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启》读后感摘抄
《世界重启》是一本由[英]路易斯·达特内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重启》读后感(一):一不小心字数多了
如果真正有世界重启的那一天,那么作为独立的个体想要遵循书中的内容快速重建文明社会基本不可能实现,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分工协作仍然是唯一的选择,另外本书只是提供了恢复原有文明的指南,重启之后世界有可能完全朝着现有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向高速发展,蒸汽朋克有可能实现,不要忘记人类是有高度思想的生物,也完全可能产生回归自然生活的田园派人士
《世界重启》读后感(二):世界重启 个人感想
这本书的内容看似全面,各方面必备技能都点到了,但是都讲的比较浅,真正可应用的部分比较少。作为末世生存法则,重启世界前应确保可存活,存活的必备技能点的都比较浅。。
书中提及大部分知识点九年义务教育已普及。
这书应该作为目前人类文明的大纲看待,并不能真正起到末世重启人类文明的宝典。真正需重启世界,所需要的知识量及知识深度远远超过书中提及内容。
《世界重启》读后感(三):末世之后,能否重启
这只是一场思维游戏,作者的知识面非常之广,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盲目的乐观,只会在末世重生后,带来灭顶之灾,食物,水源,武器,弹药,这些才是最重要的,非是悲观,而是永远不要低估人心之恶,平时,我们都是衣冠禽兽,不杀人,只是因为怕犯法,一旦失去了法律的控制,加上求生的本能,人人都可成为一头野兽,书中的技能很重要,但是,比如我们学会了种菜,很可能因为你的土豆又大又多,而有人一枪击杀你…作者忘了介绍武器,是一大失误
《世界重启》读后感(四):重启世界最重要的是人
这本书确实是杞人忧天之作,那就当做杞人忧天的一种想象读下去吧。
世界文明崩溃后的重建我觉得有两件事做好了就行:解决吃饭问题;赶紧将百度谷歌的服务器恢复。
第一个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第二个解决了人类文明的重建问题,因为在这个服务器上包含了这本书里面的所有重建知识手册,生存下来的人只要学习学习学习,然后生存。
这本书的前提是世界重启时,所有的文明已经遭到破坏,但是这些创造文明的人还在。所以,只要是这个前提不变,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人类的文明一定会重建。需要的是时间。
《世界重启》读后感(五):世界重启
这是很优秀的一本书,非常适合各类喜欢穿越小说或者喜欢求知的好奇宝宝。 文明的崩溃,这一话题真的是细思极恐,现代文明体系是那么的发达,以至于社会可以供养很大一波可以不劳动、不参与任何社会分工甚至于足不出户的“茧居族”。可现代的文明体系又是如此的脆弱,这次的疫情结结实实给人类就上了这么一课,一个微小的扰动就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人们实际上都是生活在了一种虚妄的安全感之下?或许跟《三体》里描述的一样,世界末日的危险不必真正来临,社会就将先行崩溃。 这一刻,更深刻地体会了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的理论,人类社会的演进也在延续着生物演化的脚步在前进,从一个能独立生存的个体细胞残化结合成看似更强大但生存能力更低的多细胞生物。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共同体的国家不是正在踏着这个脚印在前进么?现代科技正向着不可逆向研究方向发展,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患得了“后分工时代认知失调”的症状。这是文明之光的显化,还是人类社会的回光返照?一旦末日来临,世界真的还能重启么?或许,末日的多年后,一个身穿兽皮衣服的小孩坐在火堆旁问:“爸爸,为什么太阳会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呢?”爸爸会答到:“因为地球是圆的,它在自转也在绕着太阳公转。”但这一切也就仅此而已了。
《世界重启》读后感(六):人类文明一旦被回档洗点之后该怎么重新点亮技能树
这是一本Sheldon同款理工nerd写出来的有趣而癫狂的书,它讨论的问题有可能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同时也有可能狗屁不值。总之,这本书讨论的是人类文明一旦被回档洗点之后该怎么重新点亮技能树的古怪问题。玩过《文明》系列游戏的人知道,科技树的点亮顺序会影响一个文明的发展进程——《文明V》甚至加入了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演进,让科技树和政策树双线共同影响文明的进程。这本书的思想实验和《文明》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曾经在知乎上关注过一个类似的有趣提问:“人类历史上有没有点错科技树的情况?”里面有很多精彩回答。比如,玛雅文明没有点【冶金术】和【轮子】,爆点【宗教】和【天文学】,【农业】技能点数不够,最终消亡。再比如我大明朝,点好了【造船术】和【航海术】之后,居然在政策树上点亮了【海禁】,误国误民六百年。再比如咱们山东本土的东夷文化,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没有点出【轮子】技能,导致几千年内势力范围没有离开过山东。看完本书之后有三点思考:一、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革命性跃迁,都是由空间移动效率上的飞跃引发的。二、化学太TMD重要了,这几乎是我基础教育中最短一板,所以整本书看得很吃力。三、近十年人类爆点【金融】和【互联网】,我觉得是点错了技能树,应该爆点【航空】和【生物技术】。当然,人类文明这一万年也不值一瞬,无所谓啦,爱怎么点怎么点去吧,不过【VR】这种黑科技点出来以后,人类可能要走向自我毁灭了。
《世界重启》读后感(七):一个文明重启的思维实验,一场文明脉络的基础科普
喜欢通识,或者喜欢科学,或者喜欢科幻、尤其是硬科幻的读者,应该要读读这本书。当然这显然不是一本科幻小说。
本书源于一场思维实验——假如末日过后,幸存者该如何重启文明?
