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地下室手记》是一本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元,页数:5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室手记》精选点评:
●之前论及一个个案时,Dr. M提到了《地下室手记》这篇小说。阅读过程中我时时想起电影《小丑》的主人公,精神上的“寒热病”,好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并没有什么变化,自我的牢笼,走了这么久也仍然没有走出来。这是每个人的困境。陀氏之所以伟大,其中一点在于每个人读到他的文字,都能够映照出自己。
●20170323 凌晨。始读第一篇《地下室手记》,刚看了个开头就喜欢的不得了,欢乐的文字下太深刻了,庖丁解牛般解剖自己 20170328凌晨。继续读,大段的疯人呓语般的文字读起来有些吃力,总想找情节的进展,是不是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偷懒? 20170902 读完穷人白夜9.16
●读这本集子,是因为《斯捷潘齐科沃村的居民》,很长的一篇,甚至比现在的许多所谓的长篇小说,都要长。不过,还是觉得《地下室手记》,是集子中最好的。
●很喜欢,评价过几天写,不过是难得的我没有流泪的陀氏的小说(我指地下室手记
●荒诞又真实。 文中之人自述引起共鸣,虽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却一样的自我封锁、自顾自怜,感叹人际关系及社会风气。
●这就是我,说完这句话,批评人才感知到痛苦,再次落魄而归令他懊恼绝望,既之以极地的沉默,作家的光芒像虚无笼罩着宇宙一样笼罩着他的思想;文本与批评之间的容斥太强了,批评被驱逐在文本和阅读这一体系之外,常规意义上,文本自附了一种批评意志,但陀氏的处理净化了文本,就像剔除了骨头的鱼;地下室是否可以作柏拉图的洞穴讲呢;整个文本更像是一次乖离、一次重构、一次复合,任何小说要素都变得那么不真实;异形的主角,动荡的心智,淤沉的主体,他集合了欲望与反欲望,剖析与反剖析,然而一切又安安稳稳地落到现实之上,或者说人性纵有万亿个像体,它所指仍然只是人性本身;我和男人和女人构成了文本的世界,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将文本拆分成本我和自我和超我,先是本我对理性的破除,以释放自我,接着,自我承担它的叙事的使命……
●抱拳
●五个中篇,最喜欢地下室手记和鳄鱼。 白夜之前单独看过,地下室手记第一章看的有点囫囵吞枣。 陀翁的小说给人的震撼真的不容置疑。 五个中篇各有偏重,最后的鳄鱼尤其惊喜,没想到陀翁竟然还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最后一篇鳄鱼非常荒诞,但全书最棒的还是地下室手记,第一部是最棒的,可以反复读
●有些恰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一):阴暗的路
读这本书时,我不停地害怕。
陀思妥耶夫斯基事无巨细地描绘出这个“地下室人”,无耻的前书生,卑贱的暴君。受了教育,却没有理智;明了“爱与崇高”,而自愿堕落。最关键的,是无法遏止的自大,哪怕熟人连唾弃他都不屑,仆人也怜悯他,他依旧绕了圈子地抬高自己。
可是这样的人可以存在,成为他只需要朝正确的方向推一把,由着惯性便可以走下去。这条阴暗的路,本来是模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它加粗了。
我看着我的腿,它们总是要走动的。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二):小人物的矛盾
这书很短,是一部小人物的内心独白。
第一部分反复读了三遍,有点不知所云。硬着头皮读完第二部分,再翻回头看前面,明白点了。
地下室的人,是个极度矛盾的人。自我封闭,总想回到地下室中,但又渴望被人接纳。内心穷凶极恶,总想一拳打倒对手,但又渴望与人和解。总是用最恶毒的心对推测别人的行为,但又有总能在最后一刻化解所有的仇恨。
聪明、敏感、刻薄、压抑、矛盾……标签很多,大概每个人总会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书中:“自己谋求报复的所有企图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将比那受报复的人大一百倍,而那个被他报复的人也许还根本没当回事。”这段文字,非常真实。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三):短书评 ︱ 地下室手记
