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霍布斯鲍姆自传》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霍布斯鲍姆自传》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03 03:06: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霍布斯鲍姆自传》的读后感大全

  《霍布斯鲍姆自传》是一本由[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一):读 Hobsbawm《霍布斯鲍姆自传》

  136 剑桥大学七个世纪历史带来的荣光和传承.

  361 戈尔巴乔夫他们的年纪还不够大或者见识还不够多,以至于无法认清他们所统治的世界的本质,因而不完全按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或许根本没有人晓得该zenmezuo.dui苏联及其各个民族而言,最好的办法说不定还是让国家继续缓慢地衰败下去,期待另一位较不雄心勃勃,更加着眼于现实的改革者逐步做出改善。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二):童年的读书之乐

  从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那时候自己只读一本书,叫做《算得快》,是一本讲速算的书。一是因为自己喜欢读这本书,二则是因为家里没有什么别的书。除了这本《算得快》之外,还有两本上下五千年,那是一套五本装的上下五千年,家里只有前两本,讲述的是先秦两汉。这三本书自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于是造成自己成为心算高手,同时也只对先秦两汉的历史感兴趣。

  说这段题外话,其实是因为在读这本《霍布斯鲍姆自传》的时候,自己突然找到了小时候读书的感觉,也就是那种快乐的感觉。长大以后,自己有更多的机会阅读更多的书,但是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内心深处反而有种很机械的感觉,觉得自己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为了写书评而读书,并没有童年里那种真正的读书之乐了。但是这本《霍布斯鲍姆自传》又让我找到了童年的读书之乐。真的很奇怪,自己读过那么多书,不知道是何原因,竟然在这本大部头上面找到了这样的感觉。

  全书五十万字,五百余页,我读了好久才读完。那种童年的读书之乐并没有出现在读这本书的开始,也没有出现在读这本书的结束,而是出现在自己重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这个霍老头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与自己的相近之外,但自己偏偏就在这本书上产生了共鸣。

  霍是历史学家,因为读这本书,我专门找到了霍写的那四本年代,当然,时间有限,自己并没有读完那四本年代,甚至连开始读也没有,仅仅是简单地翻了翻。所以,我不敢说自己是因为喜欢霍的作品而来读这本自传的,相反,我仅仅是因为读这本书想到了自己童年的读书之乐,才想到去看霍的作品的。

  其实,这本书真的很难评。因为霍是大师,大师写的作品好是应该的。如果不好,那是因为你没读懂。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作为一个读过很多书的人,尤其作为一个写书评的人,我的确做过很多不懂装懂的事,说过很多不懂装懂的话。对于这本书,我不敢说自己读得多懂,我只能奉劝一句,如果真的对二十世纪的世界史没有什么兴趣的,那就不要看了,因为你会读起来很痛苦。你很难像我一样,会找到童年的读书之乐。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三):烛火之光

  阅读他的自传包括他的作品,会不由自主地受到他的犀利言辞吸引,会不由自主感受到这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的喷薄激情。这在这样一个令人失望的时代下,非常有煽动性和鼓励的作用。然而也必须看到,他的热情来自于他的经历,从童年维也纳的快乐生活到德国柏林迷航痛苦中的“红派”选择,再到英国的剑桥,周游“列国”中一步一步完善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也来自于怀疑精神,对政权、帝国以及体制的观察反思,即“冷眼旁观”的守持,但也不意味着是遗世而独立,霍布斯鲍姆呼吁的其实还是不要拘于小,而放眼观大的世界观。他的呼吁其实也是烛火之光,在时机不利的年代给予我们一个不要轻易放弃的信心和“世界不会自动自发变好”的鼓励----而这一点微光也是我们正需要的正能量。

  曾有幸翻阅过霍布斯鲍姆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三部曲《沉疴遍地》《20世纪的教训》和《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大致了解到这位政治社会史学家对20世纪的政治观点。政治虽不爱,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过去,或许可以展望一下未来。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霍布斯鲍姆的观点在中国也曾流行过,只是时过境迁,一波波的讨论过后,观察只是观察,也只是从一个角度提供了一种历史可能。这就正如霍布斯鲍姆本人所说,“还好,历史学家不是预言家,提供答案并不是我份内的工作。”

