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3 03:0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的读后感大全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是一本由罗伯特•欧康纳(Robert L. O’Connell)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好多,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一):坏译毁好书

  2013年《罗马帝国的崛起》不就被湾湾的翁教授给译废了吗?还敢引进他用蹩脚国语硬译的版本,真不知出版社是怎么想的,可不要砸了“甲骨文丛书”的大好招牌,还是让陆大鹏兄多译几本,以飨读者吧。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二):如果在坎尼会战之后杀奔罗马?

  汉尼拔身为西方世界四大战神之一,威名赫赫,尤其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罗马腹地,转战十余年所向无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在他的迦太基母国给予支援极少的情况下做到的,近乎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

  不过,迦太基母国的情况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如果在辉煌的坎尼会战结束后,他能将兵峰直指罗马,或许还有一线夺取最终胜利的机会。然而,就像是后人讨论激烈的诸葛亮北伐战役,如果采用魏延的奇袭子午谷计划结局会是如何一样,这个问题无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战略弱势的一方如果不做放手一搏,等来的必将是慢性死亡。

  虽然更同情汉尼拔,但是罗马的坚韧也令人赞叹。西庇阿的水陆并进和奇袭迦太基本土也算是神来之笔,坎尼的败军成功夺取了最终胜利。击败迦太基之后,罗马的封神之路畅通无阻。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三):巴卡家族留给罗马的诅咒

  

这是一部以第二次布匿战争为背景的典型的叙事写法的非虚构类写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尤以坎尼战役以及战败的老兵的命运为一条故事主线,串联起整个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历史始末。这里迦太基一方的主角始终是巴卡家族,尤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了汉尼拔的一生。而古罗马一方,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本书的视角更加侧重于军事。从武器装备、排兵布阵、兵种组合到战术运用包罗万象。虽然同处于西地中海地区,然而这两支部队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深入描绘了迦太基的多民族部队如何相互配合、罗马军团的新并列、主列、老兵列是如何运作的,骑兵的两翼包抄战术是如何在坎尼战役中发挥绝对性作用的以及首次出现在战争史中的伏兵战术等等。当然,从军事战略层面无法避免的谈论到了政治角度。比如,汉尼拔的两个错误的战略判断: 1、低估了罗马同盟的牢固程度 2、坎尼战役之后没有立刻进兵罗马 可以说,汉尼拔是一位天才,却缺乏政治大局观和更广阔的军事视野。西班牙新迦太基城的陷落,以及北非迦太基增援的匮乏,都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走向。

巴卡家族虽然败了,但是他们留给了罗马共和国一个诅咒。

罗马共和国体制,是一种尊重多元化和温和的体制,主张权力制衡和民族融合。个人的政治野心始终被抑制着。直到横空出世汉尼拔这样的敌人,当在时的罗马帝国,缺乏争锋相对的人物,没有强大的个人抱负和集权能力的人。汉尼拔就好比罗马共和国的一面镜子,如果想要战胜这只独角兽,就需要栽培另一只独角兽,西庇阿正是这颗发芽的种子,解决了当前的难题,却破坏了罗马共和国的根基,凯撒和庞贝便是以西庇阿为参照原型,最终成为共和国的一剂毒药。

最后,我们回到早先希利乌斯·伊塔利库斯所做出的论述,他认为在对阵汉尼拔的战争中,罗马通过依靠富有超凡魅力的将领来求取生存,从而将自己置身于通向内战的道路上。倘若果真如此,那么汉尼拔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四):迦太基最强之矛的得意与失意

  前后历时118年,分为三次的布匿战争,是意大利罗马与北非迦太基的战争。一方是以农家子弟、罗马公民的军团加上臣服罗马的盟邦提供的辅助军团,另一方是自己专注从事通商贸易发财而广泛使用雇佣兵的迦太基。双方第一次的交手,作为获胜一方,罗马从陆地进入了海洋。第一次迦太基战争(公元前264─前241)结束的23年后又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这第二次战争是由9岁便立志复仇的汉尼拔在29岁那年发动的(公元前218年),他带着多国联军与战象跨越冬季的阿尔卑斯山,宛如天将神兵般地杀进意大利半岛。他在坎尼一役(公元前216年)所创造的战术神乎其技,不只以寡敌众,而且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这场战役已是军事史经典范例,后世很多将领,特别是一战及二战期间的将领,都想从中取得灵感。

