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是一本由陈钦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读后感(一):大师与理想国

  提起北洋时代,任谁都会想到李鸿章和电影《大浪淘沙》中讲到的北伐战争,而这个时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由于过去对这段历史所著书极少,史实所知也不甚多,而由陈钦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是一本非常详细、客观的史学书籍,而本书又与其他专业历史书籍偏于专业性不同,弥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读者购买阅读。

  孙中山、陈炯明、廖仲恺、宋教仁、梁启超、阎锡山、林觉民等这些熟悉的历史人名,在这本书里离读者一点都不遥远,一个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读完这本书,才真正可以体会到,中国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平等、和平、渐于理性的国家是多么的不易!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落后,每一个人都知道是清朝无能与腐败造成的,可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何去何从,以什么样的姿态发展和建设,却都是在这些人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得到实现的。

  在过去的观点中,一直以为陈炯明与袁世凯,一个背叛孙中山,一个是盗取革命胜利成果、帝国制复辟的封建残余,可是,在这本书中,得到的历史信息却与过去有些不同。第一,陈炯明没有背叛孙中山,只是两个人见解不同,陈炯明实际上是一个被湮灭的辛亥元勋,他也是中国联邦宪政的实践者,他一生律已甚严,是一位想创建一个全新中国的先行者,他一生也是为这个目标而努力;而袁世凯想复帝制,其原因也是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当一个国家五分之四为农民的时候,当一个国家几千年受到的是君主制思想的教育,只知皇权与遵从,君主立宪也是一种尝试,可后来历史清楚的证明,在中国,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阎锡山是山西的军阀,他与唐继尧一样,一个注重山西教育,一个创办中国西南第一所大学——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的前身)。军阀也不是全误国,最起码这两个人是在他们任职期间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建设与改变。

  北洋时期除了是英雄倍出的时代,也是大师们云集的时代。如每一个用“中华民族”的梁启超;创办大学,奠定今日之名校的于右任、冯玉祥、马君武诸人;还有至今被誉为精神座标的传奇校长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傅斯年等人,他们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一直影响着现代的教育理念。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读后感(二):北洋大时代:“中国梦”的摇篮

  一直以来,认为陈炯明是背叛革命的大军阀,通过本书才知道,原来孙中山靠陈炯明打天下,是陈炯明帮孙中山撑起了南方政权。他们二人的决裂,实质是由于政见的不同,并且孙中山要承担更多意气用事的责任。以和平方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是陈炯明毕生追求并践行的民主共和政治理想,而孙中山发动的北伐破坏了南北妥协 ,失去了一次和平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也扑灭了各地民主治理热潮及刚刚建立起来的民主体制。另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三个代表性的旗手之一,陈炯明倾注心血推动广东蓬勃发展的民主政治实验的失败,宣告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终结。

  中国的义务教育始于民国,民国的义务教育则始于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印象中的反动军阀阎锡山居然是中国义务教育第一人。在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居然每年都能达到80%以上,这是中国的一个奇迹。阎锡山是一个有崇高事业心的政治家,其执政理念尊奉的是“公道主义”这一普世价值。

  在书中,还有诸多的历史真相被一一揭开……有很多的人、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受。

  原来,北洋军阀——不只是“混战”,北洋大时代的精英们早已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筚路蓝缕,并且在诸多的领域描绘出了绚丽夺目的图景。

  在书中,作者时常与当今社会现实相联系,因为当时很多方面都堪为我们当今提供有益的镜鉴。我们当今很多的治国方略在八十年前就已启动过,令人颇多感慨。如此以来,中间这八十年,在很多方面不能不说是走了一段弯路。现在,终于又回到了原点,重新出发。甚至如北洋政府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格局等,正是我们今天努力的方向。

  可见当时社会精英们视野之开阔、思想之进步和成熟。我想,这是与这些精英们很多都有留洋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留洋使他们具有了国际视野,当时在很多方面都做到了与国际接轨。

