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的读后感10篇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是一本由梁漱溟 / 艾恺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一):甲午年的第一个二十万字

  #Has man a future?#

  中文名:这个世界会好吗?

  作者:梁漱溟、艾恺(美)

  类别:访谈录

  购买途径:豆瓣电子书15.2元

  字数:约197000字

  阅读时间:20140204—20140223

  时间跨度:20天

  实际阅读天数:16天

  用时:约24h35m(两次无计时)

  评分:四星

  章节难度不一,介于四六级之间,只是个人认为。除了特别难的篇章,因为阐述的是深奥的哲学。总之八卦部分不难,也有兴趣。都是个人口味,大家不必当真,读一本书之前可以先看目录,要看英文书是否符合自己要求,可试读一个章节便知,对于思维跳跃比较快的访谈录,如果挑的正好是阐述儒家佛教部分,只能说你运气真真是够好的。

  其他不赘述,留作读后感再增补。今年的一百万字居然已完成五分之一的节奏,当然接下来的重心是听力和美剧的学习,原版书只是其次。本来是喜大普奔攻克20万,但看了一个老师的微博整个人都不好了,需要静静,再接再厉。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二):A genuine thinker and a man of action

  英语译本似乎有些过于忠实于原话,有些翻译也不很恰当。不过瑕不掩瑜。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三):sth about 梁漱溟先生

  在这本书中初涉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开始有继续涉猎这方面的想法。梁漱溟先生特立独行,很有自己的想法,又很谦逊,比较严谨,同时憎恶分明,他与梁启超交好,但是不喜欢为人自私,剽窃他人文章的康有为,但同时也肯定了他在学术上的一些建树。梁先生的朋友圈很广,军事政治领域,学术界等等,他有很多朋友,一方面是他的才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为人吧。梁先生心态平和,他称自己为佛教徒并且尊崇儒家思想,但是又不死板。His appraisal about himself, he is a thinker with ceativeness but a scholar with extensive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四):三方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

  y 翩跹乌鸦

  听状元姐提到后看了这本书。站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去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关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回忆的文字,无疑有一种奇异的错位感。按照梁老先生说,没有普遍的真理,大多数人遵从着社会的风俗行动,唯少数具有强大心理的人能够去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梁老先生当算是那少数智者,但或许是我对其了解不深的原因?在这本访谈实录中,从文字中洋溢的气息里,我依然能够品尝出特属于八十年代的那种乐观。

  这种乐观,虽然普遍,但也只有在经历了内战,受苦于文革的长者口中说出,才格外令人信服。余秋雨提到,王元先生也有着类似的感觉:“尽管身边还有大量让人生气的事,但我可以负责的说,就学术文化研究而言,现在可能正在进入本世纪以来最好的时期。”

  如同春天一样,所有人的心情都欣然起来,无论上下。九天之上,先有胡的拨乱反正,又有在四川干出了成绩的赵,一批年轻人与老一辈看起来合作无间。九渊之下,虽然投机倒把的罪名打击了一片心思最活跃的无业青年,但主要是南方的大众,心思里已经开始琢磨着给自家找点副业干了。众多今后或渐渐壮大,或喧嚣一时的民营企业,纷纷迈出了资本积累的第一步。在文化界,也有着百家争鸣的气象,伤痕文学,朦胧诗,《少林寺》,《上海滩》……

  一切看起来都是有希望的,连带着在现在回忆起那时进入困境的国有、集体企业,起伏不定的宏观经济,严重的价格危机,似乎都被乐观的八十年代这个光芒掩盖了。直到一场暴雨,进入九十年代,整个社会格调陡然一变。由此而言,“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也不过是一时妄言。每个时代都带着特有的烙印,脱离那个时代去看,心思终是难以完全融合。

  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去阅读梁老先生的言语,反照当今的社会精神,不由有点叹息。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老先生彼时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对经历过辛亥革命,经历过内战,经历过文革的老人来说,相比五十年代的白手起家,八十年代无疑是更好地发展、研究、思考的时机。而如今呢?绝对不能说不好。但面对着改革进入攻坚期的内部形式,和经济危机之后国家间势力重新洗牌的外部挑战,中国再一次站到了需要大智慧的人选择方向的路口。在迷惘之际被问及对前路的判断,做出肯定的回答无疑需要我更为坚定的信念。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老先生的回答一直是肯定的。因为他健全的人格。无惑,源自他完善的思维体系。基于这套体系,他一直给出了正面的判断。而想建立起属于本人的体系,又何其之难。梁老先生不愿承认是学问家,自诩为思考家。前者非我能置喙,后者倒是毋庸置疑。

