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经典读后感有感
《超预期》是一本由陈润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预期》读后感(一):可以粗读
精华部分不多,有用的东西分享如下 1.关于战略与战术(雷军)P85 战略就是”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战术就是”用对的人把事情做对” 就是要战术勤奋,战略也不懒惰 2.关于竞争P211
竞争对手是自己的磨刀石(周鸿祎) 竞争的最大价值不是战败对手,而是发展自己,竞争者就是企业的磨刀石
《超预期》读后感(二):马屁之作
就算不了解手机行业、互联网经济的人,也听过小米。
小米主打两个牌子:国货、高性价比。
这本书告诉我们四方面的事情
1.雷军是在金山公司离职后,迫于现状开始尝试小米。花费大量心血寻找合伙人,平均一个月找一个人。最终找到了七个牛人。
2.小米一直坚持“让客户尖叫”的产品风格,实际上只是在一些软硬件功能上进行精雕细琢。
3.小米采用了微博、微信的营销模式,迅速占领了市场。
4.小米采用互联网直接销售,不经过中间商,让用户直接订购,降低了成本,也营造出小米手机难求的状态。
5.让“米粉”拥有参与感,比如提意见让小米进行不断完善,保证了小米手机在粉丝中的销售量和占有率。
但同时这本书没有其他更多的内容,除了一再强调小米是“东方的苹果”,小米是互联网手机。
更可怕的是,全书都在平铺直叙,使用大量形容词。
---------------
阅读三分钟,坚持便成功!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号
ook-life
《超预期》读后感(三):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之前看过高调的《参与感》,再来看看这本《超预期》二书相差不大,相关比较多。当然,往往第一次接触的公更美好,二选一《参与感》足以。
香港首富李家诚讲过,给予别人的往往比他所需求的更多一点点。这个应该就是超预期吧!作者在书中不只一次对比了海底捞与一间五星级酒店的不同。服务方面,当然五星级的酒店会完爆海底捞,但在海底捞消费的体验感往往会比五星级酒店高高高~
或者当我们进入一个角色,消费者的角色后,就已经预感到自己应该会得到相应或者是差不多的服务吧!此时,如果提供的体验大于我们的预期,这个对我们就一定会铭记于心。海底捞是这样,雷军就懂观众需要这样。
题外。
一个人成功了、成名了,关于他的封面著作就只会多不会少。通街狂的书店,摆在畅销书头的永远少不了马云同志的脸。记得有位师兄讲过,一个了成功了我不会再管他说什么话呢,难得的是他这么多年来是否一直坚持自己的语录。
无论怎么讲,小米成功了 她的周边也绝少不了~
《超预期》读后感(四):实现“超预期”,世界因你而改变
文/莫晓婷,书评人
马云曾经说过:“工资是公司支付给大家的工作报酬,奖金是你要超越公司的期望值”,2014年的春节,他对阿里巴巴过去一年的评价是:“尽管我们成绩不少,但总体没有超越我的期望值。”
2015年的春节,马云没有给全员发红包,在题为《2015,阿里人,改变自己,创造未来!》的致员工信中,他再次提到其对阿里巴巴没有“超预期”的失落:“不发红包的原因就是今年阿里巴巴集团并没有取得特别成绩,也没有特别惊喜。上市成功不应该是一个惊喜,这是阿里巴巴全体员工15年努力的结果,执行团队的努力和我们天时地利的运气。”
那么,马云想要的超预期的“特别成绩”或者“特别惊喜”是什么?他在那封致员工信中是这么说的:“阿里巴巴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业绩上,还应该坚持我们的坚持,相信我们的相信,体现在‘世界因为我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上面!”