  霍布斯鲍姆自写自传,为的是为《极端的年代》提供一个对照面,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世界的历史正在塑造个人的经验”,换言之则是,个人经历的确是由个人书写,但个人的力量无法超越时代环境,总归是限于世界的大范畴之内----这也是环境决定论的提法---用克思的话说,‘人类创造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无法随心所欲创造人生,也无法按照自己选择的环境来创造人生,只能依据直接遭遇的世界来创造人生’。这对霍布斯鲍姆先生本人来说,则是“希望其他人阅读此书的时候,能够把他当作一本入门书,通过一段不可能发生于其他世纪的个人人生旅程,来认识世界史上最特殊的一个世纪。”

  霍布斯鲍姆在本自传中也详尽记录了每个时期的遇到的人,事件,思想变化以及著作的由来。译者的每一章节后还有详尽的译注,帮助我们更细致了解这位二三十年代的观察家。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四):见证历史的巨人

  熟悉霍布斯鲍姆,是因为他的著作《断裂的年代》,以文化为方向,写出了历史的变化与艺术的传承。而本书《霍布斯鲍姆自传》让人更加了解他的一生,一位高寿的历史学者,他见证了历史的改变。

  本书由霍布斯鲍姆亲自所写,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而推进,从世界一战到冷战,充分展示了历史的转变。他是历史的见证人,观察者,他的代表作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也为全世界人民诠释了20世纪欧洲社会的生存。而他的自传正是他成为伟大历史学家的一个写照。

  对于孩子的童年来说,霍布斯鲍姆是悲伤的,他1917年出生于埃及,不久之后便随父母来到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在12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也在2年之后离开,只有十几岁的他只能再次漂泊,去往了柏林的姨妈家。在柏林,霍布斯鲍姆看到德国历史性的转变,魏玛共和的灭亡和纳粹德国的兴起,同时收到共产党的影响,14岁就加入了柏林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

  对于战争来说,霍布斯鲍姆是一个幸运儿,出生在一战末期,没有经历战争的严酷,战后的艰难也要比战争好的多;身份是犹太人,但没有遭到希特勒的大屠杀,在限制犹太人之前,他已经去了英国。在英国剑桥学习,他自己也说,在剑桥的时光是最快乐的。这里有着平和与安宁。19岁时的霍加入了英国的共产党,在大学期间与其他共产党人创办了著名的《过去与现在》。他见证了整个二战的崛起和结束,随后又目睹了美国与苏联的冷战,苏联的解体,柏林墙的倒塌,国际共产主义的衰落。虽然霍身为共产党员,但是有时他也会不满意共产党的做法,只是他也说有共产党来庇护,有些事情要顺利的多。

  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研究历史,不如亲身体验,目睹真实,见证历史的改变。霍布斯鲍姆完全做到了,书中携带了一幅霍布斯鲍姆20世纪时间表的图,与世界重大事件相对比清楚了看到了这位伟大的历史见证者经历了所有世界变革,重新组成的新阶段。

  另外,霍布斯鲍姆在书中提到了爵士乐,他热爱爵士乐,音乐使他可以得到快乐与满足,他也特意为爵士乐写了一部书《非凡小人物》。

  纵观本书,是霍布斯鲍姆本人的回顾,也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历史见证者的一生,世界的历史造就了个人的经验。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五):历史学家的自传

  历史学家的自传会是什么样子的?由于历史学家对于社会大时代的研究,所以这份自传里所描绘的不单单是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更是通过作者本人来影射整个大时代下的社会氛围,而本书也有着这份意味。

  霍布斯鲍姆,这位寿至95岁的历史学家,他的生命长度几乎等同于20世纪。而他自己也充满着那个时代的各种特色的符号:犹太人、二战、冷战、共产主义等等,他的人生轨迹沿着维也纳到了柏林,再到伦敦甚至是圣彼得堡,而在他的生命后期,更是游历了很多当时的特色国家。就像本文的副标题一样:趣味横生的20世纪。显然作者通过了他自己的自传,其实是以小见大的为我们讲述了,那个他所经历的最混乱的世纪。

  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以编年纪事的方式,写了作者经历的各类事件。第二部分为其历史学者生涯总结,第三部分写了与作者人生长期结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着笔最多的应该就是第一部分了,作者出生于维也纳的犹太家庭,由于当时的经济大萧条,年幼的鲍姆经历了从衣食无忧到家庭拮据不堪,甚至是父母的操劳早逝。而辗转到柏林之后,鲍姆开始接触到了各种新的思潮,并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时局动荡,作者与家人又来到了伦敦,也幸运的避开了二战最激烈的战场,从而完成学业。二战结束之后,由于作者的共产主义者的身份,在冷战的情况下,竟神奇的造访了当时的苏联政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作者也因为工作的关系到过了古巴、南美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这种经历不但是历史学家,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人们中,也可以说是极具传奇色彩的,所以本书读起来非常的让人着迷,犹如跟随作者游历在整个世界政治地图之上。

