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坐落之处》读后感100字
《太阳坐落之处》是一本由(日) 辻村深月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坐落之处》精选点评:
●可是,如果不管太阳是自行躲起来还是被人关起来,都一直存在于那里的话,那门的存在还有意义吗?因为太阳是绝对不会被囚禁的。
●文中的“Kyoko“一时用全角一时用半角是要怎样啊。之前看过电影,大致路线是知道了,电影确实没有将文中的精彩拍出来。重点是青春期小女生的阴一面心思,这方面确实是写得好,最后一章和解反而大大地没意思,几个角色方面里见纱江子和水上由希最鲜明有存在感。
●不喜欢、很繁琐,很啰嗦,三分之一弃。
●开头昏昏欲睡,中间好了点,结尾有梗
●80分;通过同学会的牵引,把当年高中中各位同学的爱恨情愁展示出来,分别从五位当年中心人物来展示当年各位的心里历程;利用叙诡的方式来把响子与今日子来混乱,把当年她们之间的复仇与争执来表现;而她们之间的关系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参与进来,来展示各个的心灵历程,和各自心理斗争;
●…太棒了好久没看过这么有趣的群像剧了最后还有个小惊喜…可能因为之前读了辻村老师的《水底祭典》(不得了的差评)所以对这本印象特 别 好 // 内容是可怕的JK故事(雾)及后日谈,总之这种“老子才是主角你们都知道个P”的写法真是太惊喜了hhhh // 对了补充一下 内容简介简直是屎
●看到尾声时,我完全迷失在了响子和kyoko两个角色之间了……到底谁是谁啊…….《古事记》里的神话很有趣,原来孩子们这些年并没有背负杀父之仇……
●目前看过最差的一本。人名发音大概是想玩个小叙诡,但因为翻译成中文之后就没有这个优势了的关系……毫无意义,反而看着觉得乱。
●迁村深月太强了。把女生的嫉妒写得太好了。而且玩的谐音梗更是有月的光,太阳之影的互换感。
●太啰嗦了 弃
《太阳坐落之处》读后感(一):女性的心理果然不是我这种粗汉子能理解的
《太阳坐落之处》三星评价。
2017书评之十二。
这是一本看得我十分痛苦的书。因为这表面是一本青春校园题材的书,实际写的是校园内女生们勾心斗角,女性暗流涌动的细微心理太可怕了。这是我很难接触或者理解的领域,感觉只有女性作家才写得出来。
如果说推理元素,也许只有算得上叙述性诡计。本文各章是以不同人物为主人公视点写成的,但一个核心人物Kyoko贯串全文,而书中有一个主角叫高间响子,而响子的日文发音就是kyoko(如ギリギリ キヨウコ)。但学过日文的都知道,kyoko不仅仅是响子,还可能是其他名字。因此一早有了铺垫,真相揭露的时候也就难以震撼。可这个叙诡对不懂日文的读者来说就很不公平。
嗯,最后这人的动机也就是为了一个名字。高中时代就如此深沉,又或者长大了以后才明白自己当初的恶意?至少我在那个年纪的时候,根本不会也不可能考虑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现在也不会啊。
《太阳坐落之处》读后感(二):真是一部平庸的推理小说
推理元素近乎于无吧,核心诡计真的是乏善可陈,居然是日文谐音梗加一点点的叙述性诡计。整个小说就围绕着“邀请当红女星Kyoko参加高中同学会”这一事件而展开,中间掺杂着一群踏入社会的成年人对高中时代的种种感(si)情(bi)纠(gu)葛(shi)的回忆,本就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然后推理元素还被当做调料一样撒到作品里面一点点,算是当个点缀。书中的推理元素一句话就能说明白:高中时代有一位女王A,有一位女王跟班B,作者用了一些叙述性诡计试图让人认为当红女星Kyoko是女王A,但是实际上当红女星是跟班B,两人的名字在日文中读音相同,这个诡计对于不懂日文的人来说未免过于无感。 作者的优点在于文笔还算不错,感情描写十分细腻,但是却非要玩一把多线叙事,把围绕在女王身边几人的情感纠葛写了个遍,但是对女王A和跟班B却着墨不多。她俩大多数时候只能出现在别人的回忆里,身为当红女星的跟班B更是到最后也没混上个属于自己的第一视角叙事,枝蔓太多未免有些喧宾夺主,而且不断的在回忆与现实之中来回跳跃也让的整部书的叙事难免显得有些混乱。总之,作为一本推理小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平庸之作,但是作为一部普通的情感小说来读,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太阳坐落之处》读后感(三):女生的情感如蛛丝缠绕一切但又能轻易割舍
笔者在初中的时候,羡慕过男生的友谊。
现在来说,应该是社会主义兄弟情,那种大家可以把彼此的背部交给大家,肝胆相照,能给对方蹲守篮球场,作业借对方抄,千百年不见面还是可以给的说声:"hey,bro."
