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晚年的读后感大全

2021-08-15 00:48: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年的读后感大全

  《晚年》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年》读后感(一):我想死,我要死,我不得不死

  《人间失格》给太宰治定下了"丧丧"的基调,让很多人误以为太宰治是一位完全的悲观主义者,实际上从《晚年》的几篇短篇中,也能读出早期太宰治面对生活的"求生"与"永不妥协"的意蕴,当然在后期,贯穿太宰治整体文学脉络的,还是自我毁灭。

  《回忆》这个短篇从方方面面展现了太宰治的文学风格,易读、高雅、有趣、伤感。男孩的形象出现在太宰治很多长篇短篇中,就好像珍妮特总爱写小女孩视角,这可能跟太宰治写作的年龄有关(毕竟也就活到了39),也可能是和内心永恒的冲突有关。回忆小时候,太宰治很真实地交代了其成长心路历程,有写到家庭、学校、佣人、青春期和青春期crush过的人。小男孩一路以来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个性,在二战结束后的无序的生活中寻找有序,充斥着青年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以自谑的方式讽刺当时社会的凌乱。通篇是想要改变却无法改变,想要帮忙却越帮越忙,想要作为却无处作为的无力感。太宰治在改变与接受的漩涡中做离心运动,眩晕。

  青年时代太宰治参加左翼运动时,作为"资产阶级"的他对自己的成分感到羞愧,进而滋生成生而为人的"罪恶感",在内心平衡资产阶级的自我本身和无产阶级的精神追求时,太宰治展现出的颇有罪与罚的味道,作品中的阴暗与希冀展现出十分明显的矛盾。他是想追求解放的,但是他解放的方式不是鲁迅式拿起笔杆子唤醒麻木的群众,而是试图靠自杀逃避,他求生的方式是毁灭,因此读者不断读到死亡,我想死,我要死,我必须得死,我不得不死。

  在《他不再是他》一文中,房东贫穷,将解放和对生的渴望寄托在一位不出租金的租客身上,他虚构租客为自由天才流派,希望租客写出伟大的反抗生活的诗篇。房东活着的信念就是租客不放弃写作的理想。在后来他发现租客根本不是他理想中的那个救世主,发现这位租客就是众多个自己中的一个的时候,他崩塌了。太宰治的小说中,信念崩塌的解决就是自杀,自杀成为太宰治文学的基石。在与现实斗争的过程中,太宰治失败了,笔下的人物也走向自我毁灭。

  从懵懂地接触现实,到反抗现实,到挣扎徒劳,到遁入虚无,从对生活的恐惧,到生而为人的负罪感,因抓不到生活的意义而堕落颓废,终至死亡,这便是太宰治文学的整体脉络。

  书童圈圈崽

  《晚年》读后感(二):他的第一本小说集

  读《晚年》前,我一度以为这是太宰治最后的作品,后来才发现,这竟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初读书中的几篇小说,我感觉看到了《人间失格》、《正义与微笑》的影子。《晚年》里有“戴着面具”的敏感少年、命途多舛的女子、结伴出逃的猴子……这些故事有的纪实、有的虚构;有的悲伤、有的戏谑……不管怎么说,读完全书,我依旧看到了太宰治最真实的内心,那种无力感深深触动着我,让我感同身受。

  提到太宰治,大部分读者想到的应该是他的《人间失格》吧?作为无赖派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有一定的消极和病态表现。《晚年》作为他的早期作品,内容较为颓废叛逆。其中有几篇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回忆》、《玩具》、《猴岛》。

  以前在读《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我真的很敬佩普鲁斯特,不为别的,就为他那惊人的记忆力。童年的这么多琐碎细节,常人怎么能记得住呢?可是普鲁斯特能。对童年回忆进行描写,让读者从独特的视角看这世界,得到一种神秘的体验。

  读《晚年》中的《回忆》和《玩具》,我看到了太宰治那敏感的内心。比如那写作文的小细节,既戏谑:“有一次,我在作文中发牢骚说父母不爱我,结果就被班主任老师叫到教员室训斥了一顿。”这个片段让人觉得很熟悉,很讽刺。今时今日的学校,不也是提倡写正面的事物吗?学生们只好戴上面具,写老师们想看到的东西。

  《玩具》这篇的内容是充满着冲突的,太宰治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关于写作,他也有很矛盾的想法。他反复提问,自己到底要表现一个完美的形象,还是树立情感的楷模,所写的内容以“找记忆”为中心吗?关于自己婴儿时期的回忆,到底写还是不写,太宰治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挣扎,语气略带戏谑。最后,他决定写。

  《猴岛》有点像《我是猫》,只不过前者是猴眼看人。但这篇让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逃”。逃与不逃,往往就是一念之差。前几日看了《杰出公民》,里面的年轻女孩想逃离故乡,年轻男孩则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走向世界。都是逃,各有各的逃法罢了。不谈虚构的作品,我们很多人都在逃离一些东西吧?有的人逃出舒适圈,有的人从圈外又逃进来,逃与不逃,也就一线之隔。

  太宰治想逃离什么?