  反思自己,也曾想着以儒法道心构建起自己的架构来,终是懒得动脑格物,比照梁老先生以弱冠之龄便基本解决了他所说唯二问题之一的“个人的问题”的经历,更觉惭愧。运用大脑来想一些事情,不能继续宅起,无疑是要不断督促自己去做的事情。无论最后对前路做出怎样的判断,只要是自己给出的,圆满无逻辑漏洞的答案,便是当被接受而为之欣然自乐的。毕竟这便脱离了从俗俯仰的窠臼。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研究者和梁老先生的对话。最近有普文二的笑话,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二逼青年在阅读一个普通中年和一个文艺老人的讨论。不幸的是,当年对于普通青年对于消费主义的疑问被历史证明了。可惜对此梁老先生语焉不详。

  在更多的时候,我虽然能够理解梁老先生的话,却始终有些雾里看纱。而艾凯的问题反倒是我比较好奇的,特别是关于近代那些著名人士的八卦。果然应了二逼青年眼中的文艺青年是2B的话。。。

  最令我受触动的,居然是艾凯序言的内容。“这种可以融合多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正是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一语道破。不必太过关注具体遵循哪套理论,包容各方本就是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学术分类,其实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论及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为诸子百家分门别类,而发明出来的体系。”更是如此。既然本就是不是“官方的”“科学的”关于诸子百家的分类,也不应该有“官方的”“科学的”分类,那么为何还要强以门户之见分割诸派理论。取我所需,构筑自我才是最终的目标。

  这个世界会好吗?我现在的想法是,无论好坏,都要用力活下去,活好,活出作用。而有朝一日能本着自我的思维体系去回答关于社会,关于自我的问题,幸甚。

  . 近来有想研究一下阳明先生的冲动,不过之前欠下的帐太多了……

  (10/1000)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五):梁并不真的懂孔孟,这世界也因为有你而不好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给世界树立了不该成为那样的榜样。种种野蛮、疯狂、感性、自大、专制、善良...混合成了这个怪胎,强大又弱小,雄壮又悲凉。

  这段话我还真忘了是哪里的,前几天看寺山修斯,不过又不像他引用的。

  我听的是录音,有太多想说的话,不禁想进磁带里抢白、指责梁漱溟,回答艾凯。

  比起黑暗森林,我更欣赏阿西莫夫或洛克。

  在极端发达之后,还会变成集中制,那是无妨的,而且可能也无法阻挡,兴许这还是好制度。阿西莫夫写过的那个社会我倒是蛮喜欢。

  脑力记忆远不如体力记忆:刚才掘火电台说了一句:其实根本没有improv,只有超绝的技术和超绝的天才灵感、灵魂。

  比如游泳、滑冰、书法、琴技,每个都扔了很多年,虽然肯定是破烂了,真要捡还是很容易建为大楼的。数学呢?我少动手。所以仍然是手的问题,而非脑。体力记忆太重要了,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体力反射,而非屁正负能量与智慧。

  一耽学堂的梁漱溟艾恺1980录音中谈到很多人物,都是艾凯这个汉学家不懂事,梁很风趣坦率可惜还是不懂民主。谈到黄远生,大家都知道他牛逼,但妞在哪,又没什么可写,死得太早。说实话,我感觉黄要活着,鲁迅难免要退居其次,不过黄未必走尼采路线。曾幻想黄、鲁不死,华夏何如,党醛(政权,即甲醛)易帜,没准能民主化呢。现在看,梁漱溟这么一个大儒都不懂,就别提别人了。真正懂的仅仅罗隆基、储安平、黄等几个罢了。留学英国的通常远超美国、日本者,大概英国宪制确实在法学上最先进也。历史无法扭转,无论有没有一个世界各国一坨坨的爱好宣称“没有我就没有新你们,新xx国”的李光耀毛元首,有没有陈独秀李大钊。不过有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自由的活,他们想被记住,我们偏要侮辱;有的人被遗忘,先知被解除武装,我们偏要记住。没托邦,乌有乡。有,则地狱。

  :那天 听了小林的朗诵,突然悟:金子美铃的《积雪》等于……上面的雪,代表天才、殉道者,爬的高,高处寒;中间人,属于中间阶级,属于人界,属于欲望和压抑的轮回;下面的雪,代表骆驼,被剥削的阶级。寓深!

