第一部僵尸电影

  本书编者认为,历史上第一部僵尸电影,当属《白魔鬼》。该片诞生于1932年的夏天,由维克多·霍尔柏林执导而成,被誉为早起早期恐怖电影的经典之作。

  4. 僵尸的人设并没有唯一确定性

  从第一部僵尸电影到如今的百花齐放,僵尸题材的电影中的僵尸人设并没有唯一确定性,包括僵尸的死亡方式、僵尸的外在形象、僵尸的优缺点、僵尸的战斗力等等。

  最早的僵尸人设是“憔悴的、行动缓慢的、像机器人一样的怪物。”慢慢的,僵尸的人设在一部部电影里,被不断地润色、加持,直至立体化、多样化,更重要的接地气且赶潮流。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好比一本僵尸文化的百科词典,将儿时曾伴随我空余观影时间的僵尸全方位解读,让我有熟悉又陌生之感。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八):僵尸与焦虑

  关于僵尸这类题材,随着各种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大热,开始不断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曾经小时候香港电影中的僵尸一度是我的童年阴影,但随着审查制度的规定,反而这类电影已经开始在国内消失,然而外国却开始火热起来。关于僵尸的定义,书中似乎与我们传统认为的僵尸是不一样的,书中将僵尸分为两类:心灵僵尸与物理僵尸。僵尸电影为何如此火热呢?这大概与僵尸所蕴含的更深层的东西有关。

  作者肖恩在《僵尸的进化》中说:“僵尸所代表的控制与奴役、力量与弱点、自我与他者,以及集体与个人身份之间独一无二的平衡行为。且他“永不言死”的品质是其成功作为令人恐惧的怪物而长存的原因之一”我们爱观看恐怖电影来寻求刺激,僵尸元素出现于很多恐怖电影之中。然而僵尸的人设因为并非某种传统怪物,其直接从民俗文化进入流行文化,而没有事先扎根与文学之中。所以对于僵尸的定义,并无那么固定,反而是随着文化潮流的不断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变体,而很多的恐怖元素怪物都可以被归类与僵尸之中。如丧尸,吸血鬼等等,而类型与元素也开始有着多种变化,如诙谐、校园、末日、科幻等等,而非曾经单一的恐怖元素。

  而电影热衷于僵尸元素,他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如著名的僵尸电影《活死人之夜》死人的被复活与被转变没有明确的提出原因,然而电影中的某个报纸却暗指其原因可能是来源于政府。这部电影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动荡不安,僵尸产生的原因的怀疑,无疑反应了当时公民对于政府的不信任。而去年很火的两部僵尸电影《釜山行》与《请叫我英雄》,以及一度火爆的《行尸走肉》和《生化危机》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些电影达到如此之高的认同感呢?

  首先,恐怖片与暴力美学的流行是因为什么?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可以让这一个理论说明——毁灭美学理论。观众在观看某物被毁灭的过程中寻找到一定的美感,在违背社会常规而无须恐惧、报复中找快感。这也是一些暴力游戏火热的原因,在虚拟世界之中寻找无需付出代价的快感。同时僵尸的出现意味着秩序的破坏,人类被道德与法律秩序所束缚,而僵尸却意味着这建立起的高墙被推到,而当人类世界失去维持平和的秩序,人性的发展是难以预测的。在电影《釜山行》中每一个人都在挣扎,在善与恶、自救与救人之间挣扎着。同时这些怪物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焦虑与思考上的隐喻。科技与文化的急速发展,而我们的灾难片与怪物片中大多都对这些进行着毁灭与破坏,我们是否也在恐惧着这样难以掌控的发展速度呢?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九):感情多变的“活死人”

