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中晚唐诗》读后感100字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DF,手机,匆匆读过。叶老师好像觉得自己很懂李商隐,至少目前为止我觉得她是讲的最好。讲课的录音文字稿很好懂,一口气读下去,几乎没有什么好停顿的。 这种文体有个很大很大的好处,一句一句的文本解读,不用回过头看原文,很适合拿手机读。叶老师讲的也细致,很受益,拿来科普真的很好。
●“义山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叹,余音嫋嫋,绝句之神境也。”“义山七言绝句,意必极工,调必极响,语必极艳,味必极永。有美皆臻,无微不至。真晚唐之独出,即一代亦无多矣。”
●很水,无关紧要的东西反反复复,前面几个诗人只是蜻蜓点水地提到,李商隐部分又强说历史,真正诗的部分太少太少,而且讲稿整理成书给人感觉很随意,凑数划水得太明显,这本非常糟糕
●介绍八位中晚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一如既往地好。
●总觉得所谓感发就是令作者记忆深刻的感慨,同时也会感染读者,甚至是超越时代的。但是,不知是讲诗人选诗带有强烈的个人偏好,还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对生命的无常,个人的不遇感触最深,翻来覆去,这样主题的诗总是占多数。或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好勾心斗角的争斗。
●喜欢对李商隐的解读,其他诗人讲得有些仓促而简单了。似乎上一代人都很推崇杜甫,我独不太喜欢杜陵。
●补课。
●叶老可真是不待见这几位浪子啊……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读后感(一):比讲初盛唐诗的那本差远了
这本书显然没有评初盛唐诗的那本好。可能是因为讲到后面时间比较仓促了吧,很多诗人比如白居易刘禹锡都没有详细讲,感觉满遗憾的。还有我觉得最不满的一点就是全书好像就传达了一个基调:这些诗人都是继承杜甫的,都没有杜甫优秀。杜甫才是真正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其他人只不过是用脑用才而不是用生命在写。杜甫是很优秀但是也不用这样贬损其他诗人吧,每次看到这样的地方就有点不爽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不复初唐时的意气风发,难寻盛唐时的壮阔宏大,皇室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党争不断……生逢其时的文化人,怀揣着重振朝纲的志向,承受着命途坎坷的仓惶,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是如此巨大,追寻的执着与失落的怅惘如影随形,那些定国安邦的壮志,忧国忧民的慨叹,凄迷难解的苦闷,汇成一缕寂寞的诗魂,融在诗里,余韵悠长。
我是这样喜欢唐朝,同时又是这样崇拜先生,两者的结合对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吸引!以前最怕读中晚唐的诗句,因为看到那份颓势难回的境况,心中会禁不住哀伤——国运尚且如此,小小一人又能留住些什么呢?先生的解读在几千年的历史掌故之间纵横捭阖,即便诗作本身沁透了时代的沉重,我们最终得到的,却是达观的人生意念,这是只有先生这样历尽了磨难、却依然用生命拥抱生活和诗歌的伟大灵魂才能传达出的感动。
先生对诗人、诗作的分析和比较生动、深刻,又将诗歌的形式特点与美学特质这种枯燥的纯理论知识融会其中,给予读者精神与学识的双重修炼。
看完全书,我最喜欢的中晚唐诗人,当属刘禹锡,那一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真是让人倾心佩服——因诗获罪,十年流放,有几人还能这样大胆爽快地抒发自己的心声?这样的人,注定了当时的必然寂寞,也注定了文学史上的永不寂寞。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读后感(三):真即为诗
在书的序中,叶嘉莹先生诚挚的说:“回首数十年来我一直站在讲台上讲授古典诗词,盖皆由于我自幼时养成的对于诗词中之感发生命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鸣。”“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至于在我教学的道路上,则我纵然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确实为教学的工作投注了我大部分的生命。”这些谦逊而真挚的话,纯粹动人,充盈着老一辈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自己的真实。 前些天热映的影片《无问西东》中一直在强调为人很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真实,而这种真实,在叶老师以及为她所热爱的那些诗人们的身上,有着深切的表达。 叶老师在评诗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最美的诗都来自于诗人最深处的感发,来自心性的自然流露”,而直白抑或委婉,通俗抑或生僻都无关紧要。