  汉尼拔是一位天才的将领,个人的战斗能力极强,掌握多种语言可以调动不同种族的士兵,最关键的,他精通战争之道,知道利用诡计、阵型、地形、情报、天气和敌我的兵力特色来进行每一次战斗,甚至对战斗过程中的阵型变换都计算得近乎完美。翻阅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仿佛天才少年的加冕试炼,当他降临到意大利本土大陆时,真的宛若天神下凡,也带给罗马十几载的灰暗时刻。可以说,一切的军事演练和战术布局,都在坎尼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以最亮眼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一场或许是古代战争中最著名的胜利之一,一场以少胜多的大屠杀。仅有部分未参战的罗马士兵逃走。

  此后,他依旧保持着自己战斗上的胜利,而罗马人的顽强让他们硬生生地挺过了接连的战败。最终,用汉尼拔的方式,罗马人在军事上终于打败了他,而这一次的胜利,是在迦太基的主场北非。这一次的失利,让迦太基和汉尼拔彻底成了历史。

  在《坎尼的幽灵》一书中,作者欧康奈尔用深入的研究,用博学和智慧的笔调,详尽地写出了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的始末,是这场在历史中余波荡漾的战争的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力作。本文从战争的历史起源说起,对罗马和迦太基各自的概况、历史背景及彼此之间的冲突做了充分的阐释,然后从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汉尼拔远赴意大利本土的复仇征程,从其战略眼光、作战特点、军事组织、组织训练多个方面还原了历史上最知名的将领之一汉尼拔的军事才能,并且把坎尼之战的细到布阵、军团调动、武器选择等方面的事实一一还原,著名的中路后撤、两翼包抄的“请君入瓮”式的策略也描述得具体且详细。之后,汉尼拔逐渐走入战术成功、战略失败的怪圈,作者重点讲述了共和制的罗马举国进行的“拖延”、坚持和反击。最终,在取得了大胜的情况下,第二次迦太基战争还是以迦太基方面的失败而告终。其中的对于汉尼拔个人,以及两国的体制和特点的经验及教训,作者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五):谁的坎尼?

  一直很好奇汉尼拔和罗马跌宕起伏的争斗过程。这本书通俗易懂、娓娓道来,算是小小的解了我的惑。

  考虑年代久远,资料不全,首章像是关于汉尼拔和罗马研究的史学理论概论,给读者和自己的书写都划了线,打了预防针。然后描绘了罗马和迦太基的种种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不同之处,一个以商业立国,一个以军事扬威。这也导致在两国的军事制度的截然不同,一个依赖海军、雇佣兵,一个则信奉组织坚实、战术信念顽固以致于有一定弱点的罗马军团。迦太基海军外强中干,雇佣兵无忠诚可言,罗马则在不断胜利中坚定了自己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念自信、文化自信。

  背景铺陈完毕,戏台搭好,汉尼拔登场。作为一本军事著作,坎尼会战当然是重中之重,类似一部电影的高潮。汉尼拔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和非凡的胆略,富贵险中求,以蛇吞象,近乎全歼了罗马大军。即便作者尽可能地描绘了当时的全景,精彩纷呈,史料不足的地方也做了合情合理的推论,但我还是有诸多纳闷之处。

  疑问一、汉尼拔指挥的部队成分如此复杂,人数又少,你如何让他们执行看似送人头的反包围战术?那时可还没有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虽然作者强调,远征途中已经淘汰了意志不坚、身体孱弱、忠诚可疑的杂牌,剩下的都是久经考验、团结一致的忠诚卫士,而且进入意大利以来,在汉尼拔的卓越指挥下,屡破强敌,更加崇拜、坚信自己的主帅,但后来不也补充了大量的高卢部落士兵他们的战术纪律和忠诚度令人生疑。不过这也说明汉尼拔识兵,敢于冒险、善于冒险。