男生很惊讶,难道女生不是这样的吗?
一起上厕所,一起去任何事,好似无法分开那样。
《听说桐谷要退部》里面就有描写到在一所高中里,以桐谷为中心的男生集团,以及桐谷女朋友为中心的女生集团。女生集团里面一桐谷女朋友为首,分成内圈和外圈,彼此秘密多到爆炸,到了最后,上演了一出,如同闹剧样的撕逼现场。
传闻调查报告里面女性倾向平均,均等主义,大家都一致。而男性向往竞争,分出高低。而在这个思维下,反映的思维就是女性会不需要有特殊,特别,互相扶持,也互相压制。男性则竞争向上,互相拼搏,看谁更厉害,能够容纳更多种多样性。
世间的男男女女纷纷扰扰,而要看清楚期间的纷争骚扰,更需要的是时间。
《太阳坐落之处》就是由同学会牵扯出来的,跟时间相关的女生们的故事。
在毕业几年后,殷勤举办同学会的高中三年2班同学在去喊她们之间取得成就最夺目的的kyoko同学之间故事。
而在一个个同学遇到kyoko同学之后,她们就再也没有回到这个同学会的故事。
不知道有谁说过的一句话:女人们闲聊的话题都是男人。故事里出现的男人却全员是工具人设定,只为了给她们的感情加深或者决裂的催化剂。
里面想写一下关于里见纱江子的故事。
纱江子从来就不合群,在班级里缺少朋友,此时贵惠出现了,纱江子怀疑起了贵惠是不是老师派来的卧底,而在这个时候,更奇妙的事情出现了。
纱江子发现了贵惠撕掉了关于她的书信,对于贵惠的嫉妒变成了更多怀疑和比较。心里开始认为自己比贵惠更加高级了。
“讨厌也好,喜欢也罢,权利握在人生赢家手中。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吧。无视,讨厌,这个世界上,所有行为的主体与受体都是严格区分开的。对于这一点,纱江子比谁都清楚。”辻村深月《太阳坐落之处》在自己内心里面自己慢慢扭曲。最后纱江子为了成为比贵惠更厉害的人,做出了她本来不屑于坐的事情。她称自己是迫于无奈,但在最后总会有更好的比较,让她这样证明自己比贵惠更加高贵。
而故事的最后,她成为一个没有从当年高中生活里面迈出去的一个人,固步自封,而贵惠解开了当年的秘密,敲打她的心房。
女性却也总在各种不经意之间拯救女性。
如果看到这里,对这本书有兴趣的话,可以请关注一下
《太阳坐落之处》读后感(四):太陽はいつも輝く
即便是考虑到围绕“キョウコ”开展的叙诡,也很难说这部偏向女性意识、女性感受书写的作品具有多少传统推理元素,故而可能不太符合部分读者的心理预期,这可能也是本作评分不高的原因——其实是相当遗憾的。
根据《古事记》记载,天照大御神由于弟弟须佐之男惹是生非躲进天岩户,高天原失去太阳女神陷入黑暗,八百万神明想方设法诱她出来,骗称有更尊贵的神明降临,等天照大神忍不住查看时,只看到了八咫镜倒映出来的光芒四射的自己,遂离开天岩户,天地重现光明。这是今日子出道作的神话原型,更完美契合了同学会的闹剧。“太阳”是本作的中心意向,响子曾经如此自比,认为“女神所在之处即是白昼,太阳不论在哪里都一样灿烂”,哪怕当时她在学校已然失势,依然踩着荆棘前进。然而从器材室里出来时,十八岁的响子才意识到自己并非太阳,没有她的世界一切照旧,器材室的门没有关闭,但响子从此封闭了内心。表面看来,被同学们反复纠缠的今日子才是真正的太阳女神,响子是虚假的“女王”,但如同故事里镜子内外的天照大神,名字同音、得知对方参加才确定出席同学会的响子与今日子其实互为镜像。她们关系微妙,无关清濑,乃是单纯的女生间的纠葛,即便曾经被剥夺名字,但对于今日子来说“现在最放不下的人是响子”,而始终高傲独立的响子也需要在直面今日子后,方可以放下身段,坦诚以待真实的自我,投入下一场战斗。
同学会对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老友相见缅怀青春致敬岁月的聚会,更是一个虚华秀场,为了能够在这个秀场展示出更好的自己,作为故事切入口的五个POV视角人物无一不深陷“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的桎梏。聪美目标坚定行为果断,一刻都没有放弃过戏剧理想,她不顾家人反对孤身远赴东京的前提是被梦寐以求的剧团录取,对工作时间、地点的全部要求只是配合排练需要,而剧团不但没有收入还要支付会费,纯粹为梦想燃烧。同时她也自视甚高,渴望一鸣惊人,隐隐瞧不起那些庸庸碌碌的同学,得意于自己相对小众的舞台剧事业,对于不知不觉竟然成为女明星的昔日同窗怀有一种嫉妒与羡慕交织的隐秘情绪。但当她真的见到今日子时,也只是用她从未设想过的方式简单告知对方,“我在这里表演”,不但从此摆脱了虚荣炫耀的心理束缚,可以用平常心投入表演,也赢得了对方的尊敬。
