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精选

2021-05-17 02:46: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精选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4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精选点评:

  ●温柔敦厚,诗教也。古典诗词不仅是美,而且有洗涤心灵的力量。当然,那是要在理解和接受的前期下。初盛唐诗有着头角峥嵘的气象。

  ●这次最大的收获来自比和兴的区别

  ●看的时候很兴奋,看完却没记住什么内容,orz的。现在还比较深刻的,是李白的尧幽囚,舜野死;还有王维的虚伪,不过王维对富贵的描写,与陋室铭有不一样的美好,而不是让人厌恶的。最后音律还是不喜欢,仕与隐,如何才能两全?

  ●看完不容易啊

  ●诗如人,有气节有风骨,在历史长河里永不湮灭。

  ●感发的鉴赏系统,非常有启发//叶嘉莹和沈祖棻

  ●讲到岑参就完了,杜甫不知又收录在哪本里了

  ●较高层次的诗歌治疗

  ●细腻而开阔的诗词注解。

  ●大唐诗歌的发端,不同的经历、理想成就不同的风格,感动不同的读者。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一):沐书

  一般来说书是用来读的,用来学习的。我却感觉是在沐书。 过了学习的年纪,能有时间读几本陶冶情操(洗涤心灵对于普通自信的人已经不太容易了)很舒服,好像学到了东西,然而却记不下来什么,过一段再读一遍,甚至好像从没读过一样,能重新走一遍被洗涤地心路历程。 就像沐浴,没留下什么,带走了一些生活的尘垢,清新了许多,过一段时间还想洗。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二):四月打卡④#诗论#《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著#完

  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我感觉很惭愧,这是第一次读叶嘉莹先生的书。合上书的一刻,感觉自己真的太没有文化了,同时也感到自己听完先生说诗不仅体会到那么一点诗情,更是接受了一次古典文化的洗礼。 初盛唐诗先生主要说了十三位诗人,初唐:①“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②“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④“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⑤“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盛唐:①“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谪仙人李白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⑦“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先生说诗,不仅显露出对诗词的热忱,字字句句中显现的都是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所谓“知人论世”,每开始说道一位诗人,她会从诗人的家境或是个性品质谈起,而不是一上来就大谈自己的感受。具体到分析一首诗歌,也不是单从诗歌用典/意蕴/情感体会来谈,诗歌内容很重要,但形式也同样重要,尤其是魏晋至唐是近体诗的形成阶段,唐朝诗人自觉遵守声韵作诗,使律诗发展日趋成熟。这样说诗,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做支撑,而且让人知道为什么这个诗人能写出来这首诗,也能让你感受到诗歌之中诗人的诗情,带给你美的享受。除此之外,先生还分析为什么这个诗人只能写出这种诗,和李杜想比,他的局限在哪里,有赞扬同时又指出一些诗人的缺点与不足,(如王维)虽然他感受很敏锐,有艺术家的天分,可以写出别人写不出来的那类小禅诗,但他不够真诚,感情不够深厚博大,要论一流的诗人,我觉得还是和李杜无法相比。 不谈思想不谈形式,但就读诗的感受来看,我还很佩服那些有极敏锐的感受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情感用诗歌这种意蕴深长的体裁表现出来,带给人感发,不仅甚是感动,更是带给人启发与联想,这才是诗歌带给我震撼心灵的地方。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三):由《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所想到的

  想要提高下自己的文学素养,再加上豆瓣上这书的评价真心好,便买来了。结果在书的题目上便发生了误会,我认为这书名不该叫《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该改为《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人》。从讨论作品变成了讨论作家,这可差得远了,就好比本想了解下鸡蛋好不好吃,却猝不及防的与母鸡相了亲,大概就是这样的感受。

  听听叶嘉莹的头衔“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休终身教授”,叫人简直不敢对这书提出什么批评,免得有班门弄斧之嫌。事实上,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书历史上的喜马拉雅山,我已经攀登了近两个月,却只到达半程。在我看来,叶嘉莹的专业之处在于,她能把诗读懂,而且能告诉我诗是什么意思又引申出什么意思,而我不行。但这本书又不单单止步于此,叶教授更想表达的是产生这样的作品,诗人是处于什么样的心境。这些评述性的文字我看的明白,也获得了很多启发,由此产生的一些想法在这里略说一二,从非专业的角度。

  叶嘉莹喜欢用如下方式评价诗人与诗,比如:这个诗人的爸爸/爷爷/第十三辈祖宗就是个诗人/学者,怪不得他也如此有才华。再如:这诗格局太小,小家子气嘛,肯定是因为诗人胸怀不够宽广!再如:这首诗逼格可以的,不过还可以更高一点,你看那首诗是不是逼格更高?诸如此类,当然人家教授原话肯定不是这样的,都是我自己加以理解之后的改编。