  逃离那个戴着面具的自己?还是逃离那个家庭?最终再逃离这个世界吗?

  也许他去冒险了。

  关于《晚年》,太宰治很坦诚地告诉读者,他以为这是自己唯一的遗著,所以将书名定为《晚年》。抱着写最后一本书的心态,他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在读者面前。

  《晚年》读后感(三):太宰治:我不喜欢这世界,但又好奇这人生

  日本的知名作家很多,有擅长推理悬疑的东野圭吾,有诺贝尔文学奖有力竞争村上春树,但是论起我文学风格最丧的当属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是太宰治《人间失格》里最具感染力的句子,同样也是让很多读者了解太宰治的开端。

  太宰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是通过阅读太宰治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个孤独敏感的灵魂,《晚年》一书就是典型的太宰治文风。本书虽然叫做晚年,其内容却和晚年没什么关系,书中收录的是太宰治最初的作品,称之为晚年,不过是太宰治以为这将是他的遗作,由此可见,太宰治的内心却是比较悲观。

  书中收录了十二篇作品,每个作品既独立又相同。独立是因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并不相同,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着独特的视角。相同是故事的整体氛围倾向于抑郁悲凉,主人公们被各种问题困扰,他们渴望着解脱,可最终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麻木地活着。

  在开篇的《叶》中,主人公在最初就表达了想要自杀的想法,但却因为一件和服想要活到夏天。这种感觉就仿佛是对世间本无依恋,随时都想要离去,但是却又想要看看明天会怎样,于是任何细小的理由都能够让主人公再坚持一下。

  太宰治很擅长在故事中讲故事,这种叙事的手法独特又新颖,比如《叶》中穿插的卖花小女孩,她的生活积极苦难,但却是文中难得的正能量,她不抱怨,不憎恨,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孩子气。小女孩的出现,一度让我感觉太宰治也没有那么丧,他或许还是能够相信美好的。可是细节不会骗人,小女孩卖的花是枯萎的,她最后也只卖出去了三朵,小女孩的出现不过是一种积极的假象。

  我思考过,为什么太宰治的文字一定是充满忧郁的,主人公永远觉得人家们不值得,读了《晚年》就明白了七八分,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都是以太宰治本人为原型创作的,《回忆》一文中就讲述了作者童年的遭遇,他的敏感与阴郁都是来自童年的伤痕。

  太宰治的丧不属于阴森的黑暗中,反而具有着独特的浪漫色彩,他对世界的失望表达的极具美感,比如书中那句“生活安逸时,作绝望的诗。生活窘迫时,写生的喜悦”。比如“哀蚊是因为有人大发慈悲不点蚊香。”这种对生活的失望很柔和,即便采取自杀这么激烈的方式,也不过是在寻找内心的安宁。

  对于《晚年》来说,书中的故事也不全是忧郁的,也有《猴岛》这种脑洞大开的文章,故事以第一人称展开,却是一只猴子的视角,新奇有趣,也让太宰治的形象更加全面立体,故事手法的多样性也能体现出太宰治的写作功底。

  其实人间没有那么不如意,你看太宰治不也依旧努力地活在这个人世界上吗?纵然不能一生如意,但只要偶尔还有期待,我们就不该轻易放弃生命,哪怕是为了期待夏天穿上新衣,哪怕是为了看一眼雨后的彩虹,生活的喜悦也许会迟到,但只要活着,就一定会到来。

  《晚年》读后感(四):《晚年》(太宰治):世间美好,与我环环相扣,可我选择离去……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很多人认识日本作家太宰治,恐怕都是从《人间失格》中的这句话开始的。而还有一句满怀希望的话,却来自他的作品《晚年》:

  “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今年正月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日本比较出名的作家里,自杀仿佛成了标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是自杀的,他的好学生三岛由纪夫后来也剖腹自杀,太宰治的文学偶像芥川龙之介用安眠药自杀。

