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锦集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一):不管怎么走,都会有路
封面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二):谢谢你来到这世界
一直很喜欢林清玄老师的文章,淡雅,安静,又充满着哲理。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承受的挫折和绝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个坚硬的世界里,你应该有一颗柔软的心。
我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人,对自己的亲人苛刻,对自己更是苛刻。总是后悔自己做过的事,这件事做错了,早知道那样做就好了,那句话说错了,早知道就不说了。我为什么不这么做,我为什么不那么说,我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本来很好的事情被家人搅黄了,他们不应该那么说那么做,真会帮倒忙。
我抱怨着自己和他人,可能是完美主义者吧,可能是对自己要求太严格吧,可能是对功名利禄太紧张了吧,总之,我被这些事情烦恼着,因为这些事情感到不安,其实一路走来发现那些我担心的事情,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就像在《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这本书中提到的,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不要再抱怨家人,也不要在抱怨自己,对自己和他人都宽容些,才发现世界很大,我们很小,学会知足,学会感恩。就像书中说的,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做一个快乐的人,很简单也很难。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明天。就像作者说的,快乐地活在当下,是除了承担之外,希望有期许、有愿望、有好的心情,不只坦然和自然,还希望能扭转此时此刻的生活,使自己永葆喜悦之心。
这个世界很坚硬,谢谢你来到这个世界,谢谢自己。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三):你的心决定看到世界的颜色
穿梭的人流有多拥挤,来往的车流有多匆忙,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人生来奔波,因为我们有很多的需要,需要让自己过得更好,需要让在乎的人过得更好,需要遇上更好的人,需要很多很多。似乎一旦在追逐就不能停歇,因为这个世界太残酷,不会对任何人多一丝的怜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是不能变得软弱,软弱意味着示弱,意味着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遇。
渐渐的开始学会让自己变得坚硬如同这个坚硬的社会,开始牢牢占据着自己已经获取的资源,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倚靠,多一点资本去与这个世界斡旋,来不及等待,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味地追求结果,关心结果,眼里和心里装的就只剩下结果。
会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换个方式可能会过得更好,不一定是物质上有多大的品质的提升,但至少如那些故事教会我们的那样,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多抱怨也是好的。
林清玄先生在这本《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的亲笔序言中有一个拉近彼此距离的小细节,他也会将自己写错的字任意涂抹,不是划斜杠或者画圈加上电话曲线那样的修改符号,看到这里的时候会想起自己写错字时的坏毛病,这样的涂抹会被判定为卷面不整洁,在未来的岁月里,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改正,多年后看见有个人还在这样一如既往,还是很亲切。
林清玄先生在书中有一段对荷花的描写也超越了一直以来周敦宇的《爱莲说》,大约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莲花会带着一点生活的心酸,一如我们在忙碌中屡屡碰壁,会遇到很多生活的坎坷,但他依然以一种最柔软的姿态面对世人,扎根淤泥中,长出雪白的根茎,露出水面的的茎干更是摇摇晃晃,夏日里的一场大雨就会倾斜它挺拔的身子,花瓣更是在莲蓬逐渐变成熟后落入流水。如果将莲花的自身条件作出一个比对的话,那他真的是很劣势,但是他依旧顽强,并作为圣洁的象征。历来佛祖的佛像也都是与莲花台相称。文人爱赞美莲的高洁,古人爱用莲花图案做常用的调羹,会雕刻于房檐屋内。
