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合之众》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乌合之众》读后感摘抄

2021-04-28 01:2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合之众》读后感摘抄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古斯塔夫·勒庞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非常有趣有前瞻性的心理学观点

  只给推荐是因为全文的观点基本就可以归纳为群体无意识,并且作者受时代所限还夹带了一些私货偏见。但这仍不能妨害这本书成为描述社会心理学的巨制。在谈群体这一特殊心理学研究对象时,从群体的产生、意识成因和后果等多个层次,全方面揭示了群体无意识现象。在科技改变通讯方式以后,群体的几乎是到处可见的,乌合之众这一现象,也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大众面前。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评《乌合之众》

  统治与被统治 人们总是习惯服从于他人 就像现代社会的上下层级关系 有时候我们折服于领导 其实是折服于自己 因为自己要在生活里挣扎 它需要靠工作来维持

  古代和现代不同

  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人们也有各自的时代特征 追求自由应该是永恒的

  既然我们天生就拥有自由 而去带着保卫它的热情 那么如今的自由又被扔到哪里了

  观察教育事业 岂不是一塌糊涂 孩子们已被束缚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无可奈何 拔苗助长成为趋势

  悲哉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个体和群体

  从理性角度,群体不存在理性思维。

  从经济角度,销售和市场要群体的存在,规模效应需要群体的需要,个性消费成本大。

  各有利弊,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各取所需。

  以前摘自导读: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就是在批评勒庞群体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堪称典范。

  在缺乏法制或者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里,民主有时反倒成为社会的毒瘤。

  灌输观念;建立想像;教育的作用。

  勒庞认为有三种“最基本、最明确的手段:断言、重复、传染。

  戈培尔的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现学现卖

  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 因为预料到会碰到一些不甚清楚其含义的翻译,所以我在kindle上同时买了这个陈剑的译本和冯克利的译本对照着读。 你会看到无论是在哪个译本中,还是在我买的任何一本kindle电子书中,大家划线标注的位置都很一致。比如冯克利译本的每处划线基本上是12000以上的人数,陈剑的则是3200多人。所有的划线均是如此,这意味着没有人在任何其他位置划线(我不了解kindle显示划线的规则,如果划线人数过少就不会显示,那当我没说,哈哈)。所以,真的是读书的绝大多数人都在相同的地方有所感悟,于是在相同的地方画下了横线吗?不是的,你会发现两个译本有相当多的划线,位置并不相同。 按照作者勒庞的理论,看同一本书的人是否也属于同一个心里群体呢?几乎所有人都在相同的位置划线标注,而在其他位置几乎无所标注,是否就是这一群体的一个群体行为呢?有意思。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心理暗示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并非心理学书籍,而是解释了“群体”这一再普通不过的社会活动的特点。“在由个体组成群体中,群体的智力不会高出个体的智力。群体可以愚蠢、犯罪,也可以英勇、慷慨。但支配他们的,不再有理性辨识,而是冲动。”是作者给群体下的定论。这当然可以解释身边的很多现象,比如之前反日游行中,有人砸车砸店打人,这个人在平时是不会不敢这么做的,因为他知道是在犯罪。但是在群体中,他却这么做了,因为冲动支配了他,有一呼百应的口号,这么做不再是犯罪,而是高尚的爱国。再或者恐怖袭击中的人肉炸弹,他们是英勇的,他们处于个体时,亦不敢牺牲自己炸毁他人。

  但是,从诸多的社会现象中,得出这个结论,即便作者从诸多方面解释了群体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也还是觉得会缺少了些类似逻辑推理的基础。这就像臭大街了的星座学说,会被冠以心理暗示之嫌。作者或许也在用大量的例子加以心理暗示,来证明着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即使有一万个现象都符合作者所述,也要保留着一丝清醒,或许群体也有例外,只是还没发现……

  《乌合之众》读后感(六):领袖与暴君

  暴君高高在上,一切行为依照自己的意愿。所以不会有爱和友情。所谓的同伴是共犯。就像《军师联盟》,曹操告诫曹丕:孤家寡人不是白叫的,要有君臣之分。存在利益那就不存在朋友之说,要不然怎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呢!

  那么领袖呢?擅于利用重复、单调、模棱的语言操纵群众,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逻辑和论证说服不了他们,直观的事实最能煽动他们的疯狂。

  民主是伪民主,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理解的所谓民主、自由、社会主义的概念不一样。普选并不意味着更科学,所谓精英群体做出的决策并不比普通人群体更科学。这个在政界或司法界应该没错,因为该领域做出的决策往往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至少议员制和陪审团制度说明了群体决策的不科学性。总之社会是太复杂了,决策都限于群体目之所及的经验,也许大数据的发展,可以让决策更科学。所以人可以怎么利用机器学习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呢?

