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2021-05-10 00:5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理想国》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精选点评:

  ●由对善恶的讨论引出了理想国的概念,辩论的过程极富哲思,虽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不过比喻仍然是最容易令人信服的论证手段。全篇词句非常朴素,但其中的道理即使如今也是熠熠生辉。既有启蒙之作用,也有对终极真理的探索。关于山洞的隐喻太精彩了,看书时尽量带上自己的思考,由于时代的限制,有些观点确实有不合理之处。这可是一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著作啊,看来智慧跟物质毫无关系。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应该时常拿出来翻看的书。

  ●2018-109

  ●苏格拉底说不可以去伤害不正义的人,那法律意义何在?法律达不到的地方正义也不会消失,如果需要以暴易暴那就去做,彰显正义不能迂腐。在这里我推崇孔夫子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也不懂哲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西方的孟子,但是讲的东西会更接地气一点,比如音乐艺术教化这点我看了好几遍,特别受启发,苏格拉底特会说,毫无联系的事物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又不会给人白马非马的逻辑矛盾。我需要仔细看才能绕过来。。。。

  ●继续社科科普之路。现实世界是真理世界在善的光辉下的投影。

  ●柏拉图理想国思想代表之作 里面有些观点即使以现在的目光来看也很适应,其采用辩论法和精妙的比喻说不定在以后辩论上也能派上用场(但是有些地方的偷换概念等还是十分明显

  ●精华之处直至今日依然有意义,也非常有助于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但是诡辩和不当类比的部分没有价值,这也是我一直不喜欢辩论赛的理由,当讨论目的是赢的时候,真理就退居二线了。

  ●除了苏格拉底,其它人基本就是这几句“是的”“我不懂”。大概就是写出了举例说明的重要性hhh,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现在也十分重视举例说明。反正我也不是学哲学的,就随便看一下。

  ●第一本哲学入门书。

  ●辩论能力强并不代表观点对。

  《理想国》读后感(一):期待面读

  看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制度,也是理想国中提到的几种国家制度之一,即使还有不同的地方,也没离开其根本。古希腊文化在那个时候已经达到了顶峰,才有如此惊人的哲学思想,着实令世人惊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国家和个人的定义剖析得很精辟,当然中间也不排除有一些仁者见仁知者见智的不同思想!图书馆看过很多哲学方面的书,虽然喜欢看,但还是有很多地方不通,这本书看封面还不错,比较通俗化些,希望不要让我失望噢!期待中。。。。

  《理想国》读后感(二):《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

  英国哲学家怀海德指出: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柏拉图、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的著作,共10卷,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以正义与善为主题,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柏拉图建立的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是“理念”,因此被称为“理念论”。他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这种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在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这个观点却是别具一格的。

  他提出的理想国是最早关空想社会主义的描述,柏拉图认为真正理想的国家就是以哲学家为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最具有智慧,最能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

  正义/哲学家

  从正义问题引申到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诸多问题,通过苏格拉底与谈话者们的反复辩论来寻求正义这一定义的线索和推理过程。

  坚信在可知世界中最后花了很大力气才能看见的那个东西便是善的理念。

  只有最善的人才能听从理性的指引。

  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具有哲学家的天性,只要看这个人是公正善良的还是暴戾蛮横的即可。哲学家的这种天性也是在幼小时候就可以断定出来的。

  健忘之人的灵魂缺乏哲学家的那种天性,良好的记忆力是哲学家必备的能力。

  哲学家是好学者,好知识者(学习的一部分是体育,一部分是音乐)。

  探求永恒的真理,追求永恒的美和善,以及事物的实在,尽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追求,而不去伤害他人,也不去伤害自己,这才是对永恒之“真、善、美”的模仿。

  《理想国》读后感(三):现世的生活困境---从古典世界中汲取养分

  大名鼎鼎的《理想国》。哲学学习入门的书籍。以苏格拉底的对话为原型记录下来的,类似于孔子《论语》。

  都去世几千年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看这些东西?读过哲学书的同学们,应该知道:现代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这威力很大,你还研究什么新的东西呀?直接去把柏拉图再研究透不就好了吗?

  读读经典,还是有必要的。全书分为几个部分:婚姻、财产、正义、教育、政治等等。 每个部分,都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同僚们的对话。

  苏格拉底是圣人,其弟子柏拉图也是圣人。哲学始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人的智慧,在现代人看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例如,关于教育的辩论,教育的重要性,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了解。而在苏格拉底看来,音乐、体育和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的重要性不一样。在他那里,物理学的重要性,要超过体育。这在我们看来很好理解,但是许多的思想来源都源自于此。

  苏哥拉低对于后世哲学的贡献,可谓是鼻祖级的人物。后来的哲学家,如帕斯卡、康德、尼采等,无不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行贡献。人性,几千年来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阅读古希腊的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一定是有帮助的。

  古希腊的智慧,能够有什么直观的表现,让我们能够看出来呢?其一,《理想国》、《柏拉图·会饮篇》等,都是传世的名作。在现代科学发达之前,人们不能够分清心灵、大脑和灵魂之间的关系。人是否具有灵魂?这在科学发达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会认为,人的灵魂是独立存在于肉体之外的,人死后,灵魂可能会升天,可能会转世,可能会入土等等。而现代科学则否定了灵魂的存在,认为灵魂是大脑灰质。

  但是,现代科学有其局限性,不然,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还具有宗教信仰?这是根本的问题。科学只能够让“人类”这个范围获益,而不能够让个体得到精神上的宁静。精神上的宁静,还是靠老祖宗那一套,即偏向于宗教方面的修行。

  科学帮助我们了解了世界,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只不过是进化论中的猿猴的后代。而思想,作为人最宝贵的东西,在帕斯卡那里,“人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等。而思想,从哪里来?从哲学中来。

  我们现在的许多认知,其实都是有根据的,并不是凭空而来。为什么我们可以不用思考,就可以应付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这些古老的谚语,不就是在祖辈那里的智慧,慢慢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融化于身体和血液里的习惯吗?