生活会艰难,咬着牙度过越过一段山丘,也还会想要翻越下一座,风景始终都在,怎么能轻易停歇脚步,一颗柔软的心才会感受世间百味,多彩世界。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四):凡世一颗柔软心
如果在象牙塔中看到这本林清玄的散文集,大概会更为激动,甚至将其奉为人生导师。而等到毕业之后的现在与之遭逢,幸与不幸,难以言明。因为经历了更多的浮躁与匆忙,似乎更渴望达到林清玄所描绘的澄明淡然的人生境界,读来更能感同身受;然而同样因为在凡世间的浸润,似乎很难信心满满地去改变现今的生活,以获得禅意满满的清欢心境。好在,人生也许并没有太晚的开始,在林先生书中所引用的《奥义书》中提到:“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在三十未到之时,开始思考与悟道,也许还有的救。
在这本《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集子的开头,是林清玄先生亲自手写的序,稿纸上挣脱方格束缚的飘逸字体,却同样整整齐齐,让人读着欢喜。这段序言让人觉着分外亲切,讲述了老子李耳求师之经历,老师在临终前留下了如是哲理:坚硬的牙齿早已崩坏,柔软的舌头方得始终。这同样是林先生在整本文集中试图向读者传达的理念:不执著的柔软心,正是对抗这个坚硬世界的终极处世智慧。
何为柔软心?在书中,林清玄先生这样形容:柔软心是不执著、懂清欢、从容而有情。
在这个略显艰难的世界上,柔软心远比玻璃心强大,因为柔软,所以不脆弱,因为能够理解这样一个真相:人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万事平凡如斯,却处处藏着小确幸,就像喝下一杯白开水,却品出了其中的清纯,事后回想,亦有回甘。
读林清玄的文字,便可以更好地理解柔软心,同样适宜培养一颗这样的心。其所写事物,极为平凡无奇,几乎皆是并不传奇的花花草草,亲近人物,少冲突,几乎不荡气回肠,但其感受细腻非常人所及,足够引起共鸣,更可偶尔点亮心灵。同为一草一花,凡人羡花娇艳,文人见花伤春,而大师却悟得一花一世界。林清玄见了奄奄一息又重获生机的黄玫瑰,不想其花语,亦不为其曾经的衰败而惋惜,却转而感慨:“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所思所见之高度深度,高下立见。花是柔软,而同时怀着柔软,以柔克刚。
生命无常,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情感,乃至于生命,也和一根汤匙没有两样,’捏一块泥,塑一个我‘,我原是宇宙间的一把客尘,在某一个偶然中,被塑成生命,有知、情、意,看起来是有的、是独立的、但缘起缘灭,终又要湮没于大地。”一切皆为偶然与巧合,自然需要用柔软心去面对,纵使无法达到禅境,至少能够多几分从容,也是一件幸事。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五):大羹必有淡味——读林清玄《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
大概是90年代中,我在杂志上看过林清玄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在棺材铺打工的年轻学生,没有地方午睡,都躺在棺材里睡,没有那么多忌讳,反倒觉得安静和凉快,有时躺在里面想想人生,觉得心中百味杂陈。后来又相继读过他写的黄玫瑰等一些小品文,他从不是站在高处夸夸其谈,而是在和缓的故事或随处可见的静物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这些道理又离我们很近,很容易懂,很容易让人认同,让一个懵懂少年在青春期的迷惘和躁动中看到希望的光亮。我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认识、崇敬林清玄先生的,算一算,20年过去了。
很高兴林先生又有作品问世,语言和风格依然是现实又超脱,散淡又治愈,仿佛一位看透悟透的长者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虽流露对现实环境的失望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发现身边事物中蕴含道理的柳暗花明的欣慰,仿佛给俗世中被蒙蔽了的我们揭开面纱,濯净眼睛和灵魂。
收到书之前几天,一位久未谋面的小学同学突然跟我联系,又借出差到我所在的城市,发了个手机定位给我,我约他吃饭。席间,多年没有交集的陌生和尴尬让我不知该聊些什么,但这位同学从他的工作说起,到吃完饭时,我已经知道了他的7位数年薪、他和妻子的座驾、新购置的别墅以及另外的N辆车、N套房产。之后,他又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就像他来之前的若干年一样。讲真,我是个对物质缺少追求的人,但是这位同学给他小时候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我所展示的他的生活,在我心里激起了涟漪。我开始反观自己的薪水、房子、车……原本也令人羡慕的生活,却让我觉得寒酸、索然无味起来,我讨厌这种情绪,却又没办法抗拒。
