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杏子酱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杏子酱读后感锦集

2021-05-04 01:5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杏子酱读后感锦集

  《杏子酱》是一本由[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杏子酱》精选点评:

  ●政治诉求过于强烈,缺乏短篇应有的技巧,看索老还是回古拉格吧……

  ●评分如此之低,说明大家还是为了艺术性看的。这就对了,作为文艺创作,小说从来就不应该把“资讯”放在第一位… 索尔仁尼琴获诺奖肯定不仅仅是文学的原因 虽然他获的是文学奖 包括君特格拉斯和伦茨…所以我心中的文学大师永远都是福克纳和马尔克斯~

  ●由短篇集合,起于20世纪苏维埃政权至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的改革,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片段剪影。

  ●老索真的缺乏小说家的天赋,每一篇都是他政治意图的表达,然而并不巧妙,比安兰德蹩脚得多,干巴巴,甚至不配称为小说。

  ●译后记写得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两种极为矛盾的感情让我极为难受。到底什么是真像?对于苏联我们该如何看待,他曾给了人们美好的期待,描绘了一个美好新世界,我虽然知道苏联体制下给人的伤害,某些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还是更多的惋惜。索尔仁尼琴却给了我一个疑问,苏联的真像是什么?如果说在作者的心目中更多的是批评,书中不也有那么多英雄吗!也许政治和英雄并非不能共存吧。

  ●过七旬的索氏依旧高度敏感,在写collectivization上,他显然比奥威尔还要细致感人。

  ●第二篇就看不下去了……

  ●第一第二篇还饶有兴致.后面便开始乏味

  ●热爱土地的农民,是做不了坏官僚的。

  《杏子酱》读后感(一):在之前,在之后

  

《杏子酱》是我第一本阅读的有关俄国/苏联文学的书籍。因为之前听《逻辑思维》对索尔仁尼琴的赞誉很高,无意中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了这本书,闲着没事就借来看了。在这之前我对俄国历史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那些,个人觉得索尔仁尼琴对历史事件及特定历史下的人物的刻画非常深入人心(当然也可能我自身看得不多233)总而言之给了四星,没给五星是因为部分的中长篇阅读起来比较费力,而且整本书的基调都是在讽刺,对于部分的人不是非常友好。

整部书的跨度非常大,从一战末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建立后的种种事件,但索尔仁尼琴却没有着笔写宏大的历史场面,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小人物上,以点代面刻画当时特定人群的悲惨经历。有些人认为索尔仁尼琴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zz符合西方的思想,以此来抨击当时的苏联,但不得不说大部分的历史确实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认为其是“俄罗斯的良心”,而俄罗斯人在他的雕像上涂上“犹大”的字样的原因。

看部分评论似乎《杏子酱》并没有索尔仁尼琴早期其他作品来得优秀,可能在于创作背景的不同吧(流放生活vs回到俄罗斯),不过介于我没看过其他作品我也只能就本书论本书。个人认为作为我了解俄国文学的第一本书,这本书详尽地为我讲述那个时代、那个背景的故事,是一个让我非常心动的开端。不得不说索尔仁尼琴的文章自带一种悲怆的宿命感。

有评论说比起文学可以将《杏子酱》当做历史文献来看也是无可厚非的,或许我就是这么来看本书的(笑)。

  《杏子酱》读后感(二):小说中的历史

  本书的各个短篇和中篇包含的时间跨度很大,由一战后的苏联一直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都有写及,横跨七十年。我对作者的身份和经历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只是第一次看他的小说,但是我看得非常的入迷,一半因为他讲故事的水平好,一半因为他故事的历史吸引我。

  第一个将共产主义理论用到政治斗争中并建立政权的国家,曾经的苏联虽然已经成为历史接近30年了。但是因为他曾经的“老大哥”地位,有关它的话题总是不会少。曾经看过戈尔巴乔夫的《苏联的命运》。感觉很一般,几乎找不到有关苏联解体的任何个人化观点或者是非官方的说辞,我觉得更像是一本消费之作。相比之下,我觉得本书更像是苏联解体的正史,尽管这种正史是小说过滤出来的,带有文学要求的历史。相比戈尔巴乔夫在金字塔上感受解体的腥风血雨,索尔仁尼琴所写的民众对解体的促成和感受更加容易被普通人理解。正是有了足够的跨度,让这些故事看上去也有足够的说服力去解释苏联的命运。本书的选取的人物非常广泛,有朱可夫元帅这样的伟人,也有一般军人、商人和市民,从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剖了苏联社会七十年的方方面面。最多的篇幅还是留给了军人,不知道作者本人是否有参军的经历了。不过有关军人的,也并非战斗如何激烈,不是英雄主义,只是为了反映社会的现实弊病。

