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大雅》的读后感大全
《小词大雅》是一本由(加) 叶嘉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词大雅》读后感(一):词小意蕴大
读这本书,让我们知道,短小的词里,能表现词人的修养和境界、品格和功力。但我们一般人从小词的字面,看不到这些。叶老以她一生坎坷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词学修养,为我们讲解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词,雅在哪里,高在哪里。让我们贴近古代的高人雅士,理解他们的天纵才华、家国情仇、一腔热血……
《小词大雅》读后感(二):抓住一个张惠言做切入点
不敢恭维大师了,果真从小词入手,而且不同寻常的绕开词的源头,抓住清代一个名头不甚响亮的张惠言,猛打直冲,不留余地的大量抄袭引用,一度挖进张氏家族的姑奶奶的坟墓。而对于词这种文体,书著过半,愣是闲置起来不提不言,让我看得雾气蒙蒙。想必大师年事已高,记性衰退,词是否优雅不再重要,作词人的修养务当第一,而读词者的感受权且不顾了吧。
《小词大雅》读后感(三):诗词,并不在遥远的唐宋
词的魅力,真是耐人寻味。太佩服叶嘉莹的本事了,自己没看出来的东西,却被她讲出千种万种的好,还那么美,那么富有启发。读她的书,能让我再次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对爱情的投注与对事业的投注如此相似,坚信自己的花外春来路,才不会迷惘。从前以为诗词不过是风花雪月,自从读了她的书,我惊喜原来诗词与我的生活是有关系的,它并不在遥远的唐或宋。
《小词大雅》读后感(四):诗词的魅力 简练而深邃
诗词的魅力 简练而深邃。感受诗词魅力,美化心灵世界。
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
《小词大雅》读后感(五):对讲稿不用心的整理,普及性的读物
这本书其实就是九份讲稿的整理,谈不上多深的深度,甚至内在的逻辑也不强烈,只能作为普及性的读物,适合几乎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词或者“讲词”的读者。
叶嘉莹浅浅地用了一些西方文学理论的方式来剖析中国的词,尤其是张惠言讲词的修养和王国维讲词的境界,也算是给读者提供了多一些阅读的角度。对于自己讲词的方式,却显得模糊不清,归结的话,大概是读者不同的修养境界看到作者、作品不同的修养境界,但远远达不到理论的高度。
尽管是讲演录,但本书不过就是现场实录,连基本的整理与编排都做不到,车轱辘话无数,看得人发慌,出版社的急功近利可见一斑。而我买的这本书,还出现了两处严重的装帧错误,重复第三讲、第四讲多达三十二页,这种品质我实在无法给出高分。
《小词大雅》读后感(六):给虞老师的推荐语。
附:给虞老师的微信 老师老师 推一本书。也许您也看过的 叶嘉莹 《小词大雅》。 特别特别感动的章节在于第七第八讲 是讲王国维讲李璟李煜的。词早就读过,但是可能这一刻才算真的懂。其实也不尽然,可能只是懂了叶嘉莹理解的王国维理解的两位词人的事情。 眼泪漱漱而落,根本不忍再回首哇。。是一次很好的阅读体验。 书是15年买的,但是一直没读,高中到大学这几年太浮躁,读进去的东西也很浅。在大学这几年确实看得到自己内心的成长,更安静对自己认知更清晰。哈哈 喜欢您前两天在朋友圈发的图,一样一样的 好像从矛盾挣扎中走出,云开月明。 我一直记着高中有一天,您叫我到办公室让我从几本书里挑一下,写下读后感之类的。您说班里姜神和我可能还会读些诗词之类的 原话实在记不清了。但是,但是。没有的。 但现在的我可以坦诚的讲,嗯,我找回那个小姑娘了,而且没有辜负她,她成长路上遇到好多语文老师对她有期待有评价,她一度想说她愧对了,但是现在可以很坦然的接受啦。 谢谢老师当年的期待和评价,我很开心,绕了一大圈回来了,而且更好一点。 要高考啦,祝一切顺利呀!
《小词大雅》读后感(七):小词大雅
一本像讲课稿的小书,内容如副标题所明示,主讲「词的修养与境界」。不求学术深度和新意,只是佩服叶嘉莹能够把美讲出来的本事,是令人尊敬的「师者」。喜欢叶嘉莹含隽雅致又通透明朗的风格,身为功底深厚的大家,不止于蜻蜓点水,也不故弄玄虚,对普通读者很友好,如果要给学生作古诗词阅读推荐,我会选叶嘉莹。
摘了笔记—— ■ 词之为“小词”: ①受曲调限制,篇幅短小 ②非「言志」「载道」之“高雅” ▪《花间集》 首次编订成书 序(欧阳炯):“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 ▪《词选序》张惠言 首次确定词之“兴于微言” •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 小词“微言”之「言外之意」: ▪potential effect 沃夫冈•伊赛尔 Wolfgang Iser ▪「互为文本」 茱莉亚•克里斯特娃 《诗歌语言的革命》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 •象喻的作用 symbolic function 温庭筠「懒起画蛾眉」 | 互为文本 李义山「八岁偷照镜,蛾眉已能画」 •符示的作用 semiotic function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王国维)
《小词大雅》读后感(八):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本说诗词的书,却逻辑清晰,用论证的方法讲述每个立论,她不盲从前人,也启示读者抱有怀疑之心去读,去了解,不盲从古人,也不盲从她,一层层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用事实证明,心悦诚服;
辅以古书,援引例证,只觉思绪已随之飘到深山重云中去了......
