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书店》读后感摘抄
《如果没有书店》是一本由绿茶著作,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5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没有书店》读后感(一):热爱真好!
五一假期第一天,窗外蓝天白云,在阳台上读完《如果没有书店》,居然感动的泪目了。因为看到茶爷的这句话:“最后,我要把深深的惦念留给读易洞书店。” 没有在洞里参加“阅读邻居”读书会的人恐怕是很难理解这句话里包含的深深的留恋的。
“读易洞”的消失刚好回应了茶爷这本书名的问题,如果没有书店那会怎样?我的切身感受是,那真是少了一个可以用最小成本换来最大快乐的场所。不过还好,虽然“读易洞”书店没了,但通过阅读启迪的心灵还是日渐开阔起来。
读绿茶这本新书格外亲切,因为有着许多共鸣。几条北京的书游线路,到过的有七七八八,比如三味书屋的茶座,三联书店的雕刻时光;绿茶在《我在书店当店员》中回忆的1990年代的海淀图书城和北大小南门外的风入松,唤起了我对大学年代的思念,当年也没少在海淀图书城里一家家的店面间流连,几天前去到改成创业街的图书城里的言几又还真的有几分叹息呢。而那些外地和国外的书游记正好可以留着以后按图索骥。
很羡慕绿茶,从大学兼职当店员就能找到一辈子挚爱的事业。在这本书中你能感受到他对书、书店满满的热爱——不仅是真性情的文字,精美的插图,幽默的批语,更是讲述的一个个以书为媒结交友人、安排旅行的乐趣。
我要由衷的慨叹:热爱真好!如果爱的恰恰是书那就更美妙了!
《如果没有书店》读后感(二):到站打卡,在场深情
这本书最合适的读法是读三遍,而且读法就写在书里。
其中两遍读法是韦力先生写在《书痴书游记》里的,《书痴书游记》是这本书的序:
这些年来,绿茶写了很多篇“书游记”,我从它的所写中第一次听闻一些书店的名称,当我到某地活动时,就会本能地回溯一下他的所写,以便在活动的间隙能够去转一转他所写的书店,同时也体会一下绿茶眼中的该店与我的眼前所见,有着什么样的差异。看来,“各花入各眼”用在书店寻访上也很合适。
第一遍只读目录,第二遍去过比照。茶爷的“书游记”系列,在结集前有一些是先发在“绿茶书情”微信公众号上了的。大概是一年前,我要去一趟成都的宽窄巷子,想起《成都书游记》来,便在“轩轩小院”边上,又写上了“见山书局”,——当时不免要看完才知道要游哪些书店,现在拿着书,只读目录就可以了。而记性不好帮助我完成了第二遍的阅读,在这次读之前,我不太记得茶爷是如何记录见山书局的了:
见山书局,外观很漂亮,一栋仿古建筑,书店内,主要以旅行主题为主,包括地图、旅游攻略和关于成都的一些读本,还有各种文创等。店内更大的空间是茶馆,但空荡荡的,没人有闲心在这里喝茶,游客们都是“到此一游”,还要赶去下一个“到此一游”呢。
读到“游客们都是‘到此一游’,还要赶去下一个‘到此一游’呢”,想起自己当时不一定是“赶去下一个”,但的确“到此一游”的心思是有的,好在去见山书局时,已经去过了轩轩小院,吃了个饱,游得还算仔细,看见了李劼人先生的书。我对成都不算熟悉,也许每家成都的书店都会有李劼人的书吧,但当时冒出的想法是,有李劼人书的成都书店就是好书店。二零二零年是“阅读邻居”的读城主题年,李劼人和李劼人笔下的成都多次被早叔提起,那会儿我好像是找来重读过一些不久,涉嫌兴奋过头,但冲着现在还记得“只要我顾三奶奶有钱,一肥遮百丑——怕那个?”“劳动家一吃到口里,那真窜呀!”等等,就不喊冤枉了,也算是“关于成都的一些读本”的注脚,有点像书里那些手写体的字句。
第三遍可能需要的是熟悉。历史学者张明扬读过《我在书店做店员的日子》后,觉得像一篇小说;“阅读邻居”不少人认为在读易洞书店的日子,某种被称为“读易洞气氛”的东西是的确存在的;很多朋友说起他们热爱的书店,眼睛似乎都更亮一些,我想,任何人和任何书店走近了,都会感受到某种不一样的氛围。这可能就是“在场”的魅力,也是“书游”的魅力。
《如果没有书店》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一本别出心裁的读书“探店”集
你有多久没有进过书店了?