  有些篇后还附录了主人公的名作,避免了读者搜求的不便。读其文,如晤其人,与本书文章相得益彰。能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其人风骨,拉近了读者与他们的距离,为本书增添了浓郁的抒情意味。如此设计,可谓独出机杼,以读者为本也。

  读书过程中不由感慨自己历史知识的匮乏。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多少历史的真相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又有多少是有意无意的掩盖了真相呢?现在时代昌明,民主、自由已成为时代话题,希望国人能够早日获得客观的历史教育吧。

  相信在这个越来越能讲真话的时代,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的真相会慢慢地浮出水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从客观的历史中,才能获得正确的经验教训,才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文字指瑕:

  1.第120页,第二段第三行“;”当为“,”。

  2.第208页,《胡适致毕业生》一文中,首段有“都有得多的毕业生……”、第二段首行有“不脸吵闹闹”、第三段末有“失业亲居”,似嫌不通;第211页有“第三个方法”,上文说的是“第一个方子”、“第二个方子”,不知“第三个方法”是不是应为“第三个方子”。因手头没有该文,只能妄加揣测。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读后感(三):中国的今天,为什么是这样子?

  一.

  阅读历史,我脑子里常常会冒出一个念头:当时的中国,是这样的,而当世的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

  用先生们的话说,中国的三千年历史,其实不过是一朝又一朝,不断的复刻与循环——立国、大治、衰微、分裂、祸乱、统一、立国,而最简要的两面,不过是:分裂与统一。

  这与欧洲的格局就有大不同,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想知道罗马帝国在哪里,结果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把今天的地缘格局重新组合起来。

  相比之下,中国——或者说华夏的格局,始终还是这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但就算变成了几百个诸侯国,或者五代十国,那也还有一个共用的名词:天下。

  读多点书,就知道,所谓中国,不过是历朝的“天下”,天子可以常换,而天下是恒久的。政府与政局,其实与子民没有太大关系。

  天下,是天下人的,而皇权,也不过是天下的治权,而不是所有权。

  “爱国”这个概念,在古代,其实没有,有的,只是忠君。

  不过今天,忠君与爱国,好象划上了等号。

  二.

  只有理解了“天下”这个概念,才能理解那些战乱纷争的年代。

  只有那样的时代,往往是伟大的思想者问世的时代。

  先秦战国,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文学风流。北洋民国,大师辈出。

  除了这三个时代,其他时间的中国,有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但极少有思想家。

  盛艺的文学与艺术,不过是皇权圈养的爱宠。

  乱世的思想与追问,才会有人权觉醒的启蒙。

  无怪乎,每当讨论到民国史时,国人立时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抚今追昔,说那个时代的自由与洒脱,开明与自治,另一派则追古思今,说那个时代的痛楚与混乱,狼狈与不堪。

  历史其实没有对与错,只有真与假。只要是真实的,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妩媚红唇还是天花雀斑,只不过,爱的人看到东坡肉,不爱的人,看到的都是大肥油。

  三.

  这本书里,对民国颇多赞誉,而对于唯物历史观的人来说,只想在里面找到蛛丝马迹,以了解今天的中国,为什么是这样子的。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诸军阀的新面貌,这些早在学生历史课本和各种野史中被标注上“颟顸、粗鲁、贪婪”标签的军政巨头,其实有着被刻意忽略的另一面。

  陈炯明的联省自治,为中国基层民主做了绝佳的实践。

  吴佩孚的道德政治,开政府清明之风。

  杨度的君主立宪,并非愚昧无知,而是审时度势,为国为民。

  阎锡山,更是以公道主义和利民政策,使整个山西领一时中国风气之先。

  至于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袁世凯,在今天,不少的信息来源,已经令我可以对他们有重新的认知了。

  北洋时代,大致可以分为前北洋和后北洋时代,我觉着,前北洋是李鸿章的后时代,以洋务、改良、维新为主,惜乎胎死于满清固执的封闭主义中,后北洋是袁世凯的后时代,以治理、新政、民本为主,惜乎还没来得及形成邦联气候,终究逃不过中国的“统一”命运,归于威权主义系统的治理模式,归于尘土。

  中国式的统一,不独追求国土的统一,更追求思想的统一、政体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权治的统一,从秦立皇帝开始如此,此后的几千年,直到今天,以至以后,大约都是如此。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无非分合二字,差别只在于,谁坐庄。

  四.