  探讨鸡蛋好不好吃的时候,总用下蛋的鸡血统够不够纯良、品格够不够高尚加以佐证,这事合不合理呢。我觉得说“好鸡才能下好蛋”这就好比“射手座都花心”“XX人都小气”,说不定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还真是对的,但这种一棒子把人打死的话完全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把每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湮没在芸芸众生中了。谁规定品质低劣的人就不能是好诗人、好作家、好演员呢?总要求德艺双馨干嘛,大家又不是圣人。

  另一方面,叶嘉莹会这样说:这人品格怎么样呢,我这边有一些野史可以说给大家听听,不过既然是野史嘛,可信度我就不好说了,读者们自行判断吧。这……信不信反正您都讲出来了。“考证”这件事我觉得其实挺怪的,要是现在考证一个活着的人,可能就被控告是侵犯隐私了,就算不侵犯隐私,您也得有真凭实据。可是考证古人就容易了,不侵权也不用真凭实据,这里捕点风,那里捉点影,再加上一点想象,就可以评价一个古人了。当然,这里我没指叶教授,也相信她绝大部分证据都是可信的(看看评价教授我多小心翼翼)。

  真凭实据就这么多,总要一天要考证完的,考证完怎么办,只能去挖野史了,野史再考证完,好吧只能猜了。曹雪芹没写完《红楼梦》已成事实,高鹗这小子文笔差太多也是事实,无法改变。一批一批的红学家去猜林黛玉到底是病死还是淹死,阆苑仙葩是指黛玉还是湘云,这事真就这么重要?别问我为什么知道的这么清楚,我会说我曾经也迷红楼梦的考证买了几本相关书籍么?但一切都是浮云,总有一天我会发现考证是个无底洞,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而这些莫名其妙的考证对于这部作品也并无价值。

  最近同时在阅读是枝裕和的一本随笔集,忍不住让我产生了奇妙的想法,假如是枝裕和与叶嘉莹遇上了,会是什么样的场面。叶嘉莹认为一首好诗要有感发的力量,写景色而不单是写景,要从景色中透出诗人的感悟才好,比如她从“皆秋色”“唯落晖”就看出了诗人伤感的情绪。而是枝裕和则认为他拍电影从来不为传达什么讯息,更不为一种自我表达,只是一种对客观的如实表达。他认为讯息和情感从来就蕴藏在自然中,就算有人从电影中解读出什么信息就不过导演无意识的产物,信息其实是观众发现的。叶嘉莹赞赏诗人的品格,她认为那些为了自己利益而去辅佐一个昏君的文人是不高尚的,他的诗也不会有太大的格局。而是枝裕和表示自己从不对电影中的人物进行道德批判,甚至不会指责遗弃孩子的母亲,他说“不直捣病灶,而是站在安全地点把脓包当做攻击对象,病情是不会好转的”。

  如果这俩人真能面对面的探讨一下就好了,这样就不用我在这里像个勺子一样头痛的思考谁是谁非了。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四):说叶嘉莹先生的唐诗解读

  如果说,了解一样东西,就像吃核桃一样,需要深入去探究,明白其中细理,讲究该如何吃,才能吃得最佳,我想,读诗必然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打个比方,曾经看诗歌,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吃到了里面的些许核桃仁,品尝到了其中的美味,但是离开了老师,我面对的是整个核桃,于是吃也变成了囫囵吞枣式的,将整个核桃生吞下去,这无疑是痛苦的。而叶嘉莹先生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就是学会去解剖一颗核桃,或许我没有办法完全将其解剖得彻底,但是我已然能够凭一己之力品尝到其中的滋味,也学会了品鉴其中的好坏。

  以前仅仅是从课本和参考书上看某一首诗的注解,却从没有读过这样的一本书,去了解诗歌,从时代到个人,再从个人到时代;从诗人到诗歌,再从诗歌到诗人。这是《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给我的一个最大的感受。

  一个宏观、纵横的感受。这种感受体现在最大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歌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诗人与其诗。

  有一个一直困扰我许久,现今依旧困扰着我的问题——格律。格律在我看来无论是曾今还是现在都是最难得理解透彻的。从前,我以为诗从一开始便有格律的存在,但叶嘉莹先生告诉我,格律并非一开始便有的,它的存在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而它本身也是从对偶和声律两个方面来讲究,如此一来,我便理解了其中二分之一中的对偶;转而看看声律,声律最先强调的是声调,而随着佛教盛行于世,译经、唱经等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外来文化的刺激才使得一些人开始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反省,声韵的分辨因此日趋精密,随后四声也慢慢确立。如此一来,对于格律的理解,心里有了一个谱,而至今还困扰着我的便是诗歌中平仄格律的体现,和它所运用的规律,是我需要从更多方面加深理解的。

