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识大迁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10篇

  《知识大迁移》是一本由(美) 威廉·庞德斯通 (William Poundstone)著作,湛庐文化 /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9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一):无知的无知

  搜索引擎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但可怕的是咱们不知道应该搜索什么。 一、关于达克效应 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其实就是一个悖论: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无知,当知晓自己无知的时候,自己也就开始远离无知了。 二、怎么破除达克效应 保持谦卑之心。知道的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这种心态的把握需要一个度———与自信相关,适度才是困难的。 三、知识的宽广度与收入的关系 根据作者的研究是呈正相关性的。但,对于知识的获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离开学校后的自我学习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些知识的获取不是靠突击或者学校教育,而是在工作间隙中的自我选择有关。 四、棉花糖效应 为何985之类的毕业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咱看来,从棉花糖效应推演,高考对于大多数人表明了相当程度的公正性,排除一些智商超高、区域、家庭背景等特例,大多数人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区别在于能否经得起诱惑,实施自我控制,延迟满足,承受压力,自我激励。而这,又是一个“七岁看老”的例子。 这些有可能都是错的。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二):终身学习的指南

  这周一,罗辑思维首推一本湛庐文化出版的新书《知识大迁移》。这本书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的新作。说人名,你不见得知道。不过你可能听说过庞德斯通的两本畅销书,《无价》和《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

  威廉·庞德斯通是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高材生,长期给《纽约时报》和《哈佛商业评论》撰稿。他出过14本书,题材各异。可见,他是个知识广博的通才。给他贴个标签——知识大咖。

  这个知识大咖在新书《知识大迁移》中写出了他对学习知识的思考和调研,最主要的一个思考是,在科技发达、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学习事实性知识,比如历史、地理等人文常识。

  庞德斯通发现在如今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更多的人变无知了,比如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个可笑的例子,一家制片公司的高管不知道《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无知到一定程度就不知道自己无知了。庞德斯通称这种不知道自己无知的状态为“元无知”。罗振宇称之为“搜索无知”,就是百度搜索打开了,知识就存在网上,一搜便知,但是我们都想不起来去搜搜看,或者根本不知道搜什么。

  庞德斯通既然提出“元无知”这个问题,那肯定得解决问题。要不罗振宇也不会强烈推荐这本书,说这本书的观点够独特、够颠覆。

  我觉得这本《知识大迁移》有一点是挺独特的——庞德斯通用收入量化知识的价值。他用科学的方法(数理统计)调查采样,计算得出知识和收入的关系很大,他还分别阐述了基础科学、语法、语音以及体育等常识和收入的相关性。

  庞德斯通从这些调研结果得出三个有关知识和收入的观点,一个是专业水平越高,收入越高;另一个是专业水平相同时,专业外的知识范围越广,收入越高;最后一个是对非专业的知识,简单了解对收入影响大,了解得太多太深奥反而对收入没什么影响。

  通过以上三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广泛涉猎非专业知识。而且对非专业知识,只要浅尝辄止就行,没必要深究。这个结论可谓是理性终身学习的宗旨。

  日本畅销书作家原尻淳一(尻kao一声)也相似的观点。他在《高效能阅读》中写了一个深入并广泛阅读的学习方法:“垂直型阅读”乘以“水平型阅读”,使知识立体化。

  原尻淳一从纵向和横向把知识分成两部分,垂直方向是专业知识,水平方向是专业外的业余知识。垂直方向,深入阅读专业书籍;水平方向,大量阅读专业周边以及专业外的书籍。这样既能做专才,又能做通才。

  咱们回到《知识大迁移》的内容。

学习行为塑造了我们的直觉和想象力。已知的事实是连接不同个体、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共同参考点。

  学习锻炼思考能力,而思考的原料是知识。这样说很假大空,举个例子把这种说法落在实处。

  大家都知道“头脑风暴”。当写作或产品开发的思路枯竭时,可以应用“头脑风暴”,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开拓思路。即使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观点都可以提。也许这个观点和你已知的内容加以整合,就能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好点子。但头脑风暴有效的前提是,要有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不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罗振宇在第490期罗辑思维中介绍《知识大迁移》时也举了个例子,一个数码工程师除了上班之外,还特别爱下围棋。围棋和他的工作毫无关系。但是,他突发奇想,把围棋和计算机科学联系起来,创造出举世闻名的阿尔法狗。

  我搜狗了下,阿尔法狗的设计团队中的一个主要设计者、人称“阿尔法围棋之父”的戴密斯·哈萨比斯还真会下围棋,而且是个多面手: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双博士学位,自小学国际象棋,13岁荣获国际象棋大师的称号,大学期间又学习围棋。

  看完这个例子和看完这本书感觉一样,我更焦虑,更郁闷。书上建议做个通才,什么都要知道一点,虽然浅尝辄止就好,但扛不住知识无限多啊!