  :鲁迅很多短文极好。我也不说鲁迅什么,这里引用一点今天的东西。让梁看看今天的美丽新世界是多么美好。

  【1】聂树斌到底怎么死的?

  @朱明勇律师

  :刚得到确切消息,官方一直称聂于95年4月27日被执行死刑,但卷宗现发现有一张聂写的申诉状签署于同年5月13日。死后半月还能申诉?有关其死刑执

  行,目前仅有两张没标注时间的行刑照片证明,却无检察官签字的执行文书。这是不是足以推翻此前大家对聂案的认识?聂树斌到底怎么死的?

  一觉醒来,手机屏上嘘寒问暖一片。选择先回复女儿:爸爸挺好的,正在站着洗脸。

  删评论干嘛?爸爸爱女儿都不行吗?

  一觉醒来,手机屏上嘘寒问暖一片。选择先回复女儿:爸爸挺好的,正在站着洗脸。

  删评论干嘛?爸爸爱女儿都不行吗?

  【11】架空小说不许写到1921年之后

  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小说《蒙山军》最近更新的一章《第三节家事国事天下事一》的结尾处,作者写到“ps:各位书友,起点正式通知,凡架空小说,故事不得讲过1921年。这样一来,本书就没法子写下去了,将尽快收束。这是我不愿看到的,不是写手烂尾,是情势所迫。”李登辉曾评价“李光耀的经历,大家恐怕不清楚,在日本占领新加坡时,他替日本人做事,连俘虏的收容所都做过。他的思想很‘妙’,个人成分较强,例如他希望他儿子来接他,我从来都没有这样的观念,我也最讨厌这种想法,为什么自己做总统,儿子就要做总统?这样不是太好。”@清华秦鹏 :突然发现,黄部长最大奇迹还不是2012年他做了500多例肝移植只有一例是捐献,而是2005年他新疆做自体肝移植,24小时内广州重庆医生各带个备用肝去,新疆也找到备用肝,而15小时手术+24观察备用肝只能是活人。先不说惊人速度,处决死囚法院检察院须现场监督不能自带--除非,不敢想了

  @雷颐 :刚才快递了两本书给朋友。某公司快递员还打开书翻了翻书的内容,一边说不好意思,现在要求我们检查书里写些啥,其实我们也看不懂。我说没关系,规定嘛。他说,有些客户就不高兴,还有些客户根本就不让看,我们也就不看了。

  李光耀:我之所以 anti-communism ,并不在于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理想, 而在于他们在现实中采用列宁主义不择手段的极端方法 。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感(六):《Has man a future》------关于梁漱溟的三种人生态度

  lt;<Has man a future>------关于梁漱溟的三种人生态度

  最近在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美. Guy Salvatore Alitto)。因为是英文版,所以在很多问题上都似懂非懂。但这本书作为一个窗口,让我了解了梁漱溟先生这位学者、社会活动家,也由梁先生一人的口述中,衍生出无数民国人物的生活印迹,窥探到整个民国时期的世事变迁。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梁先生在东西方文化上的深刻比较理解,引发我对国学的兴趣,因为一直以来接触的都是西方书籍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却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

  首先我想谈谈梁先生其人其思其事。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代表作有《乡村建设理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等。”

  以上是公众对他的概要评价。

  而他让我佩服的,则是他对“思考”这件事的虔诚,以至于他必生都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心心念念;他对“事实真理”的执着坚守,以至于在批孔批林的时候仍坚持“两者没有关系”;他对中国文化的信心,以至于在众多理论中他都坚持东方文化最终必将替代西方功利文明;他对社稷民生的关切,以至于在兵阀混战中东奔西走,搞乡村建设,即使历经多次外部挫折。