恰逢这种情绪有蔓延趋势之际,我收到了这本书——《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细细读来,在涓涓细流般的语言中,在如明信片般美丽的画面中,在林先生抽丝剥茧般努力呈现的道理中,自己的心似乎渐渐沉静了下来。世界是坚硬的,许多人选择剽悍并以此为荣,这是他们的权利。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的世界正像林先生所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生活的馈赠本已丰厚,大羹必有淡味,我想,我属于后者。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六):十分清新,像泡在一池的莲花里
第一次读林清玄的书,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柔软心的香味,十分清新,像泡在一池的莲花里。沮丧、困倦、水逆的时候读一读,所有的心情也都渐渐归于平静,然后带着一身轻松再出发。
1、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湿的沟边,都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的风景。
2、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是很难有志气的。
3、只有我们能独乐独醒,我们才能成为大海型的人,在河流冲来的时候、在池塘满水的时候、在波浪推过的时候,我们都能包容,并且不损及自身的清净。
4、我想,逃情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更勇敢地去爱,因为情可以病,也可以治病;假如看遍了天下足胫,浣纱女再国色天香也无可奈何了。情者是堂堂巍巍,壁立千仞,从低处看是仰不见顶,自高处观是俯不见底,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如果在千仞上多走几遭,就没有那么可怖了。
5、摇到后来摇死了好几棵树,但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即使你把树摇死,第二天的树叶也不会在今天落下来,所以只要把今天的树叶扫干净,人生就已经很圆满了。
6、快乐地活在当下,是除了承担之外,希望有期许、有愿望、有好的心情,不只坦然和自然,还希望能扭转此时此刻的生活,使自己永葆喜悦之心。
7、老太太是很沉着的人,她善于发现事件的问题,而一发现问题,马上很轻易地处理好,如果是件不能处理的事,她马上把它忘掉,因此她的心境一直平静而稳定。
8、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在跟弟子讲课时,他拿了一个钵,钵里面装满了水,他拿一块石头丢进这个钵里面,钵里的水就满出来了。他就跟弟子讲,说我们生命里面所碰到的烦恼跟困境,就像这个石头一样,丢在钵里,水一定会满出来。请问,有什么可以让水不满出来的方法?弟子绞尽脑汁都没想出来,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更大的容器。”如果你这个钵更大,同样的一个石头丢进去,水就不会满出来。如果你造了一艘很大的船,那不管多少石头你都载得动,不但你可以载自己的石头,还可以载别人的石头,安然地航向彼岸。
9、可叹息的是,大部分人过日子都像狐狸追兔子,以致到了中年,筋疲力尽就放弃自己的晚餐,纵使有些人追到了晚餐,也会觉得花那么大的代价,才追到一只兔子而感到懊丧。修行者的态度应该不是狐狸追兔子,而是兔子逃命,只有投入全副身心,向前奔驰飞跃,否则一个不留神,就会丧于狐口了。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七):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读《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
文/方木鱼
读到林清玄《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就想到了雪小禅的《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好像是表达的同一个道理,江湖险恶,各自珍重。
说回林清玄,林清玄是写作者的精神导师。林清玄在多个场合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对我影响至深:“我一直坚持写作,希望能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家。在我们那个地方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作家,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别人更勤快。我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写五百字,不管刮风下雨,心情好坏;到了中学,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学,每天写两千字的文章;大学毕业以后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每天还写三千字的文章。”
林清玄在撒贝宁(也结婚了哈)主持的《开讲啦》上过一期节目,他在节目的开场调侃自己,大家一听林清玄,会以为是个漂亮的姑娘,再不济,也会是个仙风道骨的道长,可到最后,却是长得一副周星驰《功夫》上火云邪神的模样。
