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乔小乔》读后感1000字
《大乔小乔》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乔小乔》精选点评:
●杂志上读的。
●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都不错,后续发展不尽人意。明明是两个姐妹的故事,其中一个却匆匆离场,另一个也没什么故事了。
●故事很好,情感冲突很足。但总有种写的很刻意的感觉。两条故事线,像是刻意追求这样的写法,没体现出好来。
●自从初中毕业就没再读过年轻作家的作品,原因是觉得还有那么多经典是质量有保证的,不想耽误时间。后来听到一个中年人说,我们无法和李白杜甫一起成长,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的同代人。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失望,感觉轻飘飘的。说生死都是一副青春小说的缥缈。细节也无从发掘、放大。讲述细腻的感情,用女人的笔,却让人看到一双粗糙的男人的厚厚手掌。
●计生政策的后续影响是个很好的素材库,事实上现实总是更残酷一些,可惜在书中残酷被富足的男欢女爱掩饰起来。不幸的生活更能唤起某种不可忤逆的宿命感,而面对宿命,死亡反而更像一种解脱。姐姐的解脱终于让妹妹有了正视生命的勇气。
●被生活折磨的苦命女孩仍然愿意选择善良
●写的很好,篇幅就中篇那么长,在矛盾中开始,在矛盾中高潮,在与邻居的谈话中结局。还有很多小说可以看。对于大乔小乔如何长大着墨不多,但是每一次插叙的描写都推动着情节。妹妹嫉妒姐姐的资源,但谁能想到生活的压力这么大。未来会更好。
●一下午看完,心情很沉重,自杀,分手,堕胎未遂
●两星半。 小乔终归还是跟对门的邻居在一起了。 很多砍死被忘记的东西,并不会真正的消失。我们总会再次相逢,在春天里的某一棵大树后面。
《大乔小乔》读后感(一):淡淡的哀伤
#读书.11.月.1#2017年11月1日,看毕《大乔小乔》。在现在轰轰烈烈二胎大潮的背景下,80后的作家反思计划生育政策的书,却又有别于莫言的《蛙》。一对夫妻在做了节育手术后,一不小心又怀上了二胎,做了引产,孩子居然活着,夫妻由此失去了工作,除了姥姥,一家人都视妹妹为害家庭的祸根。如是畸形如姐姐的影子一般成长的妹妹,离开家庭独自生活,爸爸妈妈带着姐姐不断上访,生活惨淡而慌乱,姐姐也由于父母的干扰,于未婚产子后自杀了。整个小说充满着淡淡的哀伤,没有呼吁,没有说教,没有谴责,只是说一个故事,没好没坏,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年代。现在放开了可劲儿生的朋友们,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没有兄弟姐妹的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另,这套丛书小巧精致,插图很美,故事也不长,适合午后的阳光下或睡前小读。
《大乔小乔》读后感(二):书评《大乔小乔》
80后作家反思计划生育,让我们看到了一段悲怆又饱含生机的大乔小乔的故事。 悦然姐的文风很清新,在不该多说的地方保持沉默,在关键的时刻又不吝笔墨。 在许妍这个人物形象上,我看出了很多,这是悦然姐大声说出来的。她奇迹般地来到这个世界,逆袭,本以为得到了一份平稳的爱情,在结尾却发生了逆转。安排许妍这个本不该存在的存在,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 再来看看乔琳,一家的长女,儿时的她受到了父母的呵护,长大后成了父母的依靠,本来结局该美好,却成了爱情的牺牲品。留下孩子,选择自杀,这不明智,但在小说里却合乎情理。 许妍对这个所谓的家,是爱恨交加的。这一点,其实很模糊,但是却更让我们看到了子女对家的归属感。她对乔琳,对这个家的态度是有改变的。全文开始就描写了乔琳赶来城市寻求帮助的情节,又从许妍的举止和心理描写,映射了对这个家的恨已经堆积了许多年。而后来对乔琳孩子的抚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许妍,一个不再“心机”的许妍(请允许我这样说),这是必然的,也是人性的必然。 最后要谈到手法了,悦然姐在大乔小乔中已经开始尝试意识流写法了,回忆断断续续却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流我只知一二,不做过多评价。 最后,看过的朋友们可以想想:于一鸣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以及这个人物为什么反复提到却没有结局?
