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融通》读后感摘抄
《知识大融通》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威尔逊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一):知识融通为何成为大势所趋
文/郑渝川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二):《知识大融通》和《盲眼钟表匠》
《知识大融通》和《盲眼钟表匠》同是关于自然科学与人类的普及科学,两本书的作者和内容也有很强的相似性。例如,
①.作者:《知识大融通》作者爱德华威尔逊被称为“生物学界的翘楚”,《盲眼钟表匠》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被称为“公众理解科学教授”;前者的译者梁锦鋆是哈佛物理学博士,而后者的译者王道还是生物人类学者。
②.内容:《知识大融通》讲的是人类的动物性与人类文明的相关联系构成的庞大知识体系,而《盲眼钟表匠》是用人类文明相联系的生物性,延伸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出人类变异的随机性。
③.阅读体验:两者从字体和排版以及纸张体验上,《盲眼钟表匠》更具有亲和力。而从知识涵盖量上,《知识大融通》更胜一筹。
推荐先阅读《盲眼钟表匠》,再看后者。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三):反弹
读书笔记401:知识大融通
对于学科的细分,老先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更认同启蒙时代学者们的观点,他相信所有学科,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文化艺术都是共同的,可以融合的。以前的学者试图去找寻那个终极,而现在,老先生调侃了当今的学术界。
成书其实挺早上个世纪末期就完成,转眼已经二十年了,很多观点和忧虑并没有过时,甚至更加迫切。基因和遗传的突破,使得人类可以选择自己前进的方向,但是人类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就进化而言是否有正确的路径,这是作者担忧的,另一个问题,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所有国家要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那就需要再多两个地球的资源。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会让周边国家恐惧,抵触,他不仅仅会消耗自身的资源,他必然要掠夺别人的资源,而且经济掠夺无需战争来实现,这就不存在道义上的负担。
在最后,作者寄希望于人类自身的伦理,至少目前看来,其他的道路都看不出有什么出路。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四):其实想看问题的答案
查理芒格曾说过学习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很重要,成功将它们应用,成功、财富这类副产品自会到来。看本书,是为了学习融贯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思想或原理,希望能掌握此方法,节省时间,并很好地指导自己学习、应用。
如作者所言,本书的目的是提出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也能够建立融通,“追求知识上的融通,利用统一的知识系统辨识未探索的真实领域”,给人指明方向;而自己看本书的目的,则是想获得问题的答案-具体的融通知识、方法或途径,学习之并指导实践。想要的和作者能给的并不相同。
《知识大融通》,以及许多西方作家的书籍,内容中包含了多种观点的批判、比较与优化,而对于自己的观点讲解得松散,对缺乏相关领域知识、经验的读者来说缺乏吸引力。其实可以将书分成两部分(甚至是出两本书),一部分专注于自己想表达的,系统传达自己的观点;另一部分则是分析比较,突出作品的优势、与其他观点的联系等。
书中涉及的方面过于广博,自己已有的知识面太狭窄,经历不丰富,关注点也没那么高远,看起来兴味乏然。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五):总体逻辑来说不适合大多数来读
从古至今的讲述着知识从何而来,要归向何处把各个门类的知识千古至今的东西拿出来讲述一遍,然后在穿插交错的解释他们之间的秘密,最重要的是那种科学的解释了什么叫做科学,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学科以及那些时代的伟人们在他们那个时代下做出很多的总结。
科技的进步全部都是一步一步在前人的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累积的结果,每一步小小的进步都添加了太多的智力上的投入,产出真的不多才构成了每个阶段都有的东西。
总结了人类从之前的历史中知识的建立和构成渠道,再到后来我们作为人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知识上的交汇和融通,不过总体来说比较繁杂,而且主线不是太明显,对不轻易读科普类的文章时,应该花费更多的耐心慢慢看,慢慢理解其中说的东西,要明白这些原本就在那里,而且在国外累积起来的知识体系,对我们来说有借鉴意义,但总体逻辑来说不适合大多数来读。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六):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人文现象