  人戴密斯怎么能做到的呢。人家是天才啊,13岁就是国际象棋大师啦!那像我这个连专业方向都不清晰的三十岁的菜瓜,哪找时间精力去学更多的知识呢?

  罗振宇在第491期罗辑思维中提到的方法是,系统化学习专业知识,碎片化、甚至浅显化地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做个计划。比如,用早晨、晚上和六日的整块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啃专业书,听课,做笔记;用通勤、午休等碎片时间看看专栏、非专业的书报。

  这里要注意,碎片化学习不是娱乐消遣,毕竟落脚点还是在学习上。就算是浅显化学习,也应该避免狗熊掰棒子。因此,碎片化学习也应该做笔记。不过不用那么费劲,我们可以只记录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内容。这花不了多少时间精力。现在做内容的APP(比如得到、当当阅读)都有笔记功能,记录方便,也方便以后浏览查询。

  《知识大迁移》指明了终身学习的宗旨,罗振宇的方法解决了分配时间精力的问题。可具体学什么专业知识,了解什么业余知识,还是得自己决定。像我浑浑噩噩三十年,到现在还迷茫着,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又不知道做些什么好。怎么办?

  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三):什么都能网上搜了,还用学知识吗?

  文 / 董小琳

  前天,陪老妈看了不到半个小时,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放弃“电视剧”这项娱乐了。

男主被前女友恶意开车撞伤,昏迷不醒。紧急送到医院后,没有任何检查,就直接推进手术室。经过漫…长…的等待,术后的男主仍然一身西服革履,家属被告知病人已丧失记忆……

  我看了看身边的老妈,真心对她的忍受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急症病人没有检查就直接手术?” “手术过后还能穿着没消毒的衣服?” “脑部手术不等病人清醒就能判断失忆?” “这剧情也太狗血了吧!”

  实际上,如果较真的话,现在能做到0缺陷的影视作品凤毛麟角。

  为什么“脑残”电视越来越多?

  除了编导图省事之外,更多的恐怕是,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常识”。

  这两天,湛庐文化和罗辑思维联手推出了一本新书,叫《知识大迁移》。书封上的一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哪些知识让你更富有、更幸福?

  是的,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各种新知都会主动涌现到我们面前。

随时随地推送新闻的微博微信; 满大街无所不在的硬广软广; 就连电梯里的30秒也会被电子屏霸占; ……

  暂且不说古代读书人需要付出多少艰辛才能求得真知。单单想到我上学时,为了一本老师指定的课外书,跑遍全城书店的场景,现在获取信息知识的手段,真心是“服务到家”了。

  那么,我们有没有变得更幸福,更智慧呢?

  恐怕没有。现实却是,更多的人陷入了不学就焦虑,一学就惶恐的怪圈。

  充斥在眼前的信息,让我们更加地无所适从。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究竟该学什么?怎样学?才能更富有、更幸福呢?

  下面,我们就跟着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一起来发现移动互联时代的“知识大迁移”吧!

两个学习特征

  刚才说到,这是一个知识极易被获取的时代。也因此形成了2个与以往不同的学习特征。

一切搜索化 知识小圈子化

  怎么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之前学校考试防止作弊,会检查是否带小抄、藏课本……但现在,第一件事就要求关手机。

  为什么?

  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啦。什么试题,打开手机百度搜一下,就能找到答案,比翻课本可快多了。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能在网上搜到”的知识视而不见了。

  --随时都能查到,就没有必要记住啦。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开篇那狗血的剧情(后文还会详细分析原委)。

  这就是第一个新时代学习的特点:一切搜索化。

  那第二项的“小圈子”又怎么理解呢?