《大乔小乔》读后感(三):永瞻风采
高中的时候读到的这篇,在一本名字很官方的文学杂志上,名字忘掉了。大抵旧的文本都带着一些私人的体验,接触文学的机会被限制的时候尤其这种体验尤其深刻。那时候我高二,还没秃,留了一头很不错的长头发。有点发胖,但是放在女生中间横向对比还是不错的体型。我不大漂亮,但是很安静,穿一件白色连衣裙,所以看上去整体还有点气质。
倔强,逆反,深沉,够了,要yue了,可以安排刘昊然出场了!男主人公没有出场,女主角于是一直候场。
其实这些都无所谓的,因为,没人看我。
我去文学杂志的书架也不是因为我对文学潮流多么念念不忘,实在是物理试卷写的想yue,继续挠头会对不起我那头涨势不错的头发,虽然它只是短暂地健康了一下。但是,永瞻风采。去图书馆自习的原因也很简单,在家里会变成我妈的工具人,大约连英语作文都写不下来。
随机抽了一本,于是看到了这篇《大乔小乔》。小说主人公是双生花,漂亮得意的姐姐,和阴暗倔强的妹妹。这个主题其实不新鲜,但是我觉得这种关系塑造的非常自然,那种姐妹之间的眷恋和嫉妒的表现很到位。我们发现她们是复杂的,乔琳一边很潇洒很得意,但是同时她对妹妹的生活未必没有觊觎,她也不是家庭里面扮演的那个疏解家庭苦难的乖女儿。乔妍这个觉得相信大多数人会更有代入感,其实她身上主要的两个元素是嫉妒和要强。一方面她的生活非常不幸,所以乔琳给她的是非常可贵的温柔。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一个不被欢迎的生命,她被剥夺了太多的东西。没有和姐姐一样的学习桌,被父母痛恨,从来没有在那个家里生活过。姐姐在阳光下,而乔妍永远在她背后那片不合法的阴影里面。乔妍觉得大家会忘记她主持了这场典礼,但是他们会一直记得乔琳跳舞的样子。乔妍不想要那些生命的状态,其实她渴望的是得到乔琳得到的一切。个人来说,乔妍这种渴望什么都需要加倍努力去抢的命运很触动我。
如果说这篇有什么不一样的话,是张悦然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个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乔妍作为超生的、不被欢迎的小孩儿,成了这个悲剧家庭里面的悲剧因子。这个出生注定了她得不到父母的爱,注定了她要躲在姐姐的后面,注定了她拿到自己的东西更加不容易,所以她要更要强一点更自私一点。这个悲剧折射出许多家庭的悲剧。虽然我相信这个文本里面这个背景是辅助性的,并不是表现的主体,但是它把主人公身上的悲剧感拉大了,同时塑造了一对被命运捉弄长久不幸的男女。对于孩子的阐释也非常有意思。
“童年里的资源匮乏,导致她格外小心翼翼地捍卫着自己赢得的那一点东西。但她最终发现,自己也许并没有赢得什么,她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无法把握。”这是张悦然对乔妍这个人物的解读,我不只是乔妍,大多数的人,都如此。
作为一个中篇来说,我觉得这篇已经非常不错了。她还年轻,还有更多可能。
《大乔小乔》读后感(四):什么才是最悲的悲剧?
