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摘抄

2021-05-03 03:2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摘抄

  《变调二人羽织》是一本由[日] 连城三纪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一):短评写不下

  这本真的隔了好久才看完,第一篇大概是两年前看的,以至于我在这几天看完最后几篇的时候,已经全然不记得第一篇的情节了。大致来说,变调二人羽织,这篇受益于连城的精妙文笔,虽然写的略显拖拽,但还是把读者一次次拉入作者的圈套,那么结局究竟是怎样呢,其实我也没看懂(?)。东京的某扇门,我依稀记得这两年我可能看过10遍开头,但都因为各种原因鸽到现在。这篇是这本最有意思的一篇,就算没有最后的反转也很有意思了。六花之印,说实话,这篇是我最没有特别感觉的,就觉得挺一般的,分头叙事到了这个地步,总觉得在玩什么奇怪的叙诡,但显然这一篇的内核不够优秀。莫比乌斯之环,这篇是最喜欢的,因为在只有两个角色参加演出的一篇短篇,能把情节写的如此紧凑,把人物描写的如此彻底,那么结局不管怎样,都是优秀的作品了。依子的日记,这篇是朴素的手记体,那么内核也就呼之欲出了。但是手记体形式下对于记录者的内心的描述实在太棒了,所以很不错。 总的来说,作为处女作有这样的完成度真的非常强大了,唯一的问题就是每一篇都过度想要逆转,从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层层递进的感觉,但是依然很棒了。这个后记可能是我读过最简单却最能打动人的后记了。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二):多样风格的初尝试

  作为连城三纪彦的处女作,这部作品的野心和水准已经显现出来了。五篇作品都各有独特的风格,在后来都进一步成为成熟的作品,《变调二人羽织》是结合了日本传统艺术形式和浪漫主义色彩,将古风带到现实中,推理与想象想结合的初次尝试,诡计虽然显得无聊,但是文笔优美,不拖泥带水;《东京的某扇门》有幽默推理的影子,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体现,其中将推理小说层层结构的做法也很有新意;《六花之印》双线并进的手法加上复古的风情,诡计也很有意思;《莫比乌斯之环》是作者擅长的男女复杂的心理描写,其中加害者与被害者的不断地颠倒另人大呼过瘾;《依子的日记》利用叙述性诡计,也是不断有反转,其中男女之间复杂的心理纠葛也是描写的淋漓尽致。

  五篇作品虽然都不是有惊为天人的诡计,但是不乏一些简单纯粹而又有趣的点子,而作者也善于找到最适合表现的方式,使风格摇曳多姿,另外作者擅长的反转,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带有古典意味的表达,多样的叙述方式,幽默推理等诸多技巧在本书都可以找到。人物方面自然是有复杂的心理描写,虽然有时让人有不真实的感觉,但是放在某个时代就是成立,而这些心理似乎有些扭曲的人物,则勾画出了战后人物的共同空虚不安绝望的症结。但是最后总是以自白的方式揭晓答案就容易发腻。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三):无真相

  有没有觉得似乎是日本人的一种思考方式,不论是变调二人羽织还是电影御法度,都给我一种感觉。说是有两条主线到不是很正确,但在欣赏之时总会产生一种自我对抗。

  变调二人羽织是一个破案的故事集,读的过程中也一直在猜测故事的真相。虽说也能发现其中对现实的讽刺,比如默默无闻的刑警不论怎么努力都是默默无闻,而且还有妻儿老小要养;年轻的上司对于年老下属的鄙视;徒弟对师父的阳奉阴违;已经老去的表演家不甘衰老为自己找尽理由来解释舞台上的尴尬;以及想要重新做人的主人公却在下决心的一刻死亡……这其中的悲伤不言而喻,但由于案件的诡异,总会让我忽略这些。

  所以我觉得读书十分有趣。在阅读一些书籍的时候其实也是一场自我的抗争。度过它们,也是结束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战役。我不在乎孰输孰赢,就像观看奥运会的乒乓球赛,金牌拿只能是我的。

  有时候为了共同的利益,我的人格们能够空前团结。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四):虎头蛇尾之感(有剧透)

  第一篇《变调二人羽织》瑕不掩瑜,总体最佳。不过如果把那个猜想当做解答(毕竟结尾那个解释不应当在推理小说里作为真相),那么作为一个臭名昭著的艺人,真的有能力在没有任何人注意到的情况下搞到保护动物吗?凶手又有能力神不知鬼不觉把它放飞吗?