  既然那个时代的统治者,都是胸有大志且治理有方的,可是为什么最后还是一片溃败而一事无成?

  有人把这个问题归咎于袁世凯死后,缺少一个权威的统治者,势均力敌的结果,就是分裂,分裂的结果,就是争斗而全盘皆输。

  最终收归天下的,是有统一纲领而党国一体的国民党,而国民党最终又败给了共产党。

  谁赢谁输,并不是我所关心的。

  我所关心的,是“为什么”。

  北洋时代,刨去现实造就的各种无奈,(譬如段祺瑞在三一八惨案、也就是刘和珍君被卫队枪杀那一案后,忏悔茹素终生,这事极少被今人提及),各路诸侯确是尽己所能做到开明和开放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灿若星河的大师和自由主义的大学,能在那个时代自由绽放。

  但从政治技术的层面来说,恰是自由浪漫的多样化,造成了现实局面的不可持续性。

  举个例子说,一片绚丽的花,肯定是不如一株茁壮的树,更有生命力的。

  再举个例子说,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书生,肯定是不如一个全身蛮力的莽夫,更有杀伤力的。

  所以,伟大的,都是理想主义者,而成功的,则是实力主义者。

  五.

  力量分散,是民主政治最大的特点,相对应的,是效率低而成本高。

  而政治角逐的结果,也是一个博弈的结果,民主主义者希望用分散的力量,形成制衡与和谐,而集权主义者则直接用集合的力量,形成战无不胜的攻击性,最终取胜。

  这也就是,当民智未开时,或社会动荡时,最容易形成集权主义统治的原因。

  政治,终究是一门技术活,而非理想可以驱动,最终能否实现理想,取决于博弈者最终是否真的持守了制衡与民主的理想,比如美国的诸位国父,能在建国后马放南山,还政于民。

  相比之下,孙中山则从最初的狂热理想主义者,变成了技术性政治家,带领改组后的国民党打出天下。而蒋氏之后,则不再有政治家,只有政客了。

  再后面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

  六.

  之所以中国今天是这样,我常觉得与中国人的人格有莫大的关系。

  当今之世,有两门学问是最受欢迎的,一是成功学,二是养生学。

  中国人,入世,则信奉成功学,成王败寇,追名逐利,出世,则推行养生学,怡然自得,渴望长生。往前推二百年,有学问名“厚黑学”,再推二百年,流行的是“炼丹术”。

  中国式主体人格中,成功学与养生学这些显学,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即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的实现与变现,或不能成功,至少保住性命,至于活着为什么,这个不重要。

  中国文化是极少利他主义的,最多是“无害于他”主义,即我不害人,但我也不助人。

  故而,在中国的政治主张中,都是逐利性的,民权,即土地权,革命,即分田地,所以在中国,历朝的革命与斗争,大多是财产与土地的再分配,而极少有关于人身自由与思想解放的争议。

  中国历史的进展,缺失了启蒙的那一环,自从春秋百家之后,中国思想再无创新,独尊儒术后,学术更成为政治正确的脚注,不再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智之开,渐行渐远。

  而在没有民智的社会里,想要推行真正的民主,无异痴人说梦,能驱以众民的,无非利益二字。

  所以,所有的成功政治,无非都是一次成功的“让利大促销”,仅此而已。

  7.

