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人体是灵魂的载体,所以死亡就是灵魂的丢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灵魂与人体的分离。至于分离之后灵魂是不是也消失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活人的意识范畴,所以很难得出定论。
生命是一个混合体,包括物质体、意识体和灵魂体,而灵魂是生命的主体,肉体和意识是灵魂的从体,一主二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主从分离则为死,主从聚合则为生。主从结合的稳定性则为命,结合越完美,生命过程就越完美,否则就是命运多舛。
本文将基于以上观点,对自然死亡、自杀死亡和被动死亡分别进行简要阐述,使读者可以从中找到改变命运的钥匙,塑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一个生命创造的过程,就是肉体、意识和灵魂聚合的过程,而其父母,就是完成这个过程的机器,创造的电脑程序,就是基因。生命的原材料中,母体提供肉体和意识材料,父亲提供灵魂材料。既然生命体是一个混合体,那么不论是肉体还是意识还是灵魂,哪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生命的终结。但是,如果医学发达到可以更换肉体和意识,生命就可以获得永生。
人类的自然死亡,是肉体被迫离开的结果。
人类的自杀死亡,是灵魂主动离开的结果。
人类的被动死亡,可能是三体之中任何一个被外力剥夺的结果。
肉体是人体当中最笨拙、最被动的东西,所以相比之下,肉体最容易出现问题。肉体是物质与能量的结合体,能量耦合物质成为物质实体,肉体是物质实体的一种形式。物质实体是宇宙中最为稳定的一种存在形式。越稳定,就会越笨拙越被动,越难以变化。相比于肉体,意识和灵魂则是虚体,没有质量,没有稳定结构,因此稳定性越差。
因为肉体是一个精密的结构,导致肉体在不断变化中越来越趋于稳定,也就是从气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存在于肉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任何意外,都会使肉体出现故障导致肉体机器失去灵活性,灵魂在调动故障器官时就会存在“失灵”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疾病”或者“老化”。疾病导致灵魂运行不畅,反映到意识里就是痛苦,而自然老化也会导致身体不灵活,也会产生痛苦感。因此佛学中,把生老病死都列入“苦”的范畴。
因为肉体的材料是物质,所以肉体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物性”,和桌子板凳、石头瓦块没本质区别。物性的特征是难以融合,也就是很难把两个物体完全融合到一起。反过来说,物性就是追求“个性化”的属性,追求与众不同,反映在人格上,就是“自私”或“自我”。最典型的就是女性朋友,在穿着打扮方面,总是试图体现自己的美感,这就是物性的外在表现。
同时,物性也是欲望的存在基础,当物性与理性叠加时,恶欲就产生了。因为这个话题与本文无关,所以就不多加赘述了。
自然死亡就是肉体固化,不能动弹了,灵魂不得不被迫离开肉体。
自杀与自然死亡则完全相反,自杀是灵魂主动离开肉体的死亡形式。生命的所有的“感受”都来自于灵魂,所以七情六欲都是灵魂的意识反映。当意识感受到极端痛苦时,为了逃避痛苦,意识就会提醒灵魂,只有死亡才能免除痛苦,这就是“自杀”的念头。
生命是灵魂的载体,当肉体受到损伤或意识受到损伤时,因为肉体和意识本身并没有情感,所以受伤的其实是灵魂,灵魂之动产生“情”,喜怒哀乐都是灵魂之情,可以通过意识形式表达出来,也可以不通过意识、不予表达。喜怒不形于色,就是后一种,这种人,被称为“有城府”的人。
灵魂之痛苦可能来自三个领域,一个为肉体之苦,一个为意识之苦,一个为灵魂之苦。
肉体之苦,即病痛之苦,很容易理解,但是如何让肉体避免受到损害,却是一门学问。真正的养生之学,应该是灵魂、意识与肉体之间的平衡之术,在这方面,中医理论可以作为参考。
意识之苦,实为欲望之苦,即贪、嗔、痴之苦,贪即贪婪、占有欲望;嗔即怨怒,贪欲得不到满足时的情绪;痴即执着,并非愚昧无知,执着而不得即为痴。贪、嗔、痴都是意识的产物,因为意识的基本属性是“分辨确定性”,所以意识让人产生“分别心”,只要意识所到之处,必区分好坏优劣、善恶美丑,意识到好的东西时,“物性”就会跳出来,将好东西据为己有,这是物性的本质,得不到就会使灵魂受伤而生嗔,得不到却执着去求,就产生痴。