  因此,当尼采横空出世一句:“上帝死了”!的言论的时候,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根本视尼采为不存在。具有颠覆意义的思想,是远远领先于时代之前的,因此不被时代所承认,也是非常正常的。

  这些原始的思想和智慧,是我们现代人修身养性的好帮助。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智慧,我们怎样在世界中立足呢?不过是只会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罢了。但是有思想, 我们就能够创造,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 更好地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改造自我,进而改造世界。

  只有把根基打牢了,才有可能盖造摩天大厦。

  而这,就是现代文明的全部源头。至今,都对我们有所帮助。了解这些前人的思想精华,能够帮助我们树立起来自己的一套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乃是人生立足之本源。如果你对人生有彷徨,对于世界、乃至宇宙的理解有困惑,那么,这本书将引领你走出困惑的深渊。

  正如柏拉图所说:“如果世人没见过阳光,那么他们永远觉得世界是黑暗的。”而理想国,则是这引领你看见大千世界的智慧的光源。

  《理想国》读后感(四):理想国

  对于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理想国》,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今人的知识视野来考量。诚然,书中很多观点已然“过时”,但书中对于诸多问题的讨论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或者其辩论的最终结论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上的真理性,但对于问题的追问过程,以及其中谈及的各个辩题目标的中间态,仍然具有可辨识的现实意义,毕竟,人性还是相通的,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本质的改变。

  政治上,施行“精英管理”是人类有政权概念以来一直坚持的组织形式,虽然有过平民民主的尝试,但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虽然绝对民主派听了会反感,但多数人的理智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控制,“人民”很容易被鼓动和撺掇,“多数人的暴政”绝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纳粹德国就是例证,当然,活着的例子也有很多。柏拉图推崇“哲人为王”的政治体制,这是以一个理想化的王者为前提,但这种形式完全仰仗个人品性,虽然看似完美,但却极不稳定,毕竟人性是靠不住的,没有哪个贤王的江山是万代相传的。柏拉图不信任民主,这在那个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知识分子在社会构成中属于极少数,把权力交给人民是件危险的事,人们会为了眼前的私利很快就会走向最恶的政体——僭主制度。而僭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呢?书中写道“人民领袖的所作所为道理相同。他控制着那些轻信他们的民众,难免要使人流血牺牲;他诬告他人,在法庭上通过审判谋害人命,罪恶的舔舐同胞的血液;他们还会将人流放,或判人死刑;或取消他人债款,或分人土地等等。”似曾相识吧?这就是政治寓言啊。所以,对于今人而言,既要用民主形式制衡顶端权力,也要用制度设计过滤粗鄙民意,防止僭主化。

  哲学方面,书中有个著名的“洞穴理论”。说的是,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暗洞中的,他们只能看到事物的影子,看不到太阳(真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走出洞穴,看到事实的本质,这极少数人就是哲学家。那么,当哲学家回到洞穴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境遇:最有可能的是被排斥,因为大众不能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哲人会被视作异类;另一种可能会少数出现,就是哲学家受到推崇和爱戴,从而成就贤主政治。但是,我觉得还会出现第三种情况,就是有部分哲人会“揣着明白装糊涂”,以自己的见识为资本来唬弄、蛊惑民众,为实现私利最大化设立虚假的理想和信仰,最后建立了僭主政权。这第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不会小于前两种,不信你就翻翻历史课本。

  艺术上,柏拉图鄙视所有“模仿的艺术”,包括诗歌(文学)、绘画和音乐。尤其对荷马的权威和声誉提出严重质疑。如果以小人之心度之,这就是文人相轻,毕竟在柏拉图之前能跟苏格拉底并称的也就是荷马了,干掉荷马,他们(哲学家)就是不二权威。好吧,我大概是狭隘了。

  以下为读书笔记:

  1. 提出问题要远比回答问题容易的多。

  2. 正义者只求胜过异类,不求胜过同类;而非正义者则想战胜一切同类和异类。

  3. 保卫正义的上策应当是挺身而出。

  4. 人最爱的东西往往都是那些与自己利益相关,关系到自己得失的东西。

  5. 一个人未来道路的选择取决于他从小受过的教育和引导。

  6. 一个人如果是自己的主人,那肯定也是自己的奴隶。

  7. 正义就是心无旁骛地只做自己的事。

  8. 听进真话是需要理性的,而理性是只有通过奴隶般的艰苦磨炼才能得到的。

  9. 是不会有人在认识善之前充分认识正义的美的。

  10. 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

  11. 事实上,但凡由不热衷于权力的统治者统治的国家必是管理最善最稳定的,反之,管理必是又恶又乱的。

  12.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过分的自由只能导致极端的奴役。

  13. 用一句话来形容最恶的人吧,他们就是那些醒着却做着梦中的事的人。

  14. 人们在遭受痛苦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把摆脱痛苦视为最大的快乐。

  15. 众人都只以为善是快乐,只有高明点的人才认为善是知识。

  2019.1.1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