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回原形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打回原形读后感摘抄

2021-05-16 01:48: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回原形读后感摘抄

  《打回原形》是一本由朱新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 一千遍工作室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回原形》读后感(一):打不回的原形

  《打回原形》這書有個好處,就是能讓人看下去,而且看下去的時候尚能分解出餘力去分清眾生夢囈里的畫到底是不是『畫』。

  當然,壞處也很明顯,書看下去不費勁,但要做到去偽存真並不容易,這原本是朱老師該幹的事情,最後由晚輩來完成,晚輩累。

  書里常被提起的陳丹青老師,儼然成了全書的導盲犬,嚴重懷疑朱老師是搬石頭砸自個腳。

  正如書封上朱老師的親家王朔先生所說:到了最後,總歸要自己面對自己。

  自己是什麼?大傢伙撿著看同時,繼續談戀愛就是了。

  《打回原形》读后感(二):不亦快哉

  喜欢的是简单文字的堆砌。把最晦涩难懂的道理讲的很直白。做ppt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人看得见,看的清,看的懂。写文章也一样,首先得让人认读懂。只是,有多少人本末倒置,只做出了花里胡哨的效果。

  有些人说话就是很耐听。

  应该是两个世界,精神和真实的。可以快活,诗意,但是也不要把现实生活过在理想里,该结婚就结婚,该养家就养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担当,专一,先做好一个人,再去做艺术家,理想家,诗人。有多少人也忘了这点。

  “有了营养,健康,最后就是没了舒服和快乐”。任何事情都有度,学了分析后,我变得越来越“宽容”,因为再精确的东西都会有误差,但是我们说,它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于是也就没事了。

  《打回原形》读后感(三):玩家老朱

  “下臭棋,读破书,瞎写诗,乱画画,拼命抽香烟,死活不起床,快活得一塌糊涂。”这是朱新建生前的自嘲,落拓不羁,浪如神仙。

  老朱的率性让我们羞愧。通常活到这个份上,就得把自己端着不能放下。要真放下了,便是另一种境界。兀自欢喜,任由评说。

  禅宗里有句话叫“若要人知,终不言说”,你要想人家知道你,你就不要说话,你竭尽全力去表达的时候,人家就不愿知道了。这是对的,但不适用于老朱。在老朱这里,行动是一种力量,语言何尝不是另一种力量,唯感他说得太少了。

  小朱(朱砂)有孝心,做了件大好事,要不老朱妙笔生花般的语言就无法集结成书,定是种遗憾。结论是,老朱说与不说江湖地位就在那里,众人真知道他如是说,或拍案叫绝乎,或哑口无言也。

  《打回原形》读后感(四):#2018·阅读记#70《打回原形》

  佛教里面有句话讲, 人生的行囊里面, 真正装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是你对人生的体悟; 假如你没有, 最后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空空的臭皮囊。 ——朱新建 因为喜欢看杨葵和老树和散文和画, 而这两人同时在自己的书里推荐了朱新建。 杨葵推荐了他的书, 老树推荐了他的画。 遂,购入其最后的一本散文集子《打回原形》。 果然人以群分, 厚厚近400页的书是一篇一篇小短文的合集, 讲述了作者对社会、艺术、绘画、文化……等各方面的观点, 非常有意思, 经常看得我哈哈大笑。 虽然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他的说法, 但这不妨碍我喜欢他的文字。 平实真诚, 一股子活波波的生气跃然纸上, 如他的画一般质朴真诚而有趣味。 这本书看完我会留下, 也许以后还会再翻上一翻! 工作日看书, 果然节奏慢了, 一本书居然看了四天, 龟速翻阅。

  《打回原形》读后感(五):人如其文

  这本书是画家朱新建的散文集,收录了文章、对话、演讲稿等。说实话我之前不认识朱新建,也没看过他的画,看了这书之后特意去搜了一下他的画,真是画如其文,画如其人。 这书有理论的部分,把中国画和文人画的脉络、内核部分讲得很明白,适合我这样的扫盲。以后看文人画,说不定也能看出点意思来,不至于在那里盯着个山水花鸟,心想作者这名字里不认识的字。 而其他内容多为朱新建洋洋洒洒的言谈随想,风趣率真,恣逸风流,大喇喇的直言妙语,有生命力和人情味。比如,他谈读书,说“文字是皮相”,我冷不丁一醒,反省了好一会儿。不过因为是他个人感想,很多观点和认识也与我不同,但这些都不是需要较真的,就像是,听人聊天哪用着字字计较,得聊得开心,而他的语言就是聊得开心畅快那种。 很多句子,乍看是任性的胡诌,但细看则品出其清醒通透。像是粗糙的砾石,有着锐利的边缘,有破坏力,在光影变化下还会有细闪粼粼。他说,“平生三恨:一恨赚钱不够快,二恨美人不傻逼,三恨碰不到棋篓子。”妙语。 他说,“有得快活就快活,没得快活就拉倒,不亦快哉!”