  第二篇《东京的某扇门》虎头蛇尾,不符预期。那个男人的构思倒是还不错,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当做推理小说创作指南。扣分项是结尾那自作聪明的反转,角色塑造混乱,逻辑上说不通:那个男人完全没有写下副标题的必要,并且直接破坏了全篇的氛围。

  第三篇《六花之印》虎头蛇尾,过于巧合。我个人对推理小说里的“巧合”元素的态度是这样的:可以有,但不能是核心。本篇的巧合太多太牵强,旧案的知情者(实施者之一)恰好找了个警察坦白,旁边恰好有个小孩听到了一切,这小孩恰好从知情者那里得到了旧案里的重要道具,小孩长大后恰好碰到了和旧案的实施者一样的情感问题,在各种巧合下他实施了跟旧案一样的杀人手法,那件旧案的道具恰好留在了现场,知道旧案的警察恰好看到了消息,并从当事人的名字和那件道具知道了真相。那么,推理何在?

  第四篇《莫比乌斯之环》如果我对情节没理解错,依然是虎头蛇尾,还附加了一些窝囊。开头假设是“这样”,结尾真相还真是“这样”。跟第二篇观感差不多,以为是个偏惊悚的推理故事,结果就这?

  第五篇《依子的日记》虎头蛇尾,诡计老套。里面某些场景的描写倒是挺符合第二篇里“Short Mystery”杂志社的水平。

  总的来说,跟《鼠之夜》《无言的肖像》类似,终究只是能看的水平,所谓“情感大师”,说白了就是喜欢写多角恋、婚外情罢了。

  另外两部长篇《蜜》《以“我”为名的变奏曲》甚至连“能看”都算不上。

  现在手头上还有一本《一朵桔梗花》,谨慎期待吧。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五):不猜“凶手是谁”的推理

  “无论什么推理故事,一读就能看出犯人是谁,太无聊了”,这是日本推理小说家连城三纪彦的父亲说的话,连城三纪彦说自己的创作是不断回应着这句话。但读连城三纪彦的《变调二人羽织》这部5个短篇推理小说集子,就会发现其实作者不仅仅是回应这么简单,他在绞尽脑汁得构思,用文学结构上的布局谋篇来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往往让“谁是凶手”这个读者最在意的部分变得不再重要。

  作为同名短篇小说的《变调二人羽织》推理故事设置比较典型,一个酒店宴会厅内,落语表演者破鹤在进行人生中最后一次表演中被发簪刺死,发簪这个关键凶器消失,而在场的四个观众每个人都与破鹤有过节,每个人似乎又都没有接近破鹤行凶的机会。是自杀还是他杀,倘若是他杀,凶手又是谁?围绕这些,刑警龟山进行了一系列推理调查,并与前刑警宇佐木信介用通信的方式来推动推理故事进展。一个近乎封闭的密室,一人被杀,而其他在场者都有犯罪动机,这个犯罪现场对于推理迷来说,再熟悉不过。在英国著名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中,就经常借城堡作为密室进行杀人,而在场者往往与死者有财产、感情纠纷,读阿加莎的推理小说,读者脑袋中会分析小说中对每一个在场者的表情、语言描写,猜测哪个是真正的凶手。同样是类似的故事设置,若读者在《变调二人羽织》中也按照往常的推理思维猜测凶手是谁,到最后反而会有小小失望,因为连城三纪彦这篇小说在探讨推理的多面性和可能性,或者说是连城三纪彦在刚刚写推理小说中的一种刻意实验。这种实验在其他四篇小说也有体现,每个短篇都各有特色,形式构思各异。如《东京的某扇门》中语言的插诨打科,《六花之印》中的回环结构设计,《莫比乌斯之环》中的开放式结局,《依子的日记》中的叙述角色的互换,篇篇有亮点,简直不像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连城三纪彦的推理小说比较偏重于文学性,语言受日本传统文学影响颇深,更是通过文学手法淡化了“谁是凶手”推理本身。在日本《名侦探柯南》中,经常是最不可能犯罪的人就是凶手,但读连城三纪彦的小说,最讶异的绝不在于凶手是谁,而是他的精妙设计。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六):★★★★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变调二人羽织

