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线条的盛宴》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线条的盛宴》经典影评1000字

2021-04-27 03:0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线条的盛宴》经典影评1000字

  《线条的盛宴》是一部由谢梦茜执导,陈丹青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线条的盛宴》影评(一):题眼就在“线条”这个词上

  《线条的盛宴》。陈丹青以北朝墓室壁画为主题,因为拉不到广告,也没有流媒体平台愿意买,只能采用城市巡演的方式。 作为中国艺术界可能唯一一个真正出圈的公众艺术家,快七十啦,这么一城一城跑,没多少人会这么做。 我以为《线条的盛宴》,题眼就在“线条”这个词上。或者说,线条的意义和作用,是对比中西方艺术的关键点之一。 这四座北朝墓室壁画,真是令人惊艳,线条的灵动飞逸,不止体现在体态动作上,也体现在表情神态上;中国艺术以书入画的民间脉络,展现无疑。 所谓高古,承接两汉;所谓神秀,魏晋风度。 陈丹青在片子中用通俗的口吻和表达,让没有艺术基础的人也能津津有味;但它的信息量之大,陈丹青最有价值的那些观点,还是更加适合有一定美术史基础,对艺术有所了解的人。 否则他不厌其烦地进行中西方艺术风格、题材、技法、心态和背景对比,就没有那么有意义。 签书时,我说,前几年在798的“退步”回顾展,我觉得很有趣啊。他:我都不好意思去,据说人还不少是嘛?我说,蛮受欢迎的,解说词非常有意思。他大笑:因为我想逗逗你们嘛。

  《线条的盛宴》影评(二):北朝风流

  

终于看到了《线条的盛宴》,一如《局部》既往的水准;陈丹青的叙述,配合谢梦茜导演的妙手,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一系列勾连起魏晋风范和盛唐气象的文脉线条,看得很是过瘾。

陈丹青的美学观点也一如《局部》前几季:无名工匠比耳熟能详的大师更值得关注,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因为他们创造力爆棚,所以他们经常在范式之外做点文章,甚至在范式还不成其为范式的时候独树一帜,这些范式之外的局部也因其独特性成为美术史上特别耐看的一瞬。这是《局部》每一季都在反复强调的观点。《线条的盛宴》中,陈丹青关注的点依然是在生猛灵动得有点“出格”的创造力。此为与《局部》前几季一脉相承之处。

另一方面,在《线条的盛宴》这里,工匠们爆棚创造力却在完成之日被掩埋,探究为什么心甘情愿这么做成了下集主要线索,陈丹青解释为祭献;不是说这理由不合理,而是说将北朝工匠为什么不考虑传播列为设问之一,就是现代艺术家们才会发问的角度,下集用这牵强的设问作主题,其实不如借北朝无名工匠批评当代艺术家们的功利心来得直接。《局部》第二第三季中不乏直言针砭,到这里却缩了缩头,颇有点不美。

山西四座北朝古墓壁画中,忻州水原岗那座墓门上门楼画的斗栱,柱顶铺作是柱头直接出栱的丁头栱和偷心造,补间铺作是人字形。当年伊东忠太等日本学者在云冈石窟找到了奈良法隆寺木构的这两种典型“中国基因”,水原岗墓壁画更是将云冈“中国基因”确认到了北齐。

可惜四座北朝大墓的壁画展已经结束,《线条的盛宴》也只在线下巡回展映,要再睹北朝无名工匠所绘线条里的勃勃生机,只能留待有缘了。福州这场,还得感谢@HOMELAND家园 的支持。

  《线条的盛宴》影评(三):线条的目光

  

上次在郎园,因为我坐得比较靠后,失去了跟画面的亲密接触,——你也知道,看画是非常色情的,所以就不像我之前看意大利湿壁画,有那种分秒激颤的感觉。但我仍有一点想法,似可以抛出来看看它是什么。

北朝壁画,你的一言以蔽之,“线条的盛宴”,这似是对的,看起来也是一则富于感觉的理智总结了。但我总以为这句有些远,因我觉得“线条”似不能作最后的话,若最后,我以为还有“面孔”。也就是“脸”。我马上想到有人据理力争,面孔不亦线条勾兜出的吗?确乎如此。但面孔却是不能分析为线条的。一言以蔽之,线条的人与面孔的人是不同的。任一线条都有性格,但面孔是真实的人,面孔且是可能的人,画者大可以在线条上做性格的变奏曲,但面孔上,也有一种变奏的,不管这一变奏有无真实的根据。我想你当然看得出这一点。

归根结底,线条的神与面孔的神是不同的。若此则推论成立。则我们试看能否解决水泉梁壁画中,那几位侍婢之性别问题。

水泉梁中几尊侍婢,我们看脸,觉得是男孩,但资料已推出,那是女孩。此中情况,或许是资料有误,或许是我们直觉错了。然直觉没有错与不错,直觉是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直觉?且画中性别,与历史学家口中的性别,本来是两回事。所以历史学家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即便他们论证出“她们”,我们也可置之勿理。

因为线条的神与面孔的神是不同的,勾舒几尊侍婢面孔的线条,又俊雅,又柔媚,其不仅有一种男性,亦且有一种女意。再看面孔,则其骨颊分明是男性了,然它的男性上,却亦有皎色、腻态。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情况,一瞬间,我们恍惚了,我们分不清男女。

因为线条的神与面孔的神浑在一起,但其中又有小小的分离。并且它们又几乎在动。你知道,笔的性格也是人的性格,笔的性感更是人的性感。但面孔是什么呢?这幅画里,说来也简单,面孔就是写实。然而人有男女,线条有男女,面孔也有男女的,此三者间,就此让这幅北朝壁画,成为性别的迷失地。老话说,美人是没有男女的。因为男女之分,本来是美之下的观念,是美统摄它们,而非相反。

还是“脸”,我喜欢你的说法,“上墙开脸”。我当然喜欢线条,它们让我非常享受。但我是否更喜欢脸呢?毕竟它非常神秘,它让我觉得抽象又真实。如果这样的线条碰上这样的脸,就是九原岗中无尽的侍卫图,线条与面孔的若即若离,神介乎虚实之间,线与人脸构成一个神秘的单元。他们并且都像有着同一张脸,这加剧了抽象,但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一个人。这些脸啊,真像是变奏曲。一张脸就是一个音符。但合起来,背后有个旋律的。同梦茜谈起这个,她欣喜非常,马上说她之所以在剪辑中用上拉威尔的四重奏及莫扎特,是亦感觉到此。

这样一张张脸看过后,我简直感觉自己在大都市。

另,你对墓葬壁画师傅的切切追问,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农村师傅画画,农村师傅画画是很绝情的。所以什么是古人的理所当然?历史学家得出了观念。你以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魂。但实际上什么是作品观念呢?答曰:没有作品观念。

后记:后来我们谈来谈去,老陈说,其实还是线条,中国人一直相信眼睛会跟画家合作,在线条思维中,一张画是靠目光完成的。所谓的像,所谓的人脸,也就是说,这些线条很能利用人的目光。而西方则非此。

又老陈说,我觉得中国美学最后剩下的就是线条,像不像就变成另外一个问题了,中国人一直是用线条思维和最后落实到线条来解决人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