  比如说,近两年特别火的今日头条,是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调整推送内容的。久而久之,你在这里,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而逐渐远离了“外面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说,刚开始是你不care的信息,最终会变成你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

  那好,你说:我不用今日头条。这就没问题了吧?

  再来看看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朋友圈吧。

  “不看他/她的朋友圈”这项,你的是否为空?

  或者在加好友的时候,你有没有倾向?

  别说没有,因为不可能。

  因此,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不同的,都是符合自己最喜欢,最舒服的调性的。在这里,你同样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这就是新时代学习的第二个特征:小圈子化。

  总结一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看似内容丰富了上百倍。而我们真正接受到的内容,无论从数量(一切搜索)到种类(小圈子),都在逐渐变小。因此,才会出现知识焦虑,学习恐慌。

  那,该如何应对呢?

两个应对方法

  书中,作者针对移动时代的知识特征,为我们提供了2个应对方法,分别是:

提高搜商 避免定制

  下面我们一个个来说。

1、提高搜商

  既然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键搜索”的便利,何不让自己进化出能善加利用的能力呢?

  这个能力,就是搜商。它是能快速准确搜索出信息或者人员的能力。

你有没有过对着搜索栏,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 或者一连搜了好几次,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向他人求教时,也总是无法和对方达成共识。 不是对方GET不到你需要什么,就是表示爱莫能助……

  在作者庞德斯通看来,这些都是不能适应移动时代,搜商不够的表现。

  那么要提高搜商,具体该怎么做呢?

有搜索意识 找搜索渠道 会搜索方法

  假如,你遇到了一个难题,肯定不会想要自己生憋出答案吧?

  你说我觉得这事挺重要,我想从头把它弄懂了。想买书报课花心思学,行不行?

  那我想问:找对象这事重不重要?真的要从心理学一步步地研究吗?退一步说,即使你肯下功夫学,你妈等得了吗?还不是托亲戚、找邻居地帮你介绍。

  这就是我们说的“搜索意识”了。

  遇到问题后,积极发现有效信息或者信息提供者,是我们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要找对渠道。想吃午饭,你绝不会去汽车之家上查哪家饭馆口碑好。想找女朋友,你也不会向小自己十几岁的学弟学妹们求助。因此,我们要确定出有效渠道。

  第三步是一些搜索或者沟通的具体技巧,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回顾以上3个步骤,哪个环节最让我们感觉到困难或者吃力呢?

  没错,找到对的人,提出对的问题。

  要做到这两点,单一狭窄的知识面,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需要用第二个方法来继续改善。

2、避免定制

  刚刚说了,长期处于算法推荐、个性定制的信息环境,我们会越来越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认知边界的萎缩,会让我们对真实世界产生错觉——原来,就这么点事。

  罗振宇老师管这种状态叫:元无知。指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细思极恐,有没有?

  如果是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能想办法学习弥补。但本来就不知道的,怎么办?

  比如说,编剧不知道医学常识,不知道手术前要有检查才能确定病症,不知道无菌手术不会让病人穿自己的衣服……因此,才会出现被观众吐槽的剧集。作品失败还能接受,万一是人命关天的关键问题,岂不会抱憾终身?

  怎么办?

  首先,逃离定制信息,将自己推入更加开放多元的环境中。

  为什么说是“推”呢?“定制”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广受欢迎,其背后是有顺应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的。

  每个人都喜欢看与自己三观相符,调性一致的东西。

  而要接受多元,就要接受不同的声音。这个就是反人性的,所以要“推”。

  其次,重视事实型知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人越来越重视技巧、方法,反而对“能随时搜到的”信息视而不见。

  然而,广博的必要常识,往往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提供线索,让我们能按图索骥地发现真实的世界。

  假如编剧在写剧本时,了解“手术不同于其他场景”这件事实。然后就能想到去网上查查,或者咨询下医学界的朋友,也许我们就能看到更加合理的剧情了。

  最后,做狐狸型人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富有、更幸福。

  书中,作者给出了两种人才的定义——

刺猬型,专家人才,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相比于“其他无关”知识,更重视本专业观点。 狐狸型,通才人才,思想开放,了解很多事情,但不一定样样精通。

  相信你已经发现了,狐狸型的人才更能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对知识的要求,更容易收获成功。