纱织子是貌似爽快利落的职业女性,但骨子里还是内向、阴暗、单纯的小女孩。她与早早结婚生子成为家庭主妇的贵惠始终保持着“第一个朋友”的友谊,却也内心不平、暗自较劲。她自知相貌普通不善交际,过去把贵惠当作打入同学圈的一扇门,现在也把真崎当作另一把钥匙。她心知肚明真崎并不具备多少才华——只是想不到他竟然乏味虚荣至极——但仍沉浸在不伦中无法自拔。纱织子不是追逐爱情,甚至没有那么喜欢真崎,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与曾经的聪美一样,享受在未知的某一天让人发现秘密的快感,既期待又惊惧的用俘获真崎的方式满足虚荣,用与贵惠前男友交往的方式证明自己。另一方面,纱织子对贵惠的心结确实存在误会,却不是羡慕、不是嫉妒,而是无法忍受被施舍同情。这份难以言喻的少女心像毒芽一样逐渐蔓延,淹没了纱织子的理智,乃至令她在由希这样的小人看来都显得可笑。这时救赎她的,却是她一贯认为缺乏主见、暗暗排斥的贵惠,泪水中,纱织子终于可以告别过去那个自卑又自傲的自己。
向往霍莉(《蒂凡尼的早餐》)生活方式的由希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虽然自学生时代起就用超过自己收入水准的消费品换取满足感,由希却不是被消费主义洗脑,她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过分的老师、严苛的祖母、忙碌的父亲共同作用下,她对于“关注”的需求早已是附骨之疽。学生时代,由希可以毫不犹豫的抛弃朋友——或许不能称之为朋友,而是她彰显自己的陪衬/依附对象,耍小聪明、搞小圈子、做墙头草,心安理得的谄媚巴结、搬弄是非。工作之后,由希在同学中营造时装设计师的人设、在公司里打造女艺人朋友的假象,即便是对今日子丧失兴趣,也只因她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另一位虚荣浮夸的同事注意。几位POV之中,由希似乎是唯一没有受困于高中生活的人,但在更早之前,她就已泥足深陷,从来就无法迈出幼年时代的阴影,她的虚荣虚伪、说谎造谣、追求物质不过是长期以来不被关心、缺少宠爱的心理代偿。电影里的霍莉最终被爱情拯救,在祖母墓碑前戴上太阳镜直视阳光的由希或许不需要拯救。
岛津是唯一的男性视角,比起虚荣无聊的真崎和堪称下作的吉田(除了没有正面描写的清濑,本作的男性角色都颇为不堪),他显然不是毫无优点,但POV暴露出来的内心却是一个怯弱的胆小鬼:他暗恋由希多年不敢正式告白,明知对方交往对象是个人渣也只是默默接受敲诈——他既不敢反抗吉田又卑劣的想要窃听由希的床笫私话,无论是弄坏同学的雨伞还是藏起由希的裙子都不敢承认,前面带微笑的质问他的响子简直像个真正的女王。和其他人一样,岛津也有自己的虚荣,然而升上大学、步入职场,过去无往不利的交际规则失效,曾经依靠混迹女生圈得来的光环不复存在,生活乏善可陈,高中时代成了岛津最热衷品味的“视为生命价值”的回忆。所以,他一次又一次,以不可思议的热情,不惜自贴费用的主办同学会,直到他突然发现——不受欢迎而埋头工作的自己,却因为一直以来勤勉与认真受到肯定、得到提拔。从工作中找到真正的生命价值岛津再也不需要借助同学会获取存在感了。
其他,封面几个奔跑的水手服少女猛然看来毫无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忽视文中提及的“如同丧服一般的秋冬制服”,选择水蓝色夏季制服,在各版本封面设计里可谓是独一份。
《太阳坐落之处》读后感(五):记辻村深月的“中段位”推理
记辻村深月的“中段位”推理
——故事的“现实性”,及现实的“预言性”(完了?哪有个完啊!)
