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废物星球》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废物星球》读后感1000字

2021-05-11 00:02: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废物星球》读后感1000字

  《废物星球》是一本由【美】亚当·名特著作,重庆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物星球》读后感(一):备忘

  这样有较系统的解释框架的书还是做点笔记免得忘了。

  中国基础建设及出口贸易需要大量原材料用于制造业;开发新的原材料(采矿伐木造纸etc)与回收循环利用相比有极大负面环境影响;中国向美国的贸易顺差造成大量返程(美国到中国)海运航线运费降低,以至于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运费远高于往中国的运费;低廉的返程运费使得运输废品也变得有利可图。

  《废物星球》读后感(二):洋垃圾解惑

  虽然说的是洋垃圾,但其实这本书揭示了一个环保问题,发达国家的垃圾贸易虽然是一种合理的经济行为,但终究不可持续,他们所制造的垃圾远超过他们自己所能消化的,就算全部回收,但没有消化的地方,终究还是垃圾,以前卖给日本后来台湾,再后来中国,但中国以后呢,卖给谁去,我们买那么多洋垃圾源于我们对资源的渴求,并且由于我们对美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海运的运费可以极低,因为返航中国的超级货轮需要压舱物,按作者的话说,运到中国的钱都比美国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便宜,但只要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外的垃圾需求肯定会减少,到时发达国家怎么办,借回收站的工人的话说,他们极其浪费,一点坏了不修就扔了,更可怕的是,中国呢,我们的垃圾给谁去,谁有这么大的经济需求可以消化得了我们的垃圾,最终我们可能要消化大部分我们自己的垃圾,那会是巨大的难题,因为作者说出了关键,除非控制消费,减少源头垃圾投放,否则循环利用只是推迟把垃圾填埋的时间罢了,因为大部分废品的利用次数也是有限制的

  由此我想到,垃圾分类以及循环利用极其出色的日本德国其实他们的垃圾产出量也是远超一般国家,

  《废物星球》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1.任何行业都是有利可图的,只是每个人天赋和能力对应行业不同。 2.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范,如果想从中谋利要么适应它,要么改变它。 3.利润永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个人能力的优先选择和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4.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快速增多,并不一定会使这个社会更加公平和美好,能够享受最终成果的永远只是少数人。 5.低成本回程运费,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国高消费造成的大量的废料,供需加上廉价的运输,构成废物的一条产业链。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宽松的监管环境,发达的制造业,中国对美国显著的出超地位造成的廉价海运运费。 5.全球化废品流向何处,取决于谁的需求最强,谁的运费最低,从哪获得的利润最高。 废品带来高利润和诸多就业岗位,但是也带来高污染。 6.废品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们的经济水平,消费能力,消费观念。 7.美国废品回收靠高科技,废品的质量和数量,中国靠市场,廉价人工,宽松的市场监管。 8.废品回收可能导致更多的垃圾出现。 没有了经济利益,没有了原材料的供需,循环再用不过是美化垃圾的行为而已,毫无意义可言。

  《废物星球》读后感(四):若没有利润刺激,没有任何道德体系会把旧啤酒罐转变成新啤酒罐

  作为这一行业从业者的儿子,我深深为中国废品回收业数百万劳动大军取得的成就而骄傲。我的曾祖父从俄国移民到美国,几乎身无分文,从合肥到上海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同样拮据。与从合肥来的务工人员一样,曾祖父也不会说当地的方言,也不能接受教育。所以他做了他唯一能做的工作:从街道上捡垃圾,然后卖给别人循环再用。七十年之后,先辈的辛勤工作,让我可以去读在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在一家美国最好的新闻机构里找到了工作,还写出了你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本畅销书。我在上海街头曾碰到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推着一辆手推车,上面装满了旧纸箱,但在我眼里,他并不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在我看来,他是我在废品回收业中的手足,有一天,他的儿子或孙子很可能会成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

  不管是在小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大型工厂里的分类线上,中国废品回收业的工人都表现出了不凡的智慧,我在上海住了十一年,几乎时时都能见识到这份智慧,并且对此赞叹不已。对于在中国受到忽视有时候甚至是被中伤的回收产业,我希望中国的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和我一样欣赏这一行,甚至为这一行而骄傲。毫无疑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但即便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全球化的废品回收业对中国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如果没有全球化的回收产业,中国和全世界都将变得更脏、更差。

