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浪者之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1000字

2021-05-07 01:31: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1000字

  《流浪者之歌》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者之歌》精选点评:

  ●陷在无尽的痛苦深渊中,无法自我拯救。深深感到虚空,寻找在外的意义,却发现也是徒劳。黑塞放弃了,在与现世的一体融合化解张力,而不是重新将自我导入新的执着的苦痛中,一切新执,清醒是苦痛的来源。唯有静谧安放才是终点。

  ●这特么悉达多吧,这书名谁起的……

  ●好怀念啊,当初因为看了林怀民老师的舞蹈《流浪者之歌》而做了这本书,很喜欢这版台译本,便要来了授权。做设计的时候自己也用毛笔写了好多遍书名,就是没有满意的,最后只好请爸爸写了中文书名,请魏姑娘写了扉页的英文书名。非常感谢所有为这本书付出的人们^ ^

  ●听着菩提渡生与天涯路漫漫看到佛陀与最后那段,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薄薄一本,但翻译的非常有意境,也很完整明了。“知识可以传达,智慧却没办法。”

  ●觉得比悉达多译本更好些

  ●让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爱这样的世界,乐于成为其中一部分。 更加爱大海了!! 书架必屯的书之一!

  ●我觉得这个版本有点难理解啊,我看起来不太顺畅,而且这本书的悉达塔很讨厌的说,总是自以为是又看不起其他人,真不讨人喜欢。追求自我的路程何其漫漫,让悉达塔上下而求索。

  ●“自我”

  ●好像更喜欢正文前茨威格和黑塞的通信。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一):有一些印刷错误

  比如,第8页,笔记的德文应该是Notizbuch

  第165页该词的德语拼写也弄错了。

  第168页,战争与和平,德文应该是 Krieg und Frieden,前两个单词之间应该有空格。

  同页,书信集,德文应该是Briefwechsel,该版本漏写了s

  书是好书,就是再能仔细校对就更好了。

  毕竟,这个翻译号称是首度德语直译,但是在德文拼写上出现上述瑕疵,实在不应该。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二):建三观参考书之一

  梵我一如,神学家从梵天一词概括与抽象出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梵”(Brahman),并将其作为世界的最高实在

  ,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论证梵在本体上的意义上既不具有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为任何形式;

  既超载人类感觉经验,又不能用逻辑概念或用语言表达,他们把这个梵和作为人的主体阿特曼(灵魂,我)结合并

  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理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在本

  质上是同一的。

  这本书是写一个人体悟“梵我一如”的过程,我真没懂,可能是本身没有信仰的原因,但是带来很多思考,还是有一些收获,比如“斋戒、思考、等待”的重要性。斋戒并不一定是不吃东西,而是对各种欲望的刻制,或者说让欲望在你的控制之内。思考不用多说,重要性不言而喻。等待是一种境界一种控制力一颗沉静的心。另一个收获是倾听的“艺术”--以沉静的心倾听,以等待、开放的心灵去听,不带狂热、没有期望、不加批判、不生想法。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三):在流浪之中看见自我

  

不论世事如何变化,人存在于世间,都在追问一个问题:人是什么,有何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天为了生存忙忙碌碌,停下来的时候,内心总有一个声音---这是为何,如此这般最终得到什么?悉达塔从小接受神的指引、聪慧,给大家带来快乐,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开始拷问,自我的意义何在?苦行僧的生活吸引了他,他开始当一名沙门,忍受残酷去寻找佛法,当追寻至佛陀之地时,虽然佛法令人教悔,但悉达塔内心总有一个声音:要自己经历一切,方能得到佛陀的感受。他开始落入凡尘,金钱、享受、娱乐充斥着他的生活,令他无法自拔,终有一天,尘俗的丰盈更加衬托出他内心的贫瘠,悉达塔想要结束这罪恶的一切,结束这难堪的过去,独自结束肉体的生命,然而此时内心那孩童的声音再次响起,唤起了他重生的欲望,他开始重新审视当下。山川河流从内心再次救赎自己,悉达塔重新从大自然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自由。对呀,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不经历种种,永远都不能圆满,每个巅峰都会回归原点,该怎样度过一生,悉达塔的朋友格温达,穷极一生跟随别人的脚步,谨小慎微,没有思考,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找到平静之路与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自我。物质与繁华,平心相待,不悲不喜,所有的人生经历都是为了认识最真的我,独立的思考,在暗流涌动的生活中平静的过一生,大概是对内心最大的奖励吧!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四):悉达多,希特哈尔塔,叫什么都无所谓。