“那些最好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他们的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法国作家缪塞就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而这,便是真实的力量。“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忘故乡”、“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见泪见血,动人心肠。 之前读赵鼎的一首洞仙歌时,我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三类的诗中有愁有忧,却是为境造情,算不得动人;二类的诗见泪,真情盈溢,这些诗往往与诗人自己的命运相关;而第一类的诗,则是当诗人的情感与家国命运相连,与人类的苦难相连,则诗中可以见血,切入肺腑。而杜甫的诗,便是其中最伟大的之一。这种对比,在叶老师所讲的白居易与杜甫,李贺与李商隐的对比上,也有所印证。 叶嘉莹先生在在讲白居易的诗时,曾指出由感而发的诗,有沉重深厚的感情的诗中所表现的美,才是一流的美。但在我看来是否是一流的美,在于诗本身能否引起读者内在深切的感情。而往往是在作者真情流露的时候,才更能打动读者。这也并非绝对的,每个读者不同的境遇也对能否引发诚挚深切的美有很大影响,所以不能绝对的以一流定义某诗。 什么是真实?如何去做一个真实的人?叶老师的观点是,君子不忧,内省不疚,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人可以无待于外而足乎己的时候,自己的心中将会有一种有似山开万里云的感觉。而这种真实,在书中处处有体现。比如在讲白居易时,老师直言将其定义为二流作家,也直言一些读者就是二流读者。无论大家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让人感动的是,她并没有像其他一些人考虑我这么说是不是太绝对了,是不是会引起很多人反驳啊,我要不要说委婉点等等,而是直接讲了出来,耿直真实而可爱。 除了这些,叶老师在这本书中还教给了我很多我以前未闻的观点,对于韦应物,韩愈白居易的生平及诗平提出了很有启发的主见。以及老师关于自幼吟诵对于写诗的重要等也都使我深受启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书中更有很多东西值得探寻讨论。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读后感(四):全书笔记
中、晚唐
中晚唐的诗风都受到了诗圣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在修辞与思想都做到了最顶级。韩愈继承了杜甫的修辞方面,“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则继承了对人民的关怀,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韩愈注重修辞,修辞就是为自己的思想、感受选出最恰当的字。为自己的意思设计最巧妙的语法,做出好的诗句来。但是,因为韩愈太过刻意与猎奇,他的字句往往无法与感受结合。
白居易的创作包含讽喻诗与杂诗,他最好的诗作是后者,如《琵琶行》、《长恨歌》,但是出于他的文学主张,他轻视自己后者的诗。但是白居易的人格境界不如杜甫,杜甫是真正将自我与天下结合为一体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诗,他因为人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把一切都投入到写诗之中,因而他的诗就拥有最真挚的感发的力量。白居易不能做到如此,他只是对百姓含着一份关怀,他更重视的是别人对他的评价,换句话,他是希望因此得到别人的赞赏。因而,他的政治讽喻诗并不是第一流的。
《长恨歌》
这首诗是新乐府,也就是仍然是歌行体,但是已经符合严格的格律,讲究平仄。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类似,都是每四、六或八换一韵。
这首诗好在辞藻工美,音律协调,读起来非常优美。而且他是完全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一个历史故事来,只有“转叫小玉报双成”一句用了典,语言功力很深。也与他的文学主张相适应。“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这些句子本身并不感动,但是白居易确实写得柔滑工巧。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他终究是第二流的,因为他的诗歌缺少一份真诚的抒发,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不一致。
但是《琵琶行》虽然在语言、故事的叙述上不及《长恨歌》,但是因为有诗人自己感情的抒发,因此,在记录琵琶女的故事与自己的身世上都比《长恨歌》动人。
李贺
李贺的诗歌最重要的是他非现实的、假想的形象,他纯属于锐感与奇险的境界。又因为他的落魄,在瑰丽的想象之下是他很深的悲慨。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结构的设计,前三句很用力,逼第四句。中国弹,就是第一人。但是这不是如陈子昂一般的苦心设计,这真是一种直觉上的安排,是凭借天生的感受力写出来的。