  疑问二、罗马中军最强,汉尼拔却以最弱的中军迎击,若自己的最强两翼稍有延迟-这是极其有可能的,中军先溃,罗马中军直捣黄龙,再左右反包抄,那坎尼不就成了汉尼拔的坟场?事实上,汉尼拔弟弟在西班牙战场以优势兵力企图复刻坎尼辉煌的战术,不就近乎一战全没?可能还是汉尼拔卓越天才,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吧。毕竟几千年来诸多名将绞尽脑汁,始终无法复刻坎尼会战。

  深受重创、岌岌可危的罗马也只得改革战术,调整制度。罗马军团开始革新,执政官任期和权力双加强,在本土苟字为先,坚壁清野,避免和汉尼拔决战,在海外则全力出击。可怜的汉尼拔,虽然在意大利半岛几乎没有打过败仗,纵横十多年,赢得战役却无法赢得胜利。他低估了罗马的战争潜力,低估了罗马非凡坚韧的民族性格,誓死不求和的决心,也低估了罗马同盟的忠诚度,始终无法降服罗马,却只得咽下失败的苦果。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坎尼是双方的坎尼。

  所谓坎尼的幽灵,不过是一个切入点和卖点。那些坎尼的幸存者,汉尼拔的手下败将败兵,屡遭内外羞辱,最后一雪前耻,最终击败汉尼拔。有些强行励志电影情节的味道,先失败遭辱,后忍辱负重直至复仇,先抑后扬,大快人心。不过,作者铺陈的这么宽广,不显得叙述散乱的话,叙事上需要一条线索吧。最后作者也强调了,共和国对坎尼战败者的苛责薄待,以及军事统帅权力的加强,士兵越来越仰仗他们的统帅,而不是后方的共和国元老院,这为共和国的解体埋下了伏笔,从这个角度来说,坎尼真的是罗马共和制的坎尼。

  很好的一本书,很精彩的人物,很精彩的叙述。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六):坎尼的幽灵,绝地的武士

  公元前216年,强大的罗马共和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敌人——汉尼拔。这是远比沉默羔羊里的那位更可怖的存在。汉尼拔·莱克特博士虽然食人,但毕竟胃口有限。而汉尼拔·巴卡宣誓终身与罗马为敌,他的战刀却如同嗜血的饕餮,对罗马人的鲜血永远饥渴。汉尼拔在城外,约等于末日来敲门。

  那时候的罗马并不是日后那个虚弱无力被蛮族反复蹂躏直至毁灭的罗马。这是罗马共和国的巅峰时期,条条大路,威服四海——至少也威服了大半个地中海。然而,当这位宿命之敌翻山越岭而来时,提基努斯河会战,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一场接着一场的完败,罗马就好像纸老虎般被戳出了一个个大洞。

  而那场永载军事史的坎尼会战,更像是刺中左胸的致命伤口,离罗马的心脏主动脉只有0.01厘米。

  一天之内,至少超过的五万罗马士兵葬身于此。

  楚团长曾经怒吼:“五万多人,刚上来三天就垮了,就是五万多头猪,抓三天也抓不完。”然而在几乎成为罗马终结者的汉尼拔面前,消灭超过五万的罗马士兵,也只需要一天。罗马的野战主力尽殁,似乎吃枣药丸。而汉尼拔却并没有笑到最后。

  什么样的才是真正强者呢?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不如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极致表现,强大不是从未失手长胜不败真正的强大是逆境中的崛起,是一种不会被轻易击垮摧毁的韧性。

  成功是意志的较量,而胜利并不属于遥遥领先者,只青睐于那个最终坚持冲向终点的人。

  真正的罗马就在这重创中清醒过来,“知耻近乎勇”,这已经是何其的难能可贵,而“知错能改”,更是“善莫大焉”。费边从备受鄙夷到重新登场,曾经在地中海不可一世的罗马低下目空一切的骄傲头颅,大国荣耀先丢在一边,现实是他们唯一看清的东西,费边主义的坚壁清野并非一味的妥协让步甚至是服低认怂,而是有计划的回避正面对决,保存实力,一点点地将汉尼拔的困在有限的局部。