  本书的写法有个很大的特点,所有的短篇小说都是由两部分组成,而在这两部分中间往往有一定的跨度,这种跨度有时是可短可长的时间,有时是人物或者空间的转换,当然在叙事上是找到统一的线索的,这个线索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可能是同一件事,甚至可能是同一个人名。在两个部分之间,往往会出现比较大的反差,而作者不会对这种反差做出任何解释,甚至没有明显的感情偏向。作者善于用不带感情的话语描述这两种反差,从而揭示社会的矛盾,揭示苏联的问题。这种完全不预警的转变,让人疑惑,中间的许多个问好可以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而这些答案就是作者看到的社会问题。

  作者并未为苏联歌功颂德,也未为它的解体欢欣鼓掌。他对政治的关注远不及他对普通人的痛苦以及社会发展的可疑之处来的多。所以这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一本历史书,书中流淌的更多是作者对其国家和国人的爱。

  《杏子酱》读后感(三):初识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

  “索尔仁尼琴”,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古拉格群岛》。

  一直没弄清此类书名能触到自己什么神经。总之,自己会被这样的书名吸引,且遐想到苦难和浪漫,俄罗斯的广褒和荒凉、以及在风雨交加的阴霾笼罩下久久不能苏醒的冻土。这一切在脑海中构成的影象,像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画面,充满诗意和感伤。在迫不及待搜索了解了《古拉格群岛》的内容后,我立即判断索尔仁尼琴所写的俄罗斯不同于托尔斯泰、不同于契科夫、也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笔下的俄国。索尔仁尼琴的俄国是在变幻莫测中发生着巨大蜕变的俄国,也或者称为苏联或是俄罗斯?当然,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变换的只是建立在不同政权基础上的国家名字而已。人类的生存的方式适应着这些变动,人性亦然,完全符合达尔文的观点。

  同以往所有的历史阶段相似。但索尔仁尼琴笔下的历史阶段试图被掩盖,或者至少在现时的体制下,还做不到跳脱出去像评论几百年前的历史和某个皇帝一样能相对公正客观,因为这一切还没有过去,生活的当下是索尔仁尼琴笔下那个阶段在我们这里的延续。索尔仁尼琴”人道主义”的创作散发出来非虚构味道或许能让我们侧面的多了解一点真实的历史。

  可能恰恰上述原因,《古拉格群岛》除了2006年群众出版社发行过一套。再也没有其它出版社出版发行。实体书店根本买不到,网络因为稀缺价格被炒的高到望而却步。后在豆瓣书店偶遇六折新书《杏子酱》,迅即入手。

  《杏子酱》八个短篇,一个中篇,一篇译后记。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随便从哪一篇读。故事的背景有苏维埃政权时的农民暴动,左倾路线,大清洗及俩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及政权性质改变后俄罗斯在叶利钦领导下的大刀阔斧的社会改革。最后的一篇译后记里,译者大略的介绍了每个短篇的历史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初读时可先读做为理解小说故事的基础。但译者对作者塑造人物的强加“高大”的升华,有些我并不赞同。比如《那斯坚卡》一,她明明只是个受害者,即使在标榜着“解放或革命”的口号下,她的状况也并没改善,甚至更过。译者说“她们都在恶劣的条件下,表现着对美和善的追求”,这个描述只让人感到痛心。政权变迭是要改变旧时不合时代进步的一切,但似乎女性在任何背景下命运都如出一辙。

  封皮上的作者简介里“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三个头衔就足以能说明索尔仁尼琴为什么能把那段历史写的如此真实和饱含同情,每个短篇里塑造的角色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切片。索尔仁尼琴的经历和经验以及对自己祖国的饱含深情锻造了他笔下不一样的俄罗斯,那段最真实的苏联和俄罗斯历史。而且这段历史离我们的时代并不遥远。