单说脑洞,其实也不大,科幻巨擘大刘曾说,“科幻小说中的末世题材,就像主流文学中的爱情题材一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场思维实验如此引人入胜,恰恰在于科幻的背面——真实。作者沿着他的思维实验,借此梳理了支撑文明走到今天的那些底层知识。
末世对我们来说都很遥远,是一个很科幻的概念,但人类的的确确在做着很多准备。比如书中提到的,在全球有几百个种子库,还有种子库在北极圈以内,即使断电也依然可以保存千年。
所以作者基于末世后重启文明的思维实验,有其价值和意义存在。
作者的方法是,首先将人类的“发明”分门别类。
历史上一些伟大但“偶然的发明”,是完全可以跨越的。比如电磁感应的发现、医学上青霉素的发现等,我们无需再经历那种误打误撞的偶然,可以快速跨越,加速文明重启的进程。
而另外一些发明,则是无法跨越的。比如从有了青霉素菌后,到制造出能做药物使用的青霉素,期间就一定要走很长的路。虽说可以用简单的工具提取、提纯,但想要生产出对人类整体有影响的青霉素,还要等后世文明达到一定的水平。
所以加速文明重启,就是跨越那些可以被跨越的发明,而达到一种当时能支撑住的文明。作者的秘诀是,参照当今对发展中国家的那些援助方式,往往是合适的、中间形态的技术。
按照上述原则,作者先告诉我们在“宽限期”应该做的事情:如何找到一个什么样子的避难所,如何获取末世后剩下的水、食物、燃料、药物等生活必需品。
当然,重头戏在于后面,文明“宽限期”度过之后,如何重启文明。跨越一些发明、要快速去往那个中间地带,人类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哪些知识……这就到了展现作者知识面的时候了,涉及到农业、化学、医药、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
当之无愧的好书,其中内容也不难理解,但是涉及到很多不同领域的不同知识,阅读成本也还是有一些的。并且这种内涵丰富的书,不同于一些讲方法论的书,很难速读,需要慢下来、读进去。
读完之后,除了学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我的另一个感受是:文明发展至今实属不易,希望人类珍惜当下,避免灾难。
《世界重启》读后感(八):文明的大厦一旦坍塌你有能力能继续活下去吗
末日生存是个十分有趣的思想实验,对于这一设想我们乐此不疲,各种电影小说,比起这些侧重描写末日后的残破人类的脆弱,显然这部书更“务实”,从基本的保命技能到提高生活品质到后期重建人类文明,不疾不徐一一道明。
作者设想了几种末日情节,从最坏的核冬天末日,到只是大批人类感染死亡留下大批资源物质的情况。城市是如何在没有人类维护运作下渐渐腐朽坍塌。作者带领我们逃离并不是与幸存者久留的废弃城市来到乡村,现在除了可用的遗留物资,我们得为漫长的未来自力更生了,洁净的饮用水是第一步,然后是果腹粮食,驱寒蔽体的衣服...我跟着作者就这样开始了从头开始的原始生活,这一刻才深深的感受到在现代社会下单个人类是多么的与自然脱节。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现代化便捷生活是建立在世世代代人类智慧文明大厦上建立的,越来越细致的分工越来越局限的生存技能,一旦现代文明大厦的坍塌,大多数人连基本的生存也无法保证。这正印证了自动化悖论——越是智能自动化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越弱化。就单个个体生存能力来看我们根本比不上7万年前的智人祖先,研究证明我们的感官在退化,原始的人类甚至能闻出恐惧的闻到。
这本书涉及到了从基本生存到医疗发电建筑的方方面面,并不是每一章都能使我看了就能动手就从原材料开始做,很多东西都是简单涉及到,更像是一本生存指南摘要,从紧迫度排行。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比如有了玻璃人类才做出了望远镜显微镜,天文学才得以发展,微生物才得以被观察到。发明创造出的东西,知识的累积推动文明不断攀升,这种全人类智慧的累积得益于文字,纸,印刷术的发明。而事实上历史的偶然性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很难相信被使用了几千年的蜡烛,直到1825年才有人解决了灯芯问题,才没有了剪烛的烦恼。
一个常见的自然物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用途,拿木头举例,不仅是建筑制物的材料,燃烧取暖,烧制成的木炭燃烧起来温度比煤炭都高,而且没有煤炭的有害物质,适合烤面包,烧制无污染的玻璃。而在烧制过程中还能提取非常多种有用的化学物质,乙醇,焦油等等。就连烧过后的灰烬都是很好的草碱来源,用于做肥皂,恢复土地肥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完之后不能说就成为能在荒岛生存下来的实践者,但是对于平时享受着的现代便利安全生活充满感激,就像沉入水底的人才能感受到被忽视的空气是那么的重要。 最后,基本的生存技能一定要具备,因为历史是由各种不确定的黑天鹅事件推动的,末日不是完全没可能发生。
《世界重启》读后感(九):世界毁灭后的生存必备手册
当你坐在电影院里看着诸如《生化危机》这样的好莱坞大片时,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当我们真的突然间失去了秩序与联系,无数人在地球的毁灭中化为灰烬亦或是变成“僵尸”,而你恰好就是少数的幸存者。面对这令人绝望又沮丧的一切,你会怎么做?