  《废物星球》读后感(五):隐形的、高利润、高风险、全球化的废品回收业的现状。作者是出身废品回收世家的美国记者。

  本书体裁有点像纪实文学,作者以废品回收行业的美国记者的身份,结交了中国美国的许多废品回收从业者,以讲故事的形式,逐步把这个行业的全貌展示出来。

  作者的上两代都是美国的废品回收从业者。作者自己则是美国一个新闻机构的驻上海记者。出书的时候(2014年)已经在上海呆了10多年了。

  全书翻译相当流畅。我注意到的唯一的一处翻译问题是把“速8酒店”翻译成了“超级8旅馆”。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信息和观点:

  1:全球回收也每年的营业额高达5000亿美元,约等于挪威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全球雇员仅次于农业的行业;

  2:相比任何全球产业,当今的回收业所具有的风险与回报相比即便不会更高,也算旗鼓相当;

  3:把满满一回收桶的废纸从洛杉矶运到中国,要比用电动车把废纸运到西雅图环保得多;

  4:由于中国向美国出口大量的货物,进口很少的货物,导致美国到中国的货船的货物运费比较低,导致美国运到中国的废品运价比较低;印度向中东出口货物较多,进口货物较少,因此美国的废品运到印度一定比运到中国更贵;

  5:在广东,人们把进口废金属做成了新产品,再出口给输出这些废金属的国家,台州进口的废金属则大多留在了中国,比如美国80-90年代散落全国的废电机,大多在台州废物利用(拆解或修理)后输出到了汽车、冰箱、自行车制造厂了;

  6:美国环保要求比较高,中国相对较低,后果是2000年美国的从废金属中提炼铜的工厂纷纷倒闭,中国则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冶炼国,并且拥有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环保达标的铜精炼厂;

  7:如今,废品回收业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永恒特征,与智能手机制造业全球化毫无区别,持久性也毫不缩水。

  《废物星球》读后感(六):拾荒者说

  印象之中那些走街串巷的声音大致有三种:一是货郎担式的卖者,针头线脑,粮油米面;一是提供服务的,如“磨剪子呛菜刀”;还有一种就是废品回收的,“收破烂嘞”。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楼房的鳞次栉比,前面的两者已经不多见了,只有后面的那种仍然能够听闻。或推着小车,或蹬三轮儿,出现在街头巷尾。

  如果没有《废物星球》,自己可能不会去关注隐藏在这后面的事情,只当他是寻常的事情。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嗯,没错,就是清晨那拄着杖翻捡垃圾桶的身影后面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对于这个熟悉的产业,很多人充满了偏见。几乎没有固定工作场所,没有干净的环境,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脏”。没有人会励志去从事这一行。这也就很能解释关于这一行业研究的匮乏。

  没有人喜欢脏脏的垃圾。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讲卫生,要爱护环境;可是现实又充斥着如此之多。作者有句话颇为震撼,“人越富有,受教育程度越高,扔掉的东西就越多。”

  既然避免不了垃圾的问题,那不如去直面它。作为一位洋“垃圾大王”的儿子,作者在这方面无疑有更多的考量,也有更多独具的经验。

  原料的需求、消耗、循环再利用三者相结合才是垃圾处理的王道。而利润则是为垃圾处理提供不竭动力的源泉。

  中国是一个原料需求的大国,每年的需求中“一半的铜,超过一半的纸和近30%的铝”都来自于废品。循环利用的益处颇多,尤其是可以减少因开矿带来的污染与耕地的破坏,同时也可以节省相应的自然资源。

  当然在处理上,中国也有一段路要走。废品回收带来的二次污染不容忽视。作者在书中对于不同省份的处理情况予以了叙述,言语中充满了关切。

  很多时候人们常用蝴蝶效应来说明事务间的联系。对于市场而言,垃圾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有着晴雨表的功能,它比其他的原材料能更快的传导出市场的行情。

  合上书页,回味《废物星球》,行动应在当下。

  《废物星球》读后感(七):与废物有关的其他

  这本书在书架上躺了很久,因为上海开始进行垃圾分类了,网上出了好多“为了全人类”这样如此伟大的文章,看的我烦躁,我才想起了它,边看边觉得,不可思议,垃圾分类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即使只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但是由普通民众所分类出的垃圾,其商业化的路有多长,能不能真的对环境产生有益影响,其实并不知道。比较冷静的一篇分析文章,是在经济参考报上看到的垃圾考,没有答案。