[注:本文中关于小说分类的划分,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听到过有一句中文,说的很古典,叫“发于情,止于理”,(这一句恐怕是来自“发乎情,止乎理”的变体),而辻村深月则是:“发于事件,不止于推理”。
自森村诚一、西村寿行以降,活着的日本推理小说家,我个人喜爱的就只有这个人了,原因就是推理背后自有故事,不过很多小说背后都有其故事,而辻村的了不起之处在于:故事之后回归现实的本质,这一点是很多推理小说家做不到,或在创作之初选择不去做的。
先解释一下我所言之“中段位”,“中”,不是“中等”,(小说,尤其是在其创作者们还在世的时候,很难或绝无可能分以伯仲,诸如Random House旗下Modern Library或Everyman’s Library,或Penguin的Modern Classics等书系,或日语之文库,仅仅也是茫茫文海,取其一瓢。)我所指的“中段位”/“高段位”/“低段位”是以故事风格,及故事中涉及的事件类型给予划分的总称。(其中又独特分离出“低/高段位”——很多日系推理小说均属于这一层面——及“低/中段位”,下文我会相应写明。)
先说“高段位”,自然是故事类型远离生活,高的离谱,这类故事在某一层面上纯属“休闲娱乐”(格雷厄姆·格林就干脆将自己的作品直接划分出一类“消遣小说”/“娱乐用”)
此类作家中最典型的便是〇〇七的创作者伊恩·弗莱明,因为本文重点是辻村深月这一“岛国”作家,我再举一个同样是离群索居的“岛国”作者——美国间谍小说家罗伯特·路德伦(Robert Ludlum),此君是“伯恩”系列的创作者,他是惊悚大师,故事众所周知,一言蔽之“小人物旋入大事件”,他笔下的“小人物”所经历的“大事件”往往比“邦德”经历的还令人悚然,(要知道在弗莱明的原著小说里,〇〇七的情节远没有后来般上银幕的故事那样惊人)。
这类故事,从开始到结束,往往都悬于读者头顶之上,是我们需要“仰望”的,他们远离现实。
这份“高段位”名单里还有很多,如Tom Clancy,英国的Jeffery Archer云云,不一而足。
而在日本也有一个这样的作家,写出了《代号D机关》的柳广司(Yanagi Koji),但柳广司又具有日本作者特有的“推理”这一血脉,而让他有了其自身的特殊性。《代号D机关》在故事背景的设置上高出于生活,但故事中的细节又是传承了日本的“推理”特色。类似的还有伊坂幸太郎的《杀手界》(要分析伊坂幸太郎,没有那么简单,或许目前无法对他的故事做出任何系统的分析,一言蔽之——或许有些独断——便是: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小说故事类型。想要分析他,恐怕得要等到他的追随者的作品也成气候才可以。如果目前硬要说,他的特点就是吸收了西方故事特色的新派日本故事,这一点恰好与辻村深月的作品相反。)
在分析小说(尤其是类型性小说)形成谱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种“高段位”,令人悚然的故事类型往往出自西方作家之手(以英、美两国最甚,注:此两国在地理上又均是独立“岛国”),这与西方社会建立于“‘唯心思想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的应用世界观”不无关系。(“‘唯心思想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应用世界观”是我在学习社会学时,在所写论文中提出的一个个人观点,本文中不另作解释。)
“低段位”这一类故事,我们往往很难在类型性小说中找到它的存在。说它“低”,是因为它确实是来自生活,但由于过于生活,就有很多不值得,或没必要写入虚构故事的情节,如要是在类型小说中强加入这类情节,便会流于“无病呻吟”,非但读者读不下去,有时候作者本人也写不下去。(这一段位故事,时常见于非虚构故事(即“低/中段位”),或散文、杂文等,偏向所谓“纯文学”角度)。