  对于共产主义,作者一直自称是一位"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从他自14岁于柏林加入共产党后,迄就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今未曾脱离。但我们从文中可以发现,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但拒绝承认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霸主苏联,尤其在造访过圣彼得堡之后,他曾痛心的说,他再也不会来这个地方了。作者所坚定的信念其实是老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思想,早到斯大林肃反之后的苏联,已经离作者心里的共产主义越走越远。作者认为当时苏联所做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个人崇拜主义,以及去斯大林化之后的苏修路线,都否定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初衷。

  就是这样一个长着典型犹太人面孔的老人,渡过了漫长的二十世纪,并用自己对于历史学的研究融入自传之中,所以本书“既是传记、又是历史、也是评论。”为我们解读那个趣味横生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六):我们都活在时代的洪流中

  我们都活在时代的洪流中

  ——评《霍布斯鲍姆自传》

  文/青禾

  80年代,有五个小孩在大人的陪伴下,站在维也纳的一个露天看台摆姿势。他们浑然不知,自己身边正围绕着战败解体的帝国与经济崩溃所制造出来的瓦砾堆,而且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将必须在历史上最凶险、变动最剧烈的年代走出自己的路。

  这五个小孩的其中之一,是霍布斯鲍姆。这是他所处的时代,也是他即将展开的漫长一生。霍布斯鲍姆的一生,几乎涵盖了人类历史上最奇特也最可怕的世纪。他在好几个国家生活过,并且目睹了三大洲许多其他国家的事物。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一开篇,霍布斯鲍姆就把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的时代中。没错,他要写的是公众的生活,而非个人的私生活。这本书所谈论的是过去,但它却始终着力于一个时代的巨变。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代的巨变往往更诡异,甚至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全然未觉,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言,“过去就是另一个国度,但它已经在那些曾生活于该地的人的身上留下了印记。而且它也在那些因为年纪太轻,以至还不认识它的人们身上留下印记。”

  当我们还太年轻时,总是无法感知时代如何改变一个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感知我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推着向前,然后变成了一个未知的自己,走向了一种未知的生活。

  今天的中国,经历着山乡巨变,不断的改革,让一些人失去家园,让一些人沉浸在泡沫中。我们关注着网红、自媒体、股票大跌、房价大涨,这些细节,放到中国改革进程的历史中来看,也许只是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背后,酝酿着什么?那是积蓄了几代人的矛盾,50后、60后被文革改变了命运,70后迎来了恢复高考、获得奋斗的机会,80后成了房奴、车奴、孩奴,90后将要面对的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养老之痛和失孤之痛。

  每年春节,关于城乡差距的话题总会大热。去年,博士、研究生的返乡笔记引起关注,城市留不下的痛与乡村回不去的伤,成为小镇青年的无奈;今年,关于平民返乡的话题大热,乡村的种种问题暴露出来,进一步凸显城乡差距。

  这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现实。有人在朋友圈变身网红、有人在中关村谈着数亿的投资,有人在乡村上不起学、挂不上户口,不知道明天在哪里……当荒诞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感知它。

  读霍布斯鲍姆,我了解的不是20世纪,而是今天的时代。他迫使你去思考,假如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这个时代将如何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这一生?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七):一位历史学家的有趣味的一生

  霍布斯鲍姆,一提起这位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他的那套时代四部曲:《革命的时代》、《资本的时代》、《帝国的时代》和《极端的时代》。这套书可谓是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之一,这为霍布斯鲍姆赢得了大量的读者,也为他获得了“史学大师”的美誉。

  你不要以为这样一个历史学家是一位跟故纸堆打交道的学者,没有什么趣味可言,那么你就想错了。从霍布斯鲍姆涉猎颇广的研究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兴趣很广泛。他研究过匪徒和原始叛乱的问题,评论过爵士乐,而且他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出过相关专著的。这本自传的英文书名Interesting Times:A Twentieth Century Life 也从侧面说明了作者是有一位有趣味的历史学家。