  《杏子酱》读后感(四):斗士索尔仁尼琴的慈悲心

  几年前,自由派公知和一些以启蒙者自居的草根时评人还能在微博畅快发言时,除了写一些碎片化评论,还经常转一些“金句“,这些金句共同的特点是:简练的话语中具备和极权体制作长期斗争的耐心和决心,巨大的道德勇气和深刻的人生信念。哈维尔、米沃什、奥威尔……这一连窜写作极权主题的名单里面一定也少不了索尔仁尼琴,诸如“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这样的颇具启示录意味的警句在当时备受欢迎,如果配图中再加上那张索尔仁尼琴蓄着胡子、斜仰着头、眼神充满坚毅的照片,那传播效果就再好不过了。

  话语中传达的斗士姿态让索尔仁尼琴在自由国家和极权国家都收获了不少的敬意与名声,可同时人们也在不自觉间将索尔仁尼琴的小说贴上了“斗争“的标签,仿佛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在以强硬姿态,展开对苏联极权帝国的控诉和声讨。事已至此,他的小说在写些什么还重要吗?世人皆知他的巨作《古拉格群岛》,可是你要细细问下去,这部书你可曾读过,读过的话哪些细节印象深刻?这可能就要面临尴尬了。

  所以始终有两个索尔仁尼琴,一个是大众传播中的那个极权斗士的形象,另一个则是作为小说家的索尔仁尼琴。这后一个索尔仁尼琴人们讨论的兴趣并不大。

  俄罗斯小说家虽向来有大部头,但索尔仁尼琴两部代表作《古拉格》与《红轮》是通常大部头篇幅的数倍,这种篇幅完全是欧美类型小说家系列作品的体量了。仅仅就此而言,也足以让他的作品只落得个名声在外。

  索翁创作于90年代这部小说集《杏子酱》如今终于有了中文版——指望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讨论过于宏大的历史命题、体制之恶等是不现实的。索翁在这几篇小说中进行了一次写作实验,简而言之,一篇小说拆分成两章,两章节之间没有十分鲜明的情节联系,但却聚焦于同一个主题,像小说《娜斯坚卡》,前后两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只是重名而已,她们各自面临着不一样的选择困境,但造成这困境的根源上确是一样的。开篇之作《青年人》用视角化的叙事,讲述教授和青年在时代变化中因不同选择导致的不同际遇,教授和学生的关系,转化为被审讯者和审讯者之间的关系,索尔仁尼琴写作中的这种戏剧性转折借助于历史的推力,根本不需要人为刻意设置。

  这种“对章”式的写法也让索尔仁尼琴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大量留白,很多人到底是如何成长为那个样子的?历史既然已为此做了脚注,那小说便不再赘述。

  这本书中的前几个短篇写得都好,但后面涉及到战争题材的短篇和中篇,我却认为是个败笔,索尔仁尼琴妄图在有限的篇幅中勾勒出战争的全景图,致使小说人物退居次席,故事对战争场面的白描盖过了人的困境描写,人非但没在战争中凸显出来,反而被淹没了。

  早年读《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因为有了大众传播给先入为主的偏见,惊讶于索尔仁尼琴文字上的柔情与细腻,以及他文字中所折射出的慈悲心地。他是真正能感知痛苦并精确描写出来的人,风格不夸张造作更不伤痕,比起那些动不动用魔幻写历史灾难的中国小说家厉害太多。

  《杏子酱》读后感(五):索尔仁尼琴

  

杏子酱:

索尔仁尼琴的文笔简直令人叹服。小说由两节构成,第一节讲述了哈尔科夫机车工厂一名建筑工人的经历,他本是富农的儿子因国家政策被发配,后与亲人离散,开始了独自凄凉的生活,在工厂里时刻担惊受怕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为了不被冻僵甚至会争着干活儿,即使这样也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重病也不停的干活,直到躺在了医院。第一节以这名工人给一个作家写了封救命信结尾。

第二节故事介绍了瓦西里教授去一名作家家做客,这个作家或许才华横溢,但笔下的文字都是符合当时意识形态的,给上司打一个电话可能就情绪充沛得口述出一篇著名文章。作家的生活气派体面,连仆人也守规矩极了。谈话里似乎只有如何创作创作,创造能发表的文章。在这个只需要写恭维斯大林同志以及斯大林同志政策的时代里,对于这名作家来说过好日子并不是一件难事,毕竟他精通如何写出受他欢迎的文章。他写作的灵感是来源于17世纪诉讼文件的研究,他认为在被告被审问和拷打时,法院文书精准地记下了他们的话,被告被鞭子抽打,被烧红的扫帚烧着时,被告迸发出来的才是最赤裸裸,最坦露心胸的话,这些话才是真正冒着火的新鲜的语言,而正是这些以前从未有作家使用过的语言最具有原生态的力量。第二节的结尾以作家讲了一个小故事结束:他收到了一篇来自工厂的建筑工人的信。信里的词语无比自由,对文字的掌控甚至连作家都无比的羡慕。教授问他:那您给这个人回信了吗?作家说回不回信有什么关系,问题不在于回信,问题在于语言上的发现。