说来不禁觉得汗颜,常常和朋友聊天说起心里深藏已久的一个愿望——拥有一家小小的书店,可是想要拥有书店的我,却根本不曾真正去认真逛过几家书店。
或许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开一间小书店,不用多么赚钱,更多地是为了迎合自己的那一点“文艺情怀”。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和计划(当然,有足够资金基础的情况除外),只为“情怀”而去经营一家书店,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现如今网络购物高度发展,曾经在书店里努力攒积分办会员才能以九折拿下的书,现在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四折、五折,甚至三折就能轻轻松松搬回家中。
无需出门便可收获想读的新书,便捷虽是便捷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梁实秋曾说过的那样:“现代我们买书比较方便,但是搜访的乐趣,搜访而偶有所获的快感,都相当地减少了。”
很多老牌书店渐渐消失不见,又或者门前冷落,落鞍马稀,以为会“酒香不怕巷子深”,却难敌无人问津的事实。
情怀与生意总是让人两难,就像绿茶在《如果没有书店》中的赞叹:“那些为理想而坚守的书店人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坚强的人。”
别出心裁的“探店”集
《如果没有书店》是书评人、插画师绿茶所著的一本非常特别的“探店”集,别人的“探店”无外乎吃喝玩乐、网红打卡,绿茶的探店却是清一色的书店,所以他称之为“书游记”。
虽然厚厚的一本,但读起来非但一点不吃力,反而非常有趣,因为里面不仅有绿茶走访过的23个城市里200多家书店的特色和趣事,更是有包括书店实景照片以及绿茶手绘在内的多达708幅彩图,间或还能翻到绿茶字里行间的标注,十分有趣。
抽象的文字与具象的画面完美结合,仿佛在跟随着绿茶的脚步一起“打卡”这些书店,果然不负绿茶“画遍中国的书店”的妙想,快来看一看有没有你的城市或者你想去的地方吧!
季羡林曾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爱书人大抵如此,即便没有特意去寻找书店,每每路过书店总会难免驻足侧目,在季羡林眼中,读书就是天下第一好事,恰如在绿茶的心里,书店就是城市里最美的风景。
虽然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它却以其特有的魅力牢牢“俘获”了一大批人,是“真爱”还是“摆拍”其实很容易分辨,因为书籍对于每一个真正爱书之人仿佛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每到一个城市必会寻访各种大大小小书店的绿茶,被著名藏书家韦力称为“骨灰级”的爱书人,他的喜好不分新旧,无论是装修气派精致的MALL书店,还是具有强烈文化情怀和特色的旧书店,抑或每本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小故事的二手书店,哪怕是开在犄角旮旯并不出名的小小店面,都是绿茶的心头好。
无论你是想打卡发圈,凹一下“文艺青年”的人设,还是想要寻觅一个可以在人群中独处的地方,跟着绿茶这本《如果没有书店》走一走总是没错的。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有趣灵魂
绿茶不仅仅与书有着各种各样的奇妙缘分,更是有着把这些书店画成有趣手绘插画的高超本领,他将自己到过的城市精心整理出探店路线给同样爱书店的书友们作为参考,其中,北京是占篇幅最大的一个城市,绿茶更是提供了足足五条路线,每一条都各具特色,甚至还专门为此绘制了一张北京书店的手绘地图,一目了然又妙趣横生。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可以说是《如果没有书店》的一大特色,如果只是红口白舌介绍书店的话,想必会让这本书“书游记”的乐趣大打折扣,而绿茶却别出心裁地将这些书店画下来,画风清新精致,故事温馨有趣,画中的书店仿佛透出淡淡墨香,而书店的背后又常常蕴藏着无数动人的事故。
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温州,到“最美书店行”活动的泉州、福州、长沙等城市,再到济南、青岛、成都等绿茶走访过的地方,以及新加坡、大阪、阿姆斯特丹等国外风光,绿茶虽然已经在几百家书店留下了他的足迹,但这对他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书中的丰富尚不足以表达他的想法,正如他所言,“书中的记录只是中国书店业的小小缩影,远未呈现中国书店之缤纷多彩”,而为了达成自己“画遍中国书店”的理想,绿茶也会再次踏上中国书店的远行之旅。
其实书店的存在形式永远不会过时,电商购书平台是一件可以普及“全民阅读”的好事,但书店依然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们不仅关乎着文化与情怀,也是一处精神与情感的寄托,每一个城市的书店都具有不同的特色。
它们可以是城市地标,也可以是曲径通幽,无论是新精神还是老灵魂,无论是精致高冷,还是温馨随意,推开书店的门,总能找到一本书,或是让你驻足沉浸,或是让你心生欢喜。
期待绿茶更多的“探店”后续,用他的字与画,描摹出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书店,记录下这个时代里更多的与书店有关的动人故事。
《如果没有书店》读后感(四):《如果没有书店》首发|影像记
《如果没有书店》作者|绿茶
嘉宾|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
嘉宾|作家|刘柠
主持人|姚文坛
聊得很随性
封面设计不露面|艾藤
如果没有书店,有手机就行
刘苏里老师抽空翻起了杨早的《元周记》
读者与听众
绿茶致谢时动了容
合影
签名
绿茶在《如果没有书店》后记中写到:“最后,我要把深深的惦念留给读易洞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