  为什么说诗人与其诗会让人产生宏观的感觉呢?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前解读一首诗,我们会去寻找这位诗人的写作背景,经历了哪些事情,以及简单的生平。可是,很难会去挖掘他的一生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这个人,去感受他的所思、所想、所感。一直浮于表面,以及文字框框的所列条数(简介、主要思想)。在这我说一下孟浩然,一个比较打破了我固有的对他的印象。

  叶嘉莹先生说到孟浩然仕与隐两不得,而其诗歌的成就也分了水岭。早期安然于隐的孟浩然,是天性的使然,是自在的归属,其诗歌也展现了悠闲的情趣,于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这是他放旷自然的天性使然。可如此不受束缚之人居然也会在后来出仕。在出仕这里,叶嘉莹先生讲到了三个原因,第一个即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我看来或许是受儒家孔子所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而急于求成;其二是“家贫亲老”,其三则是处于盛世,应出仕为官,还是与《论语》中所言“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有关。在我看来,儒家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影响了当时的人。那么,对于孟浩然后来的诗,不免世俗也就很好理解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是大家熟知的,并且是比较好评的。但是,叶嘉莹先生再一次打破了常规。这首诗前面四句是将湖之景写到极致,但其中也出现落了俗套的一句便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将自己想要做官的那一份感情完全用很平俗的说法说出来了(当然,这是叶嘉莹先生的个人见解,而我比较认同,或许有的人觉得就是写得好),望洞庭有感而发,之后却走向俗世的愿望,给我之感——高开低走。

  这一首的例子也是我想说的叶嘉莹先生在本书中让我体悟到的一点,一首诗本有其好坏,而一位名人的诗也终归是有佳亦有差。而学会品,读到“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自己没有看先生的解释,突然品味到其中的妙处,感觉这两句中的“减”字甚好,为何?明明是春在消逝,花才落败,杜甫却言花“减”了春,这里的花是有了生命,将春带走,反客为主,妙也!而这里的情亦是飘然而至,感慨生命的哀伤、人生的长恨。

  一首诗可以从这个人整体上来看,但有时也需要割裂来看。这里主要是说王勃,王勃的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异常有名,其诗也写得很好。但是却不曾想,王勃有做过非仁义之事——救曹达与杀曹达之事。实在很难相信如此有才华的一位诗人竟然做过这样的一件背弃义信之事,可是,我们依旧无可否认王勃的诗艺术性极强。所以,这也是叶嘉莹先生告诉我们的,学会割裂来看。自然,这也不是全然的分割。

  讲完这两个方面,其实我还要补充一点,品一首诗,其实需要的文学底蕴是极其深厚的。尤其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一首诗中的一些词其实是暗藏着不少的出处,若是你不知,只是白白的读过去,没有任何的意思;若是你知道与这个相关的出处之一,但是却又只知其一,又不免会出现不少误解。在这,可以说一下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其中涉及到“白头吟”的出处,一则是汉乐府的杂曲歌词中的一首古诗,一则便是西汉卓文君的故事,若是只知其一,岂不是对他情感的理解过于浅了吗?所以,读诗亦要去探其史。

  最后再说一下诗中字词的多义和诗的美。多义,主要是叶嘉莹先生在解说张九龄的《感遇》中有一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此处的“风”,简单的来理解便是兰、桂的芳香,这是从鼻子闻而得,但还有便是指一种芬芳美好的品格,从此处的理解,你会突然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以及联想到闻花而芳香却不折,一种良好的品行,恰如花般美好。

  而讲诗美,则是叶嘉莹先生在说到高适的《燕歌行》中“玉箸应啼别离后”中的“玉箸”,它指的是鼻涕,但古人却非常有想象与美感,将其比作玉著,可见古人之于美的感受与创作,非我等能比拟啊!