  霍布斯鲍姆中学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了。在闻名世界的剑桥大学就学为他日后的史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功底。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背景给他的教职生涯带了很多不便,可以说是进展艰难,但这个政治背景也使他与国际社会有着更广泛的接触经验及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而建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可谓是祸福相倚。

  霍布斯鲍姆的研究时期主要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广至拉丁美洲。除专业的历史领域外,他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文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写作思路开阔,文笔优雅流畅,通俗易懂,这给他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可以说他的史学叙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真是这样的高水平史学著作可为了世界性的声誉,可谓是名至实归。

  这部自传字数多达50万,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和叙事能力,让你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一直保持兴趣盎然的状态。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八):20世纪的记录者

  “法国正顽强地进行最后一役来捍卫其语言和文化的全球性地位。这个努力或许终将徒劳无功,但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必要的防卫,而且未必注定会失败,此即每一种语言、国家和文化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借此抗拒全球化的进程中,对具有多元本质的人类强行施加的单一化。”这或许是霍布斯鲍姆所经历过的20世纪的一个缩影,他用一生来经历了这个世代,却又带着些许遗憾和失落离开这个世代。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写下自己的自传的时候,难免会怀疑一些事情是否属于自己的经历范围还是认知范围,而这一点同样是我们现在阅读这本《霍布斯鲍姆自传——趣味横生的20世纪》的传记的时候所要注意的。繁杂错乱的20世纪着实让我们感觉到不知所措,而博闻强识的霍布斯鲍姆是否在某一瞬间悄悄让我们误以为那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与霍布斯鲍姆擦肩而过?当然,在阅读传记的时候需要对记录者的信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本传记。从维也纳的童年时光到最后躺在伦敦的医院看到了九一一事件,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他把那个时代的帝国更迭以及强权的形成按照自己的历史观描写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0世纪时灾难的,同样也是趣味横生的,至少对于霍布斯鲍姆来说或许是的。他经历了多个国家的生活,很早就坚定了自己的以后的志向,并且很早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政治以及学术上一点一点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去。显然,如他所说,在政治上他并不是一个像样的领导者。他的同伴有的战死在西班牙内战,而他则还在剑桥把自己青春贡献给杂志编辑。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东西似乎都是蓬勃兴盛的,不管是游行还是战争,人们似乎从一个黑暗的牢笼中冲出,进入到了一个意识形态表达的世代,他们开始疯狂地信仰一种思想,又转而信仰另一种思潮,而在多元化之中,没有谁真的明白,所有的一切不过是政治的狂热的虚无,到最后,被精明的政治家玩弄于股掌。霍布斯鲍姆或许并不承认自己在政治狂热上栽了跟斗,而且一生都信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霍布斯鲍姆,接着经历了斯大林时代以及后斯大林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这一点让他难免感觉到一些沮丧。但是爱情的力量着实让他感觉到了另一种心态。但是瞬息万变的时代格局并没有让这个忙碌的政治旁观者能够闭上自己的双眼。20世纪60年代不管东方还是西方都在政治上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格局宣判了苏联的死刑。作为历史学家,面对这些动荡的格局,他写到:资本主义与有钱人,目前暂时停止了恐惧。然而,他又再慢慢感觉到了这样的恐惧,华府似乎成为了另一种“苏联体制”。历史或许就是不断地循环,作为左派的霍布斯鲍姆面对当下的以华府为中心形成超级极权,拥有着另一种的担心。

  2012年逝世的霍布斯鲍姆如他自己在后记写到的一般,没有办法看到美国主导权的世界的更迭,然而,即便这样的世界更迭了,又会有什么新意呢?至少从霍布斯鲍姆的20世纪来看,有些趣味横生中充满了不安以及血腥。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九):共产主义者的一生

  共产主义者的一生

  ——读《趣味横生的20世纪》

  中信出版社早先出版的《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是在霍布斯鲍姆经验之内,对21世纪风云变幻的景象做了各种呈现和分析,主要汇集了他本人在各讲座上的演讲稿。而这本《趣味横生的20世纪》更多了一些作者亲历感,记录一个人的自传史,同时又渲染了波澜壮阔的20世纪,这种社会和个体紧密集合的自传令人印象深刻,可能这就是作为历史学家的霍布斯鲍姆的优势所在。