实际上,林清玄和佛教有缘。同一时期,正在读另一本和佛学有关的书,恰好也是台湾人,蒋勋的《舍得,舍不得》,他们都是很通透的人。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一种境界。
自序别出心裁,是难得的林清玄的手迹。繁体,竖排,有传统的古文的感觉。实际上并不陌生,吴念真在特别的一天里,用过这种方式,用仿真的信封,仿真的信纸,给读者朋友写信,亲切地紧。有人说,台湾,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大陆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不情愿承认,却不得不服,台湾人确实做的好。后来还特意去了解台湾人的发音方式。
在自序里知道了林清玄的书斋名:清醇斋,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深和难以理解,和我的勤忍斋有得一拼。
《温一壶月光下酒》,也只有林清玄能写出这么优美的句子,这么诗意的表达。林清玄说自己听过一个浪漫的传说: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烤来听。
这是我听过最美丽的传说。
印象里是他写《木鱼馄饨》,那是一篇经典的中学生阅读理解材料。那对文字的拿捏,对世事的洞透,让人叹服。
林清玄应该是极喜欢苏轼的,他对宋词用情极深,在诸多词家之中,他应该是独钟情苏轼的,从他喜欢的“人生有味是清欢”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足以看出。他说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我深以为然。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八):捧一弯清泉,洗去尘世喧哗
看世间繁华,熙熙攘攘的街头,有多少是内心曾渴望过的美好;转身与回眸间,芸芸众生之中,又会期待与谁的相遇;前路的行程,用双脚去丈量,用心去感恩,一步步,点点滴滴,化作内心的宁静与温柔。
走在一步步拼搏奋进的路上,是太过卖力,还是走的匆忙?当露珠滑落叶尖,闪耀在朝阳下的刹那,有多少人的心不再荡起涟漪;当春雨清柔斜落,与大地合着淅淅沥沥的韵律,有多久没有升起一丝轻柔;当傍晚暮色将至,数万的生灵归家的途中,又有多久不曾感受到那份暖暖的踏实。
曾有太多的理由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但活得自在的理由只有一个,拥有一颗柔软温暖的心。作者林清玄用自己前半生的奔波,换来了成就,留下来的是迷茫与内心的空荡。到底什么可以填满人生的意义,又为何要在天地间来回的踟蹰,四季周而复始的美,或许早已在舍弃孩童般的天真时,一并丢失在了岁月的某个角落。老人的话总是充满了智慧,头不接天,脚玄于地的生活是违背天道的,脱离了天地的滋养,有再多的成就也只是数字。当林清玄重新回归自然,他用自己的所感所悟为读者们讲述着人生中曾被忽略的美好。
禅宗的智慧得益于自然的赋予,“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一念缘起,哪怕是跌落于红尘中的一草一木,也可以看到其难得的柔和一面。一念缘落,即便是满山缤纷、莺歌燕舞,也难争得片刻自在。越清雅的花越香溢飘远,越宁静淡雅的心越魅力旷达。“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一叶绿中,就能看到流动的灵性,看到顽强以及生生不息的希望。一世心房,也会看到容纳无常的宽厚,看到本真以及静跃动然的温存。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伴着一幅幅意境盎然的照片,细数洒落其间的点滴智慧,一颦一簇都拥着深远,耐人寻味。 很多个生活中的你我常遇到的小事,在林清玄看来别有一番寓意,随手指到一句都有惊喜的发现。儒道佛的思想就存在于身边的每个地方,修好了这颗心,便能够发现那些等待发掘的真谛。
“在每一寸的时光中都有欢喜,在每个地方都有禅悦。”在这变换的世间修得一颗柔软的心,捧一弯清泉,洗去尘世喧哗,证悟人生的美妙慧境。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九):一剂叫“清欢”的良药
林清玄的文字,总带着诗意。临睡前翻上几篇,或谈小时候的乡野与梦想;或谈亲朋好友间的趣事,恋人亲人离别后的小伤感;或谈工作后的成长,读书立著之收获,佛门休养的心得;或谈一朵黄色的玫瑰、粉嫩的莲花,一片白雪,一潭清泉,一片林,一座山。在他笔下,总能感受到温度,暖暖的。
这本《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选择的篇目,多是曾经很喜欢的一些文章,如《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温一壶月光下酒》、《家家有明月清风》、《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他总是能够轻易让我们在他的文字里安静、满足、幸福起来。就像张晓风、毕淑敏等作家,喜欢她们正是因为她们对生活与生命充满热忱,那份深情与温情打动感染着我们。
在开篇《人间有味是清欢》里,他写道:“山还是原来的山,寺还是原来的寺,为什么感觉不同了?失去了什么吗?失去的正是清欢。”一语点破我小小的困惑。
