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花棚”之美要如何传承?
7月11日早上,岭南师范学院“龙腾万里”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调研组成员一行再次来到长尾公村,继昨日系统地参观了长尾公村文化馆后,今天,他们要走入村庄,采访村民。
烈日当空,村民们十分欢迎调研组的成员。一位阿姨热情地介绍,村里有位老人,对跳花棚的发展比较清楚,指引我们去到老爷爷的家中采访。
来到老爷爷家里,这位年过八旬的姚姓的老人家眉飞色舞地和我们聊起了“跳花棚”。姚爷爷说:“小时候都是跟着父亲去看‘跳花棚’的,跳花棚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跳到凌晨三点结束。我们小孩吃完晚饭就会跟着大人去看。看完就会一路模仿着跳回来。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跳花棚’里有些部分涉及到封建迷信,所以‘跳花棚’一度遗失,文革后期整改后,‘跳花棚’又重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听到爷爷介绍得如此详细,调研组成员蓝正豪又问“‘跳花棚’一般是什么时候才有得看呢?”“一般是冬至日前会举办,到了年末,大家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盆满钵满,就会举行跳花棚,跳花棚的道具就有稻穗和装满稻谷的木桶。”
除了姚爷爷,我们还采访到一位制作“跳花棚”的面具的奶奶。奶奶介绍目前村里用到的面具都是手工制作的,一针一线缝合而成的。她平时有空就会去做面具,做好一个完整的面具一般需要四五天。问及做面具是否枯燥之时,奶奶回答:“无聊也要做啊,不然谁来做呢,有时候那些妇女有空也会来帮忙,大家一起也就没有那么无聊了,只有自己的时候也是要做的,再枯燥也要做,不然没有面具了,跳不成咯。”奶奶介绍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家和小孩,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了,如果她们不坚持做下去,可能“跳花棚”又要没落了。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思考,当传统文化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时,还是否有年轻人愿意从一而终地去学习,去传承,去坚守。
“跳花棚”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跳花棚”重新像从前那般辉煌,那般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