  总的来说,叶嘉莹先生对于唐诗的解读,实为我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叶先生认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是使人心灵不死,因此尤为推崇诗歌“感发的生命”

诗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这种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你的心活泼起来,永不衰老。这就是诗的好处。

  这种感发的生命恰如:

青蛙跳入古池中,扑通一声

  说不上日本松尾芭蕉的这首俳句到底好在哪?但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的心不由的也跟着动了一下,到底好在哪呢?是由于青蛙/古池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明/暗、新/旧的比照呢?还是动静之间的反差突然触动了人的心呢?心动之后思维不自然的就跟着动了起来,这或许是叶先生所说的感发联想。

  在《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这本书中,或许是因为王绩被列在篇首,就像背四级单词永远记得开头的abandon一样,在初盛唐诗人中,对于王绩,我留下的影响最深。

  叶嘉莹先生在介绍王绩时特别强调了他由仕而隐的人生经历,历史上陶渊明也是由仕而隐,但与陶渊明不同的是,王绩没能在仕与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且王绩的复杂性更在于他处于两个政权交替的时代,他在隋朝政权即将崩溃时托病辞官回乡,隐居于东皋,而在李唐政权建立后,王绩再次入世做官,而后又不得不因病辞官,再次隐居于东皋。从王绩的仕隐经历看,他其实还是奉献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流思想的,并且由托病辞官到因病辞官的转变可以看出他内心还是及其渴望能被赏识,得以重用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王绩的两次辞官同时也有及其强烈的隐居避世心态。正因王绩欲仕欲隐的这种矛盾心理不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而是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所以不免让我觉得《野望》可以有多元解读。

  1、当欲隐大于欲仕,主题思想落在“长歌怀采薇”,作者人生理想的实现更多的向内寻求,不依托于人时,整首诗整体上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多困苦可言。

  2、当欲仕大于欲隐,主题思想落在“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作者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需要向外寻求,需要有人赏识时,理想与现实相悖时则不由的从诗作中透露出无奈与困苦。

  在读这首诗时,由于无法知道具体的创作时间,以及相关的背景史实,在无法完全的知人论世的情况下,我们也只能姑且以意逆志。不过,没有那么多东西的限定,也给了我们解读诗歌的无限种可能。

  叶先生在解读《野望》时,对于“东皋薄暮望”的“望”字,由“眼望”(眼睛可以看到的远方)到“希望”(心中追寻和向往)再到“怨望”(对于希望追寻不到后产生的情感)层层递进式的解读,让人眼前一亮,略微体会到感发联想的妙处。讲到李白的《长干行》中的“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时,对于“迟”“旧”“送”这三个字的比较,叶嘉莹先生的决断是“送”优于“旧”优于“迟”。 大二在背这首诗的时候,我背的版本就是“门前迟行迹”,但那时并未对这句诗有更多的感悟,然而在看到“旧”字时,不经意间带入诗中,反复吟咏,前后对照,则让我觉得有种非他不可的感觉。 想来,如果不是受儿时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叶嘉莹先生也该是觉得“旧”字最佳的。源自于“旧”更具感发的力量。

  1、 “旧”将时间线拉长,“门前旧行迹”可以是你离开时的行迹,突出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以及让我耿耿于怀以至于难以忘怀。也可以是照应开头的“折花门前剧”,想到童年的美好时光对比现在的形单影只的凄凉。也可以联想到你离开我的时间太长了。

  2、旧物旧人,旧日情分,劝君念旧。旧可以让人联想到旧物,联想到白居易的“唯将旧物表深情”

  3、旧,还会有种明珠蒙尘,美人迟暮,年华飞逝。

  4、旧还会让人联想到新,照应前文的新妇,又不禁的想到男子会不会在外面有了新人,表达出一种希望你不要喜新厌旧,抛弃我的意思。

  5、旧还有一种自我封闭,不愿接受新事物,触目皆是使人伤心难过的景象。

  6······

  总之就是“旧”会更具感发的力量,给予这首诗更多的解读视角,给予这首诗更多的可能性。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叶嘉莹先生从感发的角度来谈,对于王维的评价几乎是一语中的,例如《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句,叶先生觉得王维在此只是为了歌颂而歌颂,没有真切的情感在里面,因此流于俗情。

而现在王维与这个镇守边塞的将军并没有什么感情,也许他们都从来没有见过面,王维只是觉得我到塞上来,就应该歌颂歌颂他俗情之所以为俗,就因为它缺乏诚挚深厚的品格

  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从地理位置的考据上对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一句的解读洽与叶先生的感发联想不谋而合:

萧关在东,居延在西。如果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节度使的开府之地,王维用这个地名,恐怕只是对当时的节度使恭维一下,比之为窦宪

  叶嘉莹先生从感发角度出发,觉得王维的诗缺乏了真情流露,初时颇不以为然,觉得此评价略显片面,对于王维的评价有失公允,从情感角度否定王维真的不能说服我,但我又无法为王维辩驳,因而专门去看了《唐诗百话》中有关王维的内容,结果发现叶先生已经够留情的了,在施老爷子笔下,王维的《使至塞上》除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外,其他三联被批的一无是处。但借此发现,叶嘉莹先生和施蛰存先生的诗论结合起来看是再好不过了,感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