今天又把张悦然的《大乔小乔》读了一遍,那是个悲剧的故事,彻头彻尾的悲剧,只有才最末尾留了那么一丁点的光辉。 小说中主人公(小乔)的爸爸是中学教师,因超生而失去工作。但他觉得不是他的错,一开始怀上孩子是因为医院上环没上牢固,后来孩子生下来是因为医院引产手术失败,这都不是他自己主观故意。学校开除他,他想不通,于是就去上访,性格越来越偏激。 小乔就是这个超生出来的孩子,她的爸爸、妈妈认为她不该来到这个人世,甚至想把她遗弃在医院,还是她的姥姥给了护士一点钱,用一条毛毯裹着带出来。小乔从小强烈的嫉妒她的姐姐(大乔),觉得她姐姐、爸爸、妈妈才是完整的家,而自己确实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多余的人。小乔的爸爸妈妈也变成了为了上访而上访,永远活在自己逻辑里面的钉子户,给当地维稳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扭曲的家庭造就了扭曲的人格。大乔成为了讨好型人格,天天周旋在爸爸、妈妈、妹妹之间,妄图弥合矛盾。小乔成为了压抑型人格,给自己戴上了冷漠的面具,一心想逃离原生家庭。 时间辗转,小乔来到北京,交了上流社会的男朋友,突然发现他们都是超生家庭,对这些上流家庭来说,超生只是屑末小事,或是加入外籍、或是罚款了事,根本不值一提。小乔不敢告诉她男朋友她的身世,只是说自己爸爸妈妈都去世了,自己和姥姥长大。无论小乔怎么精心维护这段感情,但灰姑娘的水晶鞋梦只能在童话故事里做做。爱情靠着新鲜感(苯基乙胺的作用)或许能一时勉力维持,最终还是会败给生活环境、家庭条件不同造成的千差万别。不出意外的,最终小乔的男朋友还是找了门当户对的圈内人。而她的姐姐——大乔,和其他讨好型人格的人一样,最后谁都讨好不了,谁都能伤害她,最终选择自杀了事。 《大乔小乔》是中篇小说,但写出了悲剧的最高层次——时代、人性的悲剧。 从美学角度来看,悲剧可以分出层级。很多人对此做过讨论。老舍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边充满着无耻的笑声。”《茶馆》是他的代表作。叔本华说过(大意是):第一层级的悲剧是有一个大反派,一切不幸都是他施加的;第二层级的悲剧是各种意外,比如幸福的家庭横遭绝症威胁、美丽的少女突遭火灾毁容等等;第三层级的悲剧是时代的捉弄、人性的使然,剧中人每个人都按照自然而然的方式生活,但合在一起就是一出悲剧! 那么按照叔本华的理论,老舍的《茶馆》还没达到最高层次。因为《茶馆》里面,还有“无耻的笑声”,真正的悲剧应该是里面所有人都是正直的,都是自然而然的,只是因为身份、地位、性格、价值观不同,合在一起演一出“梦里花落知多少”。比如,像《白鹿原》《红楼梦》《金瓶梅》这样的,才是最悲的悲剧。在《大乔小乔》里面,任何人身上发生的任何事其实都是时代的捉弄,是时代的眼泪造成了人性的扭曲,个人的苦苦挣扎在时代的吊诡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莫言的《蛙》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计生干部驾船追逐一个跳河逃跑的孕妇,要抓她去堕胎。在冰凉的河水和追逐的船只的刺激下,这个孕妇突然羊水破裂,危在旦夕。这个计生干部这时候伸出手拉起这个孕妇,孕妇还要挣脱。这时候,她说:别怕,我给你接生。看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这才是人性!在《追风筝的人》《巴黎圣母院》里面,我们的主人公都是被悲惨命运捉弄的可怜虫,但在他们的内心始终有光。这束光虽然照不亮整个时代,但能够照亮自己,对一个人来说,这不就够了吗? 另外说一个题外话:悲剧不是给人添堵,而是高级的享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悲剧、悲伤使人痛苦,而为了能减少痛苦,大脑会大量分泌内啡肽。内啡肽也称为“颅内吗啡”,会使人心情平静,稳定感、安全感随之而来。所以越悲的悲剧,读完后,刺激产生的内啡肽就会越多。这就和人为什么喜欢吃辣椒一样。辣就是一种痛,为了缓解痛,内啡肽也会分泌。舌头痛一下,整个人获得镇静感、安全感,所以越辣越吃,越吃越爽。又比如长跑,长跑中产生的代谢物质使身体酸痛,内啡肽这时候继续登场,就会越跑越想跑,一天不跑全身难受。所以,悲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鸦片。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悲剧反而收到了喜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