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经典读后感有感
《柔软》是一本由廖一梅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柔软》精选点评:
●三本中先读《柔软》。最后的和解,人生中一直在痛苦,一直纠结,反正不论怎样都不会改变。
●悲观主义者该怎样接受这个世界?悲观主义者该怎样接受自己…
●三部曲的结尾,更突兀,更惊世骇俗,也在更荒诞的外衣下更追求本真,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接受一个有缺憾的世界
●剧本只能说一般,胜在舞台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驚世駭俗的。」
●神啊,请赐予我廖一梅那样的激情吧!
●特别中规中矩的剧本,感觉话剧可能不会比剧本好看。廖一梅的台词还是挺不错的,隐藏了许多有力量的部分,能被观众或读者体察到。这个故事取名叫“柔软”也很戳人。
●以前读的确是被震撼,现在重读觉得仓促了,这体量该写更丰富的,以至于让我有种角色是为主题先行设计的,而没有感到他们的生命力。
●“如果有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唯一合适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更完善,只是因为他们更幸运。” “婚姻只是所有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别的关系更好,也不比别的关系更坏。” 女医生的大段台词真是太牛逼了!柔软这个剧本,这技巧上还是挺有意思的。
●看到女医生给年轻人读书那段,我靠,牛逼啊
《柔软》读后感(一):理解与爱
廖一梅说:“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然而,理解真的比爱更重要么?理解虽然难得,但它不能为无意义的生命带来意义,爱却可以。
理解是基于现有的东西,是明白一个人此时的想法和观念,是知道一个人此时对过去的记忆,是分享一个人此时对未来的期待。被理解的我依然是同样的一个我,理解不能改变与创造。
爱可以改变与创造,爱可以让我们变成不同的人,爱可以在我们的心灵和身体中都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变化,有微小的可能性把无意义转化成有意义,或者创造出新的有意义的东西。
理解是基于交流的,因为我们无法感受另一个人的感受,必须通过交流才能理解另一个人。理解可以被检验,我们通过交流来验证我们是否相互理解。
爱是神秘的,它的产生和消失都没有理由,或者有着无法被说清楚的理由。爱不需要被验证,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验证爱。我们只能验证欲望,却无法验证爱。
一个人只能理解自己可以触摸到的东西,或者说自己踮着脚尖努力跳起可以摸到的东西。理解有一个范畴,在其之内的,我们可以理解;离边界不远的,我们可以努力提升自己去理解;但在我们无法企及之处的东西,我们就无法理解。
爱却没有界限。我们可以爱未知的真理,我们可以爱绝对的善好与美,我们可以爱遥远不可见的星空,即使它们远远超出我们可以理解或触及的范畴。在爱之中,我们可以和远远超出我们自身的存在建立联系,而且是一种牢固确定的联系。当我们谈论信仰,其实我们是在说一种基于爱的相信。
《柔软》读后感(二):在辽阔的自由里 与生命握手言和
三十岁那年,做为伪孟京辉粉儿的自己在一年里看了三场他的话剧,包括成名作《恋爱的犀牛》。以当时阅历,并不理解主人公的内心的悲哀。读了这本廖一梅的“悲观主义三部曲”的终结篇,才依稀明白编剧想通过剧本告诉我们的道理。与生命握手言和,不是投降、不是妥协,而是有力量接纳这个世界。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坦然地向生命伸出手。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廖一梅,这个孟京辉的御用编剧,原来是他太太,这个瘦弱的女子可以写出在十一年后看来,仍是惊世骇俗的作品;而那个以实验先锋、创新探索著称的男人,又真的排除万难,将它搬上舞台,应该说,是个奇迹。这本书不光是剧本,还包括了作者漫长痛苦的创作过程,以及其间的感悟。最喜欢最后一幕,女医生的证婚词:
女医生:“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这个婚礼。为了这一天,新娘,当然还有新郎,挨过了很多艰难的日子。希望他们的努力是值得的。据说好的婚姻激发人天性中好的一面,坏的婚姻激发人天性中坏的一面。希望你们是前者,我们所有的人也都这么衷心祝福。但如果是后者也没什么,谁能总那么幸运呢,不必互相指责、死不认错、计较自自己所付出的、都去寻找更好的更有益于双方成长的关系就是。婚姻只是所有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别的关系更好,也不比别的关系更坏。如果你们都明白这一点,现在,新郎可以吻新娘了。”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柔软》读后感(三):在辽阔的自由里,与生命握手言和
《柔软》是一个剧本,是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终结篇。因《恋爱的犀牛》与廖一梅和孟京辉结下了缘分,所以遇见了这个剧本就借来一读。“悲观主义”、“完美主义”让我不自觉地与编剧廖一梅产生了联结。她的作品里,处处是戏剧冲突,句句发人深省。“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如果有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唯一合适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更完善,只是因为他们更幸运。” “婚姻只是所有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别的关系更好,也不比别的关系更坏。”这些经典的台词就是出自于《柔软》。
她的剧本带着一种浓烈的气息,疯狂的爱情、炽烈的情欲、痛苦的情感,她把她所能体验到的关系,在消极悲观的背后,以有些扭曲的、非常态的方式撕扯着。正像她自己所说,她想弄清雌雄的法则,寻找欲念和爱的根源。
很喜欢廖一梅在后采中说的一席话:
“为什么起名叫《柔软》?