  悉达多,希特哈尔塔,叫什么都无所谓。

  主角悉达多,

  在文章里,他从小是婆罗门的信徒,离开婆罗门;

  再为沙门,离开沙门;

  拜会佛陀,并未发愿成为佛陀的弟子;

  后重入尘世,满身浊污;

  于河流处,倾听,清洗伤痛,重拾思考,等待,斋戒,

  渐而领悟这宇宙中无法言说和书写的奥秘。

  诚如书中所说,一切文字,语言是难以去传递智慧的。

  关于此书的评论也是如此。

  当你为评论中的精彩文段吸引要做摘抄的时候,请你把书本拿起来读一读。

  当你为悉达多究竟是不是叫希特哈尔塔,这本书是不是佛陀的同人传记的评论懊恼时,请你把书本拿起来读一读。

  当你为黑塞为嘛写出这样的哲思,有没有成佛的疑惑时,请你把书本拿起来读一读......

  诸如此类,一切回答,并非答案,请你自己细听。

  悉达多,三心二意,寻找不同的法门?

  并非。

  在婆罗门里他熟谙经典,在沙门中他刻苦精进,在佛陀的法会里,悉心听取。深知这些都是有大智慧的人,心中尽是崇敬之情。疑惑之心,是他每次出离的理由。他人的智慧以言语文字来传授给他,他却不能经历那些人的经历。如果仅是依靠他人的智慧活着,没有自己一番人生历练,那哪来自己对人生的思索。没有观察思考,在他的脑海中,那些智慧也不过是教条,常识,虽有感知,而非成为智慧。

  他挺勇敢的。他也有欲念。他也会怯懦。他是一个人。

  神明是神明,故崇敬之。而人想成为神明,非崇敬就可成就。每一个人都需要经过历练,洗涤,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才能离成为神明更近一步。佛陀如此,神仙也是如此。万物中皆含有佛性。万物里皆有自然灵性。

  依靠崇拜智慧行事,只是安慰和指导。开启自身智慧的觉悟后的行持,才得真正的自在,解脱。悟只是开始,悟之后才真正修行。

  我知道这有多难。

  一条成佛之路

  这条路并非婆罗门,并非沙门,并非佛陀 成就之路。

  你看那与他相伴的船夫于弥留之际,走进深林,与一切融为一体的时候,你觉得他真的是为了成为什么吗?

  悉达多选择的是自己的路,成就自身圆满如此而已。

  一声“唵”

  这一声是发自内心的沟通和畅怀。

  念唵,念阿弥,念无量,皆得有一个纯粹宁静的心境,得神明之加冕。

  可心境有时骤然而失,很难长久保全。

  一条河流

  一叶一世界。生命包含着寓意。

  叶之脉络如我,花之盛衰如我,

  风之啸吟如我,雨之喜乐如我。

  生老病死,世间万相。

  生生不息。

  看似无情的,却如有情的这般相似。

  不可言说

  故有轮回,故有涅槃,才能说得全面。

  故有阴阳,故有动静,才能说得全面。

  如是如是。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相香味触法,是接引。

  知觉在你。寻觅在你。

  作者的作品,译者尽然不同,各有出彩之处。也是文字之缺失。

  就算作者自己翻,也是有失的。恐怕难以言说。

  除我们各自以经历感受认同的文字外,思想仍有余光。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五):人人都是惯犯