  不相关的知识,往往能带来灵感和最优的解决方案。

  精通编程的工程师有很多,但最终会编程又会下棋的哈萨比斯做出了阿尔法狗,从而开启了人工智能的元年。

  书中,作者用实际的调研数据,也同样说明了,了解冷门体育知识的家庭年收入,是一点都不了解的家庭的2.5倍(在同一年龄段与同样的教育背景条件下)。而在幸福感的测评中,这个比例是1.5。

  因此,做狐狸型通才,就是我们在开篇中,关于“哪些知识让你更富有、更幸福?”的最好解答。

  除此之外,虽说广博的知识能让我们生活变得美好,但还要注意知识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选择聪明人提供的信息,能让我们的学习更加事半功倍。

  今天,关于知识学习,传统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面对随时可搜索的,越来越窄的信息环境,想要获得高水平收入,高幸福度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

提高搜商 逃离定制

  两种途径来改善现状,最终成为狐狸型的通用人才,手里掌握着多元广博的知识链头。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沿着线索,一步步发现真相,解决问题。从而,快人一步地享受到未来时代的财富红利。

  一句话,在自己的专长领域之外,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那些看似“不相关”领域的知识皮毛,才有可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节奏。

  你,准备好了吗?

  欢迎留言。

  —END—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四):一张清单告诉你:什么样的知识最值钱 |炫先森读书

  9分钟搞定

  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

1

我们这个时代

获取知识的方式

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以前,知识是存储在书本里的;现在,知识是存储在云端的。这就是知识的“大迁移”。也意味着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知识这样的“迁移”,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既然知识都储存在云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取用,那还需要费力地去学习知识吗?

  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哪些知识会让我们更富有、更幸福,会让我们成为人生赢家呢?

  上述这些问题,就是《知识大迁移》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2

知识大迁移时代

我们必须要重新建立

新的知识观

  本书的作者威廉·庞德斯通是一位卓越的思想者、研究者,也是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系,至今已出版了14部畅销书,如我们熟知的《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无价》等,本本畅销,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在本书《知识大迁移》中,庞德斯通有理有据地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重新建立新的知识观。

3

我们掌握了

获取知识的新方法

却并不知道知识本身

  千禧一代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新方法(2014年,30岁以下的美国人86%的拥有智能手机,中国为69%,智能手机使答案变得唾手可得),却并不知道知识本身。

  千禧一代指的是,出生于1980年至2000年前后的人。

  知识本身是什么呢?50%以上的美国千禧一代说不出任何一个枪杀过总统的凶手的名字,也说不出有谁曾发现过一颗行星;他们不知道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是谁,也不知道杀死苏格拉底的是哪一种毒药;他们答不出谁发明了电报、蒸汽船、收音机或留声机,谁提出了地球绕着太阳转动,谁揭示了闪电也是一种电,又是谁提出了相对论……

4

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

大脑就会自动遗忘

  互联网怎样改变我们的学习和记忆呢?

  2011年,哈佛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把40个事实短句输入到电脑里,这些事实短句如“鸵鸟的眼睛比脑子大”。实验分两轮进行。

  第一轮,A组的受试者被要求要记住这些事实,B组的受试者没有被这样要求;第二轮,A组的受试者被告知自己输入的短句会永久储存在电脑里,B组的受试者被告知一旦输入完毕,电脑会自动删除。

  事后,所有受试者接受了记忆的测试。结果发现,第一轮中,无论是要求记住这些事实的受试者还是没有被这样要求的受试者,他们的表现并无太大差别;第二轮中,被告知输入的内容很快会被删除的受试者,其得分要高于A组的受试者。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大脑更倾向于记住那些不久就会消失的信息,而对于网上很容易就能获取的信息则选择性忽略。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谷歌效应。

  谷歌效应是指,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就会自动遗忘。

5

知识大迁移时代

掌握事实性知识

依然非常重要

  既然知识都储存在云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取用,那我们还需要费力地去学习知识吗?

