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锦集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页数:8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精选点评:
●曾文正公
●2016年花大量时间精读
●很真切,另一个曾国潘,传统人物。
●正在读,潜心修行
●难免有些迂腐过时之处,而受教共鸣之言亦不少。
●版本买的不对,错别字多,顺序也不便阅读。唯一的好处就是印刷清晰,空白位置多,
●在修身齐家方面,曾国藩是值得学习的。
●抄了几篇,想研究太平天国期间的,结果没那么耐心
●恒,谦,劳,清,书,蔬,鱼,猪,考,宝,早,扫!!!曾文正有大智慧!
●已读完 应该是在研一上学期时买的并且是开始看的,陆陆续续到今天终于读完 能所理解的不及十分之一,而在能理解的部分里自己能做得到的更是惭愧。。 曾文正公,一代典范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一):保身
手头的版本是2015年5月1版1印,共上下两册,共家书10卷,以及旧版未刊家书补编和家训2卷。出版社为线装书局。书前面有“曾国藩年龄对应年代表”,按公元纪年、皇帝纪年、干支记年、曾国藩年龄对照,很是方便随时查看。
内容还是不错的,通过家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曾国藩,而不是通过其他人的转述。曾国藩真不愧是所谓的“完人”,字里行间体现出了其“立德、立功、立言”的影子。
说到“完人”,专门去知乎上去查了下大神们的评论,对王守仁和曾国藩谁更加完美,争论不休,主要也是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不知哪一派说得更有道理,只有自己对他们更多了解一下了,然后才会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判断。
一些细节:
1、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这些话如今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处处都是“万福金安”、“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等等。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二):守正出奇文正公
久闻此书盛名,上下两册,花了整整两个月才看完,文正公家风可见一斑,书信内大致可看出,文正公对于叔父辈的孝悌,兄弟手足之情,儿孙的谆谆善诱。虽然里面提到一些三纲五常未免有些落伍,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其中的求学之道实为我辈中心的楷模,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不看书的年轻人来说,无异是至理名言。 就文正公的一生来说,绝对是那个时代宦海浮沉几十年的典范,无论为官治学,都是那个时代的殿堂级人物,所以才有了中兴名臣之说,但是毫无疑问,文正公也是在儒家经典下典范和模板,一生都在不断地维护清朝的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汉臣,的确也是开了满清政权的先河,但从他忙碌的一生看来,类似于文正公的汉臣,李鸿章,张之洞,胡翼林,左宗棠等等,也只不过是延缓了大清帝国衰落而已,虽然文正公为官正直清明,但是整个书信中,充满了诸如“流寇”,“贼”等等,身在高位的文正公又是否想过,这些所谓的“贼”,“叛贼”所为何事呢?为何要反叛呢?一心不负圣恩的文正公又是曾想过大清国的前路在哪里呢(尽管我们现在是清楚了)?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三):读后感七绝三首
其一
家书十卷道寻常,
说尽曾公孝悌彰。
一生功勋惟主敬,
行将穷处是坚强。
其二
千年薪火灺难明,
文正一朝四域清。
已立功言还立德,
家书过后愧为兄。
其三
独服伯涵战贼洪,
蒋公慧眼叹曾公。
满门忠烈千秋业,
遗世家风万古松。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四):练字有什么用?
看《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说自己每天午后会练一百个大字。
现在人们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连考试都基本上用机考,所以大家会觉得,写字都不写了,练字还有什么意思?我倒不这样想,我个人挺喜欢写字的,最喜欢用钢笔,偶尔会写一写毛笔。我并没有学过书法,仅仅是写着好玩把它作为一个兴趣甚至是娱乐活动罢了。
那么,练字还有什么用呢?
最明显的当然就是字越练越好看了,不过刚才已经说了,现在用到笔的机会少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基本上足够了,字写得再好看也没什么很大的作用。
第二,是练字可以代替午睡。最近因为培训都有午睡,所以我也就没怎么练字,不过在以前,我没有午睡的时候,就用练字来代替。其实当你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身心是放松的。就拿练字来说,一笔一划地写,最好再放点好听的音乐,练个20分钟,完全可以得到能量的补充,练完后反而很有精神,这比睡午觉的效果还好。因为对于我,睡午觉的弊端很多,经常睡不醒,导致下午昏昏欲睡的。而用练字来代替午睡就没有这样的副作用了。所以说,睡觉不是休息的唯一途径。
第三,练字可以得到平静。曾国藩每天午后都要练一百个字,还这样要求他的儿子。这是为什么呢?为了字好看?有可能。为了代替午觉?也有可能。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平静。练字是修心养性的一种方法,能够磨一磨你的戾气,这也是为什么儒家很看中书法的原因。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五):读曾文正公家书——曾纪泽读书
曾国藩希望家人写信以烦琐为贵,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读他的家书可以了解很多当时的事物景象,这里摘抄他记录的纪泽学习经历。 曾纪泽小名甲三,生于道光十九年。六岁开始读书,之前可能也有读,但六岁是正式上学。先从三字经读起,大概三个月读完,之后读尔雅,每日二十余字,大约读了一年。可见读书速度很慢,学得很扎实。尔雅读完就开始读诗经,同时在读古诗十九首,(还有其它古诗,可能也是文选内的,没有见到读过唐诗三百首)。读诗经可能用了近两年时间,之后读论语半年,孟子一年,孟子读完读尚书,同时读纲鉴易知录。经史一起学,经是白天读,史是晚上看。此时纪泽是十一岁,开始试写史论,又重读诗经和古诗。如此到了十四岁,开笔学时文。此前,曾纪泽一直在曾国藩身边,一直受其督促学习,十四岁后即咸丰二年后,曾国藩办理团练,就没有机会仔细的盯住他的学习了。 曾国藩的教育观还是很开明的,他看纪泽记性不好,就不强求他死记硬背,其实这在传统教育中是少见的,他在信中也承认“诸弟必以兄言为不然”。从中也看出,曾虽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但也不是一味要强,用他的话讲就是要“明强”,先要明而后才能强。曾国藩也不强求纪泽在八股、试帖上有多大突破,反倒觉得八股、试帖对于真正的学问是有妨碍的,这也十分难得。 曾国藩教子往往很细,不空泛,很容易执行,能看出是过来人的话语。比如,纪泽六岁读尔雅是每天读二十多字,十岁读孟子时每天读百二十字,十七岁重读经书时每日读五六百字,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读书字数,其详细如此。还有,曾国藩教子又贴合纪泽的禀性,比如指点适合纪泽攻读研究的诗文、书法,再如前面提到的记性不好则不强求死记,等等都是。曾纪泽能在其人生前期,一片懵懂之时,有曾国藩这样细心开明且有见识的父亲指点教育,是相当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