  《打回原形》读后感(六):打回原形

  读完《打回原形》。

  与其说阅读文字思想,不如说阅读姿势态度。

  朱新建是“除了要吃饭,其他就跟神仙一样”的人,书中呈现出一种真正自在的生活样貌。

  朴素,真诚,赤子之心。

  是“一个很有经验和阅历的人,还有一份光溜溜的小孩的性情。”

  读这本书之前,就在QQ 的说说记过一个他的小故事:

  “年岁渐长,崇拜赵佶、金农、莫迪里阿尼什么的。却画不出与他们一般模样的画儿,依然惹恨。就不再崇拜谁,爱怎么画便怎么画。有一个故事说,一人射箭,先画一只鸟来射,未中;把鸟画大,仍未中;就先射箭,后画鸟,果然百发百中。我喜爱这后一种方法。居然有朋友喜爱,就更来劲了。”

  拍书影时,想着:天真的人,拉个天真的娃娃陪他玩耍。

  《打回原形》读后感(七):不懂画,没关系

  不了解美术,也没听说过朱新建,读这么书,是逛书店时被他的封面、排版和字体吸引了,简洁大方,不疏不密,觉得淡定从容,是那种让人确认“还是纸质书阅读体验更好”的书。

  随手翻开,谁知字如其表,只是多了些率真潇洒,于是买下来,还没回家,就在咖啡馆读了起来。

  大半本都是谈中国画,我一个彻底的门外汉,竟也看得津津有味。一路下来,也知道了所谓文人画传统可以追溯到王维,他的画比诗还好;知道了宋徽宗的画和南唐后主李煜的诗很有造诣。

  当然要不是文章清新,我也读不进去。没有假大空,尽是大实话,或许因为有些文章是演讲、口述的原因,文章末尾没有“总结陈词”,说哪哪结,觉得不俗、不腻。

  知道了这些,就激发了我体内对于画、对美术的一些兴趣。

  凭着这点兴趣,又去国博看了黄永玉的十二生肖展,觉得有趣。两个老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天真可爱。

  原来对这些不是一点都不感兴趣,是缺少领路人。就像三年前在华盛顿逛美术馆。原来觉得自己逛美术馆完全是附庸风雅,那次有个策展人的朋友带着,找了几幅画讲了讲特别之处,就越看越有意思。

  这次和朱新建的缘分,要说回来,还是要多亏实体书店的存在。没有书店,就没有乱翻书,没有乱翻书,就不会看一些平时以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书。

  因为一本在天津大悦城无意翻到的书,让我在十几年后又去了国博,人类文明就这么流动起来了。

  《打回原形》读后感(八):Back to orignial self

  1. 内心,真诚、节制、内敛

  2. 绘画是人类独有的行为

  3. 精英主义。画画永远是少数人的游戏,少数人在画,少数人在买,大多数人读印刷品而已

  4. 画画是游戏,中西方绘画各有其游戏规则,懂得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深入,是为所谓欣赏

  5. 文人画注重内心深度,自成境界,但是对于绘画本体的破坏比较大。

  6. 朱新建画的女人,没有职业、没有道德、没有思想,只有春困和性欲。

  7. 受弗洛伊德泛性论影响较深。

  8.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9. 柔日读经刚日读史,有钱学仙没钱学佛

  10.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11. 三千子弟惭愧煞,个郎不肯过江东,山河自古多情种,不以成败论英雄

  12. 英雄要邪,英雄不邪是死英雄,美人要淫,美人不淫是泥美人。

  13. 山中果然是非少,清风明月蛮悠闲,本来懒练点金术,无奈买酒要酒钱

  14. 世上本来快活多,神仙何止这八个,自从买米要银子,人间哪得不啰嗦

  15. 月印千江

  16. 闲时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17. 除了要吃饭其他就跟神仙一样斋主,只为寻开心自认前生便是八大山人

  18. 赵佶、牧溪(法常)、徐青藤、陈老莲、赵孟頫、黄公望、钱选、郭熙、黄荃、石涛、八大、金农、林风眠、黄宾虹、齐白石

  19. 麻姑仙坛记、绣眼腊梅、五灯会元、世说新语、第二十二条军规、禅宗与精神分析

  《打回原形》读后感(九):妙人自有妙人法

  前几日看完,顺带粉了一下朱王两家的小儿女:朱砂和王咪。

  果真是妙人自有妙人法,朱王两家端得是书画传家但又带着一股子逆劲儿,养出来的老少男女也是长袍马褂但斜着眼泠泠地看。南人北北人南的根底不消多说,做事的洒脱和通透也是自然。似乎,这些,在“他们”那个圈子,都不难。

  其实不然。

  就像他书里说那一段从六流到一流画家的话一样,远瞅着哪个间隔都不是什么大龙门,身为鲤鱼,且蹦跶就是,可就是有几道无形的坎,不是输给天,就是输给懒。

  没输给天也没输给懒的,也可能寡淡。于我这般凡人,还是“有趣”更要紧。

  但一个人有趣是极难的,你得雅得撑住面儿,又得俗得不掉底。说话留一线,做事碗端平。好在朱老这个领域里,也不必事事绷紧,非原则的玩笑开两句,日后好相见就行。

  然而更难的是还不避讳有趣中关涉着一点儿“政治不正确”。朱老谈自己画美人时候的任性,那股子“就这么地”的口吻是肖似黄永玉。怕什么的,就得承认美和善是有抵牾的,甚至偶尔还得悖一点儿真。十足十的美就炫目了,那属于科学的迷人,而艺术,需要一些邪性。