  可是,韬光养晦也只不过延缓着失败,离真正的胜利还有远远的一步之遥——在哪里倒下的,哪里就是起点。

  而答案正是这本书的书名:那些坎尼的幽灵。在最惨烈的坎尼会战中活下来的罗马士兵,成为敌人的手下败将,亦是罗马的丧家之犬,一度发配到西西里岛很多年。他们又该承担多大的责任呢,可花剌子模的信使最叫人讨厌。

  他们似乎是牺牲品,直到罗马真正的拯救者重新把他们召唤起来。汉尼拔与大西庇阿亦师亦敌,我想,汉尼拔只教会了他战术的那一半,而求胜的意志,是坎尼的幽灵教给他的。西庇阿他自己何尝不是坎尼幽灵的一份子,又或者,其实整个罗马都是。

  这些幽灵都是死过一次的人,死早就不是最可怕的事,只要他们的魂魄重新凝聚起来。这群新生的绝地武士,又有谁可以再一次将他们打败?

  关于坎尼的故事,是无数写就罗马的史篇都不会错过的章节,而这本书,作者用更加详尽甚至有些絮叨的历史证词,向我们展示了关于这种战争以及前因后果的方方面面。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作品,艺术浪漫地渲染出华丽的史诗,这本书描绘的一草一木都展现出一种无可辩驳的真实,有天算有人算,有运筹有意外。历史有必然有偶然,但终究回归必然。

  坎尼的幽灵,这个书名,本身就是一个好故事。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七):救世主与掘墓人——罗马共和国的至暗时刻

  记载论述同一段历史的不同作品,因为作者的立场、背景、学养的不同,往往可以让读者品味出不一样的滋味。本书的作者既是历史学者,又有军人、特工、官僚等多重身份,可以说作者对汉尼拔战争这段历史的研究思路与关注点自然与一般学者不尽相同——这是一段堪称惊天地泣鬼神,发生于两个古代超级大国和两位军事天才之间的战史。而作者的军人背景赋予了他对古代军人、军官、军队以及军事行动中的各色人等,亲历战争时的心理状态特征,更多一分的理解。而带着这份理解,对相关史料进行专业梳理与甄别,得出的研究成果往往更为客观理性,同时对相关细节的解读也往往更为令人信服。

  例如,对坎尼之役罗马军队阵亡人数达到五万之巨,学界一直存在质疑之声。而作者对古代重装方阵步兵作战过程的推导,同时对罗马与汉尼拔各自麾下的军队性质特点的不同,以及根据士兵素质和作战方式的差异在面临坎尼之战局势已定的情况下,罗马公民兵身心俱疲进而情绪崩溃,导致被敌方老练的雇佣兵集体屠杀五万人的合理推测,可谓有理有据。

  其次,因为知兵,作者对古代统帅将领所肩负的各种战略战术责任之理解也更为深刻细致。因而对参与战争的各位统帅将领专业素质的评判也更为精到。战争初期,罗马一方,以老西庇阿兄弟为代表的军事将领虽然忠勇,但战术指挥调度应变能力同处心积虑数十年,又拥有不世出指挥天才的汉尼拔相比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逢战必败、损兵折将看似令人不解,实则合情合理;直到老成持重的费边出山主持罗马军政大局,罗马相较迦太基在政治军事体制与民族特性上的整体优势才得以体现。然而,对近百年来顺风顺水大杀四方的高傲罗马人来说,避敌锋芒、坚壁清野的战略实在不符合他们内心不安分灵魂的召唤,于是坎尼之役的惨败似乎也成为了某种必然——综合实力的优势在面对个人天才发挥的时候,居然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压摩擦,被现实撞的头破血流——至少目前,拥有天才般战术策划指挥能力的罗马统帅并不存在,于是消耗战不得不成为接下来罗马应对汉尼拔大军的唯一方案——拖,拖下去虽然未必能赢,但一定不会输,认怂就算丢人,但它起码能让罗马人活下去,而活下去就有希望!

