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锦集

2021-05-02 00:4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锦集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是一本由[美] 露易丝·格丽克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一):学者的态度 诗人的文采

  生命、死亡、情爱,这些文学与哲学的终极命题,如一颗颗黑珍珠闪现在格利克的诗中,这主线便是诗人的文字。柳向阳的翻译,具有学者的态度、诗人的文采以及读者的视角,把一个伟大诗人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对爱诗的人来说,甚幸!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二):感情的分层为什么能细腻成这样呢

  我喜欢的这个女人表达的感情的方式细腻到让我哭的也很有层次。哈哈哈哈哈。

  无论是悲伤还是对生死,我再没见过第二个作者能比这个她更敏感。

  我本是为了喜欢的剧回到豆瓣,也不是想当个专业评书人。但是回来了,就做点事吧。

  安慰,在暴力之后,却是无法改变暴力本身。

  它像什么你听到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是什么。

  第一句话,送给网络暴力者。

  第二句话,送给现在快被饭圈洗涤的面目全非的豆瓣。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三):我想知道这本书会因为作者的获奖而怎样变化?

  这本书还在我的书架上躺着。。。。。

  好像挺厚的,有300多页。。。。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露易丝 格丽克,这个作家我几乎是闻所未闻,她的作品我也没有怎么拜读过,目前对她的印象就是那句不是很好理解的获奖理由(“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不知道这本书的评分会不会因为作者的光环加持分数突高,或者爆冷骤降,插个眼先。

  豆瓣应该是一个让我可以发表观点的平台,无论对错,只要我没有违规或者违法。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四):摘抄

  

如果你坠入爱情,妹妹说,那就像被闪电击中。她正满怀希望地说着,要引来闪电的眷顾。你长大,你被闪电击中。当你睁开眼睛,你永远与你的真爱缚在了一起。

吸引我的是省略,是未说出的,是暗示,是意味深长,是有意的沉默。那未说出的,对我而言,具有强大的力量:经常地,我渴望整首诗都能以这种词汇制作而成。

任务是坠入爱情。作者是女性。

自我必须被称为灵魂。一旦我能想象我的灵魂,我就能想象我的死亡。当我想象出我的死亡,我的灵魂就死去。

一方面,灵魂漫游。另一方面,人类生活在恐惧之中。在两者之间,是消失的深坑。

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五):(短评)

  毫无疑问,阅读整本诗集需要一定量的西方典故储备。失去这一前提,在理解并推测诗主旨时多少会有欠缺。在阅读前看到了一个评论,(……)美国文化奖趋向保守而走回古典主义,形式主义 和经典主义。落到这一次诺奖的归属上,她的诗便是这歌评论最好的注解。古典,经典基于对经典题材的大量借用,对传统生死问题的类似性书写,形式主义则可从错落的行文中表现。而这种不那么亲近的阅读体验让我多次怀疑从这本诗集体现出的文本实力是否足够,但阅读完早期诗集选,我对诺奖的选择彻彻底底落回到“差强人意”上。细看诺奖的颁奖词,诗意的声音当然有,从意向的选择,环境的构建,行文的方式来看,不可说不有诗意。朴素的美则让我不能够完全同意,从乡村背景的几篇当然可以说这是普遍生活中朴素的美,而她创世纪的书写却绝不是朴素的美可以概括的。她诗中固然有大量生活意象以及朴素语言来形成普遍之美,但基于生死的书写却又时刻逃离单纯的“朴素二字。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六):爱与死

  想起群里上次在讨论评分标准,因为读书是十分私人的事,所以大家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就我而言,一般让我深思并且起到重大影响或者学习到新东西,觉得啊,原来还可以这样子写,会给这样的书五星。当然也有一些书是超越五星的,嗯,有书读可真好。 与其说《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这本诗集是特殊的,不如说格丽克是极特别的诗人,方商羊做客跳岛FM提到没人会像她这样写诗,又提到译文不太能准确体会到格丽克多层次的语言。很不幸,第一我并没有读过很多诗人,第二我的英文水平远远达不到完全理解原文诗的程度。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格丽克,她简单直接却有趣的可爱。她的诗大部分是将各种意象摆在那里,再串联自己的真实思考,非常准确,跟我每天的思考活动很相像,这也是我爱她的原因之一。她曾强调:“把我的诗作当成自传来读,我为此受到无尽的烦扰。我利用我的生活给予我的素材,但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它们发生在我身上,让我感兴趣的,是它们似乎是……范式。”。至于其语言的高超,我暂时体会不到,以后应该有机会。 这本诗集的话更喜欢《村居生活》的部分,这时候已经非常成熟了,读起来也舒服。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七):书的名字太吸引人

  

这是一本美国现代诗集,也算是田园诗吧,里面主角生活在乡间,到处是草地,树林、黄昏、远山,这样的景象。就像日本的治愈系电影一样,只有在沉浸在大自然里面人类才能摆脱物欲横流、才能摆脱凡尘琐事,追问自己心灵的需求和寄托。

这是一本女性视角的诗集。不是推崇成功学,不宣扬浮华和美貌,所有的言语只关于成长和心灵,当然除了这些就只剩下男与女,爱与性这个永恒的话题了。诗歌不仅是一种情绪和心境的抒发,更是灵魂深处的呐喊。下面是书中一段我印象最深的话:

“当你坠入爱河时,我姐姐说:就像被闪电击中一样,

可事实却是:我们小时候都讨论过,我们在成年人身上看到的,不是闪电造成的,而是电椅。”

铅华落尽,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呢?金钱和智慧都难以拥有,留一本诗集让他们体会人生的真谛也不错。成长是一个怎么样的沦陷,而那些突破自己的人是付出了多少艰辛和觉醒,心灵的力量是一切的源泉。因为是汉译本所以体会不来原诗歌的语言韵律美,希望下一辈让能好好学英语,融入真实的世界。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八):书评|露易丝•格丽克『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我最近在看的书,是露易丝•格丽克的『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关于格丽克的获奖理由,由于各媒体的翻译版本实在是诘屈磝碻,所以我选了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她的诗别具一格、朴素而具美感、表达“个人”生存体验、显现“普世”情怀。(出自李卣)

其实要读懂她的诗作,需要对古希腊神话、『圣经』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而由于我的无知,我无法写出她诗中“朴素之美”的部分,我只想谈谈我在她诗中所读到的“生、死、爱、性”。

她曾说“读者把我的诗作当成自传来读,我为此受到无尽烦扰”,可坦白说,我还是会觉得她的诗是在写自己。

她写“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我想这是她在患上心理疾病时对自我感受的书写;她写“似乎婚姻的隐私是一扇门,把两人关在一起,没有一个能单独出去”,我想这是她对于自己两度婚姻的感慨;她写“所谓痛苦,就表示我没被人爱过。这表示我还爱着”,她明明饱受着心灵上的折磨,却依旧如此平静。

她喜欢把性写得隐晦,却还是掩盖不了她的寂寞。她写:男人接近女人,请她跳舞,意思是:你愿意被我抚摸吗?而假如她说好啊,这就意味着:她想要人抚摸。

而这样的“寂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范式。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九):冰的下面未来涌动

  露易丝的诗并不好懂,译者在序言中提到如果不知道相关的西方背景和典故就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就像我国的古典诗歌,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知识才能读懂。但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是感性的,它在知识性之外最主要的是要读它的人感动,能够让读者在读诗后心有感触。而我就是以这种懵懂的状态去感受这本诗集。露易丝的诗歌处处可见的“死亡”,死亡不仅仅是身体的死亡,更是一种灵魂的矛盾状态。灵魂是永生的,还是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逝。身体和灵魂的关系是诗人不停进行哲学思考的命题,她说:“强烈的身体需要否定了他们全部的历史”、“我们决定把身体称为善。/这样,死亡就成了恶。/它使灵魂/完全与死亡作对。”和许多人认为灵魂高于身体不同,露易丝认为我们的灵魂被身体奴役,就像理智常常被感性牵制。 在露易丝的诗中还有一个现象,她作为一个诗人,想要用感性和灵魂来感知世界的一切,所以她不怎么愿意用固定的词语框定她的意象,比如:“将来,小路,随你喜欢这么称呼它” 但同时,她认为一旦她用词语去定义了某一件东西,那件东西就要确定它必有的含义。比如“结婚”,如果你用了这个词来定义和爱人的结合,那么它所含有的含义是什么?是你要放弃你的童年的信号,露易丝说。一件事情,不要急着去定义它,就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感受到露易丝的诗很飘渺,我们找不到她意象背后的含义,因为它很宽泛,甚至无边。有一句诗特别有意思:“时间流逝,把一切变成冰。/冰的下面,未来涌动。/如果你掉到里面,你就死去。”,冰的下面,她没有用“水”来定义,若冰是过去,那是否未来都将在过去之下。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读后感(十):《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要引来闪电的眷顾

  

日子很淡,像玻璃杯里的白开水,无色无味。一个日子碾压着一个日子,不见阳光,终于所有的日子滚成了一个沉闷的雪球。

诗歌是一束光,照射进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于是日子有了温度,有了棱角。雪球逐渐融化,在一滩水中,能看见彩虹的颜色。

诗是有生命的,它会凭借主观体验跃动起来,即使是一杯玻璃杯里的白开水,也能引发“茶杯里的风暴”。它能制造出闪电,在风雨交加的庸碌日常,划出最美丽的弧线。

所以要经常读读诗,从诗句中感受生活,感知生命,哪怕是重温极为渺小的微妙情感,捕捉稍瞬即逝的片刻悸动。

读诗也从来不是为了什么目的。目的在目的本身,而意义在意义之外。不要去想目的,去想意义吧。或者去想想无关紧要的事,去想想风吧。

所以读到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会感动,会审视生命体的意义;读到张枣的“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会惊艳,会泛起情绪的涟漪;读到阿多尼斯的“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会坚强,会奋发出顽强的勇气;读到辛波斯卡的“我为简短的回答向庞大的问题致歉”,会思索,会寻找简单的答案;读到高银的“下起鹅毛大雪,下起鹅毛大雪,所有人都无罪了”,会流泪,会引起跨越一切的共情。 生命不该是一个日子复制一个日子,那就读读诗吧,即便是阴郁不明的天空,也要引来闪电的眷顾。

是的,一定要引来闪电的眷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