“因为我们在过去和未来所知道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心灵的创作。”
我们人类知道的知识,其实都是主观的,我们所看的所能记住的,都是心灵和大脑选择性记下来的。
“心灵是一连串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它基本上是一种密码,代表感官和对这些感官印象的记忆与幻象。意识由一些能同时处理巨大数目的密码网络所组成,其中的处理过程与神经细胞的激发过程相连,使得大脑能够同时记录多种感官印象。”
而艺术,则是人类主观所能达到的巅峰。艺术不依靠分析和解释,直接诉诸于情绪,完全依赖这种非常个人的感受,同时要成就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不免要得到更多人的共鸣。
但是,“对艺术的诠释又是与科学相关的”,因为在你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你的细胞,你的大脑就已经在运作并且在产生判断,这时候就可以用生物学来探讨并解释艺术创作的原理了。
虽然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很多知识在只是初步融通,但是已经在产生很多新的学科和新的知识,在以后这种融通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普遍而已。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七):一部让人痛苦而着迷的知识巨作
评价此书为“一部让人痛苦而着迷的知识巨作”,说他是巨作,不是因为字数多(33万字),而是内容太宏大,横跨科学、人文、社科、伦理、宗教,威尔逊为这些原本独立而专业的孤岛,构建起一座座融通的桥梁,最后收归人类存在的意义,博大精深又妙趣横生。 之所以说阅读此书是痛苦的,是因为作者太“博学”,平均每页书都有两三个各领域的专业术语,还有三四个各行业的大师大家。许多章节都要一手拿书,一手百度,硬着头皮反复啃才能啃下来。 然而,此书又是如此让人着迷,作者的许多观点极具创新性和颠覆性,让你常常因为某一个论点,陷入沉思、无法自拔,甚至难以入眠。 此书精彩的知识点太多,以至于被我到处“划重点”,在豆瓣上也记了80多篇笔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六章“心灵”、第七章关于“由基因到文化”和第十一章“伦理和宗教”。 如果把各领域知识比作一块块大陆和岛屿,那目前最具潜力的空白区域,都是融通的海洋:物理学的统一、活细胞的重建、生态系统的组合、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心灵的物质基础、伦理的根源、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融合等。阅读此书的过程,就是在作者的带领下翱翔于高空,穿梭于各个大陆,又时不时高速俯冲到地表,看野人狂奔、看海豚跃水......让你痛苦、让你兴奋、让你着迷! 综上,强烈推荐两类人一定要看看此书:第一类是对自然科学着迷的文科生,第二类是对人文社科有研究的理科生。此书花了我将近40小时的阅读时间,但非常值得,我打9.1分!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八):【拾光书屋(书评)】所有东西都是融通的
作者爱德华·威尔逊是美国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的主要开创者。生于亚拉巴马州伯明翰。早年在亚拉巴马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1949年毕业于阿拉巴马大学,19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长期致力于研究蚂蚁和其他群居性昆虫。1975年出版《社会生物学》,论述了人类行为中的遗传因素,引起不少争论。他非常擅长著述,可以说是极具文采的科学家。
融通不仅关乎人类的历史,更关乎人类的未来。威尔逊强调生物多样性,但他同时相信,这个多样性可以统一起来。这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通融,将赋予未来人类一种分析和预测的强大力量,以应对目前人类主宰地球而引发的全球巨变。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研究人性的奥秘可以运用科学知识,已经大不如从前。
融通是学术统一的前提,休厄尔在1840年缩写的《归纳科学的哲理观》一书中,第一次采用融通这个词,字面上的意义是:经由综合跨学科的实事和以事实为基础的理论,创造一个共同的解释基础,以便使知识融会在一起。总之就是把各种不同和学科变得相通,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