  黑塞的著作《流浪者之歌》,讲述的便是一个用尽一生找寻自我的人——悉达塔。他生为婆罗门之子,乃是印度教种姓中的顶层种姓,世袭的祭司阶级。他也是一个好学、勤奋的孩子,大人们坚信他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智者和祭司,婆罗门之中的贵族。当他走过城市的街道,人们纷纷投来崇敬的目光,因悉达塔君王的眼神,神圣发光的额头。而他却在质疑家族世世代代人们的祭祀行为,他在质疑真的是众生之主创造了这个世界吗,而不是那独一无二的梵我。在一次的例行冥想时,一群沙门路过他,这些沙门身后蒸腾着的气息,是无声受苦,是入灭,是无情的自我催眠。当下,他决定成为一名沙门。

  悉达塔抛却了富足高贵的生活,加入了苦行僧的行列。他每天只进食一次,斋戒十五天,又二十八天;让阳光灼伤自己的肌肤,在寒夜中愈合。走过城市,看到世俗人的生活鄙视不已,商人交易、丧家为死者哭泣、妓女出卖身体、医者照料病人、恋人爱怜、母亲哺乳,这些都不值得他入目。一切只是虚妄,臭不可当;一切都是谎言,捏造出意义、快乐和美丽;一切只是不愿被承认的腐败。世间皆难,有生皆苦。

  当他熟悉沙门的一切时便是他的离开之日,他看透了沙门所做的只是在逃离自我,暂时逃离自我的折磨,是对抗生命之痛苦与荒谬的短暂麻痹,这与赶牛人在劳作之后几杯米酒下肚后所达到的境界一样。悉达塔反思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追随,耗费多年却未见成效,他领悟到人根本学不会啊!他意识到唯有一种觉无所不在,这种觉的大敌是有知的欲望,若学习是为了达成觉醒,悟出梵我,此学便是成形的欲望,便是觉醒的大敌。

  离开沙门以后,悉达塔遇见了戈塔玛——传说中的佛陀,最高智慧的拥有者。他被佛陀的平静、无翼无欲,不忮不求所折服,但悉达塔深知这种光明与平和是学习不来的,唯有自己去经历去体味。

  悉达塔继续远行,路过一个城市,停下来休息,无意间进入名妓卡玛拉的房邸,卡玛拉被悉达塔的气质所吸引,挽留他在城中生活,悉达塔对她说自己身无分文也无一技之长,不知如何在城中生活。于是卡玛拉为他介绍了城中有名的商人卡玛司瓦米,与他学习经商之道。于是悉达塔在城中留下来,从卡玛拉那里学到情欲,向卡玛司瓦米学习从商,迷失在女人、金钱和权利之中,变成童稚、贪婪之人。

  直到他两鬓斑白,突然有一天厌倦了这种丑陋的岁月,无法承受自己迷失在那些厌恶、空洞毫无意义的世界里。于是他又一次的离开了那里。他来到之前路过的一条小河边,与载他过河的船夫交谈,船夫得知他的故事后请他留在河边,他对悉达塔说可以从这河里得到答案。悉达塔于是留在船夫身边,学习操纵船只的技巧,搭人渡河。他在河边度过了他余生的岁月。他整日的观察、倾听这条河流,悟得了这世界没有不完美,每一颗都是圆满的,所有的罪人都已含藏恩典,所有的孩子内在都有个老人,所有的婴儿都面临死亡,所有的死者都有有永生。

  有句话叫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句话只说了一半,若爬起来后只是拍拍屁股走人,下次走到相同的地方还是会摔跤。人的可笑可怜之处就在于,即使爬起来后,仔仔细细的观察并记住了摔倒的地点,再下次路过照样会摔倒。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应了你妈妈小时候教育你经常说的那句话“不长记性”。这记性如何才能长起来呢,只有摔得头破血流、断胳膊断腿、某功能丧失了,那再与这地方重逢时,必定朝它吐唾沫咒骂,绕道远行。这就是很多人的写照,只有酿下了无法弥补的大错,方能记住这错误是如何如何犯下的。可问题是老天爷太眷顾人类了,哪舍得让我们犯下肠子都悔青的滔天大错,所以尽拿些不痛不痒的、可被原谅被忘记的小玩意儿逗我们玩玩。无奈我们也权当捡了便宜,说忘就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