  然而在这些日本作家里,自杀次数最多的一位,可能就非太宰治莫属了。在短暂的39年人生里,太宰治一共试图自杀过五次。

  而事实上,真实的太宰治并没有那么“丧”。在他传奇的一生里,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曾为了心中的文学梦而努力写作。

  他出生于富豪家庭,从小锦衣玉食,曾经这样“凡尔赛”自家宅院:

  “父亲建造了非常大的家宅,没有什么情趣,只是巨大而已,大约有30个房间。”

  经历了年少时颓废不堪的生活状态和濒临崩溃的文学创作生涯,他拥有了一段温暖的爱情。和妻子石原美知子相遇后,两人情投意合,组建了美满的家庭。

  在那一个时期,太宰治写出了《御伽草纸》,用幽默动人的传说故事,抚慰战争中深受创伤的普通民众。他还创作了《女生徒》、《潘多拉之匣》、《奔跑吧,梅勒斯》等作品中,展示了他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一面。

  只是后来,他饱受抑郁折磨多年,终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39岁那年,太宰治投海自尽,早早离开了这个让他深爱,也让他痛苦的世界。

  1936年,太宰治的第一部著作集《晚年》出版。他说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晚年”,是因为“我以为这也许是我唯一的遗著”。那一年,太宰治27岁,已多次自杀未遂。

  关于《晚年》,太宰治曾自负地说:“我就是为了写这本书而出生的。”这本书里收入了十五篇短篇小说,可以说各有特色。其中《小丑之花》比较有名,可以看做是他此后代表作《人间失格》的前传。

  这个故事的背景,源自他第二次自杀未遂的经历。1930年11月,21岁的太宰治在东京银座某咖啡店结识了一名女侍应田部目津子。她是有夫之妇,两人同居三天后,相约于神奈川江之岛跳海自杀。结果目津子溺水而亡,而太宰治获救。太宰治因而被控“协助自杀罪”,后来免于起诉。

  太宰治在这篇作品里,剖析了他此后代表作《人间失格》里看似消极颓废,实际上却在绝境中求活的主角大庭叶藏的心路历程。此书描写的是叶藏殉情失败后进疗养院的事,但不同于《人间失格》中叶藏的自卑、怯懦、颓废,《小丑之花》里的叶藏,年轻、冲动又骄傲。

  无论是喜欢太宰治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他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他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比如在《小丑之花》中,有这样的句子:

  “叶藏俯瞰远方的大海,脚边就是高达三十丈的断崖,江之岛在正下方看起来很渺小。浓浓的晨雾深处,海水微微荡漾。然后,不,仅仅是这样。”

  一句“仅仅是这样”,让绝望深处的主人公,内心突然升腾起一丝微茫的生的希望。这些早期作品,虽然已经彰显了太宰治弱和丧的创作风格,但毕竟依然年轻,文字里不时跃动着骄傲和冲动,在最美好的青春里,他的血脉里流动着的仍是勃勃生机。

  有人说,太宰治的一生是向死而生,其实,人们只看到了他文字中的恐惧和死亡,却很容易忽视他对世界的温柔和眷恋,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顽强和坚韧。即便遭受如此之多的生活挫折,他的文字依然积极。

  “失意受挫时,写生之欢愉。”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那是一种体验了世间所有的美好之后,看清一切的大彻大悟。

  《晚年》读后感(五):用轮回的眼光去看太宰治,在颓丧和希望中游走

  文 | 海蓝蒲雨

  《晚年》

  众所周知,太宰治是“丧文化”的“基奠者”,他对于生活的“叛逆和反抗”、“压抑和释放”与“颓丧和希望”的态度,在他的诸多小说里有很明显的体现,并且随着小说的情节游走会有着非常浓厚的情绪流露,让人从中感受到文字中所喷发的张力和颓丧,像混合的两股势均力敌的气体,在每一位读者的胸腔里穿行。

  《晚年》是太宰治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集,却被太宰治认为是其“唯一的遗著”,在唏嘘不已的同时又让人觉得略微有些讽刺。在太宰治将近39年的生命里,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陷入了不断自我否定又回溯到自我肯定的精神状态中,由此创作了这样一部不断自我重塑的作品,这种显著的烙印在他诸多的作品里都有一定的体现。