这就是我,说完这句话,批评人才感知到痛苦,再次落魄而归令他懊恼绝望,既之以极地的沉默,作家的光芒像虚无笼罩着宇宙一样笼罩着他的思想;文本与批评之间的容斥太强了,批评被驱逐在文本和阅读这一体系之外,常规意义上,文本自附了一种批评意志,但陀氏的处理净化了文本,就像剔除了骨头的鱼;地下室是否可以作柏拉图的洞穴讲呢;整个文本更像是一次乖离、一次重构、一次复合,任何小说要素都变得那么不真实;异形的主角,动荡的心智,淤沉的主体,他集合了欲望与反欲望,剖析与反剖析,然而一切又安安稳稳地落到现实之上,或者说人性纵有万亿个像体,它所指仍然只是人性本身;我和男人和女人构成了文本的世界,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将文本拆分成本我和自我和超我,先是本我对理性的破除,以释放自我,接着,自我承担它的叙事的使命,最后,超我的道德化将叙事与意义融合为一体。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四):地下室手记,三点感想记录
看了地下室手记。
1.关于注释的槽点:“我”提了一句达尔文;译注:作者反对唯物主义,作者是个根基派。不,哪怕作者只是后人从作品里构建出来的一个形象,而且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你们也不能因为作者写了什么/在哪家杂志发表文章就盖章此君(以及其他诸君)是XX主义者并且一直是。这样没意思,作为背景信息和译/编者博闻强识的证明可以,看书这么理解一定一无所得或自以为是。
2.自省:唯有充沛者才能创造,当人开始写作时,读者总假定ta是要说什么的。当人没有原创性时就只能引经据典、抱团取暖(这至少能显示其良好品味)文人相轻(或批评家为爱豆相轻)乃至当下饭圈撕逼逻辑亦如是。别做这样的人,别为自己找借口,知识分子更别。当然不读书就谈不如无书是可笑的,根本没有意识(v.)的起点。
3.写虫豸者多,第一人称少,越看越胆战心惊。湿雪篇“我”对丽莎的那篇长篇大论简直是……对“美与崇高”的绝妙讽刺。(译注里还标了一句陀翁反对虚无主义,更讽刺了,meta操作的那种讽刺)个人浅见,这是把基督教理想以及西方近代人道主义都踩在脚下的那种讽刺,这才是虚无主义。是呀,水晶宫是很好,可我为什么要住进去呢?在宫殿建成后,你们难道还有任何事可以做吗?如果存在乌托邦,美德还有何必要存在?它只在苦难中有发挥价值的余地。虽说单纯的苦难只是折磨,大部分人也没那么崇高。这样的手记,这样的视角很难得了。说来可笑,我直到现在才(至少自以为)能看懂陀(至少看下去),而浪漫主义者都是蠢货,我也(。还是不学无术的软弱蠢货。只求到四十岁时还能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吧。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五):伟大,然而寂寞的
我们应该感谢博学的博尔赫斯,他曾经用他惯用的那种平缓精准的语言,为我们总结(或者我们以为总结)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激情和勤劳的一生,以不同阶段的不同身份的形式(或者也是同时存在):士官生、少尉、画报的撰稿人、《先驱报》吃惊的读者、死刑犯、囚犯、士兵、准尉、小说家、运动员、逃债人、报纸编辑、帝国主义分子、斯拉夫同情者和癫痫病人。不过他也温和而坚决地反对以“统一的思想”即“融会的能力”去理解陀氏,他认为这样显然是令人难以忍受地简化了一个混乱和繁复的灵魂的;他认同把陀氏与他永恒的敌人和朋友的托翁进行比较,以生活经验而言,陀氏性格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有一种永恒的纯洁,一种孩子般的冲动和气馁。基于此点,我想我还可以根据我的阅读体验给陀思妥耶夫斯基补充一个新的标签(当然我的意见也许只是一种浅薄的表象):他是一个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因为我时常很清楚地感觉到,陀氏是直觉地意识到他是在探索无限(不管是教会意义上的还是人类心灵意义上的无限)的时候(并且用他惊涛骇浪一样高度屈折变化的语言连同他的回旋式句法呈现出来),他的艺术绝非一种简单的模拟:它不是模仿现实;它是创造现实,或更准确地说,是伸手去拿现实。在这个航向中,他实际上是偏离了正教会的(或就此而言,是偏离了任何信条)。难道你不觉得(和鲁迅先生一样)他对人类心灵的处理显然太过冷酷太过寻根究底了么?这简直谈不上是他宣称的自己所属的东正教了吧。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艺术如同人生,是关于人为什么而存在(但是艺术并不是关于人生的,因为人生不是关于人生的——或者更糟糕地说——只是关于人生的一种理念的)。事实上我更认可的说法是陀氏的小说其实更类似于《圣经》中的寓言,他是以之为一种获得答案的工具而不是以其自身为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