  面对利益,尤其是巨大而短期的利益,民众是禁不起诱惑而会轻易放下警惕的。

  失去了对规则与信仰的敬畏,社会变成无序而可怕,民粹主义因势而起。

  譬如你家有个保姆,贪婪而逐利,你许她的,是有一间房子可以住。有天来了个匪徒对保姆说,只要你把东家绑了,把门打开,就能把这房子过户给你。无底限的保姆,可能立刻反水了,至于匪徒事后会不会连保姆一并砍了,保姆可能不会去想。

  缺少公正理想的逐利主义者,是不会有忠义之心的,这样的流氓,当然是乐于“翻身做主人”的,至于公平与法制,这些条条框框,都会被毫不犹豫地被打破。造反者,在意的,只是“安不安全”,就象《让子弹飞》里那些推翻黄四郎的农民,一旦确认安全,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原来的东家洗劫一空。

  以占有财富多少作为成功的唯一指标,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相比之下,所谓的民主与理想,显得多么的空洞与虚无。

  在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谈论理想,是可笑的。

  8.

  人之聚合,常因共同的价值观,但人之离散,则常因共同的利益。

  在一个逐利唯上的社会里,往往以人性变奴性为代价,换取现实利益的回报。

  所以,驭下之术,常以利益驱之,中国的政治学,没有治理学,只有帝王术。

  君权政治中,需要的是和谐与平衡,而非分立与制衡。

  这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政治至上的国度,以皇权立国,而西方国家是商业文明的产物,以契约立国,以法权立国,所以今人理解的“租界”,是“殖民主义”,而西方人眼里的“租界”,则是“合约租赁”。

  中国人的鸦片战争,是政治战争,而英国人则视为“商业利益冲突”。

  中国式政治,是一元体制下的威权核心体制,西方式政治,是多元体制下的多头治理体制,一个是世代传承的家长制体制,一个是股东众多的董事会体制,两者都有成功案例,同样也有失败先例,谁好谁坏,孰优孰劣,似乎也唯有成败,可作评论。

  真假民主的区别,常有争议,在我看来,其实简单,究竟是“为自己争取权利”,还是“为每一个人争取权利”,若是允许每一个人都“为自己争取权利”,实际上也是“为每一个人争取权利”,而若是以某种方式,譬如法律,在公共权益之外,去剥夺另一些人的权利,就是假民主,哪怕他打着“解放全人类”的旗号,号召“打击那些反对派”,他也是假民主。

  若是分不清楚真民主和假民主,那就宁可不要谈民主。

  用现实主义去技术化地实现理想主义,或许是当时今世的中国,可行的出路吧。

  昨日如此,今日如此,明日,仍然如此。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读后感(四):北洋大时代-----一部对历史的回忆记录片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这是一本大型历史经录片的同名图书,它还原了近百年来被扭曲的历史真相,让那一段历史重新照亮民族的未来。

  之前看过《北洋大时代:以细节还原历史,让历史照亮未来》这回拿到这本“大师们的理想国”看完后又再次在网上看了50多集的记录片,那一幕幕的历史真相,有图有画还有声,看得又气又惊。必竟这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真相,也是我们必须知晓的历史,更是我们不愿意去回忆的民族,本书所的是“大师们的理想国”由此可见本书主要是讲述在北洋时期的有所作为的前辈们的人生记录,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众多的伟大人物们在那种特殊情况下是怎么为国家为个人所做的一切,有我们众所周知的,也有我们所不知晓的,你也会看到一个完完整整的北洋大时代。

  比起“以细节还原历史,让历史照亮未来”本书更是北洋大时代的精随,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北洋时期的在当时众人们的理想是什么!之前的那一本让我看到是真相,是事变的真相,是还原那段被扭曲的历史,反思中华民族近代深重灾难之缘起,挖掘弘扬北洋大时代自由民主之精神,让这段历史重新照亮民族的未来。所以说《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是站在伟人、名人的角度来看历史。你会知道:什么是“山西王”和平军阀阎锡山的民本理念,北洋时期的特大地震“海原大地震”的应急纪实的真相是什么?当时清华大学的精神探源又是在哪里?林徽因的情感觉生活,它生命中的三个重要男人的爱情故事,还有在旧世纪的一代完人,北洋双国士之严修,以及在当时的救国之道,教育的重要性等等,那些在北洋时期有影响的的一代人物对北洋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影响到我们的北洋大时代的发展与生存。