避免意识之苦,可以有三种思路。
一种思路为“不得知”,当你不知时,就没有痛苦了。比如你不知道世界上有“SUPER”这么一个品牌的高档汽车,你就不会想得到它,就不会去执着追求它,贪、嗔、痴就都不会发生了。这个思路,就是老子的思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然而,显然这个思路在当下是最不得人心的。
第二种思路就是获得“成功”,当你想拥有什么时就能够拥有它,又因为“钱是万能的”,所以只要你拥有了足够的钱,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切,也就没有痛苦了。这个思路,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所有人都认可的思路。它的理论基础就是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这也是西方哲学、西方文化的核心观点。为了获得成功,人们必须要求自由、民主、平等,如果不具备这三条,每个人都很难实现“成功”的理想,不能取得成功,于是就只能承受痛苦,这显然是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于是,全世界人民终于达成了共识,一致要求自由、民主、平等。殊不知这却是一条赴死之绝路,因为“知”是无涯的,“欲”也是无涯的,但“生”却是有涯的,所以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终点,而生命的终点只有死亡。
第三种思路,是修炼,也就是说,塑造高尚的灵魂、境界。显然这个思路是最难的,但是效果却是最好的。修炼之所以难,是因为人类文明已经把人类的灵魂的一半彻底掩盖了、遮蔽了。人类除了“自私”的个性化的物性之外,还有“无私”的社会化的“天性”,也就是儒学和佛学所称的“心”,比如悲悯之心、恻隐之心等。功利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与灵魂中的天性完全相反,而这种天性,才是灵魂的真正属性。而物性,是肉体的从体属性,功利主义,是意识的从体属性,灵魂天性的丧失,是“臣压君”的畸形发展体制。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每一个人天生都是高尚的,只是因为我们生于自然界,生于物质世界,生存于一个物欲横流的人类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所以我们的灵魂被遮蔽了,所以人类至今仍然未得开化。
这里所说的灵魂,并非西方哲学里或者医学界所说的灵魂。这里的灵魂是一种能量形式,它没有确定的形态,没有质量,它的基本属性是“主动融合”,也就是“社会属性”,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更大的能量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去操控其他人。
灵魂即能量,灵魂即“情”,灵魂动则为“情动”,当你动情时,其实就是你的灵魂在运行。“情”只能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而具有先天的社会属性),或者说存在于“我”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没有关系就没有“情”的存在,这种以情为纽带的关系,在佛学中称为“因缘”。当情动时,肉体内的能量也随之快速运行,外在表现则为“体温升高”,这恰恰符合物理学的理论。
人类对灵魂知之甚少,导致人类历史发展至今,都没有找到一条正确之路、光明之路,同时,鼓吹自由意志的西方哲学,却把人类引领到了意识痛苦的邪路上。
回过头来说修炼,其实哪里来的修炼,只要人类认识了灵魂,承认了灵魂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圣人,就是这么简单,这个过程完全没有痛苦。反倒那种传统的修炼,本质是用意志力压制欲望,使人在欲望与意志之间痛苦挣扎,最终达到一种麻痹状态而放弃欲望,确实很难。
第三种死亡形式是被动死亡,或者叫外力死亡,比如车祸、自然灾害、遭人迫害、外部各种能量场干扰、外部影响导致意识错乱等。我们能做的,就是睁大双眼,认清风险,减少这些意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