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并非是写花因为曲子而感动,而是一种形容,用了花的形态来摹写箜篌声音仿佛具有的形状。这就是通感。
老鱼、瘦蛟,这些意象只有李贺能写出,这是依赖语言天分,再思索而刻意制造的奇绝。
李商隐
李商隐是最能代表晚唐精神的一位诗人,他同样也是一位集各家特色于一身的人。他与杜甫一样,都对苍生百姓有一份最深切的,与之同情的深广关怀。又与李贺类似,他是一个具有非常直觉的艺术天才的人,在造境上也受到了李贺的影响。
但是,时代已经到了晚唐,李商隐永恒的追索已经是永远不可得了,因此他含有一份深深的失落,诗歌永远是一种在追索与失落间的怅惘。他敏锐幽密,偏向神怪的直觉、与当时不自由的政治环境都使他的怅惘深化为幽隐、繁复与难测的境界。
偏向杜甫的方面,《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作这首诗时是处于寄人篱下之时,与自己的连襟的政治斗争之中,他的心境很不好。
第一句是登高,注意背后涉及的文学传统意涵。
第二句写得难测,因为这些物象是无甚明显的指涉意味的,他望到了很多汀洲,它们是绵延、是迂回,都不可感。这就是依靠直觉写出的句子,好像带有一种漠漠、难言明的形象感。
颔联意思显露,春来更远游与首联的登高远望形成解释,原本诗歌中难以言明的感受,到这里结合典故,更深一层,都是不得志而出游的故作潇洒,因而,他看到美景也是食不知味。
但是,这又是“不隔”,因为这种意境不是如陈子昂利用结构巧妙设计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对自然的感受,是一种艺术家的直觉写出来的句子。
颈联有了范蠡的典故。尾联是他强烈批判的感情。
从这首诗,同样是登高,我们可以看出与杜甫写诗的不同,李义山没有如杜甫一般沉郁,同样的感情到他身上,变得错杂,强烈与郁结都集于一身。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五十弦,最繁复、悲哀,不忍听的声音。无端,为什么不得不如此,这就是他永恒的失落,他的命运,为何在晚唐。
一弦一柱,一种绵长的悲哀,对于华年无尽的追思。
颔联可以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比,因为那两句是重复、合掌的,这两句却不合掌。前一句人生已经因为不断的追寻、反复挣扎,到了不知自己为谁、处于何地的境地。可是还是托杜鹃,仍然要进取。这与老杜类似,老杜是沉郁顿挫,这里有顿挫,却因为他造境上的艺术,颜色更加鲜明,意境幽渺,而又可怜,杜鹃啼血。
颈联写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变化,鲛人泪化珍珠。两句又是对比,冷暖、清澈与迷蒙,李商隐的境界与杜甫等其他诗人不同,其他人都是把自身的感情扩大到现实的天地、百姓之间,李商隐确实虚实、真假,跨越存在与虚无的范畴;但是又不是如李贺一般苦心思索的奇绝神话,而是自然而然的感发,因此才如此迷离、浑然天成。这是真正晚唐的意境,一切的价值都失落了,是非功过都难以辨别,都是一片失落与混沌。
尾联,追忆,表明已经失落,当时也是惘然,所以,从一开始这个时代、诗人自己都已经失落了,从来不如杜甫一般曾经有“一览众山小”,如此的气象,所以,追寻的志向变为了追怀,而又无可怀,,当时惘然,所以,只剩下追怀这个姿态本身。所以,读李商隐的诗不必非要明白他的所指,而要体会他的姿态与境界。
杜牧
因为家世与命运,杜牧的境界豪华,但是过于浅陋。偶尔也有咏史,因为是对隔代豪华的感叹,即使是讽喻,也有长空淡淡的余味。
一个七绝的专题
七绝因为篇幅短,一般认为只能有一个意思,也因此具有一种一剑长虹的气势。
盛唐的七绝就带有直接的兴象与气势,写得最好是王昌龄与李白。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是李商隐却能写出转折,写出复杂的境界来,这与他本人的个性很相近,因为他的感情就是复杂的。到了杜牧则追求一种余味。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读后感(五):为唐诗正名,传中国古典之灯——读迦陵先生《叶嘉莹说中晚唐诗》有感
于戊戌年十月,我有幸读到迦陵先生的《叶嘉莹说中晚唐诗》,感慨良多,故作此读后感,以寄心中之思。
一、一颗“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后的璀璨明星——内容概况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乃是叶嘉莹先生不同时地的有关中晚唐诗人的讲演合集。内容包括中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共8位诗人的生平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这些我们基本上可以对中晚唐诗歌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和脉络印象。迦陵先生在讲解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期间融会贯通了古今、中西的文艺理论。
虽然就连先生自己也说看完初盛唐的诗歌以后,中晚唐的诗歌便无法再与之相提并论,但她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为读者(听者)打开了中晚唐诗史全新的大门——“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成就”,中晚唐的诗人们依旧在唐诗的夜空中熠熠发光,不容忽视!所以私以为《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亦是一颗“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后的璀璨明星。
