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读后感摘抄
《“错误”的行为》是一本由理查德·泰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一):意外启发
偶然看到的书 ,花了一段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阅读进展缓慢,坚持,成为了一本睡前读物。催眠吗?那倒不至于。有时候越看越精神,看的时候能引发带入思考。一个对经济毫无想法的人,对行为经济学产生兴趣。颇受启发。半自传体,有兴趣看看相关的,感觉接触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微妙的兴趣产生了。原版应该更有味道,不过专业名词一定更伤脑细胞。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二):原来人不都是自私和理性的:行为经济学
理查德.泰勒在学术圈是个很牛逼的人,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有实力的角逐者,不过很可惜,他涉及的研究内容,被卡尼曼以及希勒捧奖去了。
他主要是研究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不同点,后者是将人作为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的特点是自私而理性的。问题来了,人是不是一定是经济人呢,环顾周围,人却是很实实在在的普通的人,人在决策时并非一直理性的,这就对传统经济学的范例带来了挑战。
泰勒通过人类心理学的近期成果以及他对动机和市场行为的真知灼见,把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核心人物、关键理念和盘托出,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在日渐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智的决定。值得一读!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三):经济思维与理性感性
4《错误的行为》有趣的人写有趣的书。本书写了一个思维发散的人去挑战经典理论,行业权威,最终成功的故事,类似一本混合了大量科学术语的传记书。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为在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不可理喻的。然而大部分人却倾向于这么做。譬如,家附近的水果卖15块一斤,而1000米外的水果店卖5块一斤。大部分人就会去1000米外的水果店。然而当家附近的手机卖5499,1000米外的手机店卖5489。虽然是同样的距离,同样省10元,大部分人都会在家附近买。生活中这种异常的行为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对,尝试寻找生活中其他类似的非理性行为。在经过艰难的尝试后,作者终于在与心理学家的共同研究下,开创了行为经济学这崭新的领域,并在生活中的金融行为经济学中大放光彩。作者还尝试在对人们生活有极大影响力的公共政策领域中尝试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不过受到一部分人的质疑,是否是一种“家长行为”。也就是说是否有权利替人们做决定,即使是好的决定。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四):懒得起题目
作者在序言里说读者什么时候要是觉得读得不有趣了,可以随时合上书。这本书下半部分的确不是那么有趣哈哈,所以主要读了前半本书。
1、禀赋效应:与你即将拥有的东西相比,你更看重已经拥有的东西。
2、前景理论和价值函数:人们喜欢获益,但他们更加厌恶损失(延误收益风险,追逐损失风险)(敏感型曲线: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一定金额的增量所产生的影响不断减少)
3、沉没成本(无法放弃沉没成本,OS我不要脸的啊)。不只是金钱,还有投入的时间、精力,等等。
4、预算资本,省下来的钱不值钱?
5、扑克牌桌边的怪诞行为。翻本机会使人丧失理性。其实还是厌恶损失。
6、滑雪场:提高用户体验,建立复杂的交易规则果然是通用措施(参考超市)
7、返现和降价,有点意思。
8、公平。留住顾客。
9、短视型损失厌恶。股票,这个有点玄学2333
10、出租车。是每天工作一定时间or挣一定钱or活多多干活少少干?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五):核心
1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物品价值特别大,比拥有之前大得多。塞勒认为,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利害”的权衡并不均衡,对于“避害”的考虑,要远远大于对于“趋利”的考虑。它启发我们,在面对一些需要影响别人决策的场合时,先下手为强,使自己的交易条件,给别人带来心理预期,有时会带来巨大的优势。 2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如何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先说心理账户。塞勒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在内心深处将金钱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就好像在心里建立了一个一个的小账户。分类的依据,有时候是根据金钱的来源,有时候根据用途和其他因素。然后,在消费决策时,你会首先在每个小账户内部计算成本,评估交易是否值得。 再说说交易效用,这同样是塞勒的创见。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都会把商品的价格,和自己心目中期望的参考价格做一个比较。如果价格远远低于心里的价格,你就会觉得这笔交易很值,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就说这笔交易是富有交易效用的。交易效用可以解释很多经济现象,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商家会想方设法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抬高消费者心中的参考价格。比如说,在产品的价格标签上,标一个明显高出很多的所谓市场参考价格,即使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参考价格并不靠谱,它还是能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六):如何解读行为经济学?一点小小的思考
如何快速的了解行为经济学?《错误的行为》是不错的选择。
我一直不太喜欢通过阅读一两本书速成某个学科,但是本书一个个故事组成章节的想法改变了我的看法。
《错误的行为》一书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本书其实可以看成是泰勒的自传,他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从一名普通的经济学研究生成长为一名行为经济学大家的经历,同时他也见证了行为经济学从被视为“经济学异端”到“经济学研究前沿”的艰难过程。
按我的理解,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最大不同在于认为理性人假设在现阶段不存在,因此很多基于理性人假设推导出来的结论往往会与现实相悖。传统经济学认为不重要的行为因素,在行为经济学看来是很重要的,也打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不再由理性假设推导结论,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总结现象,进而构造模型公式。
我承认,行为经济学指出的现象现实生活确实存在,也往往是影响人们决策的因素,但问题在于这些现象心理在人类中的占比有多大,能造成的影响有多大?依然还是未知数,也难以去验证。而且对这些现象的研究的内在性也值得怀疑。