  这个故事想起来郭德纲

  人被杀了,可是凶器不见了

  答:被人带走了

  东京的某扇门

  堵车制造不正常证明

  答:半路杀人

  六花之印

  两辆一模一样的车,第一辆上伪装死亡,用第二辆替换第一辆

  莫比乌斯之环

  妻子说丈夫谋杀自己,丈夫将计就计

  依子的日记

  情人杀死妻子 身份替换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七):标题随意

  以出版时间看(1981年),这连城的第二本短篇集,而以其中篇目的写作发表时间来算,这是早于《一朵桔梗花》的短篇集处女作(更早之前著有长篇《暗色コメディ》)。

  1.变调二人羽织

  落语家破鹤因喉疾不得不告别舞台,他将经典落语改编为“二人羽织”,与徒弟同台表演,以此作为告别演出。却死于台上,凶器是一个玻璃发簪。

  选择艺术类行业的东西为内容,确实是一个好选择。如《宵待草夜情》之中的《能师之妻》,肢体演绎的表演中,微妙的动作描写总能写的十分入神。再以鹤为象征物,漂亮连接,艺术、肢体、象征物、推理元素。

  推理方面与桔梗花的以剧情核心不同,正统的本格。

  4星半

  2.东京的某扇门

  某人打算把推理小说的构思卖给编辑,他以东京为密室,又加上了特别的执念。

  内容中的推理小说,也就是那个东京密室其实比较一般。不过从悖论之中生出的“双手钢琴”的思路很灵动。另外,也许觉得内容还不够力度,布局上也有小彩蛋。

  4星

  3.六花之印

  回想家族历史之中的一场特殊案件。

  全书最好的一篇,惊艳。

  首先是两段式的结构,谜面是案件,一对心意已决的夫妻分别乘车前往他方。连城的文笔完全的展现了出来,让夜散发着悲情之美。双镜头不断的转化,穿插,虽是夫妻却怀揣着某种执着的恶意,这种叙述方式确实很有意思,也很影像化。

  下半段是解谜篇,案件是移动密室,与艾伦·托马斯的《出租车奇案》相同的密室构思。而与欧美的理性相比,文学化的移动密室无疑更具观赏性。文笔、诡计、推理、构思、布局,此篇是高质又具有全面性的一篇,力荐。

  5星

  4.莫比乌斯之环

  妻子在睡梦中惊醒,怀疑有人要杀她,而颈部也确实有着指印,并怀疑是其丈夫所为。之后就是莫比乌斯般的反复。

  心理悬疑方面写的不错,动机也很亮眼,不过最好的还是诡计的构思。动机太亮,却又影响了余味。

  3星半

  5.依子的日记

  日记体的第三者插足的内容。

  还是以心理悬疑为主,逆转很漂亮,诡计我也喜欢,女性心理描写细腻。

  5星

  总评:既有着文笔上的功力,又很推理,这种相当本格的连城短篇很让人享受。另外短篇集无渣作这一点很强悍,原本以为第二篇一般都很差的短篇集阅读经验,被那篇的小花招救了回来。连城的短篇堪称一绝。

  5星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八):罪犯是谁

  “无论什么推理故事,一读就能看出犯人是谁,太无聊。”这是连城三纪彦父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奠定了连城推理小说的写作初衷,他的推理小说一直以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反转受到大家喜爱。作者的《变调二人羽织》也用五个推理故事,不断回应着父亲的这句话,将读者引入一个个“罪犯是谁”的推理之旅。

  《变调二人羽织》是连城在《一朵桔梗花》之后出版的第二册短篇集,但在推理小说上来说这才应该是作者“真正意义上的短篇处女作。”此书中集结了《变调二人羽织》、《东京的某扇门》、《六花之印》、《莫比乌斯之环》、《依子的日记》五个故事,每一个案件都以出乎意料的结局让读者大开眼界,在“原来如此”的惊叹下隐藏着婚姻里不得不说的爱恨纠葛。