正如马云所言,“超预期”的概念本质可以说是“世界因为你而改变”。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一位中国领导人被评所做的一切“都超预期”,这个人就是在反腐、司法及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了成绩、给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改变的总书记。不过,此篇文章并无意讨论哪位政治人物,关于马云以及阿里巴巴的一切也不过是为了引出笔者要说的《超预期》。
《超预期》的主角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6日,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它就拿到9000万美元的融资并估值达10亿美元。该书作者陈润说,达到这个目标,谷歌用了七年,facebook用了六年,“小米狂飙突进的成长奇迹,即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令人难以置信。”
“奇迹”一词总会让人第一联想到“好运气”、“秘密”之类的“支撑物”,不过,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挖掘心,是不甘于被各种奇迹困扰的。作者陈润显然具有这样的性情。在《超预期》中,他从人才、产品、创新、服务、营销等几方面着手,通过解读当下流行的互联网关键词如“扁平化管理”、 “互联网思维”、“小米模式”、“雷军”、“参与感”等,深入剖析小米的成功秘密,把它的奇迹讲解成了一系列具体的东西,这些东西有:“铁人三项”、“饥饿营销”、“七字诀”、“微笑曲线”等。而陈润要告诉你的是,贯穿小米所有成功秘籍的只有三个字:超预期。
小米的“超预期”,行外人士或许会简单归结为“小米手机物美价廉”,而陈润认为,“在手机领域,小米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同时给电商领域发起了冲击,在未来,沿着已设定的国际化路径,雷军以及小米将会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更多能够给世界带来改变的成功。
从《超预期》看来,陈润似乎有这样一个观点:在过去,如果说企业的成功意味着“做得比别人更好”,那么在当今,则意味着“做得比用户想象中的好”,也就是要超越用户的期望值。的确如此。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一个企业的口碑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传播,而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工具产生的舆论如同一把双刃剑,能成就一个企业,也能一夜之间毁了一个企业——西门子被罗永浩微博“捧杀”就是一个生动例证。用陈润的话来说,“体验为王”的时代到来了。一旦用户整体给一个企业打的体验评价是零分甚至负分,那么这个企业八成会完蛋,打及格分最多只能让一个企业暂时立足罢了,只有用户体验“超预期”,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活力,甚至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小米。可见,对一个企业而言,“超预期”不仅是一种用户体验,更是企业实力的最佳证明。
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刚过去的“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雷军提议“把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腾讯马化腾则提出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随后,在李克强的政府报告在出现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可以预见,“互联网思维”将不单在互联网企业中形成,民众的思维模式也将会改变,转向“互联网模式”。这种改变意味着,以互联网口碑为基础的“超预期”成功,将会变得越来越难。要想超越用户的预期,首先要提高自我要求,超越自己的预期。
无怪乎,马云一再对阿里人强调“超预期”。也无怪乎,陈润指出小米的真正对手并非联想、华为,“甚至不是苹果、三星,而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这类互联网巨头”——只有树立更大的目标,做出更多超预期的成果,小米才能走得更远。
《超预期》读后感(五):向小米学什么——《超预期》序言
一
小米狂飙突进的成长奇迹,即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令人难以置信。关于小米估值、销量、风险系数的怀疑和非议,自2010年4月6日公司创办以来从未平息,创始人雷军从最初愤然辩驳到如今泰然自若,四年风雨,成长是最好的回应。
在2014年7月22日的小米4发布会上,雷军公布过去三年各款手机的销量数据:小米1系列790万台,小米2系列1740万台,小米3系列1050万台,红米1800万台,红米Note356万台,总共销量5736万台。2014年8月5日,市场研究分析公司Canalys公布的数据显示,小米智能手机第二季度出货量为1500万台,与2013年同比增长240%,首次击败三星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名。
早在2010年底,小米融资4100万美元,估值2.5亿美元。2011年10月,小米拿到9000万美元融资,估值达10亿美元。为实现这个目标,谷歌花了7年,Facebook(脸谱网)花了6年,而小米只用了1年半。到2013年8月,小米估值已达100亿美元。2014年,传闻小米估值达到三四百亿美元。千亿美金市值的目标,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理想正在照进现实。质疑声仍在,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或明或暗地研究并学习小米,“互联网思维”“雷军七字诀”“小米模式”“小米秘密”“参与感”……关于雷军和小米的话题在过去两年中被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真经”“宝典”“内部资料”层出不穷,然而,雷军一语惊醒梦中人:“现在不少人号称学小米,但大多还只是在模仿小米的某一方面。”
在2014年7月22日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中,雷军雄心万丈地写道:“我们靠硬件搭平台、靠互联网增值服务获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是独树一帜,我们积累的互联网开发模式的经验和用户参与生态也非同行一朝一夕所能追赶。”不过,他留有余地:“没有不可复制的模式。”言外之意,小米方法可以复制,谁都可以学会。
雷军昔日的老对头、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在2014年8月底也说过类似的话:“今天,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建立了独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也试图模仿小米玩饥饿营销、粉丝文化。但我可以说,这些都是皮毛,是表象。”他不无得意地总结道:“我是很早就认识到小米手机的毁灭性的人。小米的模式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经常讲的互联网硬件免费的概念。”
雷军说“只是在模仿某一方面”,周鸿祎说“都是皮毛,是表象”,如果小米方法可以复制,我们应该向小米学什么?