二、《叶嘉莹说中晚唐诗》阅读印象
说来惭愧,这仅仅是我第二次通过文本材料接触叶嘉莹先生。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其实《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著作,而是对叶先生演讲过程的真实还原,所以其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口语化、重复的部分,因此读起来更容易让人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场景——叶先生衣着素净端庄,她站在台上妙语连珠,把中晚唐诗的前世今生向我们娓娓道来,而我们则是台下坐着的听者,与她四目相对,有一种超越文字的交流与亲切感从书中贯出,让我们在心灵上近距离地接触和渗透。
叶嘉莹先生所讲的这些内容,虽未及得上初唐的耀眼夺目,也比不了盛唐的繁华气派,但在我看来,它们似一颗颗珠玑接连共串于历史长河的金线上;又如同素绮重重,把中晚唐诗或伤感无奈、或细腻柔软、或清新自然、或超然物外的多样化局面交叠在一起;当然,我觉得迦陵先生的语言更像是将中国的过往烟云、唏嘘唱叹全都捻成一股绣线,在中晚唐诗史的红尘画卷之上纵经横纬地织就出河图江山。
而这本书之所以能给我这样的阅读印象,我认为有两点非常的重要,这是中国诗歌的魅力和叶嘉莹先生高尚人格外显的融合,我把这两个方面归纳为“为诗正名”和“传灯古典”,具体说明如下:
(一)为诗正名
1.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准——诗歌是否具有“感发”的质素
我认为,感发是一个从作者内心到读者内心的过程,迦陵先生研究诗歌的核心观点就在于“兴发感动”,她认为作者自己先要有感动,同时通过自己强大的文字表现力,引起读者的感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感动着千百年以来的读者,它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个人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的,但是同时我认为这也并不是唯一的判断诗歌好坏的标准,因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有一些事情可能就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就像最近看的一个关于电影《狗十三》的观后访谈,观者姜思达由于与电影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经历,因此能够引起极大的共鸣和对自身人生的思考,当然,也不能否定这部电影可以给有着其他生活状态的观者带来感动的可能性,不过这就涉及到感发的大小轻重问题了。总而言之,此判断标准并不是一个十分绝对的标准。
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师范生,以后的教学中必然会与中国古典诗词打交道,而是否具有“感发”这一标准是值得我们去理解并适当运用到教学中的。这也可以打破以往在诗词鉴赏方面的局限性。
2.打破惯例,解诗出新意
(1)语言可读性与专业性兼容。《叶嘉莹说中晚唐诗》是一个科普性较强却又不乏专业理论的作品,迦陵先生虽然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唐宋文学专家,但她把内化的知识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进行了一次次的加工,最后外化为演讲语言时,是那么地通俗易懂,比如先生在进一步说明诗歌“感发”的时候这样说:
“我说中国的诗是重视吟咏的,吟咏就跟唱山歌一样,就是说,你唱的时候有一个调子,刘三姐所唱的都是七言绝句,都合乎近体七绝的形式。诗的文字是结合声调出来的。其实,这就是盛唐七言绝句的特色,文字的情意结合着声调,给人一种直接的感发。”——摘自本书《中晚唐诗人之七•李商隐》
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迦陵先生不仅举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刘三姐》的例子,让读者明白诗歌艺术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物理的声调和文字表现的意义共同对人起到感发的作用。但是,这些有关感发的观点,却又是基于先生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对专业文本材料的详尽分析提出来的。