  天才终于在活下来的罗马人中走了出来,他率领着那群背负着坎尼之役失败耻辱的罗马老兵们走出了一条最终的胜利之路——看似同以往一样,胜利和荣耀又一次属于罗马,而后世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汉尼拔个人的战术指挥天才敌不过罗马综合实力的强大——然而,经过作者的条分缕析,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大西庇阿的横空出世,罗马的胜利远远不会这样快就来到——这一次的胜利与荣耀并不全然属于罗马,它也属于那位与汉尼拔旗鼓相当的军事天才西庇阿。

  后来,罗马人称他为“罗马第一人”,再后来,随着罗马共和国不断的开疆拓土,罗马人发现他们的胜利与荣耀越来越离不开某位“罗马第一人”——他有可能叫西庇阿,也可能叫马略、叫苏拉、叫庞培、叫恺撒——直到最后,罗马人突然发现“罗马第一人”的称呼改为了“元首”或者“皇帝”,而罗马也已然从共和国成为了帝国,完成了自己的脱胎换骨。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附。古罗马这一番改天换地肇始于罗马对汉尼拔军事天才的恐惧,对共和国自己的军事天才的迫切需求——这位天才既是当时罗马共和国的救世主,又是后世共和国的掘墓人——这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但它往往会被当时历史的记录者所掩盖,消失在关于最终的胜利与荣耀的浓墨重彩的描述中。

  幸好,本书的作者依靠他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冷静、客观、独到的辨析与观察,为我们寻找到了罗马共和国崛起与衰亡的基因密码——我辈读者,何其幸哉!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八):一位天才与一个强国的对抗

  古代罗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文化的。古罗马的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因为罗马人聪明地发明了水泥。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些绵延千里、纵横欧洲的道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古代罗马在哲学、历史、自然科学、文学等方面也为世人作出了难以计数的巨大贡献。古代罗马同古代希腊一起,早已融进了欧罗巴的血液。然而,罗马非一日建成。在它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曾有那么一段短暂的黑暗。它差一点栽在一位天才的脚下,再也不能延续为人久久称道的宏伟历史。汉尼拔,迦太基的统帅,一生都与罗马为敌。古代罗马曾经因他战栗不已,却因汉尼拔的一念之差,而躲过了厄运,冥冥中似有神助。汉尼拔因坎尼会战而名垂史册,西屁阿因征服北非而彪炳青史。他们的得意是在两千年前,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是一段谜一样的往事。不信青史尽成灰,美国作家罗伯特·L·欧康奈尔的《坎尼的幽灵》,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重拾遗失在古代世界的这段岁月,见证了历史的伟大时刻。

  《坎尼的幽灵》,从书名上并不讨喜。这样的名字,给人带来一种不确定感的困惑。“坎尼的幽灵“指的是汉尼拔吗?“幽灵”一词的所含的贬义,难道作者是在贬低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吗?却原来,作者是想表达这场战争给后世带来的影响。作为坎尼会战的战败方,罗马一方幸存下来的士兵从此步入地狱一样的生活,他们被元老院无情抛弃,过着衣食无着、生不如死的流放生活,他们像幽灵一样苟延残喘。日后这股久被忽视的力量成了汉尼拔的崛墓人,这是一层含义。一场战争总是转瞬即逝的,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坎尼会战,从些改变了罗马,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政治上,罗马逐渐从共和国蜕变到独裁,军事上,兵只知帅而不知国,唯帅命马首是瞻,而眼中没有国家。坎尼会战的影响像幽灵一样盘旋在罗马的天空,这是另一层含义。作者如此命名,是颇费苦心的,可谓匠心独具,一针见血地概括总结了这场战争的深刻影响。

  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了,现代作家仅凭片言只语的历史记载或一鳞半爪的考古成果,是难以再现历史本来面目的。欧康奈尔在研究了波利比乌斯、李维、阿庇安等人的有关著作后,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视角,准确生动的叙述,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坎尼的大门。