  太宰治创作的作品《叶》有着非常明显的两股“势力”,一种是积极向上努力生存的希望,一种是丧到抑郁难以自拔的颓丧,两股文字扭合在一起,不断释放新的新生能量,品味之下有些丧,但是话锋一转又注入了一股新的“希望”。这样跌宕起伏犹如过山车般的阅读体验,大概也只有太宰治才能给予读者了。

  在《叶》中,有大段大段看似不相关联的类似太宰治的“呢喃”,这样的“呢喃”彰显了太宰治高低起伏的精神状态,一会儿是比较亢奋的自我肯定,一会儿是丧到尘埃里的自我否定,甚至还有抑郁式的自我倾诉,让人为之一怔。

  其中,《叶》里夹杂着的《哀蚊》和“洋人女孩卖花”这两则故事十分醒目,让人印象深刻,挪不开眼睛。《哀蚊》主丧但有恰到好处的幽默感,“洋人女孩卖花”犹如欣欣向荣的花骨朵带动了新生的善,凌冽的残酷美又略带凄凉,悲凉之中又带着自省,犹如一杯绿茶回味无穷。

  《仙术太郎》

  太宰治创作的小说往往会投射上自己的影子,在小说《回忆》里显得尤为明显。太宰治的家庭津岛家在津轻地区是非常富有的地主之家,他有三位哥哥和四位姐姐,从小到大太宰治都是由家族里的其他女性抚养长大的,跟母亲并不亲近,由此他创作了诸多关于女性的作品,投射了很多其赋予女性的一些情感,比如渴望、害怕还有恐惧等矛盾情感。

  在《回忆》中,太宰治创作的主人公“阿治”的身世大抵与他相似,同样没有受到过母亲的养育,同样是在年幼时期父亲过世,同样是家里是地主之家有很多女佣,同样是学习优异,常常是班上的第一名等,这样的“私小说”往往让人分不清什么是虚幻,什么是真实,却又被太宰治的故事带着走,感受他烂漫悠长的青春时光,仿佛透过他的笔杆子看向了他埋藏在心底已久的过去,了解他更多,似乎也离得更近一些了。

  《他不再是他》有趣得很,通过房东“我”的视角去看一位常年不交租的租客青扇的故事,“我”依靠家里人留下来的微薄遗产勉强度日,而游手好闲的青扇租下房子之后以各种理由搪塞房东,却依然心安理得地住在房子里,总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让自己安顿下来,不仅用此方法麻痹自己,同时也在一次次地欺骗房东。

  太宰治在最后放了一颗重磅炸弹,把最后所有读者给“炸醒”了,同时留给读者一个疑问,“我”和青扇是一个人吗?还是“我”和青扇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而有了心心相惜之感?每一位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却让我们感受到太宰治对自我的内省和深深的自责,颓丧之感再次凸显。

  或许是太宰治做了父亲的原因,笔下的神话或童话故事读起来妙趣盎然,颇有风韵,令人拍案叫绝。我最喜欢他创作的《鱼服记》、《猴岛》、《传奇》中的《仙术太郎》和《鬼火》中的《尼姑》,其中最惊艳的莫过于《鱼服记》,最神奇的莫过于《猴岛》。

  《鱼服记》

  《鱼服记》里小故事嵌套大故事,三郎和八郎的故事特别让人动容,而倾听了这个故事的小主人公诹访在某一天伤心欲绝地跃入水中,化身了一条小鲫鱼,这两个故事连接地十分巧妙,灵动中透露着丝丝惊艳,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小姑娘诹访质问父亲的那段话“你为什么活着?”“还不如去死。”仿佛作者太宰治借用诹访的口来质问自己,在最后用结局给予了自己和读者开放式的答案,但是由此看来太宰治一直在颓丧和希望中游走。

  《猴岛》很具有亮点,太宰治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当所有人都会以自我套入故事中去体会时,最后他用一个最经典的爆点燃爆了所有读者的感官,原来主人公并不是人类,而是一只猴子的视角。故事有趣又独有韵味,在抓人心的同时也暗藏爆点,节奏分明,最后揭露了“真相”,所有人都会随之哑然失笑。

  太宰治生活在二战战败后的日本,颓丧的大环境造就了个人的秉性,同时大家庭里的忽视和其敏感的个性造就了他颓丧的性格,就像溺水的人在寻找生的契机一样,太宰治其实一直在“压抑和释放”自己,从他创作的小说里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文章一直在颓丧和希望中游走,仿佛一片扁舟在大海里飘摇,反反复复,不断轮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晚年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