人们处于生命最后关头写下的救命信却只被在未知的情况下担负起责任的人当作文学创作的来源,当作维护自己现有地位和利益的基石。忽视当事人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情况中。作家模仿出这种文字又有什么意义呢,索尔仁尼琴一定是意识到了,当时体制下的苦不堪言才写下了这篇甚至极其讽刺的小说。

娜斯坚卡 :

索尔仁尼琴晚期的短篇小说基本是由两部分组成(двучастные рассказы),每一部分都可以当作一个独立的小说来看,但合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其中最喜欢的就是杏子酱。

《娜斯坚卡》很有意思,这篇两个部分的主人公都叫娜斯坚卡,以女性的角度来叙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她们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人生轨迹也完全不同,唯一的共同点大概就是都冠着娜斯坚卡的名字和深处这个时代中。但我觉得索尔仁尼琴想说的绝对不止这些,这两个部分连起来一定是有特殊意义的。

前娜斯坚卡身在神甫家庭,可当时那个斯大林当政的时代她们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她只好离开外公神甫,投奔别处的姑姑。姑姑是个明白人,给她指了条明路。入团。除此之外,别无出路。否则就得上吊,于是她听从了姑姑的建议,团里还给她分配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但是第一份工作的负责人就强奸了她,被别人发现之后她就跑去别的村庄。团里也继续给她分配其他工作,但无论在哪里都不停的和男人发生关系。当时社会流传着一个说法,爱情就是资产阶级的玩意儿,还有一句台词:“我需要女人,难道你不能像同志般,像共青团那样帮我一个忙吗?”入团曾经是她活下来的唯一条件,而现在也是这个身份她他无法逃离。当然,她和其他男性发生关系,除了为了生活,还有为了爱。身体的接触确实会让她感受到爱。在和这些男人发生关系的时候,她也在不断往上爬,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从被排挤的神甫家人到在大学里接受培训的骨干成员,到最后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或许永远不会抛弃她的男人。他带她去了莫斯科,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娜斯坚卡过着小公主般的生活。她对文学也充满了热爱,俄罗斯文学就像是她的精神支柱,后来她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教师。可是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她竟不能向孩子们教授她曾经阅读的俄罗斯经典,当时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有统一规定的,如果有任何偏离就会被叫去喝茶。她抗争过,私下里组织读书会带孩子读普希金读莱蒙托夫读叶赛宁,带着孩子们去演话剧,但后来她屈服了。偶然一次教学课本一直没发,通知说每个教师可以自己安排教学计划。可这时她退缩了,畏惧了,她自己也不喜欢自由选择了,已经害怕说出关于作者作品的观点了,唯恐留下某些不好的证据。虽然她也遗憾,孩子们只能处在那样的信息茧房中,或者是说被营造的世界观中,她明知不对,却倍感无力难以改变。(但也许她还有些血性。)

rt改变命运。

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被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流亡西方之前,主要关注集中营体裁。他是集中营文学的开创者,《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这都来源于他在战争时期给乌克兰前线同学的一封信中提到了对斯大林不敬的用语,因此被流放八年,其间身患癌症,大概也是以此为基础创作了《癌症楼》。第二个时期是流亡时期的作品,其中以政论文为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他离开祖国接下美国的橄榄枝也并不代表他抨击苏联制度拥护美国,事实上,他对西方的批判从踏上西方土地到离开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回国后也一直批判美国和北约鼓励俄罗斯的野心。第三个时期是他回国之后的创作。《杏子酱》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探讨人性的问题,坦率批判俄罗斯的不实理念,他只是一个想说出自己认为真理的作家和活动家。“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真话。我的一生都在于冲破阻拦而能够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不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偏执,单是这份为表达和真理的坚持就值得“彪炳日月”。

这本书里最喜欢的是杏子酱和娜斯坚卡,读后感写过了,其他的就不写了。

(对战争文学真不太感兴趣,尽管他是索尔仁尼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杏子酱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