  《变调二人羽织》以飞过东京上空一只丹顶鹤和红极一时却臭名昭著的落语家破鹤的死亡两段新闻开始。丹顶鹤和破鹤看似只有一字相同而已,但在故事的结尾处这只鹤成为了揭开谜题的关键。破鹤因喉疾不得不告别舞台,在告别演出之际,他将经典落语改编为“二人羽织”,与徒弟同台演出,为此他还特意请了五名“仇家”来观看。在演出高潮处,破鹤却突然死亡,种种迹象表明其为自杀,可消失的凶器玻璃发簪却让这一死亡变得扑所迷离。随着不断的推理和求证事件慢慢清晰,嫌犯身份慢慢浮出水面,却在结尾处安排了两次逆转,让读者意犹未尽,思索不断。作为这个短片集的第一篇小说,情节设置确实巧妙,在不断的对人物的剖析中,线索慢慢给出一直将悬念留到了最后。

  这本短篇集中有意思的地方除了出人意料的罪犯外,五个故事中大多数都是爱情的悲剧,和婚姻里的欲望相连。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当夫妻间的爱意淡漠开始,由爱生恨变得如此简单。《六花之印》中相隔数十年却高度相似的凶杀案,连杀人动机都日此相同,足以看出情杀真的是自古以来最主要的杀人原因啊。名存实亡的婚姻里,爱人的一方始终是最痛苦的,《莫比乌斯之环》故事中的男女,丈夫自导自演的谋杀,其实是一场自杀,这个故事里将丈夫的纠结和对妻子的失望放大到了极限,一个人要有多么的绝望才能制定如此复杂而矛盾的机会,让人嗟叹。在最后一个故事《依子的日记》中,丈夫为爱痴狂,却还不自知,当妻子的替代者将真相公布才将这份可悲的痴迷展现出来,两个人同写的一本日记是故事最精妙的存在。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却奇迹般的契合,也让人直到揭开谜团的一刻才能找到真相。

  《变调二人羽织》每一个故事都有着惊人的逆转,无论是动机还是手段都让人有种意想不到的惊喜,连城将“罪犯是谁”这个谜题成功的保留到了最后,是对父亲的回应,也成为了推理迷最想看到的故事。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九):《变调二人羽织》:初见的诱惑

  推理小说究竟是什么呢?也许对于这样一问题,没有多少阅读经验的读者回答起来反倒会更加得心应手:“推理小说嘛,是不是那种死了个人,凶手不知道是谁,所有的嫌疑都指向死者的仇人,但是侦探会在最后找出一个路人甲伏法认罪的故事呢?”面对困局或是死局,既意外又合理的“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往往是普通读者眼中推理小说应当有的样子。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使大多数“推理迷”最终“入坑”的,一定是第一次读某篇推理小说时,因意外的结局而产生的震撼。甚至在大多数时候,对于一部推理作品的好坏,最简单的标准仍然是它的意外性。“无论什么推理故事,一读就能看出犯人是谁,太无聊了。”连城三纪彦的父亲的话,差不多也是大多数读者共同的观点吧。

  尽管时间上比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短篇集《一朵桔梗花》晚一年,但《变调二人羽织》中的五篇作品才是作者最早期的尝试。而在这部“原点之作”中,连城也很“坚决”地贯彻了父亲对意外性的强调。“强行逆转”是这本作品集中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而之后作品里的唯美与忧伤,在这些早期作品里同样也可见端倪。

  五篇作品中,作为主打的《变调二人羽织》写一位颇具影响力却在私下臭名昭著的落语家的死亡事件,谜团本身便颇为宏大——死者在自己谢幕演出中,与众目睽睽下被刺死,随后凶器却不翼而飞。与此同时,一只意外出现在城市上空的仙鹤成为作品的一条伏线,而两个事件最终交织,构成了这篇既充满欲念纠葛,又不乏浪漫气息的作品。作品提供了“多重解答”,最终的逆转,则是建立在对死者整个人生的剖析之上。尽管故事展开不足,使得最终的逆转有些唐突,但也算是一篇完成度较高的短篇作品。