“低/高段位”,这是很多日本推理小说常见的故事结构,如他们笔下的侦探,诸如平常人、学生等,而且这位“侦探”又有很多怪癖,如岛田庄司笔下的御手洗等,而这些人牵扯入的事件又多数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我们可以称之为“噱头”),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便是悬于我们头顶上的“高段位”,而这些事件,经侦探之手得以解决的“破解点”,又都往往流于纯粹的推理。
这些故事中人物是“低”的(御手洗除外),但事件是“高”的。故事中的事件在解决的过程中因为它们特有的“高”,或是“低”的人物的某些特性(如御手洗)让这个故事过于戏剧性,远离了现实。
但此一“高”一“低”的组合,无疑会让一个故事倍加好看。
我刚才提到了日本独特的“推理”血脉,即本格推理的定义,这也是造成日本推理小说多处于“低/高段位”的原因之一。
这份名单里还有,西泽保彦、二阶堂黎人等,同样不一而足。
“中段位”,则是这类小说中,最接近完美的作品,它们不“高”不“低”,来源于生活,却又通过故事赋予了平常的生活以特有的“剧情张力”。
我本人不知道辻村深月有没有像我一样去研究过这“中/高/低”之分。但她的故事无一例外均是如此充满张力,没有什么特殊的古怪噱头,写的也都是平常人,却有着不平常之处,写尽了人性底子中的那些难以向外人述明的心声。中文版宣传语用了“黑暗”和“残酷”来形容辻村,这一点也是我为这类故事着迷的一点,推理小说的作家,是勇者,他们有勇气将人性之恶暴露的公众之下,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社会得了什么病。
谈到日本推理文学,就要谈到日本战后的社会,彼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不一而足,这催生了以松本清张、森村诚一及西村寿行为主的“社会派”,而森村诚一和西村寿行又摆脱了松本清张故事里的“死板”,辻村和他们二位一样,故事是有活力的。
我之前提到过“传承和造反(改变)”一说,辻村改变了之前日本推小说的“怪力乱神”之处,传承了“社会派”的概念。但辻村也有不同之处,因为世界变了,社会变了,但问题是人没变,虽然思维也有了变化,但人的本质没变。变革,无论如何变革,变革的如何大风大浪,它也有最终平复的一刻,社会和世界的变革便是如此,变革是政治家的功课,但在它变革之中及平复之后,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是人生活,人的生活不仅是某一个社会的基础,更是这个世界的基础。
而辻村写的就是构成社会基础的人的故事。
森村诚一及西村寿行的那个时代,通讯不发达,手机根本没有,网络更不必说,青少年的成长还属于正常,没有被过度的咨询所熔掉大脑,偶像明星还仅仅是画报上的香烟和香波广告(那可真是画上去的),但辻村(或我们)的这个时代全有了,连不该有的都有了,上一辈的黑暗在辻村及我们这一代,变了样子,变得隐秘狡猾了,更可怖的是,它变的愈加心里化了。
在这个狡猾的黑暗时代,我们需要一个人来看穿这一点,我想辻村深月应该可以成为这个人。 这就是我说的辻村的故事中“现实性”的一面。或许可以替辻村深月“狂妄”的说一句:她开创了“新社会派”这一流派。
而“预言性”,则是日本这个社会在战后的突飞猛进,举个例子:早在2001年日本的通讯网络就进入了现在的4G时代,而辻村的小说中也提到很早之前日本的手机就可以收发邮件,和手机运营商分离运作,更不要说偶像剧及偶像的生产制造,譬如日本某个以字母和数字为代表的未成年娱乐团体,朋友告诉我现今大陆也有一个仿效的未成年团体。
我们身边也许就会出现一个Kyoko,不过我可不想。
对于我们,辻村深月的故事中的“现实性”可具有其独特的“预言性”了。
(从公众微信平台上,得知辻村深月2004年的成名作《时间停止的校园》即将出版,虽然故事有了那么一点超现实的味道,但还是有必要看看,毕竟事件背后总有故事,更何况辻村之前的作品每一部都写到了人心里。)
最后,让我用电影《追捕》里真由美和杜丘在最后一段对白来结束这篇文章。
“完了?”
“哪有个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