  本书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着重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在知识大迁移时代,事实性知识尤为重要。

  所谓事实性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知识,如各国的首都、各省的省会、历史大事件的日期、法律条文等等;所谓方法性知识,这就很好理解,比如网上一些常常让我们付费我们还趋之若鹜的“快速阅读法”“某某推导法”等等。

  作者说,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元无知”,也只有这样才能借助谷歌补上自己所欠缺的部分。

  “元无知”是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过去的无知,是在考场上犯愁。现在的无知,是面对搜索框,不知道输入什么。

6

对于基本事实性知识

人类蠢得像猪

  一个劫匪在没有任何伪装的情况下,连续抢劫了两家银行。监控把他的相貌拍得一清二楚。警察很快就找到了他。他面对警察,一脸的诧异:“你们怎么会找到我的啊?我可是在脸上抹过柠檬汁的。”

  这名劫匪既没有妄想症,也没有吸毒。但,他之前看新闻说,把柠檬汁抹到脸上,摄像头就拍不到人脸了。所以,他就照做了。

  这名劫匪名叫惠勒。惠勒最终进了监狱,跻身世界上最笨的罪犯之列。

  惠勒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的关注。邓宁从这个蠢人的故事里看到了一种普通现象,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后来,这一现象被称为“达克效应”。邓宁还因为这一发现拿到了诺贝尔奖。

  人类对基本的事实性知识的无知究竟到了怎样的程度呢?五分之一——也就是说,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任何愚蠢的消息。

  太阳绕着地球转——嗯,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外星人会到地球上来绑架儿童——嗯,同样也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这一点,看看老一辈人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知之甚少不可怕,接收到了错误的信息也不可怕,无知更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知,也就是上文说的“元无知”。

  可是,无知的人,怎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无知呢——邓宁对本科生做了一个测试,并让这些学生估算自己的分数,结果得分最低的人对自己的成绩夸张得最厉害。

7

事实性知识

是所谓技术的基础

  荷兰国际象棋大师阿德里安·德格鲁特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家。

  他请国际象棋高手和新手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却惊讶地发现两者没有太明显的差别。我们通常以为,高手会预测到接下来的几步怎么走,然后在头脑里拿出对策。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高手只不过是有更好的直觉罢了。

  随后,德格鲁特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棋手们看5秒钟源自真实对弈的国际象棋布局,然后让棋手按记忆重现布局。结果发现,高手精通此道,几乎100%地还原了每一枚旗子的确切走位;而新手的准确度在20%以下。

  接着,德格鲁特继续做了一个实验。他让棋手们观看随机摆放的棋盘布局——棋子是随意摆放的。这一次,无论是高手还是新手,表现都很差劲。

  结果表明,高手更擅长记住真实的棋盘布局,靠的是过往的事实知识。

  逻辑与高手们的表现无关。

  国际象棋高手们通过学习许多“事实”,将这些事实整体拼合起来,最终获得直觉。

  学习事实是我们建立直觉的一种方式,事实也是所谓技术和天赋的基础。而通过事实构建起来的认知技能是无法通过其他方式简便获得的。

8

知识大迁移时代

我们更要“一知半解”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是本书颠覆性的内容——知识大迁移时代,我们更要“一知半解”——我们不要做专才,要做通才。知识杂一点、乱一点、浅一点,每个方面的知识会一些、懂一些,会更利于我们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生存。

  用本书的话说是,“狐狸式”的广博,胜过“刺猬式”的专精。这句话来自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的“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知道一件重要的事。”

  20世纪50年代初,离异单亲妈妈格拉厄姆在银行做打字员。当时,银行配了一台IBM的打字机,而这台打字机有个缺陷,打出来的字无法擦除,如果打错了一个字,整张纸的内容就得重新输入。

  一天,在多次重新输入之后,格拉厄姆突然想到以前画画时的一个细节:画家画错了会直接在画布上涂改,而不是擦掉重画。于是,她想,自己可以在输入错误的地方喷涂液体遮盖,而不是丢掉这张纸重新输入吗?这么一想后,格拉厄姆就动手制作了涂改的颜料。没想到,还真有效果呢。后来,这款产品取名叫“修正液”,正式推入了市场,成为畅销的办公用品。

  1979年,格拉厄姆以4750万美元的价格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吉列公司。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然而,没有知识,哪来的想象力呢?想要提高想象力,需要“不相关”的知识——“不相关”的知识会成为各种大大小小的类比、灵感和解决方案的来源。

9

“一知半解”的人

更富有

  两个受过相同教育的人,谁掌握的知识更杂、更乱,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这是本书另一个核心的观点。