“每个人都被自我的盔甲包裹着,拥有各种标签,虚假的身份,自以为是的认知,就像心上结了厚厚的老茧,坚硬无比,体会不到真实的生命。《柔软》这个戏便是试图蜕掉那些伪装和老茧,呈现出最直接、最真实的状态,没有伪装,没有伪善,无关他人的评价,让一切欲望、渴望、困惑裸露无遗。人都有扮演的成分,但是大多数人演着演着就忘了自己是谁,或者他从未问过自己是谁。他不过是扮演社会要求他扮演的那个角色,但我需要找到真实状态。总有一个真相。
“柔软,是珍贵而容易受到伤害的状态。谈起这个戏,我总是想起那句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一生?’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寻求如何巧妙地度过一生,其实巧妙没有任何意义,它可能会让你躲过一些坑,却不能让你与生活真正接触。现在人人都在崇尚生存技巧和成功学,我倒觉得笨拙的度过一生更好。”
是啊,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真实被现实掩盖了起来,虚伪和隐藏变成了我们生存的必要技能,善良在道德与不道德之间被指责,可真正的我们又是什么样子?《柔软》给我们很真实的阐释出人性本来的面貌,一切虚伪和不真实都被生生地从人身上剥离,留下的、露出的是至真的真实,看完《柔软》能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人性,与戏剧对比,其实我们更多人更希望活的不要那么真实~~
剧本讲述了一位女医生、一个纠结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年轻人,他们对生活、对生命发出的提问和思考。通过一个绯闻缠身的女医生和一个性别模糊的年轻病人的故事,探讨人类情感的纠结和两性关系的微妙。年轻人渴望变性成为一个女人,而女医生却体验着身为女性的某些隐忍与不堪。《柔软》中的女医生是一个有趣的角色,具有最好和最坏的品质,变性人更是代表一种‘男人身上的女人’,和‘女人身上的女人’双重特质。这一特别的爱情故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露骨,但廖一梅说:“创作的时候,就犹如拿着一把手术刀,去剖析人物内心最隐秘的东西。事实只有一个,如果剖析出来的事实被大家认为是露骨的,那就是露骨的。”
最近接触到很多“泛性别”的讨论,教育局提出男孩“男性化”要求,奇葩说在聊的话题努力消灭性别的刻板印象,接触到的这本书也在讨论身份认同的问题。其实社会确实已经把性、性别与很多刻板印象直接画上了等号,这个剧本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去反思,在过去的生活中是否带着有色眼镜在判断是非对错,对性少数派是否存有歧视与偏见。这些性少数派也应该拥有平等尊重的权利,他们做自己,社会是否可以提供自由的权利…
我看到这个剧本,替年轻人这个角色难过,虽然很多台词很好笑,但是却是一场十足的悲伤喜剧,它的笑点不足以抵消悲剧的人生与社会的现实……
《柔软》读后感(四):在广阔的自由里,与生命握手言和
我们此时看到的太阳光芒,实际上太阳早在八分钟之前就已发出。除太阳之外,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是半人马座阿尔法,它此刻发出的光芒,我们要在四年后才能得见。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远天体发出的光芒,它在130亿年以前就已发出。
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星星放光明,然而它已淹没在浩瀚宇宙,无声也无迹。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千百年前苏东坡早在《前赤壁赋》中一抒胸臆,愚笨如我,始有所悟。
——题记
一、医 院
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悲观主义者也会因此变得柔软。
《柔软》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做变性手术的女医生,与来此做变性手术的男青年之间的爱情故事。
女医生本是三线城市毕业的医科生,在本地医院实习时时常被经意或不经意地取笑。因为她的手小巧得那么刚刚好,这样的手,在当地专业人士眼中,是做妇产科医生的料。然而有一次,还是一位很傻很天真的女医生在被孕妇破了的羊水喷了一脸,受到哄堂大笑的待遇时,她毫无犹豫地选择离开,最终成为一名做变性手术的医生。
图片来自豆瓣男青年是一个原发性变性欲患者。打从五岁开始,他就再也没有去过男厕所。用他的话来说,“比谁尿得远”这种行为是如此粗俗,让他不能接受。于是,他选择通过变性,找到真实的自己。
图片来自豆瓣女医生刚开始觉得男青年是屁股决定脑袋——年少冲动。出于对男性天生的敌意,她不自觉地开始百般刁难。
女医生:你怎么确定你不是同性恋?如果你能从男人那里得到满足,保持原样不是更好? 男青年:这些问题靳医生都问过我了,他确诊卧室原发性变性欲患者,不是次发性,也不是同性恋! 女医生:如果你要我为你做手术,你就得再回答一次。近似于《武林外传》的那句对白:无情、无耻,还有点无理取闹。在男青年诉说了一系列自己从小时候到现在的认知观之后,女医生“表示理解”,并且问了一句:“我们可以继续了吗?”获得男青年的肯定后,补充问道,“你怎么确定你不是同性恋?”