如果没有看过路易斯的《世界重启》而是盲目地相信《生化危机》里的“救世主”爱丽丝可以拯救世界的话,那么对于复兴世界的任务,无非就是一场空谈。在这本书中,路易斯从实际出发,对农业、医学、交通、通信等多个与人类生活最紧密结合的几个领域,提出了自己认为最实用、最有价值的建议和构想,可以说完全是一本世界毁灭之后的“生存必备手册”,它能够迅速帮助我们在整理好所有的负面情绪之后,冷静而理智地进入新的生活状态,开始真正的世界重启道路。
在世界毁灭的最初,对于幸存者而言,眼前的一切既是地狱,也是天堂。虽然失去了秩序,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服务,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多是来自于大型超市、商店等等,是逝去的人留给幸存者们最后的“祝福”。但不要被这些眼花缭乱的资源给冲昏了头脑,认为未来无可担忧,一切都不过是暂时的。路易斯残酷地将这段时间称之为“宽限期”。在“宽限期”除了迅速储备各种资源以外,还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比如在食物上就要按照食品的保存期限进行排序,此外路易斯也提出很多保存食物的小窍门,试想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这一些真的小窍门可能会在紧要关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宽限期”过后,世界的重启才是路易斯的中心。靠着毁灭世界的物资生活只能是一时的策略,不可能延续到永远,想要人类真的活下去,就必须要掌握种植食物、使用火与电等等一系列的知识。面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显然路易斯无法用薄薄的一本书将其全部收录,他只选取了最重要也最核心的部分加以阐述,而这些内容与现代的高科技相比,可能要粗陋朴素得多,比如手工纺线制衣服,比如用人类最早的耕田工具犁,比如使用水车带动电力,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几百年前远古人类的生活,只不过还是现代的楼房,好似路易斯自己的寓言:“文明2.0看上去大概就像是不同时期技术的大杂烩,和名为蒸汽朋克的文学流派别无二致。”
但在《三尖树时代》也说过:“我们在一个新的世界里有了飞速的开始,我们被赋予了充足的各种事物来起步,不过这并不会持久……我们的飞速起步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便是知识。那是令我们得以在祖先开始的地方起步的捷径。”
《世界重启》毕竟只能依靠如今最先进的人类智慧来解决一些生存的初步问题,它是一条快速摆脱困境与迷茫的捷径,但是真正能够帮助人类走得更远的,依然是我们的智慧和我们未曾发现的知识。
《世界重启》读后感(十):科技改变人类
1月30日开始读这本书,知道它是因为“得到”推荐。当然,世界末日的解题思路也非常吸引人。当然,读完本书,可能更多地是惊叹于人类的科技和其发展的历史,对末日的恐慌却没有那么关注了。
世界重启8.4[英]路易斯·达特内尔 / 2015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我读这本书的情感反应路线如下。1,恐惧。原来世界末日到来以后会这样?现有的大马路和高楼会因为植物而更快地破败!人类的文明退化会如此之快,世界重启的条件这么苛刻。2,绝望。我根本不可能在末日世界活下来啊!这些原材料我都不认识啊,作者描述的这些装置没有图片我都想象不出来呀!3,有一点点信心。原来可以这样!原来应该注意这些,原来农业如此关键,原来电可以更早地被发现被应用!虽然,我还是完全不能理解关于电的一切。4,赞叹。人类的科学和技术竟是如此的美妙,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精妙绝伦!庆幸我并没有生活在末日世界。5,感恩。我觉得我似乎应该去买一本纸质书,用塑料布层层包裹,并把它当做传家宝代代相传,我的子孙们如果真的遇到世界末日,这一本书将可以给人类更多重启的可能性。
自从高中毕业后,我就离物理世界越来越远了。当然,我们每天都接受这这个世界的恩赐,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科技的进步,我却越来越对人类社会的文化、思想、经验总结感兴趣,甚至认为那些思想家哲学家才是成就了我们的人。我也希望我的女儿能去做艺术创作,用她的思想去影响更多人。读了这本书,再一次想到我高中时我的父亲坚决地认为读理科才是真本事。这一事件最近被我频繁地回忆起来,我要对我几个月前对这一观点的坚决否认而感到歉疚了。老爸说的没错,是科技改变了人类。
引用本书正文的最后一句话:“科学建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重建它的,也必将还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