  1、广博的知识面能在职场带来实质性优势。比如,营销人员需要理解大众文化;工程师如果具备点管理学知识,可能更容易晋升为管理层;要是老板不知道冥王星是颗矮行星就得不到工程师们的尊重。还有可能,脑袋里装着大量事实性知识的人更精于创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看到了其他人忽视的类比,能够为问题拟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高收入可能导致更广博的知识面。富人或许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看新闻、读书和上课充电。与此同时,那些艰难谋生度日的人,可用在非基本生活资料上的金钱和时间都更少,不可能有时间接受继续教育。富人掌握了更广博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财富。

  3、知识水平和高收入有着相同的成因,就是家庭条件。有研究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比受教育程度低、较贫困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大的脑皮层面积。尤其是跟语言、阅读和决策相关的大脑区域皮层面积的差异特别显著。

  当然了,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一般,也不要为此沮丧。你需要做的无非就是学习。因为学习会使大脑功能更优越,优越的大脑功能会带来更高的收入。

10

想当狐狸

就不要定制新闻

  在无知的世界,如何成为赢家?

  作者说,信息源非常重要。

  具体的方法就是,想当狐狸,就不要定制新闻。

  研究显示,高度定制的新闻媒体,其受众在事实性知识测试中,得分最低。而在互联网消息源中,诸如谷歌、雅虎和美国在线等新闻聚合网站的受众得分特别低。

  说到国内的定制新闻,相信不用炫先森多赘述,大家也知道是哪几家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警惕另一种形式的新闻定制——社交网络。因为社交网络是用“好友”和“可信来源”来推荐与个人相关的内容。

  作者说,所有想获得丰富信息的人都应该为一种或多种高质量的新闻来源,如声誉良好的报纸、新闻节目或APP排出时间。因为我们从这种模式中能获得宏观的视野。

  

炫先森

年图书阅读量300本

更多拆书笔记,详见微信公众号:炫先森 (ID:xuanxians)

  《知识大迁移》读后感(五):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说一知半解的知识更重要

  前几天“得到”首发了一本由美国作家威廉·庞德斯通所著的《知识大迁移》,于是立刻买了一本周末花了一天读完此书。

  这本书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

  1、在知识搜索即得的信息时代,我们还需要学这么多知识吗?

  2、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吗?

  3、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还是精通一门专业对人生发展更有利?

  4、知识付费产品满天飞的当下,什么知识才是值得学的?

  5、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哪些知识会让我们更富有、更幸福,会让我们成为人生赢家呢?

  在本书《知识大迁移》中,庞德斯通有理有据地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重新建立新的知识观。

  古希腊的元老院里,当时有一个职业叫“助记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元老们在辩论的时候,给元老们提供所需的事实。比如城市有多少人口、上个月天气怎样等等。

  就像我们现在遇到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找“度娘”。

  然而进入社会,面对海量信息,面对信息的不确定性,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该输入什么,也就是答案有了,你却提不出好问题。

  这就是此书提出的“元无知”概念。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堕入“元无知”的状态呢?

  逻辑思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寻找可以一直追索下去的知识线头。只要抓住了这个线头,互联网的各种搜索工具,就会帮我们一步步解决问题。

  但是这些零星的“知识线头”你又该如何做呢?

  于是此书提出了另一个概念,知识大迁移时代,我们要“一知半解”。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是本书颠覆性观点。

  也就是说你懂得知识要杂一点、乱一点、浅一点,每个方面的知识会一些、懂一些,你才会不那么无知,才知道自己该抓住哪个线头,摸索下去。

  用本书的话说就是,“狐狸式”的广博,胜过“刺猬式”的专精。这句话来自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的“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知道一件重要的事。”

  那么“一知半解”的好处在哪里?

  1、这个时代更多的需要的是跨界,也就是说打败你的往往不是你自认为的竞争对手,而是时代,是其他你未知的行业,所以你了解的信息越多,你抓住的机遇也就越多。

  2、想象力与灵感素材的来源需要“不相关”的知识——“不相关”的知识会成为各种大大小小的类比、灵感和解决方案的来源。

  3、“一知半解”的人更富有,本书通过大数据的调查与对比,发现两个受过相同教育的人,谁掌握的知识更杂、更乱,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

  所以说,这个时代不仅要有系统化的专项知识,还要有零散、浅显、一知半解的知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