  事实上,虽然对结局的“苦心孤诣”成为作品最明显的特色,但连城还是在这些作品里,表现出他对于人性与情欲的专注。最鲜明的例子要属作品集的最后一篇《依子的日记》。两个女人和两个男人在各自不曾料想的状态下遇见彼此,由于种种原因陷入了因彼此而产生的纠葛——在大多数时候,初次遇见总是最具诱惑的时刻,一方面它会因为彼此吸引而显得格外美好,另一方面则是关于之后的走向,没有人可以预料。而故事的背景被安排在战争期间,收场于战后,则也多了几分带有悲凉气味的反思吧。有关战争的话题与设定在连城之后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算得上是他比较热衷的话题。

  总体上说,连城的这本并不出名的短篇集还是值得一看的。尽管意外性的设计多少有些做作,但对于故事的把握,还是为作品加分不少。而另一方面,在他执着于意外性的早期创作中,我们不难发觉有关之后作品的“伏笔”——这大概也是读一位作家作品会收获到的额外的乐趣吧。

  《变调二人羽织》读后感(十):初赏连城三纪彦,浅析与东野圭吾之差异

  也是通过止庵先生的微博知道的连城三纪彦。书买了很久,因为醉心于东野圭吾,所以被搁置了。近五十本东野看过,实在找不到能再让眼前一亮的推理小说,想起了他。结果是一气读完两本,难得的过瘾。不自觉地与东野有了比较,生了粗略写一写的心。 1.一向认为推理小说,受题材限制一定要有一定的篇幅,才能把事件说清楚。即使老道如东野圭吾,短篇也是他的一个短板,选择阅读时总是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连城三纪彦的这两本恰恰都是短篇集,每本五篇,几乎各个精彩。 2.为什么连城能在短篇幅中说清复杂的事件呢?不难发现,他很少着墨于推理破案的过程,几乎都是用直叙的方式讲着阴谋的始末,更多着墨于别出心裁、处心积虑、又情理之中的犯罪手法。所以你能记住东野圭吾的加贺恭一郎、伽利略,而连城三纪彦所有案件中的破解者多是面目模糊的。 3.父亲的那句“无论什么推理故事,一读就能看出罪犯是谁的,太无聊了。”对连城三纪彦的影响很大,因此别出心裁的构思成为他的作品最为值得称道之处。 《东京的某扇门》讲了二战后,一个急于想把自己推理小说构思卖给杂志社换钱吸毒的人,以与总编对谈的方式,在仅仅圈定作案时间,连主人公的名字、案发现场都是在交谈中不断变化着情况下,推理与假设就在此人每一次的编造与主编的质疑中进行着,精彩纷呈。 《六印之花》以交叉叙述的方式,以同样的进度讲述了平行发生在明治三十八年和现在的两个时间上案件,最终节点于一个时隔几十年的模仿杀人案。 《莫比乌兹之环》两封丈夫留给警察的信,以同样完全合理的解释,把自己的死因归总为他杀与自杀两种完全不同的动因。 4.处心积虑是指,很多阴谋的谋划、实施过程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 《依子的日记》中的丈夫为了报复妻子的不忠,策划实施了两年的时间,甚至中间包括他去参战的时间。 《未完的盛装》中的叶子用了一个假的杀人案,成功地把吉野栓住自己身边十五年。 《野地之露》中的嫂子为了报复丈夫有了外室,利用小叔子对自己的爱慕,让丈夫把亲生子错认为是自己弟弟与妻子乱伦的产物,而施以冷暴力,最终死于亲生儿子刀下,完成长达二十年的报复。 5.推理小说中少见的文字之美。连城的故事背景多是在大正、昭和时代,是日本经历了大正民主与二战洗礼的时期,使得他的小说自带了一层悲凉的底色。在这样的基调上,他笔下的女性,狠如《能师之妻》中的篠,善如《宵待草夜情》中的铃子,都有种壁利般的美。 6.也就是因为连城在故事的时间设定上拉开了距离,并用直叙的手法更多着墨于阴谋的精巧,让读者完全以第三者的角度阅读,所以代入感以及作案动机所引发的对人性的思考远不如东野圭吾。 另外,《变调二人羽织》是连城三纪彦大学时期的作品,也可能是过于在意他父亲的那句话,不难看出他在这五个事件中对于犯罪手法,安排得的刻意精巧,从另一个角度说,也算是大胆的尝试。而这种刻意到了《宵待草夜情》时已经变得更为自然流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