尤其是基础科学,比如说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作者都能联系在一起,在作者告诉我们之前这些根本是无法想像的。由于我对这些理论本身就不是特别精通,所以看着本书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费力。虽然这本书仅仅是威尔逊总结出来的部分结论,但是足矣让我们敬佩这位作者。如此专业全面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历史书,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古人享受过的,只不过我们用的工具不同,所有东西都是排列组合成为一个新的东西,就像是英语,不过是不同的字母相互组合而成。我们运用这种融通知识,就可以不断在各个领域完成这种创新。但是这个理论在之前并没有人发现,或者说并没有人把它做一个完整的总结,我要感谢这位威尔逊老师,能够教会我们在新世纪的创新。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无论是它的外表还是内在,知识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本书蕴含着我们所向往的知识,十分难得。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九):Notes:知识大融通
1. 科学和人文是同一台纺织机编织出来的。科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信仰系统。它由许多心智活动组合而成,受过教育的人们也逐渐把它当作一种思考习惯。它是历史上有幸发展出的一种具有启示作用的文化,同时产生了有史以来了解真实世界的最有效方法。 2. 纯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物理、化学、生物学渐次发展。 3. 大脑是一部计算机,负责计算我们祖先需要的生存和繁衍策略。 4. 人类思维和情感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5. 人把对他人和环境的认识发现规则化、制度化之后,文化就产生了。 6. 文化和大脑一同演化。 7.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人类形成部族、伴侣、联盟关系的趋势。 8.经济学探究基于人类真正的偏好和选择的策略。 9.文学来自于对普遍生死问题的关切,比如亲缘、危险和竞争。 10.艺术依赖寻找最佳形式的原始眼光,以及我们视觉系统的一系列偏见。 11.道德来自使人类可以和谐共处更好生存而产生的同情心和内化准则。 12.一切创新都是生物过程,它必将发生。
13. 不满足下面任一一种特性的都不算是真正的科学。
1)再现性(repeatability):同样的现象接受其他独立方法的检测,则先前的解释如果不是得到支持,就是被新的分析和实验所推翻。 2)精简性(economy):科学家企图将信息抽象化成最简单又最赏心悦目的形式。这两种特质称为简洁(elegance);同时,他们也希望以最小的力气产生出最多的信息。 3)测量法(mensuration):如果可以用举世皆准的量度恰当地测量事物,那么当我们对这些事物做广泛的推论时,就不会含糊不清。 4)启发性(heuristics):最佳的科学研究能够刺激进一步的发现,而且往往是朝着一个不可预测的新方向;新知识也能对当初导致这个新发现的原理提供进一步的测试。 5)融通性(consilience):在对各种不同现象所做的解释中,那些能够彼此关联而且证实为具有一致性看法的解释,最有可能存留下来。
《知识大融通》读后感(十):人文与科学的贯穿
这是一个知识碰撞,而又汇融的一个时代!《知识大融通》是“当代达尔文”的知识巨匠“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所做,抛开标题的野心不说,单是其下副标,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看出作者的大手笔!“融通”二字贯穿全书,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穿梭于各个知识领域之中,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艺术等。作者以深厚的知识、脑洞大开的思维,结合人文与科学的述说了各个学科的链接纽带。
现代高速发展的不仅是科学,还有人文的突破,从文艺复兴至现代学科,两者之间的碰撞,摩擦出了绚烂的火花,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匠爱德华.威尔逊,结合其所学,铸就了融通!学科不再是单一的,犹如数学是宇宙的真理,而物理、天体则是数学的延伸,人类学从生物与文化对人类进行全面的研究,生物学、心理学是其延伸,以上的结合不足以说明作者的野心!作者爱德华.威尔逊所要做的、所要述说的,是跨界的研究、是学科的整合、是知识的融会,大决心的以“知识融通”为主标,以“21世纪的科学与人为”为副标,寻求所有人类知识的融通,由此可知内容范围之广,涉及内容之多,颠覆大众所认知的常识,打破认知的壁垒。
在书中,作者生动演绎了人类知识的进化历程,从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到文化基因,从颜色语言的遗传学限制至生物学原则,贯穿了诸多方面的知识!
作者在书中提到:“科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信仰体系,它由许多心智活动组合而成,受过教育的人们也逐渐把它当作一种思考习惯。它是历史上有幸发展出的一种具有启示作用的文化,同时产生了有史以来了解真实世界的最有效办法。”科学的本质作用是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技术的提高,各方面学科的进步,如天体、化学、信息科技等,以上这些发展,使得科学逐步走上世界主流,脱离的宗教盲目,学会了学科的理性,科学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各方面的进步!
“在作者所述说的知识中,人性与文化、自我、社会都将被重新定义,以其独特视角,统一所有的知识,这是一部里程碑的巨作,融通的构想,也必将成为人类认识自身与世界的一个新起点。”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