  说回书,书里提到的废品,多数为我们购买的可被再次利用的垃圾。

  首先,我没有想过废品是如此大的一个产业。

  其次,这次垃圾分类实行的这么坚决,是不是也与贸易战相关?毕竟,美国在废品供应方面被称为“废品沙特”,毕竟废品的买卖价格受到在美集装箱数量影响。

  再次,相当于垃圾归了国家管以后,原本以垃圾贩卖、处理垃圾为生的人要怎么办?城市的整洁程度,有一定的原因是这些拾荒者在处理垃圾的同时打理好了其他垃圾,如果这个职业消失,城市的整洁度怎么办?我们有没有建立好垃圾循环再用处理设备可以有效的提取垃圾中的有用材料从而减少进口量?垃圾干湿分离后,可燃烧或可填埋的垃圾量或许都少了,那现有处理垃圾的设备要如何运行?

  再再次,既然强推一个产业,肯定会有些政府补贴给到相关企业,这种补贴合不合理,会不会让前端费力分好的垃圾又回了原样?

  这本书倒是让我想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我之前没有概念,“可回收循环利用”并不是可以一直循环这样的概念,它只是让废品晚一些成为了垃圾而已;比如,循环利用并不是说它就是清洁的,它只是相对于采矿、伐木等这些活动而言,对环境的影响小一点;比如我们自认为农业大国,以农为生的人却要放弃种菜转向处理垃圾,因为可以多赚一点点,那我们还怎么维系农业?我一直都觉得农业悬悬的,不是从什么食品安全的角度,能不能有的吃现在难道不是个问题?比如,对经济、对人权的问题,像《京都议定书》、像碳排放,他们抑制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却又不断地提高消费刺激着发展中国家;比如,对制造业本身,现在的工业设计本来就缺失了可回收再用这样的理念。。。

  总之,这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的比较过瘾的一本书。

  《废物星球》读后感(八):垃圾矿山《废物星球》

  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习惯了把报纸和书本还有各种饮料瓶易拉罐收集到一起,然后叫来收废品的去卖掉。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垃圾回收业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废品回收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行业,而且还在飞速发展中。

  回想小时候,牙膏皮可以卖钱,废铁可以卖钱,我们小孩看到这些东西就会捡起来带回家,放到一起,准备卖掉。当时铁很值钱,所以经常有胆子大的孩子去偷铁,凡是铁做的东西如果不注意保管,很快就会消失,被人偷走卖掉了。

  这本书里面讲的是垃圾的故事,讲的主要是美国的垃圾,因为生活的富裕,所以收入越高,扔掉的垃圾就越多。我小时候家里几乎没有垃圾,除了极少的果核果皮,几乎没有垃圾,当时连塑料袋都没有,废纸都是要点火升炉子的,几乎一切东西都不能扔,都要循环利用起来。这都是因为当时太穷。而现在几乎每天都要扔掉好几个垃圾袋,各种包装太多了,买的东西也太多了,要扔掉的东西也太多了,当然还是没有美国多。

  书里称美国为废品沙特,呵呵就是废品大国的意思,美国人扔掉的东西和中国比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美国人力成本太高,所以没法向中国这样分类回收,所以很多垃圾就进入了填埋场。不过当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中国开始制造,并且出口到美国,美国的垃圾也就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矿山,中国太需要这些垃圾了,购买这些废金属,可以减少开采多少座矿山,对环境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当然中国的商人买这些废金属,完全不是从环保出发的,唯一的理由就是能够挣钱。如果不是因为能从中获利,任何废品回收都将变得不可能。

  这也设计到技术的发展,原来美国到处都堆满了报废的汽车,后来美国人发明了针对废汽车的拆解机器,不再使用人工,这才使得让废汽车变成金属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买卖,原来到处乱扔的废汽车,才变得可以卖给回收站,于是美国的废汽车就再也看不到了,这就是商业的力量。

  中国制造的产品卖给美国,美国人用完了扔掉,然后作为废品再卖给中国,这就完成了一个物质的循环过程。现在中国的废品商人们越来越强大,强大到开始到美国去收购废品回收站,这些中国人更懂得中国人会如何利用这些废品。废品行业看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未来的朝阳行业。