行为经济学是不是未来经济学发展的最终形态?现阶段,我认为行为经济学的最大意义可能在于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社会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也不失为一种指导投资生活的一种好的方法。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七):本书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做出了批判。由于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你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来提高理性程度的成效,是有限度的,而且理性本身的标准也存在问题。所以,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重大缺陷,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不是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受各种情绪甚至偏见影响的普通人。
然后,我们谈到了禀赋效应。根据这个效应,你拥有了一件物品之后,对它的评价会更高。这个效应看上去不够理性,甚至可以算是一种偏见,但它来源于人类“避害”高于“趋利”的本能。这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对各种经济决策有重要影响。
跨期选择指的是,人在对现在和未来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后,做出的决策。最典型的比如,要把每个月的钱都消费掉,还是攒钱为了将来买房子用。理查德·塞勒提出,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两种决策机制,一种是短视的、冲动的,另一种是长远的、理智的。后来塞勒的这个观点被脑科学技术所证明。跨期选择难题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政府强制缴纳社会保障金有它的合理性,而不能寄希望于让个人自己为将来的退休和意外提前储蓄。
最后,我们谈了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其中,心理账户效应让你在心中将金钱收支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小账户,交易效用让你将商品的价格与心中的期望参考价格比较,这两种因素同样是理性经济人不会考虑的,却对你的消费决策影响巨大。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八):认知你自己
本书是作者理查德•泰勒以个人的学术研究经历为线索,介绍了行为经济学起源、发端与发展的历程。书中运用了大量研究实例及数据分析进行概念阐述和逻辑推论,文字平易近人语气轻松幽默,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是非常友好的。
尽管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颠覆性意见,然而我理解行为经济学终究只是在经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对其的一种补充。毕竟只有在经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前提下,许多理论框架才能够得以有效推演并建立。行为经济学发韧于对现实中的人类所表现出的有限理性与有限自控力的思考,其与理论世界中的理性经济人前提相差甚远,如何能够让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更为有效的运用和实践,就需要引入人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比如帮助普通人获取更加多更加全面的信息及知识,朝向无限接近理性经济人的方向努力和发展,虽然永远无法真正成为。
书中详尽描述了一些非常经典的研究案例,比如希腊峰滑雪场经营、棒球队选秀、纽约司机工作时长选择、投资组合研究等,令人印象深刻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阐释的观点,令我们看清生活中许多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心理机制,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类、了解自身。
而作者在全书最后提出的“助推”为行为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运用提供了清晰的场景描述和无尽的想象空间,不仅极具现实意义,更引发出更深的思考和好奇,也延展出了一份新的阅读清单,令人感到无比幸福。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九):记
当找感觉吧,嘻嘻 从个体的角度着手 作者思考及准备问题的方法好赞! 写作风格有点类似自我叙述想法,结合工作经历,很平易近人了。
想起来看的名人传,二者共通之处在于对同时代的部分同业者有一定介绍,虽然这本里只提到了一些作者的同事,但感觉这样的书背景性强一些,看其他相关内容时会比较容易接受,比教科书式的书有趣点。 妈耶,好有趣,是我喜欢的思考模型! P37 变化比等级更重要 损失厌恶 P54 可怕的似乎 P59 生活并不会给我们太多学习机会,在小事上做得更好的可能性比较大。 P72 获得效用(用)和交易效用(价) P156 公平的降维 P212 狭窄框架,委托与代理,面对风险时,代理人的厌恶损失不是没有道理的,不合逻辑的委托人普遍存在 P214 脚注中回报率的比较以本金翻番年数表现,比较直观且具有效益,啊数学好的人的眼中的世界应该更美吧 P280 噪声交易者 P299-P305 选办公室风波,可以说很日常了。类似的事,我好像经历过,不过是选座位,按能力分批次是能够激励工作,但也足够伤人心了~书中的做法是将明星教授分散开,而锦顺师的做法却是将能力居上者集合,中游分散。不过有一点很对,四楼的风景比五楼好,第一桌的优处在中游者面前明显大于第三桌。 还有助推,这个词之前倒是频繁见,但没啥概念。原来是明确的暗示。。。
啊抱歉,我的数学不行。不然会有更多收获的吧!
《“错误”的行为》读后感(十):遇到就是缘分
遇到就是缘分。其实买本书更多是因为心血来潮。当初刚刚打通从国内网购的通道,于是“读瘾”大发买了一堆书。把本书加入购物车完全只是一念之间。当时大概是觉得这个书名挺有趣吧。没想到这是个宝贝。
文如其人。塞勒在字里行间把自己勾勒成这样一个形象:有好奇心,思路开阔,反传统,友善开朗,谦虚幽默,有点小懒惰,坚韧不拔。他虽然表现得很谦虚,似乎只是个随处可见的、好说话的朋友,其实是真正的顶级大牛。不仅花了大半辈子精力推动行为经济学,甚至为英国带去了重要的决策优化机构。至于什么经济学会主席、诺贝尔奖什么的反而是小儿科了。一言以蔽之,他是开疆拓土的学术勇士,他是行为经济学的泰斗。
在求道探索的故事中,我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界那种独特的气氛。无论主张什么思想,经济学家们都是优雅且有绅士风度的。这些知识精英的气质与修养令我仰慕并心生好感。相比其他领域的丑陋嘴脸,他们真是一群可爱的人。世界需要这些聪明又斯文的人。
关于行为经济学。我粗浅的认为,就是一次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变动——从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到经常犯混的普通人。而现实中其实只有普通人,经济人只存在于理论假设里。作为普通人,他们,不,我们有“损失厌恶”,有“心理账户”,挥霍“庄家的钱”,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表述能有截然相反的结论。简而言之,荒唐愚蠢,莫名其妙。而行为经济学就是通过研究普通人的愚蠢来解释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对我来说,它可以帮助我改良自己,并理解他人。
本书是个很好的引子。还没看完我就毫不犹豫的下单购买《助推》和《赢家的诅咒》了。快点到货吧!我已经迫不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