二
在创办小米之前,雷军已经在金山集团苦干16年,在互联网行业奋斗20年,经历诸多失败、挫折、自省后才顿悟:“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够飞上天。”小米的成长路径,就是遵循“站在风口上”的胜利,而风口就是移动互联网。
2010年7月,在小米成立3个月之后,雷军自称“用手术刀将自己解剖了一遍”,得出五条体会:“第一条:懂得顺势而为,绝不要做逆天而动的事情;第二条:颠覆创新,用真正的互联网精神重新思考;第三条:人欲即天理;第四条:广结善缘;第五条:专注,少就是多。”后来他进一步总结为“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诀”。
雷军的解读是:“专注”指的是只做一款产品,这是有自信的表现;“极致”是做到最后,做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口碑”的核心是超越消费者的预期,初期要低调;“快”指节奏和成长快,公司一旦慢下来,很多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在“七字诀”中,“口碑”是核心。雷军说:“口碑的真谛是超预期,只有超预期的东西大家才会形成口碑。”所以小米的方向是打造“让用户尖叫”的口碑产品。
在推出手机之前,小米从100名热心粉丝开始做社区论坛,打造手机ROM产品 MIUI,并不断改进,成为中国口碑最好的手机ROM。后来又让资深粉丝试用手机,改进完善产品功能,更大范围地利用社交网络形成口碑。2013年,雷军在小米半年收入过百亿时总结出六大关键因素:电子商务的威力;社交媒体的威力;把手机当电脑做;发动群众运动做手机;粉丝经济;在中国的一个硅谷式创业故事。他说:“说得直白一点儿,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
2011年8月16日,在798艺术区举行的小米手机首发会上,雷军第一次提到“铁人三项”。他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家公司成功的标准是软件、硬件和移动互联网三种资源的高度匹配。小米要想从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突围,就要打造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一体化的“铁人三项”。
其实在公布“铁人三项”之前,雷军已完成战略布局。2010年8月16日深度定制Android移动系统MIUI,是为“软件”;当年11月推出“米聊”,完成“互联网服务”;2012年8月小米手机发布,“硬件”到位。“三位一体”的“铁人三项”战略,根本目标还是拉近用户距离,提高参与感。
所以,雷军将小米商业模式的本质总结为:向用户提供参与感,赢得用户参与到小米产品的完善和品牌的树立中来,共同成就一个前所未有的软件、硬件、互联网“铁人三项”公司。这是以互联网思维进行的规模空前的互联网众包模式。
在小米内部,也有一个类似于“铁人三项”的“管理三角”:扁平化、用户扭曲力场和产品的尖叫。小米组织架构基本只有三级:七个核心创始人——部门负责人——员工,团队不会太大,否则就会被拆分,而且如此扁平化的组织却不设KPI考核指标。用户扭曲力场就是雷军所说“相信米粉、依靠米粉,从米粉中来,到米粉中去”,小米始终把粉丝当作第一原动力。产品的尖叫与雷军对“口碑”的阐释基本相同。“管理三角”是小米战略执行的核心,三者互相促进、融合。
无论是“五条体会”“七字诀”还是“铁人三项”“管理三角”,小米战略落实到执行层面,可以总结为三大要点:粉丝文化的深度开发和经营;互联网精神和方法的极致展现;不断超越用户预期。最终落脚点是粉丝(用户),意义在于口碑和参与感。
不过,小米方法只是“术”,我们还要读懂小米之“道”。
三
在抽丝剥茧般剖析小米方法之后,战略内核与哲学思想呼之欲出:互联网思维。
据说,2002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但是真正广为人知的却是因为雷军和小米的超速崛起,成为“现象级”话题,在互联网圈和企业界、管理界仿若一门显学的今天,大行其道。
虽然雷军将“七字诀”总结为互联网思想的核心,并且将“互联网思维”通俗解读为“软件+硬件+服务”的“铁人三项”,但我认为,正是这种有意无意有所保留的“传道”,才导致追随者“在模仿某一方面”。通过我对小米方法的研究总结,互联网思维应该解读为:
互:互动,包括雷军所说的“软件”和“服务”。粉丝经济、用户参与、官网渠道、微博微信营销、线下活动都属于“互”的范围。
联:联合,特指雷军所说的“硬件”,包括联合、整合产业链上的代工厂商和供应商,也包括小米的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盒子、路由器等系列产品的联合。
