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精选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是一本由[法] 菲利普·德莱姆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一):一个人的孤独
一个人,独自在巴黎。他无法爱上别人,因为他无法认清自己。他独自坐地铁,没有目的地。他没有生活的热情,未曾经历感恩的力量。他一直带着一张面具,内心空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是千千万万平凡人的缩影。不是所有的人生来都是有意义的,很多人只是活着,并不懂生活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二):施皮茨先生的符号解读
处在社会中,谨小慎微。每一个符号,不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的,在假装看不到的包装下,把这一切的信息符号放在心中进行百般解读。解读的结果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久而久之,在脑海中强化自己对解读的结果,把它当成“真正的”自己,或喜或忧,情绪的变动随着周围的自以为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符变动。不知什么时候起,想要的变成的自己成了别人期望中的自己或者说是期望在别人眼中的你的形象。然而,现实总是那么不美好,当实际所表现的和理想状态之间产生了鸿沟之时就造成了施皮茨先生那么不开心的原因,如果有一天这个鸿沟的大到无法弥补,那么,请问施皮茨先生的出路又在哪?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三):这就是我们平凡人的生活
无论谁去看
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阿尔诺·施皮茨韦格
所经历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似乎就是我们的生活
生活就像意识流
走到哪里都会跳出许多的想法
一个眼神
一个人
一件发生的故事
都是我们思前想后的来源
每每一章篇节
都似乎是一天的开始与结束
无聊也是胡思乱想的一天
忙碌或者遇见一些事也是乱思胡想的一天
我们是情感最丰富的动物
遇事总不能直接了当
这就是作为平凡人的我们
的真实生活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四):一个关于无处逃离的故事
总是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叫《一个人的星期天》,可能一个人的孤独感,和“一直下雨”的日子,冥冥中在保持着一致吧。
这本小说来自法国细微主义文学代表作家菲利普·德莱姆。他对细节的把控犹如在做蛋壳微雕一般,那些极其微小的生活细节、感情变化都被他一一捕捉。通过他逐步深入的人物刻画,书中主人公施皮茨韦格先生在这薄薄一本小说中逐渐变得立体起来,你很难讲出施皮茨韦格先生这个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形象,他内心的复杂度远远高于其他小说中对人物的定义,你很难爱上他,也很难讨厌他,有时觉得他滑稽可笑,有时却忍不住赞同他的处事态度。你不禁会想:德莱姆是怎样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才能描绘出如此精彩的内心世界。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五):初来城市的我们
每走过巴黎的一处,就像购买了一片森林,一片精神森林。
施皮茨韦格先生每走过巴黎的一处,就像一个细腻的注视者观察着巴黎人的生活。似乎在寻找着着作为巴黎人的尊贵。
不喜欢坐地铁,却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去坐地铁,只是想观察那些乘坐地铁的人。
去博物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去过,随着博物馆外排队的人前行,就像抚摸着队伍的脊柱,每个人保持着合适的距离,因为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去医院,去超市都会细心观察别人。。。
施皮茨韦格先生偷窥着身边的一切,
我也偷窥巴黎人的生活
但却找到那个初到大城市时的自己,跑遍城市的每一角,观察着这里人的生活,甚至会像施皮茨韦格先生一样在公园租一条船,泛舟湖上。可是渐渐地,和城里的大多数人一样,成为一座独立的孤岛。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六):星期一,天气阴
离开潍坊前,把用了五年的京广书城卡兑换了几本书。虽然我不喜欢硬壳材质封皮和行间距过大的书,但喜欢这个书名及封面设计。
主人公是个独自在巴黎生活的白领单身汉,文字轻描淡写,生活也在不经意间日复一日。
有种从小城市逃离到大城市的内心窃喜,有在驻足大城市的内心喜悦或者说是虚荣。
时而像个怪人,与周围特立独行,格格不入,内心决绝认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雨天,想起某个电影片段;晚上八点后的地铁里,疲惫的人们,似乎在着急的世界里也不着急回家了;去博物馆,为了多一点谈资,那么多人排队,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历史,而不是为了到此一游。
与某个人谈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又回到原点,自由平静生活。
在某个怅然若失的时段里,偶尔还是会想起家乡小镇曾经心爱的姑娘。
如果说非要给这本像部小册子一样的小小说评论的话,我觉得像一杯夏夜里的盐开水。平淡,但某些片段还是会让读者印象深刻。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七):为什么他是我们每个人
看了篇书评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就没看懂,并没有知晓什么,启迪了什么思维,只是一下又一下的感触。