  自由又是什么?群体趋向服从甚至奴役而不是追求自由吗?个人来说,应该尊崇法律和理性,而不是尊崇领袖或暴君的奴役。

  任何时候,个人灵魂应该是独立的,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坚持专注兴趣之所在,找到做为一个人的地位,那么不管社会如何变革,这个地位是不会变的,个人也便自由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七):推荐给所有学历史和社科的人

  作者的观点很大胆,写法类似于对群众演说,重于煽动情感,疏于理性剖析,以至于文中的观点几乎没有用事例/实验佐证,引用到的历史事件也很容易使人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但这无疑是强有力的散布观点的演说。

  由于缺乏证据,第一卷中屡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许多人说作者观点偏激也是基于第一卷的论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者采取的是与恩格斯、里夫金等人相反的视角,即意识形态决定社会体制和社会关系,对于意识形态是否能由社会关系来决定,社会关系能否因为意识形态之外的原因发生变化这两点,作者是予以否定的。但这种否定本身就值得推敲。

  第二卷的论述最为精彩。尤其是教育体制这一节对我们的当下是一个启发。但是在论述教育体制时,作者隐性假设教育体制决定意识形态,这就与第一卷他一再强调的体制不可能决定意识形态一说相矛盾。但作者说,教育是特殊的体制,因为它直接影响人类思想。那么什么不是特殊体制?什么体制不能影响思想?这些问题却没有明确阐释。私以为,这是本书的逻辑漏洞。作者在卷末提出群体心理发展与文明的联系,这点令我大开眼界。这或可以算是在历史物质主义和罗斯扎克的精神改变物质说以外的第三种解释文明变更的学说了,亦即,由群体心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变更来推动文明的发展。

  总之是非常值得看的书啊!

  《乌合之众》读后感(八):因为超字数写不了短评

  《乌合之众》是1895年出的书。一百多年前了啊,很多那时候的心理学理论,多从个人观察少量微观样本与猜想出发,即使有一些实验,现在看,常不免看到它们受时代所限,多有其片面性与不严谨性。(前段时间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就比较不易为然…) 但《乌合之众》关于群体无意识的种种观点,不少现在还被反复证明,很多人没看过书也有所耳闻,但作为群体时,还是超脱不出。

  关于超脱不了,书中的观点也很有意思 「群体从来不受理性的指引,对此我们是否应该感到遗憾?很难说。人的理性恐怕从未能促使人类走上文明之路,反而是幻觉的热烈与大胆成就了它。我们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而幻觉作为这种力量的产物,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物种都在其精神结构中携带着命运的法则,他们遵从这些法则也许是出于难以抗拒的本能,甚至是看似不可理喻的冲动。」 勒庞也看到了作为群体,非理性与易被引导,带来的伟大的东西:宗教、英雄、艺术等等。 由主线延伸,到对于文字含义受当时社会语境影响;纸上谈兵的教育,肤浅了解繁杂知识与背诵式学习对未来工作与能力建设无甚帮助;剧烈的反叛不能改变群体,而漫长的磨损可以...很多观点,在120多年的时光里,被反复验证。 还有一点很厉害——它很易读。不仅归功于勒庞是个厉害的写作者,也谢谢译者,让这个作品有比作者更久远与广阔的生命力。

  《乌合之众》读后感(九):可充分解释互联网乱象

  

结合互联网的广告营销、网红崛起,这本书的内容是很好理解的。群体是无意识的,虽然有时会存在自我奉献、清廉公正等较高的社会道德行为,但总体是无知、狂热、暴力的。迎合和控制群体的手段有3种方式:断言、重复和传染。拿破仑说,只存在一种修辞手法,那就是重复。可以说,勒庞在论证的时候,也充分运用了断言和重复的手法。 群众从不渴求真理,也无视理性逻辑,群体渴望的只有幻觉,可以满足他们的幻觉,哪怕是谬误。宗教是幻觉,自由是幻觉,各种制度和主义也是幻觉。 勒庞关于教育的论点,虽不至于起到当头棒喝的效果,但给了我又一次提醒。在长期重复、模仿式学习中,我们仅接收意识的灌输,自以为的高见,只是鹦鹉学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判断力。勒庞的论述,很好地解释了现今因社会产生的家里蹲、抑郁症现象,因为单纯的模仿和重复,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更何论真正的坎坷、挑战、无法解释的命运。本书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勒庞认为女性、孩子是低级进化状态,还有其他几处对女性较低的评论。而在讨论议会制度时,勒庞一方面论述群体无意识主题,另一面又认为大多数时候议会的决策是明智的,观点显然不能自洽。 《论自愿为奴》放到此书的目的是什么?和勒庞无关、和法国大革命无关。作为16世纪的作品,论点大多为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故事,思想比较前沿,我可以想象出以此内容演说的场景。

  《乌合之众》读后感(十):带着批判思维读《乌合之众》

  你是否也曾参与过抵制日货,抵制萨德、抵制乐天等群体狂热事件,现在或者事后回想当时的行为是何感受?想必会是懊悔、不理智、无意识等等。其实这些群体行为随着人类的的出现就一直如影随形的存在着,人们时常会不自觉的成为某些群体中的一员。一百多年前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就给出相对合理的解释。首先所谓群体这个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的,任意个体聚集在一起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有着共同目的的群体的聚集才能形成群体心理。他们表现为冲动、易变、急躁、专横、缺乏判断力、轻信、情感夸张、简单化、道德方面两极分化等特征。形成这些心理特征的原因主要有:种族、传统、时间、教育、经验、词语套话等等。群体也分不同的分类,书中还就几个典型的例子做了介绍。

  作者的不足之处在于书中诸多观点抛出的都太过随意,未经严格论证,不足以令人信服。还有就是或许鉴于成书年代的原因,某些内容显示出作者的思想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充斥全书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观点,若写作于当代,想必会将更加完善。最致命的是以作者的观点看来成为乌合之众将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进入不同的群体中,作为孤立的个体时无论心智如何,进入群体都将成为无意识的仅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这个论点在当下肯定是站不住脚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社会心理学早已给出了不同的解答。尽管存有不少瑕疵,但对于理解群体心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并且一味的抓着缺点不放没有任何意义,作为读者应始终保持批判性精神对书中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注: 有名称的群体与同质化群体中的身份团体有何区别,为何作者将其归为异质化群体。

  零渊

  2018年7月31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