  但是,此阶段的我们,还无法深刻理解他的学术理论,也没有梁先生那般的匡扶济世之心,对于此阶段的我,最让我受启发的还是梁先生在他年少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人生经验的体悟。

  此体悟一言概之——“逐求,厌离,郑重”

  说实话,刚看到这三个词时,被震了一下。讶异于梁先生对人生的洞见之深邃,之广阔。

  因梁生于甲午战争前一年,其父梁济感慨于夷器之坚与我朝兵力之无用,故从小引导梁漱溟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也基于此,培养了梁先生幼年的实用主义观念。自然也对中国儒文化很陌生了。

  从而他也就形成了类似于西方功利主义文明为代表的“逐求”观。即人与现实生活逐求不已。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追名逐利。而衍生到一个族群或文明来讲,美国便是及好代表,发展科技,征服自然,物质享受。殊不知,当今的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几乎人人都以此为人生观,“房子车子”便是当今中国人的逐求之物,甚至变成了唯一的目的。而当代的西方人,似乎已经感到了逐求人生观所带来的的危机,开始像人类的精神领域探索追求了。

  自从梁漱溟参加了京津同盟会,并为革命事业奔走相告最后目睹了官场险恶革命失败后,年轻的梁漱溟内心的判断准则开始动摇,就像每一位成长中的年轻人一样愤世嫉俗,悲观愤懑。

  转而他原先的逐求理念坍塌,潜心于佛道,并一直认为自己前世便是个和尚。这第二种人生态度便为“厌离”。后来他在《朝话》中分析说“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而其中最痛透彻地者为佛家,故梁漱溟一心向佛,即使母亲在弥留之际要求他早日娶妻,梁也决然地拒绝了。用现在的说法是年幼的梁漱溟真的很叛逆。但每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不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我行我素的岁月么。

  引导梁漱溟走向第三种人生态度的是他父亲的死。他父亲因清朝覆灭,作为忠臣的他感到绝望最后投湖自尽。临行前他问儿子:这个世界还有救吗?梁漱溟答:有啊。而当几十年后美国学者艾凯问出同样问题时,得到了相同的回答。肯定的回答里透漏着老者“郑重”的人生态度。他父亲的死给他承重的打击。他转念开始读儒学读论语。不料翻开论语满篇的“乐”字。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梁漱溟懂得了人应当自觉地尽力去生活。他认为一切儒家义理尽包含在“郑重”之中了。因儒家最反对仰赖外力之催逼,并反对引诱生活向前的欲望。

  随后他又概括:“逐求为世俗的路,厌离为道德的路,郑重为道德的路”。“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力主义,后转入佛家,最后方归转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又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入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高考完以后,大家纠结于选什么专业。经历了十几年的灌输式教育后,大家唯一的盼念似乎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大家陷入“逐求”的泥沼。除了达成那个既有的目标外,什么都不思考。什么都不追求。,因而当我们问自己:什么是你感兴趣有热情的事时,都愕然了。

  当高考结束,硝烟散尽,我们才突然发现,以前十几年的努力 ,其实真的轻如浮云。因为我们除了学会如何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一种无力空虚感包围过来,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才是有意义的追求,什么又是浮云。生命的价值在哪里?难道那些数字就能说明问题?周遭人群庸碌无常,难道就很快乐?。。。突然就会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也许这就是“厌离”之感吧。

  每个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总会考虑到这些问题。只是在浮躁的大环境下,把它说出来甚至诉诸文字,是很不靠谱的做法。因为大家觉得这世界理所应当觉得有比思考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所以只有把这些想法埋在心底,等着风干。

  但梁老先生却很执着的把他们一一摆上台面进行论证分析并得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体悟,我觉得很欣喜。欣喜那些疑惑不必风干,欣喜还有智者也遇到过诸如此类的问题,欣喜还有一群人觉得思考一些形而上的才是正经事。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对“郑重”这第三种态度一知半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这个世界虽然有丑恶有不合理的事物存在且不在少数,但这个世界依旧值得我们去用心关照,我们各自的人生依旧值得去认真经历。

  Has man a future ?------yeah.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