  历史是过去,过去也是历史,但我们所知道的真相,所了解的历史又是什么呢?在那种还不完善的时期,人才众出,也正是这样的大师们的存在而让我们有了现在完美又有宝贵的才富,这就是历史。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读后感(五):这本书没有说的那么好看

  因为看了第一本《北洋1》,觉得还凑合,这才趁着打折销售买了《北洋2》,但是一路看下来,感觉有些失望,不仅是内容上,还包括排版格式等。

  这和本书的宣传、推荐——所谓“大师”“共和”“理想国”等字眼,包括腰封推荐人,有点儿夸大其辞,其实就是一本很普通很普通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吧。鉴于作者在抗战纪录片上的贡献,所以勉强打3颗星。

  另,比较有意思的是,张鸣在微博上说:“《北洋大时代》这本书,我连书名都不知道,就成了推荐者。太过分了,编辑发短信向我道歉,道歉有用吗?“

  袁伟时也说:”今天收到一本《北洋大时代》,腰封上居然写着“袁伟时……诚意推荐。“自2008年起,我就不参与这类活动,得到众多老友尊重和理解。《大时代》作者和出版商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冒用我的名字,本人不得不郑重申明:1.请出版方抹掉袁伟时三个字。2.请各色人等不要再干违法勾当,欺负无拳无勇的老朽。

  哈哈……

  《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读后感(六):陈钦的变脸术

  为什么同一个人竟可以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多个面孔,评价存在如此不啻天渊的巨大差异?到底是我们过去的理解错了?还是陈钦的描述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按陈钦的描述去推论整个民国,历史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片荒谬,也是无法理解的——如果北洋时代那么美好,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还要鬼迷心窍地揭竿而起,舍妻抛子闹革命?这在事理上是解释不通的,在逻辑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当然,正是借助于当下这股“民国热”,让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多个细节、那此人物的多个侧面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矫正了过去那些失之于片面的看法,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更全面的评价人物。陈钦的看或许很有道理,但问题在于,他在纠正过去错误,为民国人物去脸谱化的同时,又为他们贴上了新的正面的标签,过于强调了他们好的一面,而没有将他们的内在动机,他们的所做所为,放到具体的历史大环境中去分析。一句话,我既不相信他们真是原来评价得那么十恶不赦,也绝不认为他们就如陈钦所说的如此高尚。所以,他显然是有些矫枉过正了,对它给予了太多的溢美之辞,让民国时代从一个破衣烂衫的丑八怪变成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魅力女郎,这是从一个极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肯定不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可取的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是以前所发生的事情,但对于历史的态度则反映着人们对当下现实的思考。民国的确是一段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而且因为过去意识形态的刻意隔蔽,我们对它也存在诸多误解,有很多片面的、割裂的认知。现在,我们必须纠正过去的错误,把它放回到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这一历史河流中去评价——它代表了中国人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民主国家转型的探索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寻求答案、寻求出路的时代。当下的中国社会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固然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无论如何,民国时代都绝对不是一个可供怀念的黄金时代,不是一个可供现在参照的历史座标,因为它既不能为当下的问题提供解答,更不能为当下的人们提供出路。

  读罢陈钦的书,我不得不感叹他的变脸术之高明——川剧中演员变的是自己脸上的那副面具,而他变的是却是历史人物之脸,让那些民国人物的同一张脸却变换出了不同的形像。只是,在通过他的书更全面的看待和评价民国历史及其人物的同时,也必须得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有自己的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