  在没翻开书,只看到书名是《电影中的僵尸文化》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对于某种电影文化的比拟,看了才发现就是单纯写僵尸片的,僵尸角色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型。喜欢僵尸类型片的人毕竟不在多数,因为这类电影的画面都多少会令人感到不适,如果你真的是个僵尸迷或者对于此类电影有兴趣的话,那么我还是建议看一看这本书的。 僵尸本来是没有生命体征的硬梆梆尸体,后来人们异想天开,赋予了僵尸“生命”。于是就出现了吸血鬼、木乃伊之类的“生物”。人死之后的面容是身份可怕的,尤其是时间久了腐烂之后,这也注定意味着僵尸不是个讨人喜爱的角色。但是后来人们更加富有想象力,竟然拍出了一些僵尸与人类产生了恋爱关系,无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都有很多类似作品。书中介绍了历史中经典的僵尸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通过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把凡是有关于僵尸的电影统统解析了一遍。 在电影中,僵尸的发展由看起来像死人的活人到由死人变成的活人,这种矛盾体从20世纪起就一直被人们进行各种“改造”。它的起源来自于非欧洲的民俗文化,僵尸与吸血鬼之类的角色有所不同,它是永恒的存在,不会死,所以也就没有了神话感,并且这个角色也确实不是出自于神话和传说之中。 如今僵尸已经不仅仅是在电影中作为常客出现,它已经蔓延到了游戏当中去,成为了人们日常随处可见的存在。在电影中,僵尸除了吓人之外,也会有幽默细胞,人们尝试将它们的外形塑造得滑稽,并且削弱了它们的攻击性。最接近僵尸本质的应该是最近的热播美剧《行尸走肉》,里面的僵尸比较传统,制作者把僵尸的弱点设置在大脑,也就是说,僵尸可以被杀死。僵尸总是来骚扰人类,像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滑稽的僵尸造型是玩家的消灭对象。在动画电影《僵尸新娘》中,一位女性僵尸为塑造出人类特有的性感,它们拥有感情,对人没有伤害,看到最后观众甚至会忘记这个角色的僵尸身份。 一开始僵尸电影仅仅是塑造恐怖感,后来人们将戏剧元素结合进来,像电影《僵尸肖恩》《活死人黎明》《群尸玩过界》等,人们好像已经对这个角色运用自如。其实僵尸这个角色的戏并不是特别丰富,它们是一种扭曲的丑陋的角色。像吸血鬼、狼人,一个是色情的、一个是野蛮暴力的,它们的身上本身就有戏。人们恰巧利用了这种劣势,使这个角色更加滑稽,有时甚至比后两者更有戏。 我觉得书中推荐的几部电影都值得在网上查来观看,虽然大部分都是黑白老片,但是原汁原味的僵尸文化是更加吸引人的。僵尸电影已经属于类型片,它有着独特的受众,如今在流行文化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你是此类影迷,那么我觉得有必要针对了解一下。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读后感(十):事关生与死的灰色地带

  看一本的时候,总在抱不平,显然是痛苦的事,与此同时还要在头脑中回想和追溯各种不堪和充满血浆的画面,那简直是另一重痛苦了。我在看《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我为何不平呢?因为居然没有东方僵尸的一席之地,死而不僵反成僵尸,由一方驱动,结局惨凄,“灵鬼簿“未曾录闻,可知多么遗憾。闲话少绪,由此可知《电影中的僵尸文化》盘点的是西方远亲异路僵尸的故事。

  僵尸电影尽皆恐怖,恐怖电影却未必是僵尸电影。只为了一个因素:人尸殊途,僵尸流溢着无序、传染、痛苦、无意识,人就充满着鬼蜮、欲望、执拗满是七宗罪的寓言。人和尸的共舞,漫卷着血浆,呕心的惊诈,其实当你习惯这个模式,尸不怕,人心难测。好了如上一段话,说的仅是个人读书观影的浅见。真正的梳理和系统,电影中僵尸的谱系还得有论证而出。看章节标题已然了然:“僵尸的进化:不停归来的怪物”“民俗传说与僵尸电影”"僵尸血腥喜剧:《活死人黎明》到《僵尸肖恩》的食人狂欢"“生命、爱、死亡及献血:意大利僵尸电影”、“僵尸电影中的启示录空间”……从如上题目你就知道,分别讲述的僵尸起源、僵尸的载体、僵尸的象征意义、僵尸活动的空间……这种写法是论文式的,严肃的,即便你看某些电影时,只是一个小毛头,偷租影碟,聚众感受下CLUT片的刺激,里面有让你捂住眼睛的淋漓鲜血,也有让你捂住眼睛的浑圆肉体……多年后没有一点不适,夤夜翻看僵尸的溯源故事。

  无论我们多悲伤,黑与白、活与死、血与泪,这是世界带给我们的真诚和透明,僵尸仿佛灰色地带,你不幸闯进去,挣扎进活和死的空间,在这个地带和空间,营造的悲喜故事,悲默默离去,喜人心洞察。看电影时你并没想那么多,或竖起每一个毛孔,鸡皮疙瘩林立;或冒出冷汗,心跳急剧……总之你并不想女性出现的意义,可能仅止于感官刺激。可是看书你会明白女性的温柔、女性的乖在电影中有种近乎拷问的异样追求。男性和女性在这类电影中并不完全是我们所固化的刻板性别印象,也许就像游戏《快打旋风》的女性角色毒药,这个设定总是在为了满足西方道德的合规——不男不女。这种改变增加了一种神秘主义,确乎传奇,反而让人渴望了解背后的故事。某种程度说,很多僵尸电影中的女性,有类似的象征。未免牵强,如上不再展开。僵尸的方方面面还真很难说尽,摇滚乐、游戏、宗教……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西方僵尸观影指南,了解台前幕后事。

  僵尸无国界,恐惧不分你我,僵尸是人类对生和死的探讨,爬啊爬,啃啊啃,阴风飒飒后,理透想清无非如此:德古拉伯爵根植人心的城堡,沐浴阳光必然崩塌消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