  霍布斯鲍姆作为历史学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量,关注点也广泛,那些影响自身的政治、文化以及延伸的事件,犹如笔下生风,信手拈来。他的思维敏捷,叙述铿锵有力,结构场景开阔,人物、事件、心理活动娓娓道来,,有时候风趣跳脱,有时候严谨肃穆,如影像在脑子里过电影一般轮番闪动。无论是亲情,还是残酷战争,他都以极其冷静的口吻叙述,这同他对学术和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是一样的,包括他那终生不渝的共产主义信仰。正如他所说,一位知识分子的自传必须涉及他自己的理念。

  原本20世纪即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欧洲经历了两次大战,霍布斯鲍姆写过《极端的年代》一书,就是针对这个特定的时期。《趣味横生的20世纪》书写了特定时期一个人的成长点滴和思想变化。虽然生在维也纳,在他眼里却不是我们以为的音乐之都,这里的文化属于一种纯粹的维也纳式的中产阶级文化,维也纳的童年,使他与政治扯不开关系。然后,开始接触到电影、书籍、爵士乐,文化氛围为他带来欣慰。也讲到身为犹太人,亲身经历了希特勒时期反犹主义的猖獗,丧心病狂的屠杀。柏林求学时,在图书馆里看到了《共产党宣言》,从此改变了他的信念,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直以来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因此也深深跟政治结缘了。他对苏联由盲目崇拜转为批判态度,并不认同斯大林主义,对共产主义亦有反思,不再盲目而为,他对政治有睿智的思辨能力,中肯地分析共产党内部的分歧,继续追随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

  该书除了第一部分属于纯自传性质,后面附加了一些阐述思想的杂文。第二部分关于历史学家的解析,比较专业学术化。第三部分,详述了对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地的感触,乐趣中有所见地。此书并没有涉及过多个人情感的细节,更多是个人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政治贯穿了他的一生,却还有音乐伴随他,爵士乐迷算是他动荡生涯的另一个注解。

  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融入自身的历程,触及到历史的边缘,也有针对某些著名政治人物的侧面描述,可以说霍布斯鲍姆既是一个旁观者,又是一个有力的参与者,他自谓兼具“冷眼旁观的透视法”,也称自己为“亲身参与的观察者”。他的理智和反思,对学术自由的向往,像璀璨的一颗星辰,闪耀在人类历史天空中。他依然对资本主义充满了怀疑,坚信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内涵多于他们迄今所能想象到的。他面对历史,不禁感性地慨叹,“岁月不断向过去延伸,仿佛从山丘远眺一列望不见尽头的火车……”

  《霍布斯鲍姆自传》读后感(十):人生的荆棘与思想的冠冕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2012年)的人生几乎纵贯了整个百年,关于20世纪的书写其实他已通过《极端的年代》完成,然而自传提供了新的视角,以他的说法,“一位知识分子的自传必须涉及他自己的理念、态度与作为,而非只是一份自我宣传的东西”。如果说《极端的年代》所依据的是从单一个人经验来阐释世界的历史,那么,自传则意在阐明世界的历史如何形塑个人的经验。我们将可以仔细观察霍布斯鲍姆的理念、态度与作为之形成。

  霍布斯鲍姆虽然思想渊博且具有敏锐的直觉,不过作为左派他实际上相当温和。他14岁时在柏林接触共产主义,1936年进入剑桥就读之后正式入党,他一直是一个活跃的党员,在1952年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正盛之时,更与希尔等人一起创办著名的新左派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20世纪是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时代,各类社会运动、政治运动摧枯拉朽。霍布斯鲍姆于激流险滩中秉持清醒的认知,他认为,“20世纪最巨大的恶魔之一,就是政治狂热。”他反对一切野蛮的做法。如《新左派评论》著名编辑安德森所言:“霍布斯鲍姆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知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描摹得打动人心。

  20世纪30年代的剑桥是最左倾也最激进的一代,而他正好躬逢其盛。英国电视剧《剑桥风云》改编自1934年苏联海外谍报机构在剑桥大学秘密招募青年学生的故事,霍布斯鲍姆身边当时就有不少这类人,大多是出自学生共产党支部里面的激进分子,近距离的历史记叙比艺术化的影视创作更多了一份真实。剑桥的政治氛围是霍布斯鲍姆思想的发端,他在此确立了他的研究重点是19世纪的劳工运动并延伸至17、18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现象。他对青年学生的爆发式激情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在《原始的叛乱》和《非凡小人物》等作品中都有论述,他认为学生运动不具有重要性,但它往往是动员工人时最有效的引爆器。重大的社会革命取决于群众运动的性质,深远的社会及文化因素不可缺少,因此比起亲身参与革命,霍布斯鲍姆更有兴趣于理论研究。