(2)纵横两线,方法变通。我们一般赏析诗词的惯常方法,无非就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但迦陵先生却用诗人本身及其作品特点这条横线和诗的历史演进过程这条纵线相交织的方法为每一位诗人在唐诗史上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同时与这条纵线上的其他诗人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读者都能对诗人的地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让我们能够体味到诗是用生命和生活在创作,这就使得诗更加具有了生命力和流动感。如在此书中,迦陵先生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山水田园诗人中,陶渊明、谢灵运、王孟、韦柳的发展脉络,孟浩然对前人山水田园诗的开拓,谢灵运对于柳宗元之影响,韦应物诗歌的丰富想象对李贺之影响,李贺对李商隐之影响,杜甫对韩愈和白居易之影响等等。
想想我以前读过的多名专家学者联合著写的《唐宋诗词鉴赏辞典》,虽然诗人是按照年代进行排列,且人数众多,作品也较为全面,但书的内容太过驳杂,不仅诗人和诗人之间、诗和诗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就连语言上也缺乏逻辑性,让人读来竟有一种不知所云,晕头转向之感,与迦陵先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3)对于诗人有别样见解。迦陵先生讲中晚唐诗人,除了讲那些学术界的普遍观点之外,还会进行个人观点的补充,为读者塑造一个更为立体的诗人:
“所以韦应物学诗虽然晚,但却相当努力,曾经多方面学习、尝试,当然也就得到了多方面的成就。可是一般的文学史和唐诗选本只选他的山水田园诗,这是很狭隘的……来看他的《出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你可以看到韦应物写的情景之间有一种融会,而且在感发之中有一种思致……再看他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所以韦应物的诗有的时候有一种高古、超逸的风格……”
——摘自本书《中晚唐诗人之一•韦应物》
(二)传灯古典
叶嘉莹先生说自己好像是“一滴水,要回到我们祖国的江河之中”,这源于她内心的民族情感,源于她希望藉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拳拳爱国之心。《叶嘉莹说中晚唐诗》是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外显具象化,是这一意志的凝结体之一。她诲人不倦,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国把自己所学都毫无保留地交给祖国的同胞。在我看来,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而听闻迦陵先生于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8年(扩大)会议暨第五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在郑州召开当天的捐赠仪式上,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对中国传统的热爱,想要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热切渴望便可见一斑了。
三、小结
我很喜欢叶嘉莹先生的《叶嘉莹讲中晚唐诗》。她让我感受到了唐诗里面有一种很本土的美感,这种美对中国人非常亲切。正如我有一年去了重庆渝北的一个古镇,古镇里保留了一座几百年的老宅子,翘角檐台、雕梁画栋,虽然是第一次去,但却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我想这就是文化吧,不用刻意地去学,只要你在其中浸淫生活,就会被包围被蕴养。直到有一天,被一种文化的符号激发,内心深处的认同就会被激发,于是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欣赏。
不过,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由于仍然是她讲诗惯用的老路子,没什么新意可言,就算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翻来覆去却也就那么几条,一本书上有,两本书上有,三本书上还有,本本都有,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也便难以引起阅读的兴趣,或许越到后面就越没有办法怀着期待的心情读下去(虽然装帧真的很精致且手感也不错)。其次,这本书是她讲诗系列丛书中最薄的一本,讲的诗人仅有8位,有的甚至只有几页就匆匆带过,所以虽然可以大体展示中晚唐的诗歌状态,但相比较其他书而言,不免显得格局太狭促,给人一种稍微有一点点应付了事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虽然我敷衍了事的时候比这个水多了)。同时,虽然我们唐宋文学史的中晚唐部分也讲得非常少,但在我个人粗浅的知识直觉里,我认为中晚唐呈现的气象远远不止迦陵先生所讲的这些。当然由于本人实在是没看过什么书,所以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大佬级别了。
不管讲诗的人怎样,唐诗始终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愿你我共同享有这美好,为唐诗正名,继承民族精神,做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