男青年哭笑不得,但他开始有点喜欢这“一本正经的荡妇”了。
二、酒 吧
因为酒精的神奇作用,酒吧的确是一个互诉衷肠的好地方。男医生在这里了解了女医生的过往。知道她有一个忘不掉的男朋友,知道她还是一个实习生时所面对的不公平的对待,知道她是那么努力想逃离那个小地方,最终理解她,为何要转行拿起手中这把冰冷的手术刀,强迫自己穿上伪装坚强的盔甲。
图片来自豆瓣男青年:你对他的离开感到失望? 女医生:失望?对世界,对自己,对你寄托希望的东西,失望是免不了的。 …… 女医生:你想听什么?我没法回答你!我以后不再使用“爱”这个字。爱?这几乎是这世界上最含糊不清的一个词,因为被使用得太多丧失了全部意义。大家嘴边都挂着爱,却南辕北辙说的根本不是一件事。我只能使用有确定概念的词论事情。 男青年:你又来了,放下你的一本正经吧!难道你乱搞的时候也这么一本正经? 女医生:是的,乱搞是最正经不过的事。 男青年:你那受苦的灵魂,幸好你有尖刻的幽默感,否则太严肃了会吓跑男人的,他们都是很脆弱的动物!三、理 解
理解始于沟通。在酒精的催化下,二人对彼此之间的感情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化。他们谈论不被世俗待见的东西,比如:性。听完男青年的陈述,女医生不禁笑着调侃他,真是一个对生命有信心的乐观主义者,年轻人倒是觉得,女医生与自己,其实是一类人,虽然有些小小的分歧。
女医生:(我)没你那么幸运。 男青年:你和我的确有一点儿小分歧,但是我们有更大的共同点! 女医生:什么? 男青年:孤独,我们都很孤独。我猜想,如果他们还在酒吧,这一句话的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了这句话的女医生会是怎样的反应?是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是感动得痛哭流涕?
都不是。或许她只是平静地,默默抿了一口酒,说出了那句被千百文艺青年奉为爱情圣经的话: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图片来自豆瓣俗语有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皆同此理。
比照自己的人生,如此想来,也不枉在这人世间走一遭了。
四、超 越
友人认为: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之间虽有“爱”的情感,却没有“爱”的概念,因此也无法说出“我爱你”这句经典的表白。而反观当下这种“遇到了解”的稀罕,又该以何种抽象词语来言表呢?
廖一梅说,女医生和男青年之间的“了解”,是“超越于世俗界限和性别界限的人类更本质的善意和欲望”。其实,通过作者笔下人物,我们有幸得以一窥作者的内心。
男青年蓬勃的生命力,对自身的不能苟同以及不惜一切代价改变的决心,都深深震撼着女医生的悲观主义。虽然他们彼此的价值观可能永远都不会得到统一,但正因为有“孤独”这一更大的共同点,有“了解”这一稀罕的感情,不能拥有一致的价值观,倒也不是多么遗憾的事。
我想,真正的知己,不是说这个观、那个观都保持着绝对一致,而是明知对方有着异于自己的N观,还是会去理解,去接纳,去倾听吧。
就以剧本中另一位“女性”角色所作之曲《相见不恨晚》来结尾吧:天荒地寒,世情冷暖,我受不住寂寞孤单。 走遍人间,历尽苦难,要寻访人做我的旅伴。 我与你第一次相逢,你和我第一次见面, 相见恨晚,是不是相见恨晚? 我正青春,你还少年,我们相见不恨晚! 永结同心,不再离散, 重新把环境更换, 相见不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