  南京长大四处闯荡的朱老在我这个同为南京根却是四海客的傻丫头看来,是格外亲近的。这个亲近狭隘了说是乡情,扩大一些胸襟就是同为“好色者”的相吸。他在书中反复说的食色性命,也是低开高走的各类人生大问题和小常情。道理稀溜溜可以说漫天,但是其间的“欢喜”,是难以言表的东西。

  看到书的尾声处,知道朱老因缘种种,是做过牢的,坐牢不是什么要紧的事,要紧的是我们无法从不自由的囚笼中挣脱出来。朱老肯定也有他自身苦楚,没有苦楚的人生显然值得怀疑,然而书面是不必龇牙咧嘴去说。世间苦他尚且挣脱了,太虚种种,想来他也无惧。

  这书与我同时看的有好几位书友,看完推荐的又有几位,非常欢喜有同样喜欢这种清畅文字的伙伴,好像我们小辈在一起促膝围坐,而朱先生在我们中间,轻笑漫谈。

  《打回原形》读后感(十):哪个当代都没有大师

  朱新建和王朔成了亲家,不清楚他们孩子的情况,只觉得两个亲家很般配。

  自王朔以来,“痞子”不那么讨厌了,自朱新建以来,“流氓”有时候放出光彩,二位把这两个词儿给过滤升华了。

  李小山说,朱新建画的女人,没有职业、没有道理,没有思想,只有春困与性欲。朱新建认为李小山说的很对,经常引用这段话作自我说明,生怕大家误解。他感到委屈的是,他只是画他认为女人美的、好看的、诱人的地方,他画的是一种类型、一种倾向,只是没有专门盯在爱情上。我觉得这值得同情,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后学于是宣言满街都是圣人,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后学也可以宣言满街都是流氓,那街上到底是圣人还是流氓,难不成即是圣人又是流氓。善、欲,都有个过与不及的度的问题,就审美来说,本身便有多种,你能批评审美的深浅,却不好抱怨审美的对错。

  美或不美无法测量,只能靠玩的人自己去把握感受。所以朱新建强调的是生命的态度、生活的态度,而基本的态度就是——真诚。画家最后还给社会的应该是他的生命态度,这个生命态度要从作品中体现出来。他觉得,画家群体中最缺少的就是对艺术的真诚,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书看得再多也没用,技巧解决的再好也没用。审美的层次就是在比谁更真诚,而不是说谁的形式更花样翻新,形式完全可以不动。好的笔墨只不过是抒发个人的感觉、情绪时更真实、生动一点,并不是卖弄,让人家感到你很有学问、很有功底,笔墨的学问,在彼而不在此。自己感受的东西多些,画的就会生动一些,否则就会呆板无味。“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做事真诚一些,倒时才会有人信,才会有相对理想的回报。真诚,朴素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实不容易,发现自己战胜自己,要更难一些,“只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实画得好不好也不要紧”。

  朱新建对中国画抱有很大的信心,觉得它是一个经过很长时间承传下来的很深厚的精神矿藏。为丰富自己的精神,挖自然矿藏的时候,同时要挖掘自己内心的精神矿藏,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说到用什么方法更绿色,对自身伤害较小,这方面中国画可以帮上忙,这甚至还是它的强项。当然,自然矿藏并不好挖,传统文脉是古人很鲜活的生活感受积累,同时也是一副镣铐,知道这副镣铐的人已经很少了,能够戴着走几步的更少,能够戴着跳舞的就少之又少了。不过如果无视这副镣铐,玩中国画确实就太没意思了。说到自己的画,朱新建坦白,中国画的笔墨表达的是那种远离肉欲的、天人合一的野逸思想,西方人则喜欢写实的、色彩强烈的、比较激动的表达,他的企图是把两种东西揉在一块儿。

  朱先生很真诚地告诉我们,当代书画家不太容易出大师,因为他们的贡献、影响,我们当代看不到,所以当代有没有大师不是现在说了算的,哪一个朝代的当代都没有大师。大师不讲了,即使一流的画家也不容易有,他必须有特别大的才气,有非常厚的学养,又要有病,这几样,偏偏是很难凑到一块的,起码是不好掌握的。他的建议是,就别操心自己在艺术史的地位了,向蛤蟆学习,好好活,抓到蚊子吃蚊子,抓不到蚊子吃苍蝇,反正要有自己的活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好自己的工作,具体你到底是个什么,由动物学家去归类吧。

  现在有厚度的书多,有深度的书少,有热度的书多,有风度的书少,有角度的书多,有态度的书少,所以朱先生《打回原形》这种有深度有风度有态度的书可称得上是不可多得。

  另,书中偶有小误,比如第73页,“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伯虎的诗句,朱先生给算到扬州八怪名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