  那些年头无论剑桥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让霍布斯鲍姆和他的同学们意识到正生活于危机遍伏的年代。学生激进化的现象旨在对抗法西斯专制政权的崛起,以及其崛起必将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则集中于反对高压政治和贪腐政府。30年代到60年代确实发生了太多事情,大萧条、希特勒上台、二次大战、朝鲜战争、美苏冷战、越南战争……他看到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狂躁不安的世界,他和妻子玛琳一起去参加反战游行,此外,他所能做的就是写出更多的政治评论、历史学和社会学理论文章。他对农民千年至福派及地中海地区社会匪徒的研究开始引起史学界的注意,同时他还写了不少从历史角度分析时政的文章,那段时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霍布斯鲍姆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史学家约翰•阿诺德说过:“今天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马克思主义者。”阿诺德的意思并不是说史学家都很左倾,而是指马克思的最大洞见就是,“社会和经济环境影响着人们对他们自己、他们的生活及其周围世界进行思考进而采取行动的方式。”或许这也是霍布斯鲍姆一生始终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和经济活动研究的原因。

  霍布斯鲍姆的性格里有一种温厚的、不分阶级种族、和意识形态无关的博爱,如果追根溯源,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我们应去往他童年的往昔岁月里去寻找缘由。这也是自传的好处。除了作家自己,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生活、特别是早期的家庭生活是如何打下他的人生底色的。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中产家庭。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则来自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中欧。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1931年徙居柏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创极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我们可以想见,在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背景映衬之下,这样一份履历的主人公将会遭遇的命运。同时也明了共产主义的种子为何会在他心里萌芽,那时候的柏林,共产主义是抵御法西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还要谈谈家人对他的影响。他的父亲为家人奔波操劳,岁末年尾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家门口;他的母亲是他最早的老师,她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她还是作家、书评人,给予他最早的书香熏染,可惜很快也死于肺病;幸而他还有一群伸出援手的亲友,他在不同的家庭轮住,没有寄人篱下的忧伤和自卑,他后来能变成一个强有力的关心周围世界的人,要感谢这些普通人的真挚的友爱。

  家庭背景给霍布斯鲍姆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如此。更何况,在西方一波波反犹、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里,他依然始终不改初心,坚守他的信仰和理念。他的人生注定不可能是坦途。他在二战期间参军原本是为了报效国家,可是自始至终都被安排就任无关紧要的闲职,他是一个不被政府信任、时时受到监控,可能有通敌嫌疑的“危险分子”,而且他的笔杆子还很有影响力,于是只好被列为“小心对待”人士。霍布斯鲍姆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背景让他的教职生涯进展艰辛,他一直要等到70年代,已经五十好几的时候,他才正式获得大学教席或得到惯常的官方学术认证——各种院士身份、荣誉学位等等。回首前尘往事,霍布斯鲍姆将之视为难得的运气,他认为,事业上最糟糕的状况就是过早登上巅峰。他说:“正因为我起步得比较晚,而且被阻挠了这么多年,才得以在别人只能期待自己不会江河日下的年龄,继续向前瞻望许多更美好的事物。”因为他坚持不懈、意志坚定,他的背景反而让他与国际社会间有着更广泛的接触经验及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而建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崇高荣誉。

  本书副标题名为“趣味横生的20世纪”。20世纪之趣味应该如何品咂?这本书可以定义为一部20世纪的思想传记。就体裁而言,与其说本书记载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毋宁说是把个人放回大背景之中的时代传记。霍布斯鲍姆隐退到了历史的深处,他实际上是把自身作为一个节点串联起20世纪的发展脉络,这是一种自我清理,也是一种历史清理。本书英文版推出于2002年,这是一个适合回望的恰当的时机。思想激荡的20世纪已经过去,但它的遗产留给了下个世纪的人类社会,形成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世界。本书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收纳的霍布斯鲍姆的文章,谈论他的历史观,谈论他对法国、美国、第三世界等看法,似乎脱离了自传的范畴,但并不多余,这些都是霍布斯鲍姆思想的组成部分,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他对社会事务的看法,当然我们最好看看他的其他代表作,比如“年代四部曲”以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霍布斯鲍姆站在历史高峰凝望来路,历史也因霍布斯鲍姆而留下了深重的印痕。

  :谢绝微信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有需要请先联系我。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