网:网络,主要是指“雷军系”,包括雷军投资的系列互联网企业,作为平台系统和网络。
尽管雷军本人并不认同“雷军系”的说法:“让大家很失望,根本就没有什么雷军系。这绝对是竞争对手给我使出的秘密武器——捧杀。”但是,“雷军系”在互联网行业几乎人所共知。而且,如果没有读懂“雷军系”,解读小米方法就会片面、浅薄,产生根本性错误。
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前已投资凡客、乐淘、拉卡拉、UC、可牛等17家公司,2011年创办顺为基金(顺势而为),投资无忧英语、阿姨帮、雷锋网、载乐、丁香园、微聚等近20家互联网公司。其中,雷军投资的金山软件、猎豹移动、欢聚时代、迅雷都已经上市。雷军在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投资方向和领域都由他掌控大局。通过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应用和服务足以养活小米,即使小米一分钱不赚,每月靠分发软件也有三四千万元的收入,所以雷军才有底气说不靠硬件赚钱。
按照雷军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小米真正的对手并非联想、华为、中兴、酷派、魅族,甚至不是苹果、三星,而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这类互联网巨头。雷军将通过手机、电视、路由器乃至汽车等硬件产品,整合“雷军系”内外的互联网软件和应用服务,像阿里系、腾讯系、百度系一样进入大众生活,搭建一整套服务体系,打造一个互联网超级帝国。正因如此,周鸿祎才会在2014年3月底感慨:“今明两年小米市值超越‘B’(百度),后年基本追到‘A’(阿里巴巴)的千亿量级,最有机会PK‘T’(腾讯),将来的互联网格局不再是‘BAT’,而是‘ATM’。传统手机厂商不仅不具备基因,也不具备竞争的核心资源。而互联网公司确实又缺少做硬件的基因。”
雷军的“互联网思维”其实是一场商业革命,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创业者,无论是传统企业转型还是新兴产业成长,都要以互联网思维制定立体、三维战略,否则无法生存。这正是2013年12月12日晚雷军敢于在中央电视台面对亿万观众断言5年后超越格力的胜算所在,即便董明珠将赌局拉升到10亿元,他仍然胸有成竹。虽然格力有23年的历史、1007亿元的规模,小米不到4年刚达到300亿元,但是小米是软件、硬件、服务加“雷军系”,格力只有硬件加服务,四个轮子的汽车与两条腿的人相比,已经是工业时代与原始社会的差别,胜负可以预见,除非格力开启互联网思维,补足短板。
潮流浩荡,大势所趋,往往非人力所愿,非人力所能阻挡。要懂得顺势而为,小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
过去三年,我花费了大量时间跟踪梳理、研究雷军和小米的成长历程,在出版社编辑的鼓励下,写就这部《超预期》。
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所著的《参与感》,也借鉴了对小米有深入研究的科技商业观察家金错刀的案例梳理和分析总结,还系统整理、分析了包括雷军在内的小米创始人、管理层、员工、用户在媒体、网络上的视频、音频、文字资料,并查阅了许多与小米相关的书籍、报刊和网络材料,首先应该感谢所有著作和报道的写作者。
在这本书中,我从团队、产品、创新、整合、模式、管理、营销、服务、竞争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小米方法”,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贯穿小米创业以来的整个过程。迄今为止雷军带领小米所获得的成功,并非偶然现象,也不是四年中不断的好运气,而是二十多年在互联网行业跌宕起伏的厚积薄发,这样的商业教科书和管理干货,一定会让你有所受益。
雷军曾经在公司内部信中总结,小米的真正壁垒在于三点:梦想和使命、真诚与热爱、为梦想和使命而战。这是超脱小米方法之上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在《超预期》这本书中,小米文化折射出的能量随处可以感知。精神和文化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小米依然在成长,怀疑和非议仍将伴随创业者的脚步,这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我愿意为每一位追求梦想的人鼓掌,终有一天,你也会像雷军创办小米一样,将成败得失凝结成后来者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