于我,这是一本真正解惑的书-为何我看书和电影,从中得到的是与我切身相关的当下体验?因为诠释怪圈-原作者未必有这样的意思,我从我自己出发,解释完了,回到的还是我自己;
如何读诗词?不妨借鉴古代说诗的一种传统方法:“断章取义”-体会一种修养,一种作者本意未必如此的境界;
一首词,经先生解释后,在我眼中完全变了个模样,满是感动,读词和她的解读,想起了小王子,还有清晨看到的闪烁的星。
先生解读,添加一些字,连接词中语句,意义就渐渐明晰起来,心里也一时明白过来;
苏轼豁达如朗月,周邦彦小格局相形见绌;李煜赤子般真心,冯延巳注定的悲剧,看到泪目;以前课本上只能顶礼膜拜的名人,逐渐立体丰厚起来,性情如此高贵;
越读与诗词有关的书,越觉得论语影响的深远,对作者,对我;20多年耳濡目染,在血液里已经倾向那种处世方法。
“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第一个要念的是《诗经》,第二个要念的是《楚辞》,然后就是《昭明文选》了。在《昭明文选》里边有很奇妙的一组诗,那就是《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注解说它们”不知作者“--千古以来没有人确知它们是谁作的。但那真是非常好的一组诗......"
《小词大雅》读后感(九):叶嘉莹的修养从小词中看到境界
小时候不知道歌词和诗的联系,直到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明白歌词里面有诗。我开始欣赏歌词,像高晓松的“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给你做的嫁衣?”,还有林夕的“烟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些歌词写得很美,很有诗意。
小词是配合着燕乐唱的曲子词,“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是写自己内心的感情志意的,不能仅仅藏在心里,还要把它说出来,表达出来,唱出来。
小词在当时是被主流文人鄙视的香艳下流的东西,但是这些小词里面描写的男女之情却有着很深刻的感情在里面,每个读者看到的有所不同,就像王国维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能看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叶嘉莹所说的“hermeneutic circle”,就是“诠释的循环”,“我所看到的,我所体会的意境,那不一定是作者的意思,所以是一个circle,就是我从我自己出发,我解释完了,回到的是我自己。”
叶嘉莹还提到了“Cultural codes”,“文化符码”,“峨眉”、“画眉”、“懒起”等语汇在历代诗歌中早已形成具有确切隐喻功能的指代系统。在这种系统中,男性也许会虚拟“思妇”、“怨妇”来幽曲表述“私情”,”,人们看到这个词就想到一种感情,一种隐喻,一种文化。所以叶嘉莹说张惠言从“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看到志士怀才不遇的感情,而王国维说张惠言顽固的说话有些偏颇,因为这是张惠言自己从温庭筠的诗里看到的感情。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谈到的了境界,叶嘉莹在书中也有所描写,她说不同修养的人能看到词中的不同境界。而叶嘉莹作为词评人她看到的“境界”是我喜欢的,我很喜欢看她的诗词评,因为她能从诗里面感发生命,这点让我看到诗词的魅力,从而喜欢上诗词。
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修养能够看到诗词中不一样的境界,能从中感发生命,后能抒写生命之句。
《小词大雅》读后感(十):叶嘉莹《小词大雅》
《小词大雅》的开篇是对张惠言《词选》的评析,初观令人兴趣盎然。然而拜读过叶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的我,和这本书后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再次见面,难免有些乏味。 本书主要从张惠言、王国维对历史词作的点评入手,展现了词发展的过程,并解析了词的意义。值得一说的是,叶先生一直在运用西方理论知识,经常说出一些理论术语。“语码”便是其中之一。 “语码”即意象,是一个文化集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对某一事物的共识。比如叶先生提到的“峨眉”,是高洁品质的象征。又比如国人熟知的梅兰竹菊。但是在不同的文化集体、历史环境中,某一事物的引申义是不同的,这也就构成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即对作品解读的不同。 “解诗”是诗词文化的重要内容。一部作品被创作出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被以某种方式解读之后才有意义。而解读的方式也就尤为重要。“知人论世”是叶先生在书中介绍并运用的,也是张惠言、王国维所用的。然而即使方式相同,囿于对作者的不同理解,仍有不同解读:恰如温庭筠在张惠言眼中的“感士不遇”在王国维处就是“俗词艳调”。又比如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可以是乐观,也可以是悲观。“知人论世”是目前应试教育和普罗大众所运用的,但过度解读却常常引人诟病。 “作者已死”是叶先生提到的一种解读方法,我更欣赏此种。我们眼前的只是一堆被排列好的文字,每一个文字的意义都由我们的灵魂去赋予。不管作者因何发生,缘何著作,我们只需将这些文字随心所欲地安置。即使杜牧为青楼女子写下“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我们大可以用“春风十里不如你”向心上人示爱;即使柳永写下“衣带渐宽终不悔”来表达痴情,我们却可以用之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即使张籍“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大有深意,我们却可以大方地直用其意。不过,这也有一个高要求:我们需要有一个诗意的灵魂。只有我们有了一个诗意而感性的灵魂,才能在风雨雪月、花鸟草木之间寄托情绪,让死的文字焕发出巨大生机,融入我们的心灵。 最后吐槽一下这本书,虽然叶先生讲演的语言平实浅白,便于大众接受、理解,但过于口语化的反复叙说、细碎讲解,令文章显得枯涩冗长。过多的问句也令人不适。而且,同样的内容在属于同一套丛书中的不同书籍中反复阐述,难免令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