  《废物星球》读后感(九):垃圾回收之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民,都与我有关。 -- 鲁迅这本书看完再拿起,中间隔了大半年的时间,因为要送给一位好朋友的缘故,重新拿了起来。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刷了一遍豆瓣的评论,从肯定minter的调查分析工作,到批判他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观点武断、刻意规避污染问题的都有。

  从纪实角度来说,这本书是值得肯定的。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官方统计数据,也有对中美两地的实地考察,这其中涉及了大量的访谈和跟踪报道,同时,对整个贸易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的分析解读也是非常到位的。

  但对我来说,在看完王久良导演的《垃圾围城》之后,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视角发生了变化。

  minter在这本书里面记录的,更多是从一个生意的角度,来解构这个市值过亿的行当。不过,它回避了一些问题,就像书评里面,有些读者说,污染、人们的消费观、真正的成本考量。不是所有垃圾都能被回收利用,不能被回收的垃圾或者处理不当的垃圾,比如被废弃在田野的废旧电池,最终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到我们的人体,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回收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工业社会带来的巨大产能,也折射了这个时代,人们近似病态的消费观。王久良导演在他的一席演讲里面说道,人们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会给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被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在被勾起的欲望深洞里,徒劳而不觉察地扔进琳琅满目的商品。

  身处这样一个社会里面,没有人是“无辜”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些资料:作者ADAM MINTER,出身垃圾回收行业的家庭,给大型跨国媒体供稿,是一个长期观察垃圾回收行业的媒体人。(TED分享)

  《废物星球》读后感(十):一门生意

  一门生意

  随着年岁渐长,更了解一个城市,一个产业,一门生意。

  在中国来说,传统观念都是觉得收废品是不太光鲜的行业,破破烂烂,衣衫褴楼,只有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敲着键盘才是高大上的职业。但很多时候或许实际不是你想象中那样哦~(我就不说会开挖掘机的工人收入了)

  其实收废品也一样,与其说是废品回收,不如说是资源再利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社会的贡献还更大。特别是全球国际范围内的交易,从废品中提取原材料的交易。

  书中提到2个的细节,让我比较感兴趣。

  1:船运的成本对交易的影响。

  有留意的话,其实都会发现早年国内市场上很多洋垃圾产品,显示器,打孔碟,游戏机等,这些都是国外的电子废品,运来中国进行二次回收利用。这些玩意,在中国还很受欢迎哦~需求市场巨大。

  但在看一下其他国家,如印度、东南亚等小国也同样欢迎这些洋垃圾的进入啊。但船运来回的成本决定船运公司不愿到该等国,因为满载一大货洋垃圾的船到中国后,回程时就可以满载一船make in china的货品回国进行销售,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也造就废品回收大国,船运公司从成本出发,是绝对不允许空柜的情况的,但美国能有什么东西能出口到中国呢?某段时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不少就是废品。。。别国没有中国这种世界工厂的优势了,制造业不景,所以船运公司都喜欢往中国运废品。。。

  2:与其说是废品,不如说是资源。

  二战时期,不少国家对日本实行资源的禁运,日本国小资源贫乏,怎么办?就是进口废品了。当然是有计划的废品。然后从废品中提取金属、橡胶等资源。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开采厂矿需要的技术和成本、政府的批文,可能分分钟比起从进口废品中提取金属等还要贵、繁琐哦。

  要知道早期国外处理废品的时候可是巴不得直接给钱人家清理走的,免得放着碍眼、占地方。

  早期废品进出口还是不用征税的。

  “一堆垃圾,还征什么税呢?”

  时过境迁,更多人认识到废品中的资源价值,现在废品进出口还要检测和征税。矿物和纸张等的税率不同,而且部分工业废料还不是那么容易通过。

  现在人人都说要环保资源回收。我觉得就像大航海时代,如果没有金钱,经济等因素,单单靠个人的道德情操,估计很难做到全民普及吧。

  记得好几年前,居住附近曾经为盖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闹得沸沸扬扬。当时觉得,这技术好牛逼哦,焚烧垃圾可以发电,干嘛不盖呢?现在想起,如果从经济学上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才是最愚蠢的做法吧。

  之前和人聊过,现在的公知靠写写心灵鸡汤,就可以靠粉丝打赏过日子。这种坐着赚钱的手法,俨成吾辈的效仿对象,但苦于多年不写超过500字的文章,而且不想写鸡汤文,只能先从书评中练练手,所以以下第一篇文章,以后慢慢会把之前所看的整理下思路,发表一下,记忆有误处,可留言指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