在十五岁之前,每一年春节后我和家人都会去当地的一座山上拜佛,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场虔诚的游玩。印象中,去到寺庙并不易,需要先坐四十多分钟的班车,然后转马车,或骑马近一个小时,一路颠簸到达山脚,吃点豆花饭烤土豆,再顺着山路徒步走上去,整片茂盛的树林,就是天然的氧吧。沿着小道步行四十分钟,到达一处河流,名为“洗脚河”,在那里洗干净双脚,在顺石梯去到庙堂里。如果带着小孩同路,往往天不亮就带着几个饭团出发,到达是已近中午。可即便路途辛苦,却没有哪一年我们是不去的。
十五岁之后,通往寺庙的路被修得越来越平坦,越来越开阔,原本需要坐马车或骑马近一个小时才到的路程,坐大巴半个小时即可达到。可是,我们去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连续这三年,无论朋友家人再邀约,我都没有再去过了。我也不明白自己在排斥着是什么。偶尔翻开有些年岁的相册,看着小时候在马车上留下的照片,赤着脚,鞋子是在马上睡着时不小心掉了的,就会傻傻地笑好久。现在不会再想去那里了,只是发呆时会怀恋曾经的寺庙。怀恋没有扩建的老建筑,没有豪华购物休息中心的空旷坝子,除了豆花饭烤土豆没有更多可选择的几家小店,以及手工编制的蜻蜓、青蛙和小人儿,而不是现如今趋同的各种玩物。听爸妈说,去年有关部门已经把整座山都租给了旅游公司做开发,五年规划里说还要建别墅区,挖温泉。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还会再去。
或许,这几年的抗拒,就是缺少了林清玄文字里所谓的“清欢”吧。繁忙的都市节奏,看看这些安静的文字,也属幸事一件。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为了保全自己,减少伤害,不断武装,变得坚硬、勇敢,但却越来越不快乐了,质疑很多东西存在的意义。而一颗柔软心,正是解救我们的良药吧。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十):人生有限,欢喜活在当下
有人说,林清玄的文是一碗清淡的、有一定营养的鸡汤。
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文,30岁的时候已经揽获了台湾各种文学奖项,也是这个时候,他学佛学,对于心性以及文字风格有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文字里,你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禅意,和因其所带来的一种对于生活的豁达。
很多时候,总被执念困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敏锐,和别人对待事情的不一样的见解,对于现状的担忧和未来的迷惘……一些很小的事情会让自己惴惴不安感到受伤,这些都爬在一张网,看到就眼花缭乱,心间早就纷乱得烦躁不已,别说怎样静静思考解决了。
当然,瞬间也可以把状态带动到愉悦,比如安静的聊天的过程,心里渐渐觉得安然美好。有时也会突然感到这种幸福而乐呵一番。
欢喜和忧愁、平和与躁乱。这些状态反反复复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生命不就是甜蜜与苦涩、希望与失望,所有事物及所获得的感慨的相对面都是共存的,全然不可避免。而这个时候呢,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把握好情绪,使得内心平静。
林清玄就说需要一场内心的修炼,也就是一次次成长的觉悟。可能是从暴躁变成哲思了,从苛刻变成宽容了,从茫然自卑到欢乐信仰更为一种……
这本林清玄的散文合集取名《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收录了不少他的著名作品。拿在手上觉得很厚重,翻开却感受到清风徐徐。书中配图大多是花草自然之物,加上一小句文摘语录,好像突然点醒了我原本的浮躁。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林清玄的手写序言,字好看。他说,这本书里收录了这么多年来的创作核心,仿佛天边的一朵云突然飘进窗里,令人欢喜。
要不断的觉悟才会渐渐走向生命的大美。
一直真的很羡慕这些人,可以把生活过成诗。就如林清玄,但他也说道做到并不是一件易事,看他的文字,只感到自然流畅和到处的禅意,总流露的生活的清雅舒服,真的让人在阅读之中趋向一种特别的安静。随意翻上一篇,可能就获得一份隐约领悟。
人到了三十岁,人生会走下坡,生命就充满了悲情。
那要怎么办,不过是要努力的过好,并不是只能眼巴巴等着“死亡”来找。人生有限,要相信更好的在前方,无论如何还有幸福,还有期待。林清玄先生说,幸福与否是由自己的价值观决定。也是心。心啊,是很重要的东西。他充满智慧的文字里,总是一再强调:欢喜的心、谦卑的心、感恩的心、柔软的心、清净的心……心带动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
希望有一颗柔软的感恩的超越的心,欢喜的活在当下,不断思考及领会。在这五味杂陈中,发现生活的美丽之处。
书中说柔软心在于清明,在于随顺。清欢是清淡的欢愉。
生活中有期待,有真心,有发现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