看到后面,我意识到这是一本外国散文啊,和中国的散文形散神不散不同之处在于,它写的内容题材不一样,它写的是生活。而大部分人类通性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的太过于集中,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在他身上找到共鸣。
一个人,感受生活,打量世界,时不时拜访一下他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感受到的人物的饱满的自我感受,清冽的文字,如封面般清新的气息。这书就得读纸质版的,一口气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电子书版给不了这样的阅读感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穿了一件大衣,感受到的都是来自衣服和皮肤之间的温热,它既来自身外的世界,它也不来自身外的世界。想要彻底感受这个世界,全裸,我们做不到,想要保护自己不去感受这个给了我们难受的世界,包住,我们做不到。
所以,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直到最后。
一开始,我们就把自己带入到施皮茨威格的身体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用这种方式去感受世界的。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八):他就是没有任何的生理缺陷,这样才能配得上近乎不可能完成的孤独
怎么读《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这是一场主人公一点儿都感觉不到痛苦的孤独,孤独的痛苦是我们这些人才会去咀嚼感受的。在这个略带些麻木的意味里,主人公自得其乐,恰到好处一点点的乐,一点儿也不是饕餮的。他因此而获得了自由,就像连生死都已是奈何不了这个平静的人。唯一令人有些不适的是他一场无果的感情生活,为什么非要写他的性呢,这么个平静的人如何去从事血脉贲张的性生活,是为了要写出他并不是一个变态的人吗,而按照我的理解,他就应该是一个性冷淡的人,不是因为生理缺陷,他没有任何的生理缺陷,就是一个平静的,有着略微性冷淡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他那像是走钢丝般、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近乎于不可能完成的孤独。
文艺不一定全会带来快乐,读得进才是正道
公众号:怎么读。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九):生活在巴黎
最近天气一直下雨,就想找本与雨有关的书来读,恰好被《一直下雨的星期天》的封面设计吸引,于是抓起就读了起来。短短百来页,很快就读完了。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以其细腻的文字,展现敏感的心灵。主角是施皮茨韦格,生活巴黎的一名异乡人。巴黎是施皮茨韦格先生的中心,不是个人为了城市而存在,是城市为了个人而存在。在施皮茨韦格的人生观中,人与城市,是一种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方能确认活着的证明和存在的意义。
作者菲利普·德莱姆,被称为“法国的村上春树”,开创了法国风味的细微主义文学风格。如果仅仅读这本书,也想不到那么多,但我却不认同作者的小说与村上春树的风格类似。细细品味,两者其实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村上的作品,娓娓道来,似乎是在静谧的咖啡馆中,聆听着舒缓的爵士乐,一个人在旁若无人地絮絮低语。村上的作品是极其自我的,仿佛他的小说与旁人无关,只是一个孤独的旅人在时间的长河中浅吟低唱。或许正因为此,村上的作品才能引起全球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心灵上的共振,因其“小我”,造就“大我”。
总之,村上春树的作品是自给自足的,是及其私人化的,不依赖于任何外在而独立生存。在《一直下雨的星期天》中,并没有看到这种迹象,这不是“村上春树”。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读后感(十):慢慢人生漫漫
被书名和封面所吸引,没有看内容和了解作者就买了,毕竟我是颜控,哈哈,没想到内在也深深吸引了我,那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小惊喜,甚是喜欢。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书名有种淡淡忧伤,书中主人公看似满意的生活中也时常怀有悲伤的情绪,所以封面是一种蓝色,blue也有忧郁的意思,很符合这本书的基调。一张单人沙发述说了主人公一个人的生活,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好像是遇见了下雨天,但始终有一把伞,有一种信念和人生态度支持着自己。
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感觉像极了自己,或者说自己可能会活成主角施皮茨韦格,仿佛看到了自己将来的样子。一个人可以自得其乐,好好吃饭,在生活的小事中寻找乐趣,热爱自己的城市,偶尔独自去看电影,逛熟悉的街道,爬周边的小山……但时常感到自己的孤独。
故事中最令人唏嘘的是与杜芙尔德的交往,人到中年,能遇到这样一段恋情是令人幸喜的,可惜最终败给了日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最初的热情终会被琐碎的小事所淹没。我们希望自己是优秀的,有趣的,但渐渐的,恋人可能会慢慢发现你的平庸,不再新奇,不再期待。于是又回到一个人,舒服的姿态。可能施皮茨韦格已经强大到不需要陪伴,或是比起陪伴就需要迁就,更愿意独自一人,毕竟已经一个人生活了那么多年。
“过几天就要下雪了。
我想起去年此时,
想起了炉火旁,我的哀伤。
如果有人问我:怎么了?
我会说:让我静一静,没什么。”
我的城市,杭州,正迎来冬季的第一场雪。
雪,总能让人期待。
可是,这里有人愿意爱我吗?
那么,我们就可以一起看雪,堆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