  欧康奈尔没有直接切入这场战争,而是在讲述之前先回顾了这段历史。并从几位史家的角度切入这场战争。作为一种解说和总结性质的回顾,理解这段历史成为进入这段历史的必要手段。循着战火的踪迹而来,在分析比较了几位史家的观点基础上,作者继而从罗马和迦太基两方面,对这两个国家在当时的现状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与分析,无论是政治的、军事的、商业的。两个国家的性格有着天壤之别。罗马的国家管理、动作以及对外进取、扩张,迦太基的以经商为主,以及卑劣的民族性格,比如令人不齿的杀婴习俗。罗马是在经验主义之上成长起来的,而迦太基是立身于商业之上的民族,不善于战争,它的种种不足,没有艺术细胞、名字缺乏变化等等。作者试图通过独立介绍,两两对比,从深层次上分析两国的异国,从而揭示这场战争的真相。

  汉尼拔从小立下“与罗马终生为敌”的宏愿,他的脱颖而出,点亮了了黑暗的历史天空,却如流星一样短暂,不免令人叹息。汉尼拢高超的战术水平令对手闻风丧胆,却无法撼动坚忍不拔的罗马。他是一已之力在对抗一个国家,失败早已注定。欧康奈尔以极为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一场狐狸与刺猬的较量,汉尼拔智计多端,神出鬼没,入侵罗马十六年,所向无敌,几乎无往而不胜,却最终败在人才济济的罗马脚下。他的失败,是贻误战机,是一念之差,是旗逢对手,是牌不如人,更是战略上的不足。欧康奈尔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这段令人过目难忘的历史,然而他却没有仅仅盯住这段历史而大书特书。毕竟一场战争是短暂的,而它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坎尼的幽灵》同时也为我们描写了其他几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提契诺战役、特雷比亚之战、特拉西梅诺湖之战、扎马会战… 此外,书中大量的历史人物也让读者过目难忘,罗马一方的老西庇阿、森普罗尼乌斯、弗拉米尼乌斯、瓦罗、保卢斯、西庇阿等人,迦太基一方的汉诺、哈斯德鲁巴、马戈、吉斯戈、索芙妮斯芭等人,虽着墨不多,却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坎尼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去,汉尼拔、西庇阿们也只剩下一个符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往事。历史的车轮,磷磷向前。欧康奈尔对于这场会战的深远影响有着清晰而理智的认识。无论是施里芬计划还是二战,其中都有着淡淡的那场远古战役的影子。坎尼会战不死,历史不会尽成灰。

  碧月清风

  2018.08.25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九):上佳之作

  讲述坎尼之战的缘起、经过、影响。坎尼的幽灵一是指坎尼之战后因败逃而被元老院流放的罗马军团,该军团成为西庇阿反攻迦太基的重要力量;二是指汉尼拔16年意大利作战给罗马带来的政治、军事上的重大影响。

  本书力求客观讲述这段历史,既有宏观视野也有细节推敲,文笔洗练,在关键部分以古代史诗笔法渲染,意境全出,既有冷静分析,又有吟咏感慨。部分翻译稍显滞涩,不影响整体。

  古罗马为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发动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将迦太基从地图上抹去。第二次布匿战争是由迦太基一方的军事天才汉尼拔发起的复仇之战,他带领军队从西班牙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接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同罗马作战16年,大小战役无一败绩,而坎尼之战是其中歼敌最多、影响最大、最为经典的一战。虽然汉尼拔赢得了每一场战役,却最终输掉了战争。

  本书分九章,我以为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罗马与迦太基立国基石不同:罗马以战立国,迦太基重商,故罗马拥有较优的军事制度、高质量的兵员、经验丰富的军事人才、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拉丁同盟有强大的控制力,同时罗马务实善学,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迦太基则依赖雇佣兵、对失败的将领处以重罚、漠视军队建设,举国弥漫奢靡怯懦之风,对被征服地控制极为糟糕。两相比较,已然决定了两者争霸的结局,不过这只是我们的事后之见,作为当局者当然要奋力相搏,一争高下。在迦太基普遍怯战畏难的风气之中,汉尼拔所在的巴卡家族决意与罗马争胜,汉尼拔更是自幼便立誓终身与罗马为敌,其父携全家出走至西班牙,经十数年生聚教训、厉马秣兵,养成一支虎狼之师,汉尼拔承继家业后,决定将战火烧至罗马的土地上,于是一段传奇史诗就这样开始了。

  第二部分讲坎尼之战以及前序各场战役经过。自公元前390年,卡米卢斯进行军事改革后,罗马战阵特色为三线阵列,第一列为新兵,第二列为壮年兵,第三列为老兵,轮番上阵,兼顾单兵作战和整体协作,在战术上重中路突破,一路向前,简单粗暴但缺少变化,汉尼拔利用这一点,以中路老弱诱敌,将精锐步兵及骑兵置于两翼,通过两翼钳形攻击,包围、分割、最终击溃对方,加上汉尼拔智计无双,灵活运用地形设伏围猎,导致罗马军队屡战屡败。坎尼之战,便是汉尼拔这一战术的最完美展现,面对罗马聚集的近八万人的军队,仅有四万军士的汉尼拔在中路布置了新近加入的高卢士兵诱敌,并适当穿插西班牙老兵压阵,防止中路在撤退时崩溃,在两翼安置精锐非洲兵及努米底亚骑兵,并加大纵深,掩盖真实人数,在阵型安排上为新月型,中路突出以吸引罗马军团向中路攻击。战斗开始,罗马士兵果然齐力向中路冲击,汉尼拔方中路有序退却,而两翼逐步向前挺进,将罗马军团向中路挤压,导致中路士兵密度过高,阵型发生混乱,伴随着战斗的推进,汉尼拔的军团对罗马军队形成四面包围之势,罗马军队被挤压在狭小范围内,无法展开阵型进行作战,最终只能任人宰割。

  第三部分讲述坎尼之战给罗马带来的影响,长远来看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在军事上启发、教育了罗马,汉尼拔的排兵布阵方法、对骑兵及两翼精锐的运用、充满想象力的计谋无疑给罗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其中最好的学生就是带领“坎尼的幽灵”在扎马击败汉尼拔的大西庇阿;二是给罗马的军事制度带来了改变,士兵对统帅的人身依附及忠诚度逐渐上升,“坎尼的幽灵”不被元老院原谅和宽恕,只能通过跟随大西庇阿方能重新扬眉吐气,而西庇阿的带兵方式——给士兵大量金钱、强调对统帅的个人忠诚——实为后世苏拉、庞贝、凯撒等巨头之滥觞;三是认识到专业军事统帅的重要性。种种这些都为古罗马的野心家利用军事力量进行斗争提供了可能。

  对于汉尼拔的失败,普遍认为是由于在坎尼之战后未能乘胜攻陷罗马,本书在此基础上也分析了其战略上的失败之处,一是对罗马与拉丁同盟之间关系的误判,罗马通过公民权、法律、荫庇关系、家族联姻等方式铸就了与拉丁同盟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这一关系与旧帝国治理被征服地的模式迥异,因此即便罗马在坎尼之战中主力被消灭,拉丁同盟也没有离罗马而去;二是在坎尼之战后战略目标不明确,未能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削弱罗马的战略优势,甚至为保护南意大利的城邦削弱了自身的机动性;三是迦太基母邦几乎没有有效配合汉尼拔的战略行动,汉尼拔几乎是以一人之力与整个罗马抗衡。归根结底的原因,已经在书的第一部分道破,古罗马是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军事强国,迦太基不过是个商贸繁荣的旧式国家,罗马象征着未来,因而罗马的胜利可谓必然。

  这样分析理由,自然是事后诸葛亮,也不免一笔抹杀了汉尼拔等人的努力与血汗,在命运之锤落下前,谁都无法说“必然”、“一定”,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那些奋勇向前、不惧失败、意志坚强、追求不朽的英雄方是真正的赢家,罗马的幸运之处在于有一群这样的人,而汉尼拔只有孤身一身。汉尼拔的军事天才当然让人景仰,他希腊悲剧式的英雄人生也值得讴歌,但是我们也莫忘战略眼光、政治方是制胜最关键的因素。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读后感(十):狐与猬之战

  

本书细致讲解了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天才汉尼拔以少胜多的传奇之战---坎尼会战。书中分别介绍了罗马和迦太基的基础情况以及第一次布匿战争,在此基础上以汉尼拔为主角,记录他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意大利的经历;罗马共和国对此做出的反应,和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结果;以及汉尼拔进军意大利带来的深远影响。

为什么研究?

在书的开篇,作者摆正了对待遥远历史的态度,对比了记录相关历史的几位作者的著作,明确了各位作者的优缺点和特点,确定了波利比乌斯的著作更加准确一点,因此以他的著作为基础,在相关地方结合李维和阿庇安的记载。

作者明确了重视这段历史的原因:历史惊人的相似,正视这段历史,吸取经验教训。三次布匿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客观阐述这段历史,为现在的战争与和平提供经验。

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十六载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迦太基政治动荡,有着雷电之称的巴卡家族远走西班牙建立了新迦太基,并且“永世与罗马为敌”。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后,汉尼拔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克服艰难,翻越阿尔比斯山,与高卢人合作。他从阿尔卑斯山带出来的军队经历过山路之险和高山之寒的淬炼,成为他征战意大利十六载的中坚力量。

汉尼拔通过与罗马对战的过程,不断地锤炼军队。对于时机的精准把握,对于地形的巧妙利用,对于阵型的巧妙改变,在战役中的大胆灵活,素质较高的军队,这一切因素使得汉尼拔战胜多位罗马的指挥官。直到费边采取拖延战术才让情形稍微缓和下来。在坎尼会战中,冒进的主战派落入汉尼拔的巧妙设计之中,汉尼拔方面中军后退,诱敌深入,形成合围之势,对罗马军队进行屠戮,约有4.8万名罗马士兵被屠杀。而有幸逃生的士兵成为战争失败的替罪羊,被流放西西里岛,成为“坎尼的幽灵”。

坎尼会战的失败对罗马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汉尼拔没有乘胜追击进攻罗马,错失了绝好的机会。在这场狐狸与刺猬的战争中,罗马持续采用拖延战略,使得汉尼拔在意大利辗转13载,没有更进一步的成就,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被困于意大利,进退两难。罗马有机会在危机中被迫改变,逐步学习和建立起来应对汉尼拔的措施,也培养起来与汉尼拔可以一决雌雄昂的将领---西庇阿。

天才对决

西庇阿在西班牙战胜巴卡家族,切断了汉尼拔的后路。在西西里岛上将“坎尼军团”收编整改,改变罗马的对战阵型,做好准备后进军非洲。西庇阿与卢米迪亚的马西尼萨合作使得迦太基战败求和。汉尼拔被迦太基召回,结束了战果显微的意大利征战之旅。

两位那个时代的军事天才对战扎马。汉尼拔在军队数量和质量上明显处于劣势,但是凭借征战意大利十六年的老兵,汉尼拔在战场上曾有战胜西庇阿的机会。但是善于把握战机的汉尼拔硬生生错过了,在西庇阿战场上完成重组军队阵型的任务后,备受耻辱的“坎尼军团”完成幽灵的复仇。汉尼拔的时代结束了,迦太基在进一步灭亡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直到灭城,成为历史上的过往。

汉尼拔带来的影响

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汉尼拔带来的阴影,使得罗马做出改变,拥有超凡魅力与才能的将领逐渐展露头脑,军队更加忠诚于其将领而不是共和国。以战胜汉尼拔的成功开启了罗马内战的潘多拉魔盒,帝国从远处飘然而至。印证了硬币的两面性。

汉尼拔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那个时代少有的军事天才,在其征战过程中塑造了可以与自己比肩的西庇阿。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汉尼拔的成功带有一丝丝悲怆,战役的成功没能带来战争的成功,缺乏战术头脑的他只能征战十六载,悻悻离去。个人的卓越阻挡不了时代的巨轮,罗马帝国产生、壮大,迦太基只能灭亡。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汉尼